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rong198809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试以福建山区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为例,探讨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现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此类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现实 客观现实
  
  媒体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对社会中人的影响也是越来越深,已经逐步介入甚至渗透到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的态度、情感、价值观。这种影响有正面,也有负面。因此,现代人要学会使用与选择媒体,对媒体提供的信息要有分辨、质疑、反思的能力。大学生是使用媒体人数较多,时间较长的一类群体。考察当代大学生媒体使用状况,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一、福建山区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
  1、从接触大众传媒的时间来看,电脑是接触时间最长的媒介
  调查显示,大学生平时接触电脑时间至少在2小时以上。周末时间更长,平均4小时以上。这主要是因为周末时间比较宽裕,没有上课、学习的压力。所以,电脑成了他们打发业余时间的主要媒介之一。当然,他们还接触其他媒介,比如报纸、电视等,但接触时间和电脑相比,显得要少。因为电脑是集音频、视频、文字、图像、图画于一体,它兼有报纸、电视的特点。好多在报纸、电视上有的信息在电脑上也可都可以找到。因此,他们更多选择电脑来获取信息。
  2、从接触大众传媒的目的来看,网上聊天是其主要目的
  调查显示,大学生使用电脑用途最多的是聊天,主要是和同学、老乡,以及亲戚朋友交流。他们还使用电脑玩游戏、看电影、浏览新闻,几乎很少用到网上图书馆免费资源,除非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需要查找相关资料,才会有意识地使用。
  二、福建山区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1、媒介素养教育处于自发状态
  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的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思辨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①而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对于这种能力的教育和培养过程。要教育人们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各种媒介,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②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主张,是由英国学者和丹麦学者在20世纪30年代共同提出的。在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由于商业化的发展,大众传播的普及,传媒热衷于制造一些庸俗、通俗的流行文化,而这些流行文化是一些肤浅的、平面化无深度的文化,英国学者担心长期接触这类文化会导致人的低水平的满足,误导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特别是对青少年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他们提出应该通过系统、体系化的课程教育,来提高青少年的分辨、分析、批判、质疑与反思大众传媒所提供的文本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刺激—接受”“使用—满足”式的获得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对信息进行有选择性的接受、批判,从而来抵制大众传媒对受众造成的不良影响,促使受众媒介素养的进步与提高。与此同时,丹麦的一些学者也开始在中小学进行媒介素养知识的传授或者通过开设一些讲座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在我国发展还不成熟,还是一个新兴领域,目前在这一领域里真正有新意的成果很少见。正是由于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不多,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普及开来。各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对媒介素养教育方面重视还不够,目前还是处于比较零碎的阶段。受众的思想上也还没有认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大学作为传播知识的高等学府,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精英人群,媒介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但是,在我国大学里面,除了新闻专业学生对于媒体稍有了解之外,其它专业学生对于媒体知识几乎是不大明白。大学生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目前还处于自发而不是自觉状态,需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从而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2、媒介素养教育处于浅层状态
