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实任务,获得真正教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chx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背景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为“获得教养的途径”,该专题包括两个板块,第一板块“求学之道”编选了荀子的《劝学》、韩愈的《师说》两篇文章,第二板块“经典的力量”编选的是赫尔曼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教材编写的意图很明显,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只有不断学习,从师而学,并阅读大量经典作品,才能获得真正的教养。为了配合文本教学,必修一读本也编排了《我的精神家园》、《站着读与跪着读》等8篇关于读书的文章。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非常重视《劝学》和《师说》两文,因为二者是文言文经典名篇,而对黑塞《获得教养的途径》却兴趣不大,教师按照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流程按部就班进行教学,学生也硬着头皮读着艰涩的译文,我几次教学下来,都不甚满意,感觉课堂枯燥无味,这篇文章所倡导的“经典的力量”并没有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真正的启迪。
  为了使这一专题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尤其是使《获得教养的途径》及读本的相关文章起到真实有效的读书引领作用,让高一新生切实体会到读书尤其是读经典书籍的重要性,我尝试借鉴任务型教学的方法来探索适合该组文章的有效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任务型的教学,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真实任务,感受成功。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借鉴任务型教学的一些理论和实践,我尝试把“经典的力量”这组文章进行整合,以完成任务的方式分步实施教学。于是我在所任教的班级实施了如下教学过程。
  二、实施过程
  (一)明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
  第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即通过一组文章(教材中《获得教养的途径》和读本中的八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阅读经典的作用,并制定自己高一上学期的读书计划,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获得真正的教养。
  第二步:了解学生的阅读现状。师生合作设计一份读书情况的调查问卷,让学生通过完成问卷来认识自己的阅读现状,从而发现问题,进而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第三步:完成该组文章的表格式学案。该专题包括读本相关文章共有现代文9篇,学生认真阅读后完成老师设计的表格式学案,了解这些文章中所提到的读书的意义和阅读的方法。
  第四步:課堂交流,明确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课堂上通过与师生和文本的交流对话,学生明确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从而为制定自己的读书计划做好准备。
  第五步:制定并完善自己的读书计划。结合本校所发的50本必读书指南《读书季》和班级图书角的25本书籍,以及自己的阅读兴趣,选择书籍,制定本学期读书计划。
  第六步:完成大作文《在书中 自己》(横线上可填写:“发现”“寻觅”“提升”等词语),进一步明确认识阅读经典对自己的作用。
  第七步:通过交流读书笔记和开展读书报告等读写结合的方式,交流分享读书成果。每周请两名同学进行读书报告。
  (二)具体教学过程
  在给学生明确了真实的学习任务后,我们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
  1.针对高一年级的同学设计阅读情况调查问卷,该问卷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设计,学生自己填写并在课余时间到各班去发放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具体内容如下(后附的数字为调查结果):
  高一年级阅读情况调查
  班级 姓名 学号
  1.你重视课外阅读吗?( )
  A非常重视
  B不怎么重视(A78% B22%)
  2.你阅读的目的是?( )
  A启迪心智 B增加生活乐趣或技能
  C为了考试(A20% B68% C12%)
  3.你最喜欢阅读什么类型的书籍?( )
  A经典名著 B流行书籍
  C卡通漫画(A65% B25% C10%)
  4.你的阅读方式是( )
  A纸质书籍 B电脑
  C手机等电子设备(A63% B0% C37%)
  5.你平时在什么情况下读经典名著?( )
  A主动阅读 B老师要求
  C家长监督(A34% B55% C11%)
  6.根据你自身的阅读体验,你认为课外阅读对于自己的益处在于( )(可多选)
  A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B提高品味,陶冶情趣
  C休闲娱乐,放松心情
  D感觉用处不大(A100% B80% C45%)
  7.你阅读有所感悟时会做笔记吗?( )
  A会 B不会
  C想但懒得做(A20% B20% C60%)
  8.对于喜欢的书,你反复看的次数是( )
  A 2遍 B 3遍以上
  C不会反复看(A11% B69% C20%)
  9.今年暑假,你看了( )本课外书。
  A 5本以上 B 3-5本
  C 1-3本(A30% B42% C28%)
  10.写出你最喜欢看的5本书(按喜欢程度排列)。
