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掩盖的真相

来源 :科技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slzs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寂静的春天》
  (美)蕾切尔·卡森 著
  吕瑞兰 李长生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简介]
  美国海洋生物学家,现代环境保护运动先驱
  
  [桥段]
  每种杀虫剂之所以被使用只是基于一个很简单的原因,即它是一种致死毒物。因此它就毒害了所有与之接触的生命:农民的耕牛、田野里的兔子和高空飞翔的云雀。这些生物对人是没有任何害处的。实际上正是由于这些生物及伙伴们的存在,才使人类的生活更为丰富多彩。然而人们却用突然的和令人毛骨悚然的死亡来酬谢它们。在谢尔登的科学观察者们描述了一只可怜的是快要死去的田鼠默默无声的境况:它“表现出快要死去的特征,背已经弯下了,握紧的前爪收缩在胸前……它的头和脖子向外伸着,嘴里常含有脏东西,使人们想象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小动物曾经怎样地啃着地面”。
  
  《寂静的春天》犹如旷野中的一声呐喊,以它深切的感受、全面的研究和雄辩的论点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如果没有这本书,环境运动也许会被延误很长时间,或者现在还没有开始。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在引言中高度评价了这本环保里程碑式的著作。
   蕾切尔·卡森1907年生于宾夕法尼亚州斯普林代尔,并在那儿度过童年。她1935年到1952年供职于美国联邦政府所属的鱼类及野生生物调查所,这使她有机会接触到许多环境问题。在此期间,她曾写过一些有关海洋生态的著作,使她获得了第一流作家的声誉。
   1958年,蕾切尔·卡森接到一封来自马萨诸塞州朋友的来信,诉说自家后院饲养的野鸟都死了,1957年飞机在那儿喷过杀虫剂消灭蚊虫。这时的卡森正在考虑写一本有关人类与生态的书,她决定收集杀虫剂危害环境的证据。经过4年时间,卡森调查了使用化学杀虫剂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后,于1962年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
   在这本书中,卡森用大量的事实阐述了农药特别是杀虫剂对环境的污染,分析了这些化学药品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带来的危害。而这一切都源于20世纪40年代以来,许多化学品被创造出来,用于杀死昆虫、野草、啮齿动物和其他被人们认为是“害虫”的生物,以提高粮食产量、保护森林,以及控制一些以昆虫作为媒介的人类疾病的传播。
  然而制造和使用这些化学毒物的人们全然没有想到,这些致命物质污染了空气、土地、河流和海洋。并且这种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恢复的,它不仅进入了生命赖以生存的世界,而且也进入了生物组织内部。洒向农田、森林和菜园里的化学药品长期存在于土壤里,然后进入生物的组织中,并在一个引起中毒和死亡的环链中不断传递迁移。有时它们随着地下水流神秘地转移,等到再度显现出来时,它们会在空气和阳光的作用下结合成为新的形式。正如艾伯特·施韦策所说:“人们恰恰很难辨认自己创造出来的魔鬼。”
   随着更多有毒物质的发明,一种不断升级的过程就开始了。因为按照达尔文适者生存原理,昆虫可以向高级进化,并获得对某种杀虫剂的抗药性。之后,人们不得不再发明一种致死药物,昆虫再适应,于是再发明一种新的更毒的药。如此反复,害虫在“报复”中再度复活,最后造成的是越喷药,害虫数目反而比以前更多。
   与人类被核战争所毁灭的可能性同时存在的,蕾切尔·卡森认为是人类整个环境已由难以置信的潜在有害物质所污染,这些有害物质积蓄在植物和动物的组织里,甚至已进入生殖细胞,以致于破坏或者改变了决定未来形态的遗传物质。诸如选择杀虫剂这样一些表面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竟能决定人们的未来,想想这一点,真是对人类极大的讽刺。
   当1964年春天蕾切尔·卡森逝世时,人们已经明白她对农药潜在危害的警告是不可能被掩盖的。她唤醒了整个世界。《寂静的春天》的出版可视为当代环境保护运动的起始点。
其他文献
妖兽奇美拉喷出的火焰“冲”出荧幕、庞杂变换的迷宫场景令人压抑不已……相比上一部“伪3D”《诸神之战》,这次《诸神之怒》的3D视觉特效总算是让人过了一把瘾。只是情节显得单薄,技术至上的导演们或许还应在人性表达上多些突破。  作为2012年首部全球同步上映的大片,《诸神之怒》是毁誉参半。其前作《诸神之战》不仅被愤怒的观众称为“只有字幕是3D的伪3D”。但这次续作的3D技术总算不负众望,挑剔的美国《娱乐
