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守护孩子的健康

来源 :保健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mk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医基本理论中,针对病因,小儿推拿通过手法施术,加强孩子气血循环,恢复脏腑功能,从根本上提高了患儿的免疫功能和身体素质,很好地契合了当下医学界推崇的“无创伤医学”和“自然疗法”的要求。对脏腑娇弱的孩子来说,小儿推拿是一种首选的绿色疗法,简单实用,容易上手,而且孩子也喜欢。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开始有意识地选择绿色疗法来帮助孩子恢复健康。
  你一定要懂的小儿推拿基本技巧
  一、帮孩子取穴的几项技巧
  给宝宝推拿的力度和技巧与给成人推拿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小儿穴位有很多在“线”和“面”上,所以这些穴位常常需要用速度快且力度轻柔的手法。然而有些妈妈往往怕推轻了效果不好,所以她们用了很重的力度,实际上,这样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样做还有一个弊端,那就是孩子可能会特别排斥妈妈的重力度,而且妈妈们自己按摩得也很辛苦。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穴位都要用那么轻柔、快速的手法,例如对于一些以“点”来取穴的穴位,要求的力度就要深透很多,也特别讲究用力的方向,用力方向和深度不到位也往往没有效果。所以,妈妈们在使用推拿手法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所推拿的穴位对手法的速度、力度和准确度的要求。
  首先,如何提高取穴的准确度?
  关于准确度,中医取穴常常是找一些体表标志作为取穴测量的基础点,这样穴位找起来又快又准。比如腿部取穴时,我们会找内外侧“膝眼”和内外侧“踝骨高点”作为标志点,腿部大部分穴位的位置跟这几个体表标志相关。
  其次,取穴的常用方法是什么呢?
  一般情况下,“手指同身寸取穴”是最常用、最方便的取穴方法,这种方法又叫“手指比量法”。但是宝宝的1寸和成人的1寸是不一样的,所以需要采用同比例缩小的量法。具体方法如下:
  1寸:以被推拿者拇指的指关节宽度为1寸。
  2寸:以被推拿者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拢靠近指尖部分的宽度为2寸。
  3寸:以被推拿者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靠近指根部分的宽度为3寸。
  二、给孩子推拿的注意事项
  父母在给宝宝推拿前,如果能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我相信宝宝们会更加乐于配合,效果也会更好。我们常常可以一边讲故事一边给宝宝按摩,或者陪孩子一起看个动画片,顺便按摩,孩子注意力转移后,更容易接受。
  (1)安心的氛围。按摩时让孩子感觉到处于安心和安全的环境中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旅行途中,妈妈的按摩往往是最好的安慰。
  (2)按摩时不宜过饱或者饥饿。孩子清晨起床时是可以按摩的。尤其当有些宝宝赖床不起时,按摩往往就是最好的唤醒方式。笔者经常选择早晨起床时边给女儿按摩边陪她玩耍,她会很开心,穿衣服、吃饭都非常爽快。但如果在饥饿的情况下给宝宝按摩,尤其小月龄的宝宝,他们不会说话,可能会因为肚子饿而哭闹、不配合。所以,这个时候首先要做的不是给宝宝按摩,而是填饱他的肚子。
  (3)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来说,如果是日常的保健按摩,10~20分钟就足够了。这些时间再分配到早上和晚上就会更加轻松。给宝宝按摩是持久战,妈妈们不要想着一蹴而就。当宝宝生病的时候,按摩时间延长和加量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所以,按摩时间的长短还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定。
  (4)不要强迫宝宝。按摩是爱的传递,尽量不要强迫宝宝,否则他会排斥按摩。尤其是宝宝生病后,他们的情绪状态不好,可能会不配合按摩。有的孩子比较敏感,妈妈轻轻一碰都可能让他们不舒服。因此,宝宝不配合的情况很常见,妈妈们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技巧,千万别放弃。宝宝不配合时,妈妈就需要改变方法,可以把按摩当成和宝宝互动的小游戏,也可以等宝宝熟睡后再进行。
  三、小儿推拿的基本手法(见本期自然疗法栏目)
  四、小儿推拿的准备事项
  小儿推拿要求手法均匀、力度柔和、平稳深透,按摩的时候对于按摩者和环境有些特别要求。
  (1)要使用按摩介质。按摩的介质非常必要,使用介质后,按摩起来会顺滑得多,宝宝也会更舒服,更愿意配合。家里最常用的婴儿润肤油或者润肤露、爽身粉、清水等都可以拿来做按摩介质。
  (2)妈妈要修剪指甲。为了避免伤到宝宝,妈妈需要把指甲修剪得短并圆润一些。
  (3)室温要合适。冬天没有供暖的南方特别寒冷,妈妈一定要注意温度的控制。给宝宝按摩时要打开取暖设备,按摩时室温最好控制在20℃左右,不要为了按摩让孩子着凉。
  (4)大醉、大怒、大病时都不适合给宝宝按摩。妈妈给宝宝按摩是一种爱的传递,宝宝需要感受到你的爱。因此,这就需要妈妈有良好的身心状况。当然一般当妈妈的大醉很少,但情绪不好、身体不适的情况倒是常见,此时,应先调整好身心状态。
  宝宝常见问题的推拿手法
  一、让宝宝睡得香的推拿
  孩子的生理特點是心常有余、肾常虚、脾常不足,在这几种因素影响下,很多宝宝出现过睡不好的问题。睡不好的孩子还容易恶性循环,有的孩子日夜颠倒,有的孩子会反复哭闹,心神不安,真苦了妈妈们。因为宝宝小,不会表达,所以只要不舒服就只会用哭闹作为提示,让妈妈们不知所措。到底如何按摩才能让孩子睡个好觉呢?