  大学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或讲座,普及媒介素养知识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福建山区高校也定期开办媒体知识方面的讲座。但仅仅只是让学生了解一些诸如新闻价值、新闻伦理、新闻道德等概念,而没有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批判质疑能力、创造创新能力,这样不利于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学生只知道了理论,而没有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学生对媒介素养的认识是肤浅的与感性的,而不是深入而理性的。这种对媒介素养的浅层次、低水平的认识,会使受众无法对媒体所传播信息本身进行评价,也无法对媒体的传播方式进行评价。因此,也就不能更好地使用和利用媒介。有人认为,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意识方面,即培养公众注重积累知识的意识,认识和学习理性地辨别信息的意识,加强质疑大众传播媒介的意识,使其能辨别“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第二是技能方面,即培养公众了解不同大众传播媒介所承载和传播的信息的本质及其形式,学习有效和高效获取信息的方法,加强分析、判断、认识、组织、综合信息的能力;第三,评价方面,即培养公众正确评价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价值和力量,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增强与大众传播媒介互动的能力;第四,使用方面,即培养公众学会有效地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帮助与促进自身的水平与生活质量,指导自身行为,能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参与公众事务,开展批评,实行监督。③显然,以上四个方面对于我们改善浅层次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媒介素养教育的空间有较大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三、福建山区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对策
  1、个人要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
  既要在实践中总结规律,还要把规律、方法运用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媒介素养。面对媒体传播的信息,第一,要明确自己需要什么类型的信息,根据需要信息的要求再结合媒体风格特点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媒体,化被动为主动,驾驭获取有用信息的过程,提高获取信息的效率。第二,要对不同媒体提供的同一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分析它们各自的优劣,它们报道同一信息的相同点与相异点。对于同一事件的报道,不仅国内媒体之间可以相互比较,国内与国外媒体关于同一事件的报道同样也可以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通过比较与鉴别才能了解不同媒介报道和传播信息的形式及其本质。第三,要学会在总结归纳不同媒体的观点基础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对于同一事件,不同的媒体会有不同的评价与观点,这种不一样的议论代表着不同媒体的风格与立场,要学会理解和归纳不同媒体的意见,从而提出自己的独到观点,培养自己的分析、归纳、概括、总结问题能力。第四,要积累各方面的知识,要会运用自己的积累来辨别信息的真假,提高对虚假信息的分辨力。第五,要增强对负面信息的免疫力。当今是信息大爆炸时代,信息铺天盖地,但并不是所有信息都是正面的、有用的,要有“火眼金睛”,学会分辨、选择利用有效信息。
  2、学校要创造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好环境
  要经常开设课程、讲座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和讲座者既可以是业界精英,也可以是学界专家,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媒体在现代社会日趋重要,“媒介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以至于我们经常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媒介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就更不在话下。媒介向我们传递信息,给我们提供娱乐,使我们兴高采烈,让我们烦恼困惑。媒介改变我们的情绪,挑战我们的知识,侮辱我们的理智。媒介经常把我们变为最高中标者的廉价商品。媒介给我们下定义,为我们塑造现实。”④因此,要认真对待大学生所面临的媒介生活,有意识地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消除媒体信息可能给对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3、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
  媒体要有百姓情怀,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媒体的立“媒”之本,是增强媒体公信力、影响力的手段,任何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媒体,都是具有责任意识的媒体。只有一个具有责任意识的媒体,才会把生产与传播符合社会主旋律的信息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通过这些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增长才干,使媒介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基金项目:三明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基金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A201008/Q】
  参考文献
  ①张开,《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现代传播》,2003(1):116-118
