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圈点批注,其实是我们传统的一种读书方法。课改以来,语文教学中大量尝试运用圈点批注教学法。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圈点批注法因为其形式和内容的丰富多样而成为师生课堂学习的好帮手。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圈点批注 教学设计
新课标理念下,我们倡导自主互助的学习型课堂,圈点批注学习法的设计与运用无疑是自主学习很好的突破口。这种学习方法其实就是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状态下用自己的文字与文本进行创造性的对话。它能使学生在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之中,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教师如果能把学生的读书批注当做课堂生成的宝贵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借助批注开展阅读交流,就能真正实现生本、生生、师生之间的对话。
圈点,指阅读时利用一套自己能够理解的能代表某方面意义的符号在文章的字、词、句、段上勾画。批注,即批语注释,是对文章的品评、鉴赏,是多角度、高层次的阅读过程,同时也是消化、吸收、转化和运用的过程。圈点批注法适宜在高年级的课堂教学中使用。
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老师在圈点批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花了大量心血,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使之既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又能体现个性阅读的特点。圈点批注法的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要求,指导学生圈点批注。
开展批注式阅读教学,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会一定的方法、步骤,明确批注的具体要求,为学生深入地探究文本、开展批注式阅读提供支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
如,《五彩池》教学片段,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了以下内容:
第一步,疏通性的圈点勾画。圈出生字词。
第二步,思考性的圈点批注。画出精彩的句子,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找到有疑问不理解的句子。
第三步,评论性的圈点批注。在句子旁边写下自己的思考。
第一课时进行了前两项的训练。在此之上,又进行了小组讨论交流,最后总结归纳出还有困惑的问题。在第二课时还围绕中心问题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对批注进行现场展示、评论、分析。学生掌握了这个方法后,老师还把这项任务作为预习作业来布置,更可节省上课的时间。
本案例中,教师在对文本不作任何讲解的条件下,先让学生圈点批注,既让学生初读感知了课文,又防止了学生产生思维依赖或思维定势。然后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对文本的主旨、观点再作批注。三次批注要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可以明确地按照要求一步步操作。在批注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会层层深入。通过检查、交流、互评,学生们还能及时反思自己批注的情况,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和批注质量。该案例启示我们,圈点批注便于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点词语、中心语段,更好地理解文章,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不过,好方法应当在教学设计时就要设计好应用的方式,明确应用的要求。
“圈点批注法”不仅能帮助教师完成部分教学任务,而且还像一块磁石,能自然地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如果教师能像本案例那样安排学生进行经常性的练习,当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尝到这种方法的甜头以后,学习时自然会更自觉、更专一,从而改变浮光掠影、一目十行、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二、创设平台,及时组织交流反馈。
教师在设计安排学生自主学习时,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掌握圈点批注的方法,还应设计交流环节,鼓励学生勇于交流圈点批注的成果,充分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弘扬学生个性,树立学生信心。
如《詹天佑》教学片断(屏幕出示:细读课文4~6自然段,思考:课文描述詹天佑在修筑铁路时哪些细节,让今天的我们深有感触?请同学们边读边找到一些细节圈点出来,在自己特别有感触的词语旁写批注。)。
生:“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漫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我认为作为一个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总指挥,按人之常情,应该是坐在办公室优美环境里,来指挥这些工人该怎么做。然而,他却是身体力行下基层,和工人一起干活,同甘共苦,兢兢业业,完成修筑铁路的事业,很让人钦佩。”
师:“你既善于抓住关键的词语,又善于联系身边的生活理解课文,非常好。”
生:“我从这段文字可以感觉到詹天佑没有地位权力的私念,不怕危险,与工人们一起修筑铁路,在那个时代能做到这样的官员,很不简单。”
有人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那么圈点批注教学活动的开展,则折射出孩子们五彩斑斓的阅读个性。让读书不再是一种被动的行为,让读书不再成为一种负担,而是将读书变成了他们的一种精神需求。教学设计时,老师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情感基点,让学生在情感共鸣处写自己的内心感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读一读,看一看,写一写,想一想,学习实践的目标更加明确。更重要的是,教师设计时不仅给足了学生批注的时间,而且还安排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批注,在交流中体现自己个人对文本的理解。这类设计取消了教师的“言语霸权”,让学生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养成不动笔墨就不能读书的好习惯,逐步地爱上批注式阅读。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圈点批注 教学设计