期刊
注定受到伦理和法律的拷问  英国和美国的学者正在从事的一项研究令人称奇,他们打算从干细胞中提炼卵子,为不孕症带来新可能。但这注定要受到伦理和法律的限制,他们应该清楚,“能够做”并不等于“应该做”。  目前对干细胞培育人类卵子的技术“叫好”还为时尚早,因为在实验室培育卵细胞的技术风险性还未可知。就像克隆技术一样,技术产生的后果科学家还无法预知,不能盲目用人体进行实验。    4月10日消息,英国科学
期刊
最近参加的一次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讨会,主讲教授是著名的海洋生物学家、最小的海洋微型浮游生物——原绿球藻的发现人佩妮·奇斯霍姆教授。让我感慨的是,她介绍说,从一个基金会获得了一笔资助时间长达五年、四倍于其实验室常规经费的资金,来开展浮游生物的系统研究,只提交了一份五页纸的方案书,每年没有任何任务,只是年终给基金会的理事们作一次报告,讲讲研究进展。   在感叹如此宽松的资助环境与雄厚的研究基
期刊
一方面是国外公司的疫苗迟迟不能得到审批,另外一方面,中国科学家自己研制的疫苗也正在按照“正常”手续进行临床试验。    “中午接到香港防癌天使服务协会陈姑娘的来电,询问我打完宫颈癌疫苗后有没有不适,并教我如何按摩手臂以尽快恢复。感动哇~,我在内地打了那么多疫苗都没有被回访过……”刚刚在香港注射了宫颈癌疫苗的网友小阿么小II郎在微博上说。   而就在今年三八节前夕,许多娱乐明星在自己微博上留言,表
期刊
法律、标准之外,相对完善的道路路况获取和道路特征标识设施也至关重要。     “靠在座椅上,放开方向盘,脚也不用再管刹车、油门,放心地打手机或与车上其他人聊天吧,汽车会自动把你送到目的地。”这些原本只会存在于科幻电影与实验室中的场景,很快就会在路面上出现了。近日,由谷歌公司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正式拿到了牌照。此牌照是由美国内华达州车辆管理局发放的,内华达州因此成为美国首个批准无人驾驶汽车合法上
期刊
短小、快速、便捷……微博让微博控迷恋的原因可远不止这些。都想被关注,想要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交际障碍等等,这些或许才是深度微博控们不能自拔的真正原因。  两年时间,发了162万条微博,这是一位名为KaNgKaN的网友的腾讯微博记录。据其他网友计算,从2010年4月腾讯微博上线算起,他平均每分钟发1.5条微博。  在网上,极度喜爱微博的人被称为微博控。如此看来,KaNgKaN可算是第一微博控。虽然很多
期刊
科技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会对人类造成弊端。但一般来说,积极的方面会大于消极的方面。不过,美国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教授马克·鲍尔莱恩却用《最愚蠢的一代》一书,来表明数字时代正在使美国的年青一代成为知识最贫乏的一代。  “技术并没有打开美国年轻人向往文明、科学与整治的心灵之窗。相反,技术限制了年轻人的视野,使他们只关注于自身以及身边的小小世界。”  也许,马克·鲍尔莱恩提出的也正是一些家
期刊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国际工程地质协会新构造与地质灾害专委会主任、中国工程地质专委会副主任  4月1日,北京市西城区北礼士路人行道上的一块路面突然发生塌陷,一位路人不慎坠入满是滚烫热水的坑中,造成全身99%被严重烫伤。送到医院后,抢救无效死亡。事故发生后,安监部门迅速介入调查,并初步认定为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有很多网友甚至媒体将这种城市路面沉降说成是“天坑”,但是,这种地陷只是地面沉降的
期刊
欧阳自远  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类之所以探索月球是因为月球上有大量的能源和资源,这些如果能被开发利用,将造福人类。首先,月球上的一天相当于地球上一个月长,其中半个月都是白天,同时月球表面是真空的,也没有建筑物遮挡,可以无限制地铺设太阳能电池板,而把太阳能传输到地球可用激光和微波传输来解决。  于是科学家就设想给月球系一根400公里宽的太阳能电池板腰带,把
期刊
1876年,巴斯德将自己的“巴氏杀菌法”系统地阐释在了论文中,撼动了整个啤酒界。今天的研究发现,“巴氏杀菌法”并不能消灭所有的病原菌,但杀菌之后,接着进行冷冻却能阻止一些病原体的生长。    1856年夏天,在法国北部的里尔大学,路易·巴斯德接到了一份特别的请求。邀请来自当地一些生产酒的厂主,他们希望这位34岁的年轻人,可以为法国的酿酒做点什么。  发酵的秘密   当时的里尔,酿酒业一片繁忙。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