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教育改革探讨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ebbs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积极探索变革之道,媒介融合成为媒介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主要从媒介融合下新闻教育这个角度,并用拉斯维尔关于传播“5W”模式作为框架,结合近几年来对于媒介融合教育的探讨和对于融合教育的实践来具体分析我国目前的媒介融合教育现状,以及有待改进之处。
  【关键词】5W模式 传媒教育 媒介融合
  
  一、我国传媒院校教育改革的实践
  目前,国内新闻专业的设置基本上是按照教育部专业目录的规定,即在大学本科阶段将专业按照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进行设定。这种明确的专业分类注重对于特定领域内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各专业之间的融合和交叉很少。而在媒体融合时代,学界所培养出来的这种单一技能的新闻从业人员并不能满足业界的实际需要,尤其是在新媒体领域,学校所教的技能在适应现实的媒介环境上呈现出不适应的状态。针对这样一种现实,许多学校的新闻院系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通过专业设置开辟传统新闻专业人才的“试验田”
  虽然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新闻专业设置都沿用了教育部的专业目录,但是在此基础上,很多学校针对媒介环境的具体形势,应势而变,增开了新媒体方向或者媒体融合专业,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中国人民大学。
  1997年开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就开设了“电脑编辑”课,这是当时国内较早期的少数几个与网络新闻有关的课程,尝试在教学中引入技术内容,重点在技术,处在一个起步探索阶段。
  从1999级新闻学专业本科生开始,人大新闻学院开设了网络新闻方向。该方向的学生除了学习新闻学的全部课程外,还开设了四门专业课程,分别是:网络传播概论,网络新闻实务,网络经营管理,网络新闻制作技术。目的是让学网络新闻的学生既有新闻学的优势又有一定的技术特长,同时也能用更宏观的思维来思考网络媒体的发展。但是这个“网络新闻”的招生方向实行了两届就停止了。
  2007年,人大的新闻学院开始在新闻学专业中新增了一个专业方向:“数字新闻传播”,作为拓展新闻学专业培养方向的实验平台,并以此为契机推进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建设国内一流的新闻传播实验中心,为培养“全媒体”型新闻人才提供实验教学平台;通过学生媒体集团建设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开创实验教学的新路子。
  通过专业设置作为培养新型人才的方式也是目前全国大部分院校所采取的策略,一些没有开设具体专业方向的院校大多也开设网络传播、网络编辑等课程来适应媒介环境转变的需要。
  2、通过借鉴国外的融合教育模式来改造教育环境
  第二种比较通用的模式是借鉴国外融合教育的经验,改造与融合教育配套的环境设施,为融合教育的开展提供一个可施展的平台,如开办媒介融合实验室或新媒体研究中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汕头大学。
  2007年,汕头大学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合作,成立了内地新闻院校的第一个媒体融合实验室,在课程设置、教学、学术科研、新技术研发等方面与密苏里新闻学院开展广泛的合作,该学院也开设媒体融合方向的课程,旨在培养能在数码化平台上进行专业操作的新型新闻人才,打造中国的“密苏里新闻学院”。
  除了开设媒介融合实验室外,创立研究中心也是另一种比较常用的方式,如清华大学的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复旦大学的新媒体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的媒介技术与传播发展研究中心,深圳大学与融创天下联合创办的主要针对手机媒体的新媒体研究中心等。
  此模式借鉴了国外的先进经验,通过开设新媒体实验室,创造全真的媒体融合的环境,重点培育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通过与业界合作,依托媒体平台开展融合教育
  可以说业界的需求决定了学界人才培养的方向。只有切实与业界保持紧密的联系,从实际需求出发,才能最终培养出真正适销对路的人才。也正式基于这样的现实,与业界合作成为了融合教育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研究院”。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早在1999年就开设了网络传播学这个专业。在2009年,又与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组建的“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研究院”,旨在解决大学专业教育如何与行业实践单位对接之间的矛盾,为社会培育出适销对路的人才。根据华中科技大学和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签订的协议,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将全面参与新闻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由双方共同研究教学计划,制定与媒体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构建适应广播电视媒体发展需要的教学体系;必要时,对学生实行“订单式”培养,直接打造媒体急需的人才。
