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的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和延续

来源 :中华民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ue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乡村景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现代生活需求的导入使大量旧民居脱胎换骨为新民居,快速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中国乡村景观的面貌,但一些急功近利的现代村落通用样式剥离了地域性,剥离了渊源有自的乡土特点,虽然焕然一新同时又似曾相识,难辨彼此。传统村落的形成和发展因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景观差异,而这些差异才是村落最有魅力的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想保持这种村落特色景观差异需要在景观上用心的营造,但景观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却往往处于配角的角色,特别是在对村落文化的挖掘及地域特色的培育方面缺乏关注。
  桂林市近效村落文化景观概况
  文化景观是人们按照自己的需要利用自然界的材料,有意识地在自然景观之上创造出的景观。而村落文化景观是人与自然长期相互作用的作品,体现了乡村的生存智慧,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记录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农业文明的结晶和见证。
  一些具有悠久历史和典型村落文化景观的古村落受到了政府保护和社会的重视,但更多的普通村庄在新农村建设中缺乏对景观文化的梳理,脆弱的文化脉络在新农村建设中被破坏,丧失了村落本身的特点,对村落文化景观的整理挖掘简单地说就是指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通过对原有村落文化的传承和研究,进一步深度剖析,挖掘内涵,找出其脆弱的脉络,提炼新的景观文化,通过景观设计串联再现,形成村落地域特点。村落景观文化的建设过程,是开发与保护并重的过程,也是继承与创新并重的过程。
  自然景观现状
  桂林近郊农村景观风貌有着相似的特点,这里拥有优美的田园风光,喀斯特地貌的山体,植被水体等自然生态环境具有较高的视觉审美价值,但村落基建简陋,道路狭窄,自建房拥堵杂乱,新旧房屋交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极不协调。
  人文环境现状
  近郊的自然村落中,少数历史悠久、文化遗产较丰富和集中,传统风貌、地方特色、民俗风情保存完好村落受到政府的保护,其它普通自然村落的文化景观特色已经丧失殆尽了,体量庞大呆板的新住宅陆续替代了原来自然朴拙的村舍,大量村民外出打工,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农民因为近郊的便利条件可以打零工、摆小摊,开餐馆,娱乐方式以打牌,看电视,公交到城里买东西,逛街为主,随着桂林旅游的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方式的兴起,逐渐形成了以吃漓江鱼,泉水鸡等特色“农家乐”的不同区域的村落,旅游休闲餐饮产业是近郊农村的重要支柱产业。
  对原村落文化景观的梳理
  对历史文化的梳理
  关于桂林市桃花江沿岸村落的形成发展,文献记载不多,但村中会有很多历史掌故,而这些故事就是村落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挖掘,继承和发扬,对本案例的历史追溯除了查阅文献外,还通过实际走访村民,收集相关的故事,比如有一个村民告诉我们,当年老祖宗是看着鸭子寻找他们未来的栖息地,当年鸭子们就是走到这里,于是祖宗们就决定在此建村。鸭子是要水的动物,带领着村民来到桃花江,村民在荷叶地上建立他们的村子,从此成为村民世代安居的地方。鸭子带路寻地的画面形象生动,是可以进行景观加工的素材,
  抗日战争中,日军侵略桂林,近郊村落都不幸蒙难,原有的族谱、房舍、财产全被焚烧一空,抗战结束后村民纷纷返家重建,但物质匮乏,居民在临时搭建的简易房舍里,居住了几十年,直到改革开放后居住质量才有所提升
  村落之间仍保持密切关系,彼此通婚,至今若有大事还会互相协助。因为靠水,村落间更有共同举办划龙舟比赛的传统,于端午节前后的农闲时期密集练习划船及划船歌,但村里还是留着当年的几首龙船歌。
  对地景的梳理
