诗史互证:还原历史情境,感受花间真趣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gege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诗词作为表达审美情感的文学样式,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情境而产生。对诗词进行解读,有赖于对历史细节的真实还原。对于以女性形象和女性生活为创作中心的花间词来说,闺中物事多是展现女子闺怨情怀的象征。因此,通过“诗史互证”考察词中的意象应该成为解读花间词的基础的批评方法。本文以《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的意象为研究对象,以《花间集》文本为主要文献依托,将传统文献、传世图谱与考古实物相结合,尝试还原词作的原生文学环境,实现对意象的真实定位,进而完成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关键词 诗史互证;花间词;温庭筠;意象
  对温庭筠《菩萨蛮》中“小山”意象的解读,已经成为文学界的一桩公案。现在流行的有山眉说、山枕说、屏画说和屏风说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吸收近几年文物考古的成果,结合对同时期文献的解读,尽可能还原词中主人公的生活情境,对“小山”意象就可以有更准确的把握,进而對词作有新的理解。
  一、“小山”意象考辨
  1.山眉说
  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下注解为代表,“山眉”说最为流行。课本把“小山重叠金明灭”理解为“(早晨醒来)画眉有深有浅,‘额黄’有明有暗”。
  在《花间集》的时代,女子梳妆按时间来分,有早妆(朝妆、晓妆)和晚妆两种;按梳妆的繁简程度来分,则又有浓妆(严妆)和淡妆(薄妆)两种。一般情况是早妆浓艳而晚妆淡薄。温庭筠《遐方怨》(花半拆)中有一句“宿妆眉浅粉山横”,描摹的是昨天淡薄的晚妆,到了今早成了隔夜的残妆。早上眉妆褪色,一方面变得浅淡隐约,难见山之形;另一方面露出白色的粉底,不再是山峰那种黛青色。课本中“过了一夜眉黛深浅不匀,如山峰重叠之状”的说法,在深浅和颜色方面,都颇显牵强。
  画眉是晚唐女子化妆中最慎重的步骤。晚唐的眉式流行细眉,很少见到盛唐时期的阔眉了。《花间集》中最常见的有远山眉、蛾眉和柳眉,都是细眉。“远山眉”,取远山之横直与苍翠,如“愁眉翠敛山横”(毛熙震《河满子》);“蛾眉”即眉式细长如蚕蛾触须,如“凭栏愁立双蛾细”(顾夐《虞美人》);“柳眉”,或称“柳叶眉”,即眉式细长如柳叶状,如“杨柳堕新眉”(温庭筠《玉蝴蝶》)。从上述眉式可见,晚唐的这些细长眉式在形状方面也没有“小山重叠”那种厚重起伏的视觉效果。
  2.山枕说
  关于“山枕”,我们习惯性地认为其得名来自“中凹,两端突起,其形如山”,最典型的就是宋代定窑孩儿枕。其实,晚唐女子用的枕头多不是这种长方体的形制。她们的枕头与其叫“山枕”,不如称为“花枕”。这种花枕常常是中间凹,外缘高,形成一个弧面,像一个碗底。上面的外缘常带有对称的波形转折,所以这一类型的瓷枕实物被文物专家定名为“如意头型枕”或“叶形枕”。最有代表性的是五代王处直墓室西耳室西壁上绘着的一件枕具:枕头是方形底座,枕面较平坦,前低后高;双侧作波浪弧形轮廓。考古学上将其描述为“枕面作成如意云头形”。
  晚唐这种面如碗底的枕头,主要就是为了女性在睡觉时保持发型不乱而设计的,因此黄庭坚称之为“支髻枕”。唐女对高髻的偏好,我们可以从著名的《簪花仕女图》中领略一二。《簪花仕女图》出自唐代画家周昉笔下,也有五代作品一说。画作用的是写实笔法,比较可信。画面中的五位女子均着高髻。这种高髻样式在唐代也称为峨髻,峨的本义是指山形高大。据说峨髻高的可达一尺(一唐尺约有二十八九厘米)以上。这种发髻,一般是用垫衬或假髻做出来的,中间高耸,两鬓蓬撑如翼。又因造型太过复杂,所以睡觉也不会拆掉。也就是说,这种蓬松的“高髻”覆压枕上,枕头可能连看都看不到。