  这个手法就是把双手搓热,然后用单掌掌心空心对齐孩子的肚脐,做上下或者左右的震颤,直至手温度降低,反复5~10次。
  另外,保健手法中,针对6个月以上的宝宝可以坚持每天给他捏脊3~5遍,这对于孩子的睡眠、消化和免疫力都非常有帮助。帮孩子捏脊后,轻抚脊柱100次左右,大部分孩子都会睡着,而且睡得特别香。
  二、让宝宝爱上吃饭的推拿
  孩子不吃饭,主要是孩子脾胃功能差,运化能力不足。孩子会出现夜里磨牙、吞口水的现象,这往往是积食的前兆。
  第一个方法就是掐四缝穴(掐四横纹)。两只手都掐10~20遍,看到颜色深的静脉血管,要多用掐法刺激,不过也不需要用力过猛,否则会导致孩子怕痛,不配合就麻烦了。   第二个方法就是揉板门2分钟,运内八卦300次。这两个手法配合效果非常不错,孩子都喜欢。运内八卦时最好用爽身粉或者润肤露等按摩介质。手法力度一定要轻柔,使手掌内侧面有酥痒感最好。
  第三个方法就是坚持捏脊10遍,三捏一提3遍。这套手法能有效调和五脏六腑,提高免疫力,促进食欲,其中平衡阴阳效果最好。基本手法对症治疗1~2天,孩子舌苔就会明显变薄。这表明孩子积食情况有所缓解,饥饿感明显,很多孩子会主动吃饭。这时,别急着喂孩子大鱼大肉,一定要让他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比如菜粥、杂粮粥、面汤、素馄饨。这些食物使孩子既有饱腹感,又容易消化。如果坚持几天,当孩子舌苔变得薄白时,可以适量增加些营养。菜肉比例仍然以7∶3为主,即菜多肉少。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宝宝晚饭不要吃得太晚。有的家庭要晚上7點多才吃晚饭,孩子吃得太饱,没来得及消化就去睡觉了,或者睡觉前再喝一瓶奶。第二天细心的妈妈就会闻见孩子嘴巴里酸酸的、臭臭的,这就表明食物没有消化。
  三、让宝宝退热的推拿
  发热是宝宝的常见症状之一。很多因素,如感冒、幼儿急疹、麻疹、积食、秋季腹泻等都会引起发热,有时候就连长牙也会引起发热。孩子一发热,妈妈就如临大敌,想赶紧帮孩子降温。如果发热时孩子精神状态好,妈妈就不需要太焦虑,要学会正确看待这个问题。
  发热本身不是病,它是体内正邪双方“交战”的表现。只有当邪气盛而正气充足的时候,正邪才会持续对抗,而且正气越足,抗敌越积极,就会热得越厉害。发热超过38.5℃时,孩子的免疫力会大大地被激发。因此,发热初始,如果孩子精神状态不错,不建议立刻退热。一般建议妈妈们多忍耐一下,以38.5℃为分界线,如果温度在38.5℃以下,妈妈们只需用一些简单的物理方法进行降温,如用温水擦拭孩子身体(额头、腋下、腹股沟等),或者给孩子洗个温水澡。如果温度超过38.5℃,妈妈们可以通过推拿的方法给孩子降温。
  退热的推拿手法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发汗解表的手法,另一类是清热解毒、清热凉血的手法。病在表,往往是风寒束表,孩子感受风寒后导致毛孔闭塞、寒邪不出,邪气在体内与正气相争,所以孩子会发热,此时用发汗解表的按摩方法最为对证。病在里,如扁桃体发炎也会导致高热不退,温度往往要超过39℃,此时要用清热凉血的按摩手法。
  1.推三关穴300~500次。
  2.揉外劳宫穴1~2分钟。
  3.重揉太阳穴1~2分钟。
  4.拿风池穴50次。
  5.清心经穴10遍。
  6掐揉二扇门穴4~5分钟。
  这几个发汗的手法,像重揉太阳穴和拿风池穴,当孩子经络不通时按摩特别痛,正所谓痛则不通,所以孩子不容易配合。大部分孩子,尤其小月龄孩子可能会哭闹、不配合,妈妈们坚持一下,哭闹也能助其发汗。
  1.清天河水300~500次。
  2.打马过天河20~30次。
  3.退六腑300~500次。