  地景(landscape)源自十五世纪德文中的landschaft,意指一块土地、地上的房屋聚落以及环绕周围的荒野。随着十六世纪的荷兰地景画派(landscapegenre);用传统汉语就是山水画)大师影响所及,这个字在引进英文的时候加进相当的视觉及空间想象意味。对村落的地景描述主要是指空间形式和人们生活之间的互动与情感记忆。
  对临江边村落的考察,提炼有特色的村落地景。
  桥:因为临水桃花江,桥是不可或缺的交通纽带,桥的形式较为粗野古朴。随地形地势随意而置。
  主人口树下空间:村口都有大树,既是村入口的标志性,又提供了村民聚集交流的空间,槐树下的石桌椅是村民休憩、打牌、聊天的好地方,孩子们总喜欢在树上穿梭攀爬,百年老树见证村的兴衰历史。槐树旁排列着几十块石碑文,描写着桃花江与鲁家村的宜人景致。
  水井、水渠: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常有地下暗河和涌泉,水井水渠的源头多为天然,经水井汇集后再流往家村落的田地圳沟。水井水渠形状犹如一只蝌蚪,隐身在荒烟蔓草之中,草长及胸,不见通道。井边在过去是村民取水生活的重要场所,但今已无人使用,只剩加盖的水泥洗衣槽留在井旁。在豪雨成灾时,大量的雨水将淹没水井,从高处往下看,水井也仿佛消失在临时因雨水也成形的湖雨中。
  水车:用水车取水是临江村落常见的意向,通过人工水渠道上架有三辆大水车,将江水打上高地,引入环村的水道中,提供了村中的及部分灌溉用水。今日环村渠道已失去功能,水车也不见踪影,但在村民的记忆中仍有水车转动引水的画面。
  集体鱼塘:鱼塘也是常见的景致,给人感觉相当宁静,水纹平缓,倒映着村舍与远处的群山,上下相接形成悠闲的田园景观,不时还有村民撑着竹筏划过,好不悠然。
  水上锓厅:沿江的农家乐不光是在近距离靠近江水的平地上用餐,还有水上绑住的船屋里用餐,在船屋上用餐则有另一番感受,竹林疏影,清风徐来,为食客增添了几分闲情雅致,摇荡的船体不时嘎嘎作响,彷佛置身漂泊的渔船。入夜后店家沿岸点起了红灯笼,“江枫渔火”之中依旧人声鼎沸。
  对民俗的梳理
  “豆腐鱼”特色饮食文化形成追溯:根据村民口述,村落原本世世代代以耕作为主,以磨豆腐、发豆芽为副业。但水质好,豆腐口感好,因此磨豆腐与发豆芽渐发展成村民的重要产业。桃花江风景优美,来江边吃鱼是桂林市民传统的休闲习惯,两者结合就形成了美味可口的“豆腐鱼”,并且名声越来越大,游客慕名而来,络绎不绝,村落现在的经济收入,高比例是来自于农家乐餐馆,豆腐产业反而逐渐式微。现在传统磨豆腐的方法基本不用,但村子随处可见的石磨是历史的印证。
  传统的游戏方式的梳理:通过对村民的走访和对场地的考察总结出村落中常见的游戏方式:小溪边钓鱼,田间烤地瓜,晒谷场上追赶,树林里捉迷藏,江边游泳,村口树下听鬼故事等,这些保留在村民长中的记忆,是老村落生活形式的载体,通过回忆和找寻场地有助 于发掘村落中被遗忘的趣的地方。
  桂林市桃花江沿岸村落景观设计
  桃花江沿岸村落景观设计范围主要以桂林市秀峰区桥头村委会下的自然村鲁家新村为主体。面积约为24亩,总户数63户。
  景观设计思路
  通过各角度的梳理确定了景观的整体思路:
  运用“小尺度、乡原性”的理念,以局部的随意生动的节点营造,由点到线,构造整体风貌的统一性。
  遵循原村落文化肌理,突出鲁家村作为桂林市郊区稀有的原生态乡村的重要地位,重视鲁家村的百年豆腐文化和荷叶地地脉文化,将景观建设视为农村改造的重要组成,打造特色乡村景致。
  景观整体布局
  整体布局在形态上运用“荷叶地”的概念,以村中石磨广场为荷叶的中心点,以水系和道路为荷叶脉络,以数个景观节点作为荷叶水珠的象形,丰富鲁家村的“荷叶地”文化(如图4)。在小品的设计上以豆腐文化为题材,建造各种与豆腐有关的雕塑、小品,用实物具体强调鲁家村的“豆腐村”美誉。两种乡土文化相互交融,从而形成了具有唯一特色的鲁家村文化景观。
  具体项目设计
  道路:充分体现乡村道路的随意感,曲折有致,不出现大直、大弧等形状。主要沿道路和村内水系两侧建立绿化景观走廊,依照规划地形,结合用地布局形成景观轴线;通过对建筑群按空间构图原理的有序布置,形成地域标志和个性场所,设置公共活动场所形成的开敞空间。
  绿化:植被均采用本土乡野树种,杜绝外来树种。沿桃花江的20m绿带范围内的原有大树、古树予以全面保留和施以维护。房屋与道路之间的绿化以竹、灌木和草本为主,并选择有观赏价值的瓜果蔬菜进行搭配,建筑山墙侧面可植常绿乔木;沿村内水系丰富各类水生(缘水、挺水、浮水等)植物,亦要求本土化、乡原化。
  地面铺装:选材上将大面积采用现有建筑拆除后所余建材(如基石、各类土砖、瓦),不足时则选用乡土气息的材料。不出现大面积的平面或是规则几何图案,同时也可节省造价
  水系:在村庄北侧,以水车形式从桃花江引水,形成村内水系,水系随道路发散于村中,柔化建筑,突出环境的亲水性,让亲水场景随处可见,每街每巷都有水景。水景也是联系荷叶地文化和豆腐文化的纽带,豆腐、豆芽的生产,荷叶地的形成,都与水有密切的联系
  照明设计:路灯均采用钠灯,其位置和造型与建筑、环境相协调,绿化草地等景观场地配置草坪灯和投光灯。建筑与大型绿化设置轮廓灯和泛光灯,统一设置小品灯饰。
  节点设计
