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指出,地理老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是一门边缘学科,对初中学生来说,自然地理很深奥,人文地理很枯燥,而乡土地理教材既贴合学生生活的实际,又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为了让新理念真正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之源,充分利用好身边的乡土教材为将来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作出贡献,我谈谈在教学中渗透乡土教材的体会和看法。
一、利用教材适时渗透乡土地理,强化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新课程理念指出在课堂上,学生应该是主动、积极的知识探索者,是课堂的主人。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热爱乡土、关注乡土、呵护家园的情感。利用教材内容在教学中适时渗透,能帮助学生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让学生对家乡、对祖国有更深切的感受,有助于学生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乡土地理没有专门的教材,但我们可以利用教材内容适时渗透,如在初二中国地理教学中,讲我国地形时,及时提醒学生看图,了解本地的地形,再引导学生分析这样的地形对本地的农业生产及经济发展有什么有利之处。又如讲到中国的气候,特别讲到季风气候时,结合季风气候风向图并联系实际分析气候的形成原因,归纳总结本地的气候特征。对于这些现象学生深有体会,在这基础上如再和同纬度非洲撒哈拉沙漠气候相比较,就会认识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鱼米之乡”就是受惠于季风气候,使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感到无比自豪。接着再分析这些条件对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状况的影响。由此可见,结合本地的情况来分析,本来很空洞的地形、气候知识变得简单化,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强化了学生热爱家乡乃至热爱祖国的情感,更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二、捕捉校内乡土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地理技能。
地理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把地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融入地理课堂,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理解地理,从而在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而地理教师要利用身边的一切可用资源,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让学生明白,地理知识其实就在身边,只要多用心,就能掌握它。
学校的各种资源往往可以成为乡土教材,如在学完平面图、比例尺之后,带领学生分小组来测绘学校,并按比例绘制成学校平面图,最后进行评比,把绘制得最好的学校平面图交给学校作为参考,这样学生会很认真、热情地去参与,希望自己小组绘制的图能交给学校,从而让学生既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又培养自主动手能力。又如讲到地图上的方向时,以前很多学生在图上会认出方向,但到了实地就不知如何辨别方向。这个辨别方向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为了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实地辨别方向,我要求学生带好手表、细铅笔芯等材料,利用太阳的影子分小组地测学校所在地的标准方向。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测出了结果,非常高兴,体验到成就感,同时也明白地理知识原来如此实用而有趣。这样既对地理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具备了地理各项地理技能,更体现了同学间的小组合作精神等。
二、走出课堂去调查,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乡土地理的渗透还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社会生活、走向大自然,去发现去探究地理科学知识。乡土地理的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往往要跋山涉水,走街串巷,是很辛苦的,这个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又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我们学校所在地是个工业重镇,近年来的工业飞速发展,有很多规模较大的乡镇企业,规模最大的要数江苏××集团,它从原来的一个小车间发展到今天在地方上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大企业,我要求学生课后进行调查,主要调查该企业的发展历史、发展工业依靠的条件等。因为学生的家长、亲戚等很多都在××集团工作,调查起来非常方便,学生兴致很高。通过调查,他们知道了小镇上出大企业的有利条件为“主要依靠长江方便的水上运输、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等因素”。学生在参与调查的过程中学会了动口、动手、动脑,分析思考一连串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使其知道了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通过乡土地理的课外调查,既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如教到水资源一节内容时,可组织学生观察、调查并思考:近几十年来家乡附近河流的水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同时分析河流水质变化的原因,水质变化对周围环境及生产、生活有何影响;还可组织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对整治河流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通过调查,学生明白了原来以为“我们就住在长江边,还怕没水?”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们虽然地处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但由于各种污染目前也面临缺水的危机,意识到节水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节水意识、环境保护意识,从小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乡土地理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可有效地改变以往的教条化、单一化、静态化的陈旧教学模式,建立以探究为主导,合作式、体验式、问题式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善于捕捉和发现身边的地理资源,让学生在乡土地理的学习过程中感到“学习有用”,更好地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这样才能充分开发利用鲜活的地理课程资源。