  拉斯维尔对构成传播活动的5种基本要素概括为:Who(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分析融合背景下传媒教育的实施情况,那么“5W”就分别指代在新闻教育中的由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教给谁以及最终的效果如何的问题。
  二、“5W”模式框架下的传媒教育改革的建议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业界媒介融合的趋势已然形成,由此对于教育界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教育界虽然对于业界人才需求的变化做出了积极的应对,但仍未能对其趋势本身做出准确的把握,再加上受制于资金、环境以及传统规制等现实因素,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界的改革虽然目标明确,与业界需求的衔接上始终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要解决这一问题还得从其薄弱环节入手,即由谁来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换言之,即急需解决教师、教授内容和教育理念的问题。
  1、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关键
  虽然各个院系都开设了网络传播、网络设计、多媒体技术等课程,但是授课教师仍是传统意义的教师,这些学院派的教师虽然对于媒介发展态势感觉敏锐,积极思考,做出了一些颇具意义的研究活动,但是对于新媒体或者融媒体微观层面和具体操作层面上的细节尚缺乏直观的认识。再加上媒介融合态势的变化迅速,新的领域和新的业务不断发展出来,这就对融合教育的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更新观念,从最新的新媒介或者融媒体的客观环境出发,才能保证学生所学到的东西是真正的符合业界需求的。
  由此,教师必须密切保持与业界的联系,多对业界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不断更新教授内容。除此之外,积极引进业界的人才走进课堂和定期邀请处于一线的新媒体从业人员开展讲座,对于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信息是个很好的渠道。
  2、教授内容的改革是重点
  由已经开设了新媒体专业或者融合教育的新闻院系的课程设置来看,主要是通过增加网络传播与网络设计的相关课程为主。教授内容向掌握新媒体的技术层面倾斜,着重培养学生对于新媒体技能以及新技术的适应性。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把握技术与理论之间的比重关系成为了一个需要认真衡量的问题。新媒体的出现和媒介融合的发展表面看来是由媒体技术的革新所驱动的,然而其核心却远远只是技术层面的转变。对于新闻教育者而言,除了教授新的媒介技能之外,还需要对于基本的通识知识素养的培养。因此,技能的培养只是表层的,更深层的是需要学会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如何进行有效的信息生产和传播。
  因此,除了教授新的媒体技能外,传统的通识教育、新闻素养、人文素养等也不可忽略,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们有效地转嫁到新媒体的环境中来,对信息生产方式做出适应性的变革。在这方面,美国南加州大学的案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南加州大学的新闻系在融合教育中的有几个侧重点:首先更加注意对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包括更加强调“讲故事”的能力和网络新闻语法等相关能力及新闻写作基本功,另外还加入了基础数学、计算机辅助报道和统计学等同样可使用于纸质媒体的内容,而对于新媒体软件如Photoshop和Dreamweaver等则更注重概念化传授而不强调对于某一具体软件的使用;其次,加强了与网络新闻更兼容的科目的教学,如增加摄影、广播报道及电讯稿写作等更能适应网络环境的教学内容,同时还加强新媒体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⑤
  3、教育理念的转变是核心
  教育理念具体说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媒介观念的转变,二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媒介观念的转变主要指新闻教育者在教授过程中要树立一个融合的媒介观,对于整个媒介环境要有宏观把握能力,能从整个媒介的发展趋势出发,厘清媒介本身所处的阶段以及即将到来的媒介变革趋势。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指融合教育要更加面向媒介市场,教育的实施背景要从课堂逐渐向课外转移,教育实施的出发点要更加侧重与业界的需求而不是传统的课本教学。总之,走出去是使融合教育的实施落到实处的核心。
  结语
  虽然目前开设新媒体或者融合课程的传媒院系数目众多,然而理论研究的缺乏以及融合教育实际实施过程中与业界需求不对口的状况,反映出我国的媒介融合教育的研究以及实践尚未达到完善的地步。虽然对于培养怎样的人才业界和学界都有一致性的目标,但是由于业界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及学界实施对口型变革的因素制约了它们在这一同一目标下实现完美的衔接。
  对于学界而言,要想真正培养出适应业界发展的人才,必须从教师角色的转变、教育内容的变革以及教育理念的转变上做出实质性的改变,解决新闻教育中最最关键的由谁教、教什么以及怎么教这几个问题。
  
  参考文献
  ①②彭兰,《彭兰教授谈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网络新闻教育》,http://edu.sin-
  a.com.cn/y/news/2005-11-02/18064745
  8.html