  这几个手法很有意思,用下来孩子能退热,却不一定出汗。不过单用这几个手法往往是不够的,还需要用吮痧的办法,使热邪有个出口,从而帮助孩子将体内的热毒排出来。
  另外,蘸水捏脊也是有效的退热手法。一般捏脊20~30遍。捏脊具有双向调整作用,既能驱寒又能清热凉血。反复蘸水捏脊20~30遍。由于发热散热快,捏脊时后背的水会干掉,就反复再蘸水,最后一遍不等宝宝后背的水蒸发干,妈妈们要用嘴从下往上吹,直吹到大椎穴,把水汽吹散、吹干。这个手法也称为“脊背吹水”,这是北京一位德高望重的中医老师的心得真传。笔者在实际操作中做了一些手法上的改良,对退热非常有效。
  清天河水加打马过天河,这个方法大家用过后都觉得退热效果非常好,尤其适用于发热时手脚滚烫的宝宝。天河水就像人体的清凉之源,用食指和中指两个手指,由腕到肘,直推300~500次,名为清天河水。而打马过天河的方向和位置与清天河水一致,不过操作手法是用食指和中指两指蘸水,然后从腕到肘方向在皮肤上敲打,其声音就像是小马过河时马蹄拍打水面而发出的响声。有一个技巧,就是一边敲打,一边朝同一个方向吹气,因为蘸有清水,所以有清凉的感觉,这可以迅速带走体内的高温。一般打马过天河比清天河水清热力度更强,用于39℃以上的实热证。
  用了退热手法也不一定能一劳永逸,有时发热会反复,尤其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往往温度高,而且会反复3~5天。邪气由盛转衰有一个过程,正气由弱变强也需要累积能量,所以这个反复过程也是免疫系统被建立和完善的必经之路。如果在实际操作中,发现一遍按摩做下来,宝宝的温度半点变化没有,妈妈们就会开始怀疑自己,甚至开始自责,认为自己没有学到位,或者干脆认为推拿无效。其实,不是宝宝每一次发热都能立即退下来的,有时需要时间,妈妈们需要有更多的信心和耐心。如果宝宝高热39.5℃以上,建议妈妈们再加上退六腑300~500次,这样可以退五脏六腑实热,尤其针对高热不退、精神萎靡的宝宝,效果非常明显。
其他文献
一天,老冯突然感到腹胀,伴有一阵阵绞痛,还呕吐不止。老冯平时身体一直很好,他以为是得了胃肠炎,可自行服药后,疼痛、呕吐症状仍未减轻,家人急忙送老冯去医院就诊。医生询问了病史,仔细做了检查,最后,老冯被诊断为肠梗阻,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手术中,医生发现在老冯的小肠末端有一块坚硬的结石,牢牢地卡在肠管内,阻塞了肠腔引起梗阻。医生成功地取出了结石,手术顺利完成。  手术后,老冯恢复得很快。这天,喜爱刨根
俗话说“良药苦口”,7岁的彬彬每次喝中药都十分抗拒,吃完药还要含上一块糖。彬彬妈妈担心:喝完中药立即吃糖会影响药效吗?   所有中药都苦吗?   药有五味,辛、甘、酸、苦、咸,中药入口并非全是苦味。   苦味的中药有泄和燥的功效,所以清热解毒、燥湿、泻火、通便类的中药一般是苦味的,如黄连等。甘味的中药有补益、和中、缓急等功效,所以滋补、调和药性的中药一般是甘味的,如党参、甘草等。   一张处方可能
我今年75岁,6年前因冠心病入院治疗。出院后一直坚持治疗,但经常出现左前胸和左后背隐隐作痛。最近体检时,心电图提示“心电轴重度左偏”。我很担心,请问该如何治疗?  心电图诊断有心电轴左偏,一般表示有左心室肥厚,存在心肌缺血的问题,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以及退行性病变等,因为这些疾病均可能损害心脏传导系统的左前分支而引起心电轴左偏。又如高血压、主动脉瓣异常等疾病的患者,可因左心室