一、利用教材适时渗透乡土地理,强化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新课程理念指出在课堂上,学生应该是主动、积极的知识探索者,是课堂的主人。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热爱乡土、关注乡土、呵护家园的情感。利用教材内容在教学中适时渗透,能帮助学生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让学生对家乡、对祖国有更深切的感受,有助于学生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乡土地理没有专门的教材,但我们可以利用教材内容适时渗透,如在初二中国地理教学中,讲我国地形时,及时提醒学生看图,了解本地的地形,再引导学生分析这样的地形对本地的农业生产及经济发展有什么有利之处。又如讲到中国的气候,特别讲到季风气候时,结合季风气候风向图并联系实际分析气候的形成原因,归纳总结本地的气候特征。对于这些现象学生深有体会,在这基础上如再和同纬度非洲撒哈拉沙漠气候相比较,就会认识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鱼米之乡”就是受惠于季风气候,使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感到无比自豪。接着再分析这些条件对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状况的影响。由此可见,结合本地的情况来分析,本来很空洞的地形、气候知识变得简单化,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强化了学生热爱家乡乃至热爱祖国的情感,更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二、捕捉校内乡土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地理技能。
地理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把地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融入地理课堂,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理解地理,从而在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而地理教师要利用身边的一切可用资源,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让学生明白,地理知识其实就在身边,只要多用心,就能掌握它。
学校的各种资源往往可以成为乡土教材,如在学完平面图、比例尺之后,带领学生分小组来测绘学校,并按比例绘制成学校平面图,最后进行评比,把绘制得最好的学校平面图交给学校作为参考,这样学生会很认真、热情地去参与,希望自己小组绘制的图能交给学校,从而让学生既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又培养自主动手能力。又如讲到地图上的方向时,以前很多学生在图上会认出方向,但到了实地就不知如何辨别方向。这个辨别方向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为了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实地辨别方向,我要求学生带好手表、细铅笔芯等材料,利用太阳的影子分小组地测学校所在地的标准方向。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测出了结果,非常高兴,体验到成就感,同时也明白地理知识原来如此实用而有趣。这样既对地理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具备了地理各项地理技能,更体现了同学间的小组合作精神等。
二、走出课堂去调查,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乡土地理的渗透还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社会生活、走向大自然,去发现去探究地理科学知识。乡土地理的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往往要跋山涉水,走街串巷,是很辛苦的,这个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又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我们学校所在地是个工业重镇,近年来的工业飞速发展,有很多规模较大的乡镇企业,规模最大的要数江苏××集团,它从原来的一个小车间发展到今天在地方上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大企业,我要求学生课后进行调查,主要调查该企业的发展历史、发展工业依靠的条件等。因为学生的家长、亲戚等很多都在××集团工作,调查起来非常方便,学生兴致很高。通过调查,他们知道了小镇上出大企业的有利条件为“主要依靠长江方便的水上运输、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等因素”。学生在参与调查的过程中学会了动口、动手、动脑,分析思考一连串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使其知道了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通过乡土地理的课外调查,既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如教到水资源一节内容时,可组织学生观察、调查并思考:近几十年来家乡附近河流的水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同时分析河流水质变化的原因,水质变化对周围环境及生产、生活有何影响;还可组织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对整治河流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通过调查,学生明白了原来以为“我们就住在长江边,还怕没水?”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们虽然地处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但由于各种污染目前也面临缺水的危机,意识到节水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节水意识、环境保护意识,从小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乡土地理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可有效地改变以往的教条化、单一化、静态化的陈旧教学模式,建立以探究为主导,合作式、体验式、问题式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善于捕捉和发现身边的地理资源,让学生在乡土地理的学习过程中感到“学习有用”,更好地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这样才能充分开发利用鲜活的地理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