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才流失防不胜防
人才流动,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但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希望自己的优秀人才流失。因此,企业的经营者,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者,通过工资、奖金、福利、期权等现金和非现金的激励方法,想方设法留住、稳定这些人才。但是,效果怎样呢?在这个问题上,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个别人才流失了,可以听之任之,但如果变成一种经常的现象就麻烦了。骨干员工走马灯似地换,企业哪里会有凝聚力呢?没有凝聚力又何来生产力和战斗力呢?
导致企业人才流失的因素有很多种,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本文选择行业中的领先企业进行探讨。当然,这对一般企业亦有借鉴意义。在吸引人才方面,领先企业由于在行业中具有更高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竞争优势非常明显。同等职位,求职者大多选择领先企业,即使薪酬待遇低一点儿,求职者仍是初衷不改。
不过,不要高兴得太早,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人才因企业领先而加入,人才也因企业领先而流失。为啥?常言道:树大易招风,枪打出头鸟。作为行业中的领先企业,其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等都是行业竞争者或跟随者的“重点关注”对象。人才资源也不例外,行业竞争对手或行业跟随者,主动通过各种手段“诱惑”领先企业的员工,造成员工非企业内部原因的流失。尤其是那些以技术或品牌为核心优势而领先的知名企业,遭遇同行企业的“挖墙脚”是经常的事。
为什么会这样呢?行业领先企业,因其领先,其人才的思维、经验和能力自然优于同行企业。大家都希望学习到领先企业的管理体系、技术经验和营销策略。领先企业的一个车间主管可以去做跟进企业的生产经理,领先企业的技术工程师可以去做跟进企业的技术经理……所以,最易被挖走的对象是核心中层,主管被挖去做经理,经理被挖去做总监。面对这种不对称的人才“争夺战”,领先企业亦是分外头痛。职位升级,薪水倍增,面对这些极具诱惑力的条件,没有人会无动于衷。如果同为领先企业,反而不会采用这种方法:因为彼此对人才的要求基本上是相同的,在你这边做主管,他基本上不会挖这个主管来做经理。把经理挖过来做经理,也是有的,但很少发生。如此一来,职位没变,薪水也不太可能倍增(在两家规模相当的企业同样做经理,薪水能有多大差异呢),诱惑力反而大大下降。所以,真正去挖领先企业人才的,往往是那些行业中的跟进企业。
不假外求的用人术
既然防不了,堵不了,那该怎么办?也不用太担心。人才的流动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人才流动是否属于企业的常态、是否有序,这要看对公司运作和业务的影响。假设人才的流动对公司运作和业务没有负面影响,那就是可以接受的。保留人才的目的是什么呢?决不是为了保留而保留,而是能使这些人才为企业所有、为企业创造价值。所以,必须弄清这个概念:保留人才的目的是为了业务的发展,是为了公司的运作不致因人才的流失受到影响。对于领先企业的员工倍受同行业企业的追捧这一事实,与其花费高代价挽留他们,不如建立人才梯队,发展组织能力。这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为何流水的兵没有冲散铁打的营盘?那是因为有人才梯队,有人走了,自然内部有人顶上去。自给自足,人才不假外求。对于行业领先企业来讲,它已具备培养人才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它已超越了跟进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应该与跟进企业为伍,互相争夺人才。他们要挖你的人才,让他们来挖好了。关键是不能让人才低成本流失,得让“挖墙脚”者付出代价。什么代价?让“挖墙脚”者支付高薪,让被高薪挖去的人才冲击其企业的内部人才体系。领先企业要想走出与同行业企业争夺人才的怪圈,就必须从人才梯队建设和发展组织能力上着力,从而取得人才保留的主导权,变被动为主动。
那么怎样来建设人才梯队呢?怎样发展组织能力呢?