大城市喧嚣繁华,在家中养花种草做园艺可以修身养性。日本大规模研究发现,城里人干点农活,更能起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研究人员招募了200名志愿者,安排他们去农场干活。在試验开始前,开始后3个月、6个月和9个月,参试者分别接受问卷调查,详细记录他们的健康状态、对自然的认识、吃蔬果频率、去医院就诊频率等。调查结果表明,与从未去过农场的对照组相比,干农活的参试者健康水平显著提高,精力和体力增强,吃蔬果频率
第八式 回首观足右式  接上势,左脚尖上翘,以足跟为轴内旋,身体随之右转180°,左腿屈膝下蹲,右脚跟抬起,成右虚步,同时左手上提,右手下落,双手手心朝上,成半月形,目视右手。(见图①)。  要点:  轉身轻柔和畅,手脚配合一体,步稳膝坚,腰直项竖,动中有静,虚实有度,肋开而张,起吸落呼。  功效:  和合阴阳,疏肝理气,有效调节和治疗因肝气淤积而引起的胸胁痹症。  第九式 翘首远望左式  接上势
酷暑来临,又是熬绿豆汤解暑的时候了。不少朋友问,熬绿豆汤总是会变红色,是因为熬制方法不对吗?  其实,绿豆汤变红是因为绿豆表皮部分溶出的酚类物质在空气中氧气的作用下发生氧化聚合的结果。所以,开盖煮绿豆粥容易变色,用压力锅煮绿豆粥就不容易变色。  那么,煮绿豆汤是否一定会变红呢?其实不然。绿豆汤可以放很久都不变色,而奥妙就在煮豆子所用的水。  分别用自来水、矿泉水、纯净水、去离子水来煮绿豆汤,结果是
脾胃强 寿命长  长寿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如果想长寿,一定要养护好脾胃。人在老年的时候,身体内一些腺体会发生萎缩,因此常常会在吃饭的时候没有食欲。老年人吃饭没有食欲,营养缺乏,因此身体状态就不好,只有吃好饭,身体才能健康。  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变老年人吃饭不香的状况呢?这里推荐几个小方子。  1.焦山楂配鸡内金  焦山楂和鸡内金搭配可以助消化,帮助那些因为腺体萎缩导
真实案例:    林娜今年四十出头,衣着时尚,身材匀称,面容姣好。她是一家电子公司的中层主管,老公在一家运输公司担任主要负责人,女儿在外地读大学,可以说她的生活过得令人羡慕。尽管这样,林娜还是一直讨厌自己,尤其是觉得自己身材不好。  因此不管是在家里还是走在大街上或其他公共场所,她都喜欢不停地照镜子。只要能看到玻璃,她就会不停地将自己身体的每个细节看来看去,每天将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镜子,为此误了很
紫苏属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食用紫苏在中国有2000余年的历史。早在西汉时期,枚乘在《七发》中赞道:“秋黄之苏,白露之茹……此亦天下之至美也。”用紫苏烧煮的汤羹更是被人们视为珍品。  相传古时,有一位厨师非常会做鱼肴,每次烹调出来的鱼,香气扑鼻,鱼鲜汤美,食者都赞不绝口。有人暗暗地跟着他,想从中找到奥秘,结果发现他烹鱼的时候,总要放一点紫苏,而端上桌时,他怕自己的绝技被别人学到,又将紫苏捞出扔掉。
如今,不少老年人爱跳交谊舞、扇子舞,扭秧歌,手舞足蹈不亦乐乎。跳舞确实是项好运动,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很有帮助。但老年人在跳舞时应把握好以下几点,以免发生意外。  时间不宜过早清晨太阳还没有升起时,空气质量较差,浊气未散。因此,不宜太早开始锻炼。可以等天放亮,空气稍好再开始晨练。选择晚上跳舞较好,此时空气质量也比没出太阳前好很多。  跳满半小时就休息虽说跳舞很好,但对那些心肺功能较弱、血管弹性下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