  所以,无论是当时山枕的形状,还是用枕的实际,都构不成或者看不到“小山重叠”的情状。
  3.屏画说
  中国人对自然山水有着无比的热爱,使得山水题材在屏风的绘画中占据压倒性的优势。《花间集》中的画屏上,多是以“巫山十二峰”为代表的长江两岸的崇山叠岭,如“翠屏十二晚峰齐”(毛熙震《浣溪沙》);或以“九疑山”为代表的连绵、蓊郁的南方丘陵,如“九疑黛色屏斜掩”(鹿虔扆《虞美人》),江南之山,多体势平缓,丘陵或水岸上的汀州,均可称为“小山”。
  王处直墓前室北壁正中绘水墨山水画,又在东耳室东壁上部绘着连接梳洗案榻的山水独扇屏风。“上部山水画用墨线勾勒出高耸对峙的峰峦,山上绘出苍绿色的树木,中间是宽阔浩荡的河水。画面平远开阔,意境深远。”(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五代王处直墓》,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这样的画面,和五代南派山水画鼻祖董源《潇湘图》的画风极似,都体现出烟波浩然、秀丽润雅的江南山景特色,很好地展现了“小山重叠”的立体空间和深远背景。
  《花间集》中的屏画,流行青绿山水风格。如“小屏屈曲掩青山”(顾夐《虞美人》)、“暮天屏上春山碧”(毛熙震《酒泉子》)、“翠叠画屏山隐隐”(李珣《浣溪沙》)等。在唐代敦煌壁画156窟《维摩诘经变》中,维摩诘身后的床上屏风,清楚地展示出青绿山水与水墨的有机结合,既有青、绿颜彩的施色,又有水墨的皴擦晕染。温庭筠《春愁曲》曰:“远翠愁山入卧屏。”又《春日》:“屏上吴山远。”又《吴苑行》:“吴江淡画水连空,三尺屏风隔千里。”可见,温词中的床上屏风,描画的也多是青绿山水。
  如果把温词中的“小山”理解为晚唐屏画上最为流行的江南青绿山水,确实贴合当时的审美意趣和生活情境。
  4.屏风说
  观览五代南唐顾闳中所作的《韩熙载夜宴图》等画作,可以知道唐五代的屏风形制主要有六种。首先,有三种落地式的大屏风:大单扇的座屏可以独立使用,以隔断空间,为房间划分出功能区域;单扇式屏风,可安置在卧具、坐具背沿一侧,或是移放在床前头顶,以达到遮挡、避风之用;还有一种是屈膝联扇式,配合家具使用,只是扇面增多,围面更广。另外,还有三种不落地的床上屏风:一是床头小屏风,亦称“枕屏”,直接设在靠枕头一端的床头上;二是正面不设屏扇,围绕在床周遭的三扇单屏;三是沿床一周安放的联扇式围屏。   (1)落地屏
  五代时期画家周文矩创作了一幅绢本设色画《重屏会棋图》,描绘南唐中主李璟与其弟景遂、景达、景逖会棋情景。四人身后的落地式大屏风上画白居易“偶眠”诗意。明代吴门画派代表人物仇英在《竹院品古图》中,描绘了四百多年前的一个春日,缙绅士大夫在某个江南私园中参加雅集活动的场景,画中两扇硕大的屏风将画面分割成前后两部分。一扇精致的屏风,在起到遮挡和间隔作用的同时,还营造了一种似隔非隔、似断非断的意境。于是,有文人处,似乎必有这种落地式大屏风。但是,这种落地屏即使出现在女性卧室之中,也是置于房门和床榻之间,而晚唐女子的床榻,内有围屏,外有帷帐,在床上是看不清外面的大屏风的。
  (2)枕屏
  唐代杨衡《春日偶题》:“何处春先到,桥东水北亭。冻花开未得,冷酒酌难醒。就日移轻榻,遮风展小屏。更无人劝饮,莺语渐叮咛。”诗中的“小屏”就是叶嘉莹先生理解的“小山”,也就是“枕屏”,唐代也称之为“枕障”,其作用是置于“轻榻”之上用来“遮风”。枕屏一般不高,如白居易《卯饮》诗中所说的“短屏风掩卧床头”,顾夐《醉公子》中也有“枕倚小山屏”句。因为短小,枕屏移动很方便,常用于在户外或敞轩午休、过夜之时。而能这样率性地享受自然生活的,大多是男性。女性这样午休尚可,过夜就不合当时的风俗制度了。枕屏不会出现在卧室的睡床之上,也就不会是词中的“小山”了。
  (3)围屏