组织架构和职位设计是前提
要建立人才梯队,必先建立职位梯队、职位升迁制度。职位的设计,不能仅局限于人力资源管理中经常采用的“因事设岗”的做法,部分职位的设计应“因能设岗”,根据不同的能力设计不同的岗位。如:检验员、高级检验员;招聘专员、招聘主管。这些职位从职责上来看,差异可能不大,但能力要求差异较大。如某企业质检部,有10个检验员岗位,为配合企业人才梯队建设,可设计成8个检验员岗位和2个高级检验员岗位,然后分别制订检验员和高级检验员的职位说明书,对它们的职责及能力要求做出严格而清晰的区分。组织和职位的重新设计,为高级检验员成为检验主管的后备人选,从而形成人才梯队奠定了基础。
内部晋升制度是阶梯
企业外部和企业内部的人才都是备选对象,不应该有内外之分。但从实践来看,很多企业崇尚“外来和尚好念经”,喜欢从市场上配置人才。但笔者认为,当企业考虑建立人才梯队的时候,应先从人员配置制度上入手:内部一旦有职位空缺,要有透明和适合的流程来保证从内部寻找到合适的人才,完成空缺职位的人才配置。至于是30%的内部配置率(从内部提升的比例)还是50%甚至更高,要取决于企业的内部培养机制。
人才能力培养和发展制度是关键
组织职位设计问题解决了,人才晋升通路解决了,万事具备,只欠人才了。如何培养人才,如何培养各个梯队上的人才,就成为关键之中的关键。这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
一是识别各个岗位特别是关键梯队岗位的能力需求,建立与能力相对应的培训架构;二是将能力发展纳入员工年度绩效管理体系;三是制订岗位轮换制度,对要求具备综合能力的核心梯队人才,需要累积不同岗位上的工作经验以培养其相关能力;四是推动校园招聘,每年从校园选拔优秀应届毕业生,作为人才梯队的“种子”,通过年复一年的培养,为各个梯队供给人才。
管理层的支持是保障
前面四项都是制度的建立,通过制度安排来建设人才梯队。但是,仅有这四项制度是不够的。因为制度需要管理者来执行,所以管理者的观念尤为重要。这就要求管理层对于人才梯队建设的目的和意义要真正理解,管理者要有培养各级梯队人才的责任和意识。因此,须把人才梯队的建设要列入管理者的工作表现评估体系,通过激励和高层领导的重视来推动,保证人才梯队建设的实施。只有这样,人才梯队建设才不致流于形式,毫无建树。
今天的领先企业若想继续成为明天的领先企业,建设人才梯队、发展组织能力是必然的选择。这不仅仅是应对企业员工流失和被“挖墙脚”的问题,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企业如果不自行培养,人才从何而来?因为领先企业已经是行业中的领先者了,前面没有标杆了,所以别无选择。唯有建立企业的内部造血机制,为自己“制造”人才。
组织能力培育是终极目标
建设人才梯队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培育企业的组织能力。企业的核心能力或者战斗力,绝对不应建立在某几个“英雄人物”身上(目前的很多本土企业恰恰如此,这是很危险的),而是根植于企业的组织能力。由于人才梯队的建立,分工更为专业,企业资源分散在不同的人才梯队上,不会造成公司运作依赖某几个人,而是一个系统、一个团队、一个梯队,某一个人走了或暂时不能履行职责了,梯队中马上有人补上。这种能力就是组织能力,这也是当前很多中国企业所缺乏的、迫切需要的能力。
(作者系NLP执行师,企业教练)
人才流动,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但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希望自己的优秀人才流失。因此,企业的经营者,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者,通过工资、奖金、福利、期权等现金和非现金的激励方法,想方设法留住、稳定这些人才。但是,效果怎样呢?在这个问题上,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个别人才流失了,可以听之任之,但如果变成一种经常的现象就麻烦了。骨干员工走马灯似地换,企业哪里会有凝聚力呢?没有凝聚力又何来生产力和战斗力呢?
导致企业人才流失的因素有很多种,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本文选择行业中的领先企业进行探讨。当然,这对一般企业亦有借鉴意义。在吸引人才方面,领先企业由于在行业中具有更高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竞争优势非常明显。同等职位,求职者大多选择领先企业,即使薪酬待遇低一点儿,求职者仍是初衷不改。
不过,不要高兴得太早,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人才因企业领先而加入,人才也因企业领先而流失。为啥?常言道:树大易招风,枪打出头鸟。作为行业中的领先企业,其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等都是行业竞争者或跟随者的“重点关注”对象。人才资源也不例外,行业竞争对手或行业跟随者,主动通过各种手段“诱惑”领先企业的员工,造成员工非企业内部原因的流失。尤其是那些以技术或品牌为核心优势而领先的知名企业,遭遇同行企业的“挖墙脚”是经常的事。
为什么会这样呢?行业领先企业,因其领先,其人才的思维、经验和能力自然优于同行企业。大家都希望学习到领先企业的管理体系、技术经验和营销策略。领先企业的一个车间主管可以去做跟进企业的生产经理,领先企业的技术工程师可以去做跟进企业的技术经理……所以,最易被挖走的对象是核心中层,主管被挖去做经理,经理被挖去做总监。面对这种不对称的人才“争夺战”,领先企业亦是分外头痛。职位升级,薪水倍增,面对这些极具诱惑力的条件,没有人会无动于衷。如果同为领先企业,反而不会采用这种方法:因为彼此对人才的要求基本上是相同的,在你这边做主管,他基本上不会挖这个主管来做经理。把经理挖过来做经理,也是有的,但很少发生。如此一来,职位没变,薪水也不太可能倍增(在两家规模相当的企业同样做经理,薪水能有多大差异呢),诱惑力反而大大下降。所以,真正去挖领先企业人才的,往往是那些行业中的跟进企业。
不假外求的用人术
既然防不了,堵不了,那该怎么办?也不用太担心。人才的流动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人才流动是否属于企业的常态、是否有序,这要看对公司运作和业务的影响。假设人才的流动对公司运作和业务没有负面影响,那就是可以接受的。保留人才的目的是什么呢?决不是为了保留而保留,而是能使这些人才为企业所有、为企业创造价值。所以,必须弄清这个概念:保留人才的目的是为了业务的发展,是为了公司的运作不致因人才的流失受到影响。对于领先企业的员工倍受同行业企业的追捧这一事实,与其花费高代价挽留他们,不如建立人才梯队,发展组织能力。这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为何流水的兵没有冲散铁打的营盘?那是因为有人才梯队,有人走了,自然内部有人顶上去。自给自足,人才不假外求。对于行业领先企业来讲,它已具备培养人才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它已超越了跟进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应该与跟进企业为伍,互相争夺人才。他们要挖你的人才,让他们来挖好了。关键是不能让人才低成本流失,得让“挖墙脚”者付出代价。什么代价?让“挖墙脚”者支付高薪,让被高薪挖去的人才冲击其企业的内部人才体系。领先企业要想走出与同行业企业争夺人才的怪圈,就必须从人才梯队建设和发展组织能力上着力,从而取得人才保留的主导权,变被动为主动。
那么怎样来建设人才梯队呢?怎样发展组织能力呢?