  沿江绿带:在维续原有沿江景致序列、原有植被的基础上,拆除现状中的临时性建筑和地基以及各类构筑物,对驳岸进行有效梳理,设置不同高程的亲水平台及步道,补种各类亲水植株,丰富其生态性,并对村庄建筑予以适当遮挡。以原有亲水石阶(旧为码头和豆腐、豆芽炮制处)为基础,设置跌水和“领路鸭”群雕,陈述美好传说。
  豆腐广场:位于村口处,作为村庄的主入口,广场一侧设计一组豆腐形状的置石,置石位置平面布局及形状按现状鲁家村平面布局进行排布,为村庄营造“记忆场景”的同时,也强调了豆腐文化。
  石磨广场:位于村庄中心地带,荷叶脉络从此处向外围发散。强调中心性,汇聚人气,是村民活动的集中场所之一。广场中有一组由石磨涌泉和小池塘组成的景观小品,动静结合的水体景观,象征鲁家村文化的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广场西侧设置仿造旧时村庄中常见的戏台,以石、木搭建而成,为鲁家村的村庄气息增添多样元素
  荷塘月色:在村子的西北侧利用原地形地貌,因地制宜设计为荷塘景观,与村子内的各景观相呼应,使景观序列化,达到整体的平衡。
  豆腐坊:豆腐坊是豆腐文化的集中表现点,以朴素、乡土的外形,符合豆腐制作的功能布局,设计既有景观功能,又有生产和旅游功能的景观建筑。
  碑林:将散落在田间地头的中的碑刻进行整理挖掘,并将石碑分散布于村中各处,营造村庄的文化氛围。
  此外,尚设有各种石桥、木廊、健身小角、古井等,皆成节点散布于村落各处,既形成丰富的景观序列,又为村民日常生活及旅游服务提供便利。
  结束语
  村落文化景观是人与自然长期相互作用的作品,体现了乡村的生存智慧,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记录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村落文化景观一直以它特有的朴实、宁静、和谐的意境存储在人们的记忆深处,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处理好建设与村落文化景观保护是一个重要课题,有着自身特点的村落文化景观的农村对发展新农村旅游有着重要优势,有利于把新农村建设向深处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小型水利工程具有小而全、专业多、单项工程量小、单价低、投资少、工期短等特点,虽然施工规模不大,但其项目内容、重要性与大型工程相比基本一样,施工的要求与标准并不会因此而降低,因此必须施工中必须加强中小型水利工程质量控制。  关键词: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方法  引 言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水利工程作为造福一方的民生工程,国家近些年来逐步加大对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尤其加大对中
期刊
摘 要:固结灌浆是为了改善节理裂隙发育或有破碎带的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能而进行的灌浆工程,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应用较为广泛。超前钻孔预埋灌浆管、灌浆与混凝土浇筑同步进行的施工方法在察汗乌苏水电站调压井竖井固结灌浆施工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节约了施工成本,提高了施工效率,确保了施工质量和安全。  关键词:察汗乌苏水电站;调压井竖井;固结灌浆;超前钻孔;预埋灌浆管;灌浆与混凝土浇筑同步进行  1 工程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大中城市的市容环境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但是各大城市都普遍存在这一个相容的难题,就是新建筑新景观层出不穷的同时,在城市中心或旧城区存在着大量的老式建筑,此类建筑多为多层砖混结构,与周围新建筑环境大相径庭,严重影响视觉效果。且这些住宅建成年代较早,均为平屋面,屋面漏水、冬冷夏热普更成为影响顶层居民居住质量最为严重的问题,如何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解决屋面漏水问题又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成为