  2.教师设计学案,学生课下认真阅读9篇文章并书面完成该学案。学案如下(其中第二栏与第三栏内容是老师对学生所填写内容的整合):
  《获得教养的途径》 专题学案
  一、认真阅读黑塞《获得教养的途径》以及读本上的8篇文章,分条概括每篇文章中所谈及的读书(读经典)的作用和读书的方法。
  二、初步拟定本学期自己的读书计划
  3.实施课堂教学。课堂上学生重点学习《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结合阅读调查、学案和自己平日的阅读体验,进一步探讨读书尤其是读经典书籍的意义和方法,从而完善自己的阅读计划。课堂教学过程如下:   课堂教学过程:
  (一)阅读情况分析
  教师展示调查问卷的结果数据,请学生概括高一同学的读书现状。(彰显问题,引出探讨)
  学生通过调查数据得出如下结论:
  1.大部分同学们挺重视读书。2.经典名著也会读,但更多人喜欢看流行图书。3.不少人读经典比较被动,是在老师和家长的要求下读的。4.读书有心得却很少主动做笔记。5.大部分同学暑假读了五本左右,阅读量还是不错的。
  教师展示调查问卷最后一题“我最喜欢的五本书”的一组截图,请学生进行评价。
  截图一:我最喜欢看的5本书:《世界灵异档案一》《日本灵异档案》《世界灵异档案二》《中国灵异档案》《泰国灵异档案》。
  截图二:《青铜葵花》《今天我当升旗手》《青春奇妙物语》《男生日记》《男生贾里》。
  截图三:《读者》《故事会》《青年文摘》《中国地理杂志》《红楼梦》。
  截图四:《飘》《安娜·卡列尼娜》《雪国》《平凡的世界》《麦克白斯》《少年维特之烦恼》《菊与刀》《百年孤独》《神曲》。
  学生评价:读书品类比较单一;有的猎奇心理过重;有的还停留在初中低年级的层次;有的写不出五本书,对应该读哪些书还不太明确;有的则品味比较高。
  教师小结:调查的结果令人喜忧参半,当然这可以理解。初三一年的紧张备考使得同学们没有太多时间读书,所以,今天是时候要好好探讨一下读书、读经典的意义和方法这个问题了。
  (二)重点研习《获得教养的途径》,明确经典的作用
  1.教养的含义
  师:赫尔曼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中,教养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养是精神和心灵的完善,教养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有教养就是明白生活的意义,明白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从而使自己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通俗说就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对这样的追问有感悟有答案。
  师:这听起来很美好,但有点空泛,什么是生活的意义,更大的幸福呢,请结合读本上的几篇文章和大家自己的阅读体会进行讨论,看能否更清楚地认识教养的内涵和读书的意义。
  2.读书的作用
  师:本专题文章中很多都谈到读书的作用,大家在预习学案中归纳出许多条,其中最引你共鸣的是哪一条?请结合对你影響最大的一本书的阅读体验来谈谈。
  小组交流,然后找同学回答。(教师提示:哪篇文章,什么作用,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学生回答过程中涉及到不少名著对自己心灵的启迪和成长的帮助。)
  师:刚才大家谈到的读书过程中的体验和成长,就是寻找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就是寻找到生活意义的过程,这都是获得教养的具体表现,叔本华说:“在精神方面,人靠所读的东西而生活,变成他现在的样子。”这就是读书的意义,经典的力量。
  3.获得教养的最高境界
  当我们读了一定量的好书、有价值的书,获得一定程度的教养后,会发生什么呢?黑塞是这样讲的:“与此同时,我们却相信自己越来越清楚地看到……看见那由千百种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请品析文章最后两句话的含义。
  学生讨论并明确:“同一个目标、同一些神灵、同一些梦想”:和平、幸福、真善美、爱、良知、自由、独立、平等等;“同样的痛苦”:战争 疾病 假恶丑;“斑斓锦缎”:指各民族语言汇聚成的“世界文学”。“真正的读者”:指通过阅读获得教养的人们。“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指人类共同的精神,如:爱,对生命的悲悯和敬重,对和平与幸福、真善美的追求和践行。
  师:这种境界是对人类一种终极关怀般的境界,所以,读书尤其是读那些作为文化顶峰的经典书籍,让我们汲取智慧和力量,构建起自己的精神家园,让我们狭窄的心装得下一个大宇宙。在阅读时间中,看不见的自我正在形成发展壮大。越来越清楚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正如黑塞所说:在书中寻觅并体验到自己,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这可以说是获得教养的最高境界。
  师:然而,黑塞也这样说:“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仍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而有人见书就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这说明读书是需要方法的。
  (三)阅读经典的方法
  教师PPT展示学生在学案上归纳的如下读书方法
  敬重知识,爱的阅读,
  从自己能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
  写读书笔记(使读书不苟且)
  用宁静的童心去看书
  花力气,下功夫。
  反复读,常读常新。
  独立思考,敢于质疑
  读书和生活要结合。
  与书友探讨
  ……
  师:在这些读书的方法中,你最认可哪条?或者你还有更好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吗?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谈一谈。
  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明确这几个词的含义:站着读、跪着读、反复读、爱的阅读、个性阅读、联系自身阅读。