组织架构和职位设计是前提
要建立人才梯队,必先建立职位梯队、职位升迁制度。职位的设计,不能仅局限于人力资源管理中经常采用的“因事设岗”的做法,部分职位的设计应“因能设岗”,根据不同的能力设计不同的岗位。如:检验员、高级检验员;招聘专员、招聘主管。这些职位从职责上来看,差异可能不大,但能力要求差异较大。如某企业质检部,有10个检验员岗位,为配合企业人才梯队建设,可设计成8个检验员岗位和2个高级检验员岗位,然后分别制订检验员和高级检验员的职位说明书,对它们的职责及能力要求做出严格而清晰的区分。组织和职位的重新设计,为高级检验员成为检验主管的后备人选,从而形成人才梯队奠定了基础。
内部晋升制度是阶梯
企业外部和企业内部的人才都是备选对象,不应该有内外之分。但从实践来看,很多企业崇尚“外来和尚好念经”,喜欢从市场上配置人才。但笔者认为,当企业考虑建立人才梯队的时候,应先从人员配置制度上入手:内部一旦有职位空缺,要有透明和适合的流程来保证从内部寻找到合适的人才,完成空缺职位的人才配置。至于是30%的内部配置率(从内部提升的比例)还是50%甚至更高,要取决于企业的内部培养机制。
人才能力培养和发展制度是关键
组织职位设计问题解决了,人才晋升通路解决了,万事具备,只欠人才了。如何培养人才,如何培养各个梯队上的人才,就成为关键之中的关键。这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
一是识别各个岗位特别是关键梯队岗位的能力需求,建立与能力相对应的培训架构;二是将能力发展纳入员工年度绩效管理体系;三是制订岗位轮换制度,对要求具备综合能力的核心梯队人才,需要累积不同岗位上的工作经验以培养其相关能力;四是推动校园招聘,每年从校园选拔优秀应届毕业生,作为人才梯队的“种子”,通过年复一年的培养,为各个梯队供给人才。
管理层的支持是保障
前面四项都是制度的建立,通过制度安排来建设人才梯队。但是,仅有这四项制度是不够的。因为制度需要管理者来执行,所以管理者的观念尤为重要。这就要求管理层对于人才梯队建设的目的和意义要真正理解,管理者要有培养各级梯队人才的责任和意识。因此,须把人才梯队的建设要列入管理者的工作表现评估体系,通过激励和高层领导的重视来推动,保证人才梯队建设的实施。只有这样,人才梯队建设才不致流于形式,毫无建树。
今天的领先企业若想继续成为明天的领先企业,建设人才梯队、发展组织能力是必然的选择。这不仅仅是应对企业员工流失和被“挖墙脚”的问题,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企业如果不自行培养,人才从何而来?因为领先企业已经是行业中的领先者了,前面没有标杆了,所以别无选择。唯有建立企业的内部造血机制,为自己“制造”人才。
组织能力培育是终极目标
建设人才梯队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培育企业的组织能力。企业的核心能力或者战斗力,绝对不应建立在某几个“英雄人物”身上(目前的很多本土企业恰恰如此,这是很危险的),而是根植于企业的组织能力。由于人才梯队的建立,分工更为专业,企业资源分散在不同的人才梯队上,不会造成公司运作依赖某几个人,而是一个系统、一个团队、一个梯队,某一个人走了或暂时不能履行职责了,梯队中马上有人补上。这种能力就是组织能力,这也是当前很多中国企业所缺乏的、迫切需要的能力。
(作者系NLP执行师,企业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