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动平果前行的动力

来源 :中国扶贫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forviv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首讲述改革开放的《春天的故事》曾在上世纪响彻大江南北,以深圳为代表的广东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蓬勃之地。
  1986年9月13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作出了“广西平果铝要搞”的批示。1995年,一座现代化铝都在平果母亲河右江河畔昂然崛起。这给正苦苦寻找和扩展扶贫途径的平果县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成为西南扶贫开发的一个减贫摘帽样本。
  2013年元月,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党报《右江日报》头版头条上发布了一则消息——《“三驾马车”拉动“经济车轮” 平果县财政收入突破20亿》,作为全区首个财政收入超20亿元的县,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震动之余,这条新闻也勾起大家的好奇之心:一个刚刚摘掉“国贫县”“帽子”的平果县,缘何能在短短几年间成为全区首个财政收入突破20亿的财政大县?
  穷县的铝工业梦
  平果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隶属百色市,是邓小平当年领导百色起义、开展革命活动的重点区域。全县总面积2485平方公里,辖9镇3乡181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52万人。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平果县集“老少边山穷移”于一体,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全县贫困人口曾占总人口的90%,2010年前,该县都属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1986年9月13日,邓小平在听取汇报后,高瞻远瞩地作出了“广西平果铝要搞”的批示。在他的直接关怀下,1995年,国家重点工程平果铝建成投产,一座现代化厂房的身影倒映在右江里。
  这家中铝广西分公司(原平果铝业公司)集矿山开采、氧化铝、电解铝生产于一体,属国家特大型综合性铝冶炼联合企业,它的建成,既把平果的资源优势转化成了经济优势,也成为平果构建特色经济的依托。
  2002年,在毗邻平果铝的乱石滩上,平果工业园区开工建设,一批批涉铝企业相继入驻。强强碳素、平果亚洲铝业、平铝集团,这些当年入驻园区的“元老”,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年纳税几千万元的纳税大户。当时,平果工业园区主要围绕铝水企业、铝水生产、铝型材加工等引进、建立企业,依靠铝资源优势,平果县2005年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成为全区第一个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的县。
  铝产业的红火并没有让平果县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单一的铝工业发展格局并不符合科学发展的理念,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成为做优工业的不二选择。2006年以后,县委、县政府及时调整思路,从招商引资方面下功夫,择优选择可促进全县产业调整、带动经济发展的项目。在大力发展铝产业的同时,着力培育非铝产业,重点培植壮大糖业、门业、碳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打破一铝独大的产业格局。
  2011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新技术不断涌现、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不断加速,为平果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此时,平果县委、县政府纵观全局、审时度势,提出了平果县“十二五”期间发展的总体思路:依托铝产业优势,加快发展非铝产业,迅速扩大经济总量,扩大城镇规模,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城市品牌,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尽快带动和扩大就业。
  县委、县政府对产业结构做出调整,对传统优势产业进行改造提升,包括强强碳素、平铝集团、亚洲铝业、博导铝镁等在内的铝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纷纷进驻并发展壮大。2013年,全县涉铝企业达33家,铝产业产值达173.5亿元。广邑门业、双迎门业等13家门业及其配套企业已落户工业园区并竣工投产,实现日产2000樘门规模,为打造西南最大的门业基地奠定了基础;金麦克生物科技、浙江中财管业等项目落地开花,项目建设热火朝天。2013年,非铝产业产值达52.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3%。
  铝工业、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2万多个就业岗位,成了贫困农户增收的一大亮点。“十一五”期间,平果县工业总产值累计完成545.81亿元,工业增加值累计完成226.4亿元;2010年,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28.49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50亿元大关,达50.13亿元。全县累计投入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2.14亿元,入园企业达56家,2007年该园区被确定为自治区A类园区。