  ③蔡雯、罗雪蕾,《新闻院校如何培养新型的新闻传播人才?》,《新闻记者》,2010(10)
  ④高等教育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研究院成立》,http://gjs.ncepu.edu.cn/Html/Resource/
  ResourceDetail_1013336.html
  ⑤邓建明,《管窥美国新闻传播院校媒介融合课程改革中的经验与教训——以南加州大学新闻系的试错为例》,《新闻大学》,2009(1)
  (作者: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级传播学专业研究生)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摘 要】国有检测机构和外资、民营检测机构各有特点:前者依附于政府行为色彩较浓,受体制、机制制约较多;后者市场化运作程度较高,可以跨区域、跨部门经营,手段灵活。当前国有检测机构要进一步对加强政府资源的直销活动,不断创新业务销售渠道的方式方法,增强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创新 营销 竞争力    全国检测市场规模2008年达到450亿元,在全国检测市场中,国有检测机构利用传统垄断优势占据了5
★ 误区一:牙齿硌掉一块,用不着治疗  其实,牙齿是在龋齿等情况下,才容易受到损坏。损坏的牙齿如果长期不进行治疗,会继续龋坏,可直接导致牙髓感染发生炎症,最后发展为需要根管治疗才能解决的牙髓炎。因此,牙齿损坏后一定要尽早去专业的口腔医院检查,及时补牙。★ 误区二:牙齿掉了一颗没关系,用别的牙齿也一样  掉了一颗牙,也许暂时影响并不大。但在牙齿缺失后,牙槽骨就会逐渐枯萎,邻近的牙齿因为缺少依靠,会向
【摘 要】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共生产160多种品牌的香烟,但真正让公司在全球享有盛名的却是旗下的一个香烟品牌——万宝路。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万宝路的成长之路,分析其品牌定位的过程,从而发现其对企业成功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万宝路 分析 启示    万宝路,一个在香烟王国中屹立不倒的名字。在1992年到1997年这6年间,万宝路在世界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中,有3年名列榜首
眼睛不疼不胀,一查竟是青光眼晚期  货车司机小李近来看东西稍有模糊,尤其夜间开车更加吃力。他左眼从小视力差,平时全靠右眼看东西。经医院医生检查后,小李并不是视力下降,而被告知双眼均是青光眼晚期,还都是管状视野,开车极其危险。这样的病情应该持续了好多年,左眼更为严重。  “可是我平时一点症状也没有啊!眼睛不疼也不胀,如果是青光眼,那我真的完了。”小李感觉很绝望。 青光眼的危害:致盲、遗传、不可逆  
狐狸每次出门前,总要先擦去脸上的兔血,抹去嘴角的鸡肉屑,拔去牙缝里的鸟毛,然后精心打扮一番。  小松鼠嘲笑他说:“哟,你真是爱面子啊!”  狐狸得意地说:“不,这是爱美!”  小松鼠问他:“听说你昨天骗走了乌鸦嘴里的肉?”  狐狸严肃地回答:“话可不能这样说,那不叫骗!我是为了维护森林全体居民的利益,才惩罚乌鸦的!”  小松鼠惊奇地问:“哦,是这样的吗?”  狐狸神情坦然地回答:“大家都知道,乌鸦
美丽传说    首先,你要知道我不是在编故事。其次,你要知道我是一只猴子,一只名叫RS4-19号的猕猴。住我隔壁笼里的猴子们简称我豹豹,因为我背部有豹子似的斑点。  我在实验中心学会读书写字,还在那儿听说了猴岛的故事。  猴岛是一个专属于猴子的小岛,有无尽的美味佳肴,一旦食物缺乏,人们会送来更多更多。那儿的人不会逼你吃各种药物,让你好端端地生病;他们只会在你生病时,喂药帮你恢复健康。听起来像天方夜
(一)  不少同志在问:究竟哪种气功的功法好?鹤翔庄气功到底好不好?我们认为,这样的问题,就象评价打篮球好还是打排球好一样,谁也无法回答。练气功选择功法,也和选择运动项目一样,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条件,一旦选定,认真锻炼,持之以恒,就会收到应有的效果。  气功能强身治病,主要是它能通经络、活气血、调整阴阳,而这些,又都是通过入静、放松、意守和腹式呼吸等练功手段来达到的。所以,任凭功法千种,动作万态,
【摘 要】创刊百余年的《大公报》经历过众多历史阶段,曾分属不同报人或办报团体,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接办的新记《大公报》将这张百年老报带向了辉煌。复刊初期的《大公报》以“敢言”著称,以张季鸾为核心人物,由胡政之、吴鼎昌组成社评团队,及至后来加入的王芸生、徐铸成、李纯青、曹谷冰等人,都是通过《大公报》社评来反映自身对时局的态度和表达他们所代表的文人立场。本文拟从新记《大公报》在19
1、社会舆情热点事件的增长,呼唤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社会“安全阀”机制。社会舆情热点事件的增长带来的社会紧张度升高的现实,呼唤建立更多的社会对话与沟通机制,使人们能在相对宽松、合理的条件下,拥有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制度化的路径或平台。  2、社会舆情热点事件也有其高发期和低谷期。  3、中国老百姓目前最为关心的问题是社会民生、公共安全和社会公共责任。  4、微博成为社会强大的舆论场,成为社会“议程设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闻发布主体由专职从业者向普通大众过度已成为趋势。微博简单、易得、即时、便捷的特性推动了公民新闻平等参与理念的实现。然而,对网民结构的合理性、把关人缺失下传播内容的客观性、依赖意见领袖扩大影响的传播机制的质疑成为公民新闻蓬勃发展下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微博 公民新闻     一、公民新闻发展的“微”动力  近几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发布新闻的主体由新闻工作者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