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通过节段毫升数的计算,分析了1978年1月至1982年12月硬膜外阻滞6,890例的用药量。结果发现(1)性别:男性大于女性;(2)年龄:儿童节段毫升数随年龄增大而直线上升,至19~20岁时达到高峰,然后又直线下降,成人相关系数r值在-0.5左右;(3)穿刺部位:成人各年龄组中腰段的节段毫升数显著大于胸段,但胸段中,上胸段和中下胸段之间并无显著差异。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段和胸段的差距有缩小趋势;(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节段毫升数的计算,分析了1978年1月至1982年12月硬膜外阻滞6,890例的用药量。结果发现(1)性别:男性大于女性;(2)年龄:儿童节段毫升数随年龄增大而直线上升,至19~20岁时达到高峰,然后又直线下降,成人相关系数r值在-0.5左右;(3)穿刺部位:成人各年龄组中腰段的节段毫升数显著大于胸段,但胸段中,上胸段和中下胸段之间并无显著差异。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段和胸段的差距有缩小趋势;(4)妊娠:剖腹产产妇节段毫升数较非孕妇仅减少1/5~1/7。此外,在分析中还发现所有各组的标准差都较大,说明个体间差异较大,故用药时还应将试验量作为主要参考指标。
其他文献
上腹部手术施行硬膜外阻滞致收缩压降低25%时,分别用麻黄碱或甲氧胺静滴,使血压上升到硬膜外阻滞前水平,比较低血压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均下降,心率减慢,搏出量、心输出量和心指数减少,以及总外周血管阻力下降,下肢血管容积波增大。用甲氧胺和麻黄碱升高血压后,两药均使搏出量和总外周血管阻力升高,但麻黄碱对心率影响不明显,且心输出量和心指数均提高,下肢血管容积波明显缩小;而甲氧胺致心
本文对33例60岁以上老年人硬膜外阻滞后肺功能变化特点进行总结,并以44例非老年人作对照。结果发现老年人硬膜外阻滞后每分静息通气量显著增加,这种增加与年龄有关而与阻滞平面关系不大。结合老年人呼吸储备差、心血管系统不稳定成为硬膜外阻滞后发生呼吸功能不全的好发人群。本文老年人静息通气量的升高提示,硬膜外阻滞中外周运动阻滞可能不是影响阻滞后肺功能的唯一机制,而老年人阻滞后呼吸中枢兴奋性的改变可能是发生影
应用无创法以1.6%利多卡因、0.16丁卡因混合液用于硬膜外阻滞,对病人左心室收缩时间间期(STI)进行了研究,共132例,分为颈、上胸部、下胸部及腰部四组,后两组又分为60岁以下及60岁以上(老年)组。阻滞前测试STI为对照值,阻滞后15分钟第二次描记,对比观察。结果:各组阻滞后较阻滞前PEP延长、LVET缩短、PEP/LVET增大、1/PEP2×10-6减少、心率改变各组无一致倾向性,平均动脉
连硬3151例,无麻醉死亡,失败率为3.38±0.84%,有待改善管理。脊神经阻滞平面上界达颈6±,局麻药液浓度宜低;需要肌松的手术,浓度宜高,但不宜超过相应的利多卡因1.6%和丁卡因0.2%混合液。连硬的初量比单硬小,阻滞平面上界在胸4±时尤其明显,低于胸11时可酌量大些。连硬时每次的追加用药,药液容量以占初量的40%者为多,时距以90±分钟为最常见。阻滞平面上界偏低时,过半数病例无需追加用药。
分析我院近三年来双导管连硬265例的经过,指出最适用于盆腔+会阴和腹腔+盆腔区手术,上下腹腔和剖割广泛的手术应慎用。双导管连硬成功的关键,在恰当地选择高低两穿刺点,插入导管的开口两者相距以5~7个脊椎数居多,初量和追加用药,药液容量与一般连硬差别有限。开口相距越远,脊神经阻滞范围越广,不仅药液用量要加大。辅助药和麻黄碱的使用亦多,血压更容易下降。操作中应注意最低穿刺点所在。导管均可对向头端插入,不
本文总结硬膜外阻滞23,643例,发生意外和并发症1,242例(占5.2%)。主要意外和并发症有严重低血压、心搏骤停、呼吸抑制及呼吸停止、高平面脊麻和全脊麻、神经损伤、局麻药毒性反应等,进行原因分析,找出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措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技术操作,以提高麻醉的安全性。
作者于一九七九年以来对44具尸体颈、上胸部硬膜外腔解剖结构情况进行了研究。方法是美兰染色,注入造影剂Myodil于硬膜外腔不同部位行X线造影及硬膜外腔横切面显微镜观察等。本研究阐明,颈、上胸部硬膜外腔被小梁及栅栏样组织分隔为左前、右前、左后、右后四个腔隙,对颈、上胸部单侧硬膜外阻滞的可能性及可控性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本文报道以强迫振荡呼吸系统阻抗测定装置对心肺功能正常的硬膜外阻滞34例进行麻醉前后呼吸系统动态顺应性的对比观察。结果表明:不论性别、年龄,在使用低浓度麻醉剂时,对呼吸系统总动态顺应性的影响麻醉前后均无显著差别。说明低浓度局麻药颈、上胸部硬膜外阻滞对呼吸动力学干扰不明显。本文并对强迫振荡技术施加压力波的频率问题作了简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