  工业经济水平上来后,平果也下大力气搞扶贫开发。1997年底开始,平果县集中资金和力量,连续开展了人畜饮水、村级道路建设、茅草房改造、村村通电、村村通广播电视、改善办学条件、地头水柜建设、易地移民安置,沼气池建设等10大会战,使贫困农村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如期完成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任务。
  2001年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启动后,平果县委、县政府认真分析全县扶贫工作形势,确立了“借铝兴平,依托平果铝,大力发展工业生产,以工哺农,加快脱贫步伐”的扶贫攻坚战略,并认真付诸实施,取得了较大成就。
  到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82.21亿元,同比增长13.6%;财政收入完成15.32亿元,同比增长27.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6.26亿元,同比增长45.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75元,同比增长6.34%;农民人均纯收入3915元,同比增长13.4%,连续九届入围“中国西部百强县”。
  “十二五”以后,随着国家扶贫政策、机制的调整,平果县被摘掉了“国贫县”的“帽子”。县委、县政府针对本县城乡发展不平衡、尚有较大规模农村贫困人口需要扶持的实际,坚持一手抓改革发展,一手抓扶贫民生,使得全县在短短几年间,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得到较快发展,民生不断改善。
  扶贫开发助推平果梦
  平果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工业较强、农业较弱,县城较强、农村较弱,财力较强、民生较弱的“三强三弱”问题,农村的发展水平较大程度上落后于全县的整体发展水平。针对这一问题,该县提出了以“工业反哺农业、财政反哺民生”的战略思路,全力以赴提高农村发展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补齐“农村”这一短板。   基础设施扶贫,解决群众基本生产生活问题。“十二五”以来,平果县投入各类扶贫专项资金5440万元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其中投入1540万元用于乡级路、旅游道路的全面硬化;投入2280万元修建村级路,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投入1620万元修建屯级路,解决偏远村屯行路难的问题;建成贫困村安全饮水项目322处,解决6.7万人饮用水安全问题;完成农村危房改造8242户;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391套,建成2461套。在农民工进城方面,该县早在2006年就专门为农民工建造廉价住宅小区,2008年建设一所公办学校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
  产业扶贫,解决群众增收后劲不足问题。自2011年起,平果县提出了打造“特色农业品牌”的发展目标,每年均投入1亿元以上资金用于培植火龙果、葡萄、种桑养蚕、林下养鸡等高效特色主导产业,促进火龙果由1788亩发展到2.28万亩;葡萄由6275亩发展到1.56万亩;桑园发展到5.44万亩;林下养鸡2011年突破1000万羽,2012年突破2000万羽,2013年突破3000万羽。同时,推动特色农业产业与乡村休闲旅游观光融合,大力发展农家乐、蔬果采摘、荷花观赏等,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经营体系,加快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创业扶贫,解决农民工就业转型升级问题。2013年,为解决有技术缺资金的返乡农民工创业问题,平果县委、县政府部署创建了农民工创业园,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搭建平台。该创业园占地2500亩,计划投资30亿元,不仅有生产发展所需的厂房,还包含了生活所需的住宅、商业服务、幼儿园等系列配套设施,全方位解决农民工创业就业的项目场地、基本生活、子女入学等问题。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容纳136家微小企业,年实现营业收入21.25亿元、纳税3.18亿元,并提供就业岗位1.3万多个。
  教育扶贫,解决农村长远发展问题。2013年9月,该县把原在乡镇就读的1554名初中生全部转移到县城就读,实现农村学生与县城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同时每年拿出专项资金,解决全部乡镇学生交通费补助和生活费补助,保证学生不会因贫困而辍学,提高巩固入学率。另外,定向为乡镇农村学校培养年轻教师,在每个乡镇建设至少一所公办幼儿园,推动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目标。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平果附属学校、平果三中等名校,实施“名校名师”带动工程,促进名校教师与本地教师、城镇教师与乡村教师的互动交流,不断提高城乡教育教学质量。
  党建促扶贫,解决基层基础薄弱问题。平果县开展“扶贫攻坚党旗红”活动,深入实施村级党组织书记带富、农村党员争富、大学生村官创业、后进村整顿提升、党代表团常任制试点等“五大工程”, 切实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实施“困难党员致富帮扶工程”,重点扶持300名大石山区农村困难党员发展种植火龙果,帮扶困难党员率先增收致富。全力推进“扶贫攻关红火全覆盖工程”,在29个产业空白村发展火龙果种植,帮助大石山区群众脱贫致富。2013年,平果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135元,增速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5个百分点左右。2014年,全县力争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55元,同比增长15%。
  发展和扶贫比翼齐飞
