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新产程标准及其助产模式对产钳助产、中转剖宫产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产房试产且按新产程标准及其护理模式分娩的3 014例产妇为研究组,并选择2013年12月至2014年3月按旧产程标准(Friedman产程标准)分娩的3 234例产妇为对照组。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产钳助产率、中转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等分娩并发症发生率及产钳适应证的差异。
结果研究组产钳助产率、中转剖宫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39%(253/3 014)、0.96%(29/3 014)与9.92%(321/3 234)、1.48%(48/3 234),χ2值分别为25.311和5.361,P值分别为0.005和0.012]。研究组产后出血、产时发热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稍高于对照组[6.80%(205/3 014)、4.25%(128/3 014)、3.25%(98/3 014)与6.65%(215/3 234)、4.02%(130/3 234)、3.12%(101/3 234],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480、8.971和0.867,P值分别为0.087、0.500和0.352)。研究组因胎儿窘迫、缩短第二产程、持续性枕横位、持续性枕后位而实行产钳助产术的比例分别为82.61%(209/253)、14.62%(37/253)、1.19%(3/253)和1.58%(4/253),与对照组[分别为66.36%(213/321)、23.05%(74/321)、5.61%(18/321)和4.98%(16/32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390、2.551、2.813和2.216,P值均<0.01)。
结论新产程标准及其护理模式使产妇增加试产机会,降低中转剖宫产率和产钳助产率,且未明显增加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分娩并发症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