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数轴”直观 感悟“取舍”之源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ztra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是人教版新教材四年级上册P13页例7的内容。从教材的编排意图与教学安排中,可以发现“四舍五入”求近似数作为一种方法的形式呈现,主要教学策略是通过教师的讲授,结合具体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将非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在这个知识的学习中,教师“介绍”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对知识结果大多以直接接受获取为主。为什么要用近似数来表示数据呢?不是精确更好吗?为什么“四要舍”而“五要入”呢?有什么可以让学生信服或感同身受的依据吗?这种方法的习得背后是不是也隐藏着“原理”呢?由此,结合数轴演示与操作,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四舍五入”法的直观感悟。
  教学片段:
  环节一:观察入手,初步感受
  师:(出示直尺)13接近哪个整十数?17接近哪个整十数?
  生:13接近10,17接近20。
  师:你认为接近20的数有哪些?
  生:16,17,18,19。
  师:还有吗?
  生:还有看不见的21,22,23,24。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接近整十数”这一概念是有一定知识经验和基础的,通过直观感受尺子中接近整十数的数,为学习“四舍五入”以及某一整十数所涵盖的大致范围奠定思维基础。
  环节二:建立模型,概括方法
  师:是的,我们观察发现16,17,18,19这些数在10与20之间,相对于10,它们距离20更接近一些,我们可以这么说,它们约等于20,这在数学中叫做“入”,也就是尾数6、7、8、9往十位进一。(板书)
  师:21,22,23,24这些数在20与30之间。相对于30,它们距离20更近一些,我们也可以说它们约等于20,这在数学中叫做“舍”。也就是舍去了个位中的1,2,3,4尾数。(板书)
  师:观察一下,14和哪个整十数接近?7呢?
  生:和10比较接近,14是舍,7是入。
  师:有一个数很特别,它在10和20中间。
  生:15!
  师:这个数怎么办呢?(停顿)
  (有的说舍去,有的说往上入)
  讨论概括方法:如果是5应该往上进一位,这种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尾数部分的最高位是大于等于5还是小于5,省略到十位,就要看个位,省略到百位,看十位,省略到千位、万位、亿位呢?
  设计意图:对感知的知识建立数学模型,以学生可理解与接受的方式去体会“四舍五入”的由来,0~4需要舍去,6~9可以往上进,学生都是可以感受的,对于5的数学规定需要重点强化并概括方法,并在此渗透近似数是整十数的数的取值范围。
  环节三:再次体会,理解近似
  写出与a、b、c、d相邻的整万数,在最接近它的整万数上画“√”。
  说一说:它们分别在哪两个数之间?最接近哪个整万数?你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对近似数已经有了初步认识,而且a、b、c、d四个点在数轴上的位置也比较明了。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观察和发现与一个数相邻的整万数,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与一个数最接近的整万数,有利于培养学生数感。
  环节四:迁移大数,运用方法
  师:生活中很多时候并不需要精确的数据,只要知道大致的结果,于是就要用到“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值。比如,昆明有多少人口,我们无需知道其个位、十位,甚至百位、千位;由此就产生了取近似数的问题。
  (出示地球的数据:12756和数轴)
  在数轴上观察:12756在哪两个整万数中间?靠近谁?
  生:在1万和2万中间,靠近1万。
  师:(出示太阳的数据)想象一下,把这个数1389000放在数轴上,它介于几万和几万之间?靠近谁?
  生:在138万和139万之间,靠近139万。
  设计意图:通过数轴,再次体会近似数的就近原则。
  师:刚才我们是观察得出的结论,能不能用“四舍五入”法来解释和介绍一下?(讨论交流)
  生:12756,要省略到万位,我看万位后面是2,所以要舍去,约等于1万。
  生:1389000,要省略到万位,万位后面是9,所以要入,约等于139万。
  设计意图:直观演示与方法理解相结合,感悟“取舍”之“源”之“法”。
  环节五:巩固强化,深入感悟。
  聚焦12756。
  1.把它分别精确到万位,千位,百位,十位。
  设问:你有什么感受?
  结论:省略到哪一位,关键看那一位的低一位。
  2.除了12756四舍五入后是1万,你还能想到哪些数四舍五入后近似数也是10000?
  3.观察数轴:哪些数四舍五入后是10000?请写下来,并讨论。
  生1:最小的是5000,从5000到9999,都是进的。
  生2:最大的是14000,舍去后就是10000。
  生3:我有意见,最大应该是15000。
  师:是14000,还是15000?
  生4:不对,15000进上去就是2万了。
  师:15000肯定不是了,14000四舍五入后确实是10000,再找一下有没有比14000更大的呢?