新课标理念下,我们倡导自主互助的学习型课堂,圈点批注学习法的设计与运用无疑是自主学习很好的突破口。这种学习方法其实就是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状态下用自己的文字与文本进行创造性的对话。它能使学生在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之中,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教师如果能把学生的读书批注当做课堂生成的宝贵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借助批注开展阅读交流,就能真正实现生本、生生、师生之间的对话。
圈点,指阅读时利用一套自己能够理解的能代表某方面意义的符号在文章的字、词、句、段上勾画。批注,即批语注释,是对文章的品评、鉴赏,是多角度、高层次的阅读过程,同时也是消化、吸收、转化和运用的过程。圈点批注法适宜在高年级的课堂教学中使用。
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老师在圈点批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花了大量心血,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使之既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又能体现个性阅读的特点。圈点批注法的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要求,指导学生圈点批注。
开展批注式阅读教学,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会一定的方法、步骤,明确批注的具体要求,为学生深入地探究文本、开展批注式阅读提供支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
如,《五彩池》教学片段,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了以下内容:
第一步,疏通性的圈点勾画。圈出生字词。
第二步,思考性的圈点批注。画出精彩的句子,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找到有疑问不理解的句子。
第三步,评论性的圈点批注。在句子旁边写下自己的思考。
第一课时进行了前两项的训练。在此之上,又进行了小组讨论交流,最后总结归纳出还有困惑的问题。在第二课时还围绕中心问题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对批注进行现场展示、评论、分析。学生掌握了这个方法后,老师还把这项任务作为预习作业来布置,更可节省上课的时间。
本案例中,教师在对文本不作任何讲解的条件下,先让学生圈点批注,既让学生初读感知了课文,又防止了学生产生思维依赖或思维定势。然后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对文本的主旨、观点再作批注。三次批注要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可以明确地按照要求一步步操作。在批注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会层层深入。通过检查、交流、互评,学生们还能及时反思自己批注的情况,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和批注质量。该案例启示我们,圈点批注便于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点词语、中心语段,更好地理解文章,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不过,好方法应当在教学设计时就要设计好应用的方式,明确应用的要求。
“圈点批注法”不仅能帮助教师完成部分教学任务,而且还像一块磁石,能自然地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如果教师能像本案例那样安排学生进行经常性的练习,当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尝到这种方法的甜头以后,学习时自然会更自觉、更专一,从而改变浮光掠影、一目十行、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二、创设平台,及时组织交流反馈。
教师在设计安排学生自主学习时,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掌握圈点批注的方法,还应设计交流环节,鼓励学生勇于交流圈点批注的成果,充分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弘扬学生个性,树立学生信心。
如《詹天佑》教学片断(屏幕出示:细读课文4~6自然段,思考:课文描述詹天佑在修筑铁路时哪些细节,让今天的我们深有感触?请同学们边读边找到一些细节圈点出来,在自己特别有感触的词语旁写批注。)。
生:“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漫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我认为作为一个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总指挥,按人之常情,应该是坐在办公室优美环境里,来指挥这些工人该怎么做。然而,他却是身体力行下基层,和工人一起干活,同甘共苦,兢兢业业,完成修筑铁路的事业,很让人钦佩。”
师:“你既善于抓住关键的词语,又善于联系身边的生活理解课文,非常好。”
生:“我从这段文字可以感觉到詹天佑没有地位权力的私念,不怕危险,与工人们一起修筑铁路,在那个时代能做到这样的官员,很不简单。”
有人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那么圈点批注教学活动的开展,则折射出孩子们五彩斑斓的阅读个性。让读书不再是一种被动的行为,让读书不再成为一种负担,而是将读书变成了他们的一种精神需求。教学设计时,老师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情感基点,让学生在情感共鸣处写自己的内心感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读一读,看一看,写一写,想一想,学习实践的目标更加明确。更重要的是,教师设计时不仅给足了学生批注的时间,而且还安排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批注,在交流中体现自己个人对文本的理解。这类设计取消了教师的“言语霸权”,让学生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养成不动笔墨就不能读书的好习惯,逐步地爱上批注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