  ②焦树民,《自媒体视域中的媒介素养教育探析》,《河南社会科学》,2009(7):125
  ③刘萍、王传艺:《健康传播与公众媒介素养教育》,《新闻爱好者》,2009(10):43
  ④[美]斯坦利·丁·巴伦 著,刘鸿英 译:《大众传播概论——媒介认知与文化》,人民出版社,2005:5
  (作者:福建三明学院助教)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摘 要】创刊百余年的《大公报》经历过众多历史阶段,曾分属不同报人或办报团体,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接办的新记《大公报》将这张百年老报带向了辉煌。复刊初期的《大公报》以“敢言”著称,以张季鸾为核心人物,由胡政之、吴鼎昌组成社评团队,及至后来加入的王芸生、徐铸成、李纯青、曹谷冰等人,都是通过《大公报》社评来反映自身对时局的态度和表达他们所代表的文人立场。本文拟从新记《大公报》在19
1、社会舆情热点事件的增长,呼唤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社会“安全阀”机制。社会舆情热点事件的增长带来的社会紧张度升高的现实,呼唤建立更多的社会对话与沟通机制,使人们能在相对宽松、合理的条件下,拥有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制度化的路径或平台。  2、社会舆情热点事件也有其高发期和低谷期。  3、中国老百姓目前最为关心的问题是社会民生、公共安全和社会公共责任。  4、微博成为社会强大的舆论场,成为社会“议程设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闻发布主体由专职从业者向普通大众过度已成为趋势。微博简单、易得、即时、便捷的特性推动了公民新闻平等参与理念的实现。然而,对网民结构的合理性、把关人缺失下传播内容的客观性、依赖意见领袖扩大影响的传播机制的质疑成为公民新闻蓬勃发展下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微博 公民新闻     一、公民新闻发展的“微”动力  近几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发布新闻的主体由新闻工作者延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积极探索变革之道,媒介融合成为媒介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主要从媒介融合下新闻教育这个角度,并用拉斯维尔关于传播“5W”模式作为框架,结合近几年来对于媒介融合教育的探讨和对于融合教育的实践来具体分析我国目前的媒介融合教育现状,以及有待改进之处。  【关键词】5W模式 传媒教育 媒介融合     一、我国传媒院校教育改革的实践  目前,国内新闻专业的设置基本
专门剥夺小孩子梦想和希望的黑帮“讨厌孩子”,做了一件坏事,那就是改编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能解决此案件的,也只有我们的福尔摩斯了。  如果不能把“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恢复原样,世界上的故事都将变得乱七八糟。  福尔摩斯能在危境中挽救关于“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吗?  第一个案件是与雪公主的继母——王妃相关的问题。她的魔法镜子在还没有回答“镜子,镜子,谁是这世界上最美丽的人
青年·赵医生,前几天我在一本科普刊物上看到一篇关于情绪与冠心病的文章。说是A型行为的人容易得冠心病:我对照了一下,发现自己很象A型行为的人。同说目前冠心病在青年中已不罕见,因此我非常担心自己会患冠心病。请问;我怎样才能不得冠心病呢?  医生;你根据什么说自己是A型行为的人呢?  青年;那篇文章说,A型行为表现为讲话声音大、行动节奏快,反应敏捷,性情急躁、喜欢竞争、好辩论。这几点我都符合,您说对吧?
【摘 要】虚拟舆论领袖,是传统舆论领袖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他们是社会信息交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构建维护主流社会意识、引导正确舆论方向、维持稳定社会局面上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长久以来,我们的网络经营与从业者往往忽视网络环境下虚拟舆论领袖的培养,使得一些优质的网络资源与平台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甚至逐渐走向衰落。本文一方面以百度知道为例,试图揭示线上互动问答系统中虚拟舆论领袖缺失的普遍性原因
印美博弈谋求印度洋控制权  1月9日,印度主导南亚八国进行了2006年度全球首场海军联合演习——“米兰2006”。印度近年将军力发展重点逐步转向海军,计划在2012年前,建立以3艘航空母舰为核心、拥有140多艘战舰的强大海军,而其中近一半的战舰具有远洋航行与作战能力。印度加紧实施“远海歼敌”的“蓝水计划”,加强印度海军的远洋投放能力。  在印度洋及其周边地区,海上力量最强大的国家非印度莫属。印度海
[摘要]语文课堂是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过程。有效的追问能把学生的思考由表象不断引向深入,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深入持久地开展思维活动,训练思维能力,达到深度学习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追问;深度学习;重点;切入点;形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4-0018-02  在参加大市优质课评比活动和省送培活动的
6月,江南梅子成熟,梅雨季节也随之来临。随着梅雨季的到来,空气越来越潮湿,很多人的脾胃容易受到影响,从而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消化功能减退的症状,还常伴有精神萎靡、嗜睡、身体乏力、舌苔黄腻等症状,中医将这些症状称为“湿邪中阻”。  中医认为,“湿邪”是“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之一,在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会成为致病因素,并侵犯人体导致疾病。那么,我们如何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