  五代花蕊夫人在一首《宫词》中写到:“床上翠屏开六扇,折枝花绽牡丹红。”大意是床上的六扇屏风,画着盛开的折枝花和牡丹花。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为“出其言善,千里应之;苟违斯义,同寝以疑”一句所作的插图,夫妻所坐的大床周围即安放有一圈可活动的折叠屏风。这一圈屏风在床正面有四扇,相对应的在床背一面也有四扇,左右相对各有两扇,正是一组十二扇围屏。
  《花间集》中常有“屏半掩”“屏掩映”“掩银屏”这一类描写,可见围屏确实是当時闺阁睡床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上文对“屏画说”的考辨,我们可以说“小山”最有可能是联扇式围屏上的江南青绿山水画。词中女子,或是将发髻靠在枕上,被阳光照醒;或是无心入睡,斜倚着任发髻偏歪,盯着合上的屏风回味;亦或是睡醒后,拖着垂散未整的发型,倚着床侧的屏风,慵懒地观察拉开了的正面围屏。据此,“小山”与“鬓云”的衔接不仅不突兀,更倍觉温馨真切,合乎情理。
  与温庭筠同时代的欧阳炯在其《春光好》中描绘了就寝的场景:“垂绣幔,掩云屏,思盈盈。”垂放帷帐、掩合屏风,就意味着佳人就寝。反过来,我们就可以想像《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的起床情境:已经日上三竿,女主人公自己或者侍女推开围屏,让屏扇“半掩”折叠在床边,屏风上连绵的江南山景在心里“重叠”之外,又多了一重物理的“重叠”。
   二、其它意象略说
  我们在这种对“小山”意象的考辨中,真切地体会到《花间集》在描摹女性美方面有后人无法企及的的独特魅力。其实,这首词中的每一个意象都值得这般去探究和咂摸。
  1.“金明灭”
  晚唐五代的屏风制作很讲究,会用到云母、水晶、琉璃等材料;在镶嵌工艺上,会用到象牙、玉石、珐琅、翡翠、金银等贵重物品。自李思训父子始,即有“青绿为质、金碧为文”“阳面涂金,阴面加蓝”的绘画手法,使山水屏画在重峦叠嶂上,又添金碧辉煌的夺目效果。吴小如《读温庭筠
其他文献
2009年3月19日下午,南宁市第十四中学琅东校区正在举行“诵读爱同诗文,共建书香校同”集体诗歌朗诵比赛。七、八年级20个班的同学整整齐齐地坐在观众席上,神情严肃而专注。  八(17)班朗诵的诗歌是《祖国啊,我为你自豪!》。他们全班同学穿着蓝红相间的冬季校服,胸前扎着醒目的红领巾。《红旗颂》的音乐声缓缓响起,“当巍峨的华表,让挺拔的身躯披上曙光。”伴着乐曲声,领读严梦羽同学开始了他们班参赛的第一句
编者按:3月底4月初,本刊编辑部的全体小编们背上行囊,蹬蹬蹬来到贵港,蹬蹬蹬又去到柳州,与多所中学的小读者座谈互动。热情的小读者为我们提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重温春日里那美好的时光吧。  春风和煦,暖阳普照,小编们收拾行囊踏上了旅程。要问我们为什么难掩心底的兴奋与激动?那是因为小编们要去拜访小读者们了,喜悦之情当然是溢于言表啦!    柳州市龙城中学:
1989年,一个法国物理学家在他的实验室里,发现了一件怪事:一包包得好好的照相底片,放在桌子上无缘无故地感光了。一瓶荧光物质一硫化锌,放在桌子上,无缘无故射出浅绿色的光芒。  这是谁在捣鬼?物理学家像大海捞针似地开始寻找原因。他把桌子上的所有东西都仔细观察过;把照相底片看了又看,把桌子上的硫化锌、硫化钙试了又试,依然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最后,他的视线落到了桌子上的一瓶黄色晶体上,终于解开了谜底。
摘 要 李华平教授的阅读教学课始终以“问题”主导着整个课堂,问题是其课堂教学的灵魂。这些问题具有“语文性”,属于语文问题,且主问题下有一系列子问题与之相呼应。李教授能够提出恰当的语文问题得益于他对语文教育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对文本解读、深度教学的深入钻研。李教授的语文问题对推动语文课程建设、纠偏语文教学偏差、示范师生课堂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阅读教学;语文问题;教育规律;文本解读;深度教学