  师:谈到反复读,常读常新,请大家看一下学者王冶秋在一篇读书笔记中谈到的关于《阿Q正传》的阅读感受。展示ppt内容:
  这篇民族的杰作,绝不是看一遍所能消化的:
  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第二遍:才咂一点不是笑的成分;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第六遍:阿Q还是阿Q;第七遍:阿Q向自己身上扑来,要和你“困觉”;第八遍:合而为一;第九遍:化为你的亲戚故旧;第十遍:扩大到你的左邻右舍;十一遍:扩大到全国;十二遍:甚至扩大到洋人的国土;十三遍:你觉得它是一面镜子;十四遍:也许是报警器……
  师:所以说,反复读是非常有效的读书方法,让你更精细更深入地挖掘出作品的魅力。当然,所有这些方法都应该是有效的,但有一个前提,就是黑塞的这句话:“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四)阅读经典的态度
  讨论:如何理解黑塞认为“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学生讨论明确:该句阐述的是阅读经典的态度。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也就是我有完善自我的追求,我是发自内心的想获得教养,我是一个“可教养的客体”,是主动的虔诚的,不是为了炫耀装门面,也不是为了完成作业或应付师长,然后才能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才能获得真正的教养。
  师:最近我们在读《红楼梦》,同学们阅读的态度有很大差别。PPT展示红楼梦阅读笔记的图片,有的马虎潦草,有的认真虔诚。
  教师小结:我们只有主动地、虔诚地去追求精神和心灵的完善,才能获得真正的教养,才能构建起自己富有魅力的精神家园。那么在接下来的一个学期中,你有着怎样的读书计划呢?请结合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把自己的读书计划先进行完善再小组交流。
  (五)学生完善自己本学期的读书计划。
  小组交流评价后,选出代表上台展示,运用实物投影,呈现几个同学的读书计划。请其他同学适当评价,教师在可行性、时间保证、阅读数量、坚持做笔记等方面给出指导。
  结束语:语文的本质就是读书,乐于读书、善于读书就是现代人最核心的素养要求,也是获得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最后请大家一起读一首小诗。
  ……
  我从书中抬起眼来,
  一切都已变得伟大,
  没有任何景象再令人吃惊。
  在书中,我体验着外界的事物;
  这儿那儿,自然都廣大无垠。
  只要更多地将身心织入其中,
  我的双眼便能适应世界万物,
  适应去爱众生严肃的单纯,——
  于是大地超越自身,
  继续生长,
  仿佛将包容整个天空:
  大地上的最后一所房子
  就像是天空中的
  第一颗星星。
  ——里尔克(奥地利)《阅读者》
  4.读书计划实施一个月后,布置作文《在阅读中 自己》,横线上可填“寻觅”“发现”“提升”“找到”等词语。
  5.教师督促学生坚持做读书笔记,每周一交流读书笔记并进行点评,每周五举办读书报告会。目前同学们已对《红楼梦》《老人与海》《边城》《月亮和六便士》等书进行了读书报告,一半同学参加了学校的启明星读书社,班里掀起了读书热潮。
  三、教学案例反思
  从问卷到学案再到课堂教学,该组文章的整合教学历时两周,而其后续的读书计划、读书笔记、读书报告的实施过程仍在继续。在这一过程中我有如下一些教学体会:
  第一,确立真实任务,实施有效教学。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获取基本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中富有个性的学习。学生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语文素养,提高自身修养,即获得教养。而“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恰恰是引领打开教养大门的钥匙,要真正实现这一专题对学生的精神引领的任务,让学生逐步获得教养,必须要关注教学效益,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实施有效教学,即有意义的学习而非机械学习。
  第二,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和自身发展的联系。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该专题的学习中,学生主动参与问卷调查,后续的学习过程都要求亲身体验参与。主动性和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实践效果证明这种教和学的方式真实自然而高效。
  第三,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文本材料特点,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并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让学生进行自我反馈,自我矫正,自我建构,以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这也是不能把《获得教养的途径》仅仅作为一篇现代文来进行阅读教学的根本原因。