  由于县委、县政府制定了正确的发展思路,并坚持不换镜头一抓到底,平果县经济实现了腾飞,社会各项事业也不断取得进步,成为西部令人瞩目的一颗新星。2013年,平果县财政收入22.15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15亿元,上划中央收入6.5亿元,上划自治区收入1.5亿元。在收入结构中,非税收入7.18亿元,占总收入的32.39%。
  不躺在功劳簿上啃老本,平果人对未来的经济发展有着自己的思考:
  平果的财政收入总量虽大,但由于受体制等方面因素影响,上划税收多、返还少,非税比重过大,另外人员经费等刚性支出比例大,每年工资及公用经费开支7亿多元、其他事业发展4.5亿元左右,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实际可用财力很少,运行压力很大,仍属“吃饭型”财政,自我发展能力较弱。
  平果县虽然脱掉了国定贫困县“帽子”,但对扶贫民生的探索力度仍然不减。2012年,平果县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大关,工业企业不断增多,第三产业不断繁荣、企业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等积极条件,都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扶贫工作的步伐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和条件。
  为探索推进平果县扶贫工作新路子,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实施“三三制”整屯脱贫试点工程,即根据群众意愿,一部分贫困户安置到县城企业就业;一部分贫困户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右江河谷地带发展种养产业;一部分贫困户就地盘活土地资源发展种养产业。计划从2013—2016年,用4年左右的时间,以屯为单位,逐步迁移大石山区人口,彻底斩断穷根。
  但是,由于“脱帽”后,平果县无法享受到更多资金和政策扶持,加之群众的思想观念落后,此项扶贫试点工程至今无法顺利推进。这主要是因为在“脱帽”后,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及教育、卫生、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部分项目,不再列入中央、自治区的层面进行统筹,每年减少投入资金达1亿元以上。目前全县仍有贫困人口12.78万人,占农业人口的31%。如果失去了国家有关扶贫政策的扶持,仅靠自身财力,平果的扶贫工作仍面临巨大的困难。
  在新一轮扶贫攻坚中,平果县被列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规划县,但其扶持政策仍属于“本地粮票”,很多扶持政策没有与片区县在国家层面上同等享受。几年来,平果县狠抓产业培植,抓典型抓示范,探索出火龙果、林下养鸡等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扶贫致富的路子。但现在的问题是:项目有了,技术有了,如果想大范围推广开来,单靠县本级财政,却是一件大难事。平果县委书记韦周凡说,如果资金条件具备,将为全县产业扶贫扩容提速注入强大的动力。
其他文献
自从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以来,不仅改善了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促进房地产经济发展,并且对住房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在房产和商品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这个制度也出现了很
以前只知道“黑马”是个名词,不知道这也是个人名儿,甚至这个人还是文化人。注意到这一点是因为一篇短文。
二十一世纪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作为企业发展必须进行信息化建设道路以及作为企业最有竞争价值的人力资源,应当跟随时代的发展将二者进行有效结合,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升
同煤集团马脊梁矿综采一队的张永红班组是同煤集团马脊梁矿综采一队的生产班组。马脊梁矿是同煤集团直属的主力矿井。综采一队是马脊梁矿1997年10月底重新组建的高产高效综采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教育部备案、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在鄂唯一一所以铁路专业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学院位于武汉市内环线武汉长江二桥南端,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学院
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中国企业弱势跨国并购中组织间信任模型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研究发现,在并购前及并购交易阶段,组织间信任的主导类型为计算型信任和契约型信任,信任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如今,3D技术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2010年上映的电影,以其革命性的3D视觉效果征服了全世界观众的眼球.同时,伴随着3D电视走进千家万户,人类已经进入了3D视觉时代.在医疗卫生领
朱总理在中将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整个报告提到社会保障和扩大就业有七、八处之多,特别是的第八部分专门集中讲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提出了明确的
2000年以来,美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政策与认证标准的调整与变化,体现出其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目标从技能培养到能力培养的转变.从技能培养到能力培养目标的调整,实际上是一个不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