期刊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工程建设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然而建筑工程不断增多使得建筑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之地,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就必须控制好工程造价,在保质保量和不超过工期的前提下,降低造价。除此之外,业主方、工程造价咨询管理工作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本文将着眼于分析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并对此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工程造价;影响
期刊
摘 要: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建筑实体的构建以及投入使用都要依赖于建筑施工,产品质量优劣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建筑施工。因此,建筑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在工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提升施工质量的关键在于抓住重点以及质量因素的管理。文章试分析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重点及因素,通过施工管理经验的不断总结,为其他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建筑施工;质量管理;重点;因素  引 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现代化建
期刊
在上个世纪80年代,解决农村问题的切入点非常清楚,就是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条政策犹如一把“手术刀”简便易行、事半功倍的就把当时的农村问题解决了。但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三农”问题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复杂,其中“农村建设”就是一项综合、系统、惠民的工程,多年来的探索、实践让我们看到,它不仅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利益,而且还需要破解各种社会矛盾,理顺错综复杂的社会關系。  “在保持乡土味的前提下,以农村需求
期刊
“正弘山”住宅小区位于郑州市郑东新区宏伟街以南、十里铺街以东、通泰路以西。占的面积5.699ha,居住建筑用地1.625ha,公共建筑用地0.826ha,道路广场用地0.683ha,绿化用地2.565ha,建筑面积总计27.2533万m2,住宅面积18.4379万m2,公建面积2.149万m2,建筑高度(最高)99.80m,建筑高度(单体)83.10m,容积率3.67,绿化率45%。  舰划结构 
期刊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这是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過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开场白。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
期刊
景观在过去20年中,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景观大量崛起,呈现丰富的面貌。人居景观环境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品位的提升,越来越注重社区的人文居住环境的赏心悦目和舒适自然。简而言之,就是要营造一个“现代、智能、健康、文化”的自然地人居景观环境。要求我们要融入自然,顺应自然,发展体现自然地人文景观环境的理念。  白色的“花瓣”,木制的“花托”,
期刊
我国是一个有八千年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农村的面貌决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进程,必须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工作。  中共中央、国务院曾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的重要任务及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的原则,强调“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