其他文献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中精彩的章节之一,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保留篇目。但部分教师囿于小说知识的陈旧,教学中仍在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中转圈;加上文本细读的耐心不够,对小说中诸多关涉全篇的细节描写和介绍视而不见或见而无思,致使学生既不能在涵咏文字中获得必要的语言素养,也不能读出名篇艺术构思上的秘妙,更不能从“这一篇”中窥见“这一本”的堂奥。  在吃透教材编写本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从经典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词、散文、书法等领域都取得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千古第一文人”,其道德高尚,政绩斐然,百姓称颂,一定意义上说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目标。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沉浮,但他豁达乐观,始终从容面对。“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仕途跌入低谷,面对人生逆境,苏轼在“隐”与“仕”之间矛盾徘徊、难以取舍。《前赤壁赋》中交织着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儒家“入仕”精神和顺应自然、闲适恬
当今时代,各种‘微’无孔不入,并且大行其道。“微写作”自然地顺应了时代特点,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并盛行开来。笔者认为,就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微写作又可称微作文。它是学生生命的自我成长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起点低、耗时少、角度小、话题简、情感真、篇幅短、体裁多、评价活的写作训练形式。学生借助微写作或总结归纳所感兴趣的知识,或抒发心灵独特的感触,或描写所感觉的世界,或阐发对自然、社会及人生的认识,其中渗透着生
语文期刊是语文研究的重要载体,也是语文研究者进行学术传播、构建联系的重要平台。语文期刊在一定时期及范围内,对语文教研具有导向作用。语文期刊本身也是语文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以语文期刊为中心,从共时与历时的角度,考察并梳理语文研究现状,从而明晰语文研究方向、研究重点,或许是语文研究的一种新路径。  一、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选取部分创刊时间较早,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良好社会声誉的语文研究专业期刊。因部
《故都的秋》写于1934年8月17日,发表在天津《当代文学》一卷九月号第3期上[1],后收入1936年出版的《闲书》一书中[2]。作为散文名篇,被选入众多文选集和多版本语文教材中。但是,被编入文选和教材的《故都的秋》一文,与刊发于《当代文学》之作相对照,其中字词有多处改动,并非原貌。这些改动可分为三类:一是原刊《当代文学》之文到《闲书》之文的作者自改;二是《闲书》出版之后,文章进入文选系统时的编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高中语文课标(2017修订版)”)认为:“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1]。强调“教学中应统筹考虑各个学习任务群的特点,要明确不同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妥善处理各个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关系,避免遗漏缺失……避免简单重复”[1]。因此,18个“学习
《学弈》选自部编教材六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一课《文言文两则》第一则,这个小故事阐明了为学有道: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单从这个小故事看,似乎是在谈论学习之道。但孟老夫子仅仅在谈论教育问题吗?他在什么场合对何人所说?为了不断章取义,弄清楚孟子的真正用意,我们需要还原当时的场景。  一、从孟子与告子谈论的问题来看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是何许人?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他是战国
梁秋燕,广州市第十六中学教师。   【教材分析】   《老人与海》(节选)安排在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外国小说,作者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与传统小说显著的不同之处是,这篇小说结构单纯,人物关系简单,主人公性格单一,情节集中,围绕大马林鱼的捕获以及由此引来的与鲨鱼的五次搏斗展开。这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故事以老人没能守护住大马林鱼而结束,可是在每次搏斗中,老人的勇气、毅力、智慧却让他成为最终的胜利者。这
在备《沁园春·长沙》一课时,我注意到这样两个问题:一是“碧透”的“透”的释义问题,二是“红遍”的象征意义问题。第一个问题关系到感受毛泽东诗词风格、伟人气度;第二个问题关系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化解读在当下语文教学中的遗存问题。   先说第一个问题。之前备课,因为对文本很熟悉,没有细究词义。这次备课,我发现“漫江碧透”的“透”字的释义有些模糊。此前一直将“透”理解为“透明”“清澈”的意思。人教版的教
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養,思维是关键。为什么?   从核心素养的提出来说,它首先是基于我们今天对教育的更为全面和深刻理解。康德在《论教育学》中指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除了教育从他身上所造就出的东西外,他什么也不是。”我们的教育要立人,对人的精神成长的关注就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是精神的成长?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认知与人格的结合是完美心理的体现,心理完美就是将人格与思想力量有机结合。由此提出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