  生5:(抢着说)我知道了,是14999?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5:从14000到15000还有999个数,最大的是14999,这个数的千位是4,省略到万的话,就是约等于1万。而15000的千位是5,应该进上去了。
  师:你们可以想象得到吗?14000到15000之间其实还有999个数。
  (运用课件展开14000~15000的数轴)
  (学生纷纷表示赞同)
  设计意图:在数轴中,结合四舍五入的方法可以很直观地看出1万这个数所代表的区间与范围,而到14000还是到15000(不包含15000)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通过直观操作和表象操作相结合,从简单的方法运用到逆向思考,让学生结合数轴感受近似数所代表的精确数的区间,突破了学生的认知难点,从而达到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4.强化练习。一个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后是8万,这个数最大是( ),最小是( )。
  教师提示:从什么数到什么数都可以用8万来表示?不清楚的可以自己画一个简单的数轴图,再想想。
  知明方能行笃。学生的错误总有其缘由,只有学生心中对所学的知识清晰而无所疑时,他的学习行为才是真正意义的自我建构,这个“明”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之明。而教师需要追本溯源地理清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脉络,这个“明”既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体现要善于思考学习中知识与学生的经验、思维的联系,进而引导他们在熟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完成数学化的过程。
  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近似数的形成过程,从“接近”的字面意思入手,借助数轴直观,感受四舍五入的由来,从而理解近似数的意义,更加深刻地体会“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这一方法。既让学生对知识学习达到了“明知”的效果,也让教师更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和学生,使自己的教学更加“笃行”。
  ◇责任编辑:张 莹◇
其他文献
教材分析:  《金色的草地》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生活在俄罗斯乡下的兄弟俩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快乐地成长以及他们如何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和感受大自然的故事。课文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溢满童趣,洋溢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师在教学时要将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童年生活的背景下,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促使他们把生活阅历、体验和理想融入课文中去,摘取童趣一片,与作者共同体验来自大自
期刊
几何直观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几何问题,而且可以用来描述和分析数与代数的问题,使数与代数中一些抽象的问题直观化,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数学家徐利治教授认为:几何直观是借助于见到的或想到的几何图形的形象关系,产生对数量关系的直接感知。教材中有许多数与代数的知识点,可以借助几何直观,让学生从全新的角度重建相应的认知结构,展开一系列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探索活
期刊
《鸟的天堂》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主要写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第一次是在黄昏,见到了一株茂盛的大榕树;第二次是在早晨,目睹了无数只活泼可爱的鸟儿。文章语言优美,条理清晰,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榕树和鸟儿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为让学生在“鸟的天堂”的感受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和语言的训练,教师可以凭借课文语言,带领学生走进课文情境,谈所见,话所想,感受榕树的生机活力、鸟儿的自由快乐、人
期刊
设计理念:  “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是新课标对第二学段的习作要求。对于起步作文,兴趣比方法重要。如果能在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习作的诀窍,就能让学生在起步阶段爱上习作,轻松习作,同时也强化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心。此习作设计力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层层递进,让学生在填词、写句、组句的过程中习得“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的方法,扎扎实
期刊
教材简析:  《黄山奇石》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看图学文。文章题眼重在“奇”,为了突出体现黄山石的“奇”,作者一是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黄山石的“千姿百态,千奇百怪”,二是为了让这种“奇”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黄山石的“活灵活现,趣味横生”,并重点写“趣”,由写“趣”突出“奇”,让“奇”更具奇特之处。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图画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词
期刊
案例描述:  “观察物体”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教学目标是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可能看到物体不同的样子;在一个位置上,同时最多看到一个物体的3个面;能用正确的观察方法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进行观察。观察物体来自生活的需要,应当是真实的、可感的,电子白板和ipad的交互性、生成性、灵活性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体现出“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使课堂教学更加便捷、生动、有趣。  
期刊
弹指一挥间,已经在三尺讲台耕耘了十九载。每天面对一大群幼小的孩子,我的人生历程中曾有年轻气盛的躁动,有浅尝甘霖的欣喜,有屡遭挫折的痛楚,也有不眠不休的焦虑。我总是会问自己:老师的看家本领是什么?优美的语言,广博的知识,还是丰富的教学经验?  在日本,每当大地震来临时,一幕幕生动的画面无不让世界赞许:孩子从容地站在母亲身边;在免费酒店住宿后,孩子们自觉收拾好衣物,整理好床铺。丹麦被称为世界上最幸福的
期刊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教师要把课堂设计成充满磁性的“情感场”,开展“多情”的语文教学,让学生深入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理解文本内容,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一、新课伊始,激情导入  导入新课作为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点燃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的“火药”,能使学生焕发出极其强烈的学习愿望,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关键。新颖独特的导入语
期刊
教学“小数除以整数”时,教师要为学生理解算理提供多元表征,巧用数形结合策略感知算法,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和对照辨析中明晰算理,生长算法,这样才能从本质上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避免出错。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李强是五年级的学生,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经常运用数学知识帮助妈妈解决问题。周末妈妈需要买些水果,你们愿意和李强一起陪妈妈去水果超市购买吗?  出示妈妈买两种水果的价格信息表: 
期刊
什么是“思维共振”?数学课堂中的“思维共振”,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通过双边交流或多边交流,不断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加工,在认知基础、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方面步调基本一致,群体思维从目标、内容到方式、方法,互启互促,思维的形式从聚合到发散,从发散到聚合,最后逐渐趋于合拍一致的思维过程。  “思维共振”作为一种教学理念,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