摘 要 當语文课程内容以学习任务群的形态呈现,意味着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都要发生相应的改革。如何使教学内容化零为整,发挥综合效应?如何以任务为导向,促进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王岱老师在上述两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她以写作为任务群教学的纽带,设计了台阶式写作任务链接丰富多样的目标、情境与活动,使语文课堂中的写作呈现出鲜明的过程性、方法性与台阶性。   关键词 学习任务群;台阶式写作;过程
陶行知先生曾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但传统单篇阅读教学过于关注文本涉及的语文基础知识,导致语文课堂毫无生机可言,直接影响班级学生参与度、课堂教学效率。群文阅读是一种近几年新兴的阅读教学模式,它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创新之举,与语文教育改革提倡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运用群文阅读提高课堂效率,是一项极其深入且有启发性
材料:  在岁月的长河中,每个人都有数不清的难忘经历:欢乐的、痛苦的、悲伤的、欣喜的;成功的、失败的、坚强的、软弱的……然而所有这些都如一级级向上的阶梯,引领我们一步步从稚嫩走向成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都是我们人生的巨大财富。是伴随我们成长的十分宝贵并值得珍惜的东西。  题目:__________伴我成长。  要求: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把题目补充完整。②600字以上,中心明确,叙述描写具体,有
统编本语文教材选入了節选自《史记》的《周亚夫军细柳》,此文如苍山绵延,给人一派爽心悦目之感。司马迁不仅在大处处理得精妙异常,即使在言语的细节上,哪怕每一个字也打磨得珠圆玉润,使之在塑造人物,语言的乐感等方面显出无比的力度。教参已经从对比、衬托、侧面描写等角度对此文作了分析,在此不再赘言。本文立足文本的语言,从句式、用词等角度入手,在语言的细节上细读文本,以期从篇章出发,具体感知《史记》的“史家之绝
《战国策》是一部介乎子、史之间的典籍,主要记录了战国时代以纵横家为代表人物的思想言论、外交辞令和政治主张等,同时也记载一些历史事实。作为其中一篇记述纵横家游说言辞的典范之作,《邹忌讽齐土纳谏》之所以历久传诵,很大程度并非邹忌“说了什么”影响着后人的思想——建立制度性的言论通道,保障人民的话语权力,尽管这一民主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弥足珍贵,但是,真正让它流芳万世、惠施无穷的,恰恰是凭借其“怎么说”的
问题1 陈尧咨和卖油翁两个人,谁的水平更高?  师:读了《卖油翁》后,你觉得陈尧咨和卖油翁各做了一件什么事?  生:陈尧咨射箭,卖油翁倒油。  师:一个在园里射箭,一个在园外倒油,哪个水平要高些?  生:卖油翁。  师:为什么呢?带上原文说。  生:卖油翁“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而陈尧咨只是“十中八九”。  师:“自”什么意思?“自从自从”,“自”者“从”也。卖油翁不是直接从葫芦口把油倒入葫芦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