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高糖素样肽-1对糖尿病合并阿尔兹海默症大鼠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介导的细胞自噬的影响

来源 :中华糖尿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63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胰高糖素样肽-1(GLP-1)对阿尔茨海默症(AD)合并2型糖尿病(T2DM)大鼠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介导的细胞自噬的影响。

方法

将100只SD大鼠采用区组按随机数字表化法分为5组,除对照组均制备为T2DM合并AD模型。GLP-1组、GLP-1+AMPK抑制组、GLP-1+mTOR激动组均皮下注射利拉鲁肽,GLP-1+AMPK抑制组在利拉鲁肽基础上腹腔注射Compound C,GLP-1+mTOR激动组在利拉鲁肽基础上腹腔注射L-亮氨酸。免疫组织化学实验观察海马Tau蛋白表达,Western blot实验测定海马磷酸化AMPK(p-AMPK)/AMPK、磷酸化mTOR(p-mTOR)/mTOR、自噬微观相关轻链蛋白3Ⅱ与3Ⅰ型比值(LC3Ⅱ/LC3Ⅰ)及beclin-1表达。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再进一步采用LSD-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

结果

对照组、模型组、GLP-1组、GLP-1+AMPK抑制组、GLP-1+mTOR激动组p-mTOR/mTOR表达分别为0.19±0.03、0.37±0.04、0.23±0.02、0.39±0.04、0.38±0.04,模型组高于对照组,GLP-1组低于模型组,GLP-1+AMPK抑制组和GLP-1+mTOR激动组高于GLP-1组(t=2.739~2.936,均P<0.05)。p-AMPK/AMPK表达分别为0.89±0.10、0.25±0.04、0.90±0.11、0.60±0.06、0.64±0.05,LC3Ⅱ/LC3Ⅰ表达分别为2.29±0.30、0.44±0.06、1.85±0.20、1.45±0.15、1.44±0.14,beclin-1表达分别为0.60±0.08、0.28±0.03、0.43±0.04、0.34±0.04、0.33±0.02,模型组低于对照组,GLP-1组高于模型组,GLP-1+AMPK抑制组和GLP-1+mTOR激动组低于GLP-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62~11.980,均P<0.05)。

结论

GLP-1能够通过AMPK-mTOR通路激活AD合并T2DM大鼠的细胞自噬反应。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讨沙利度胺联合常规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以沙利度胺联合常规化疗为试验组,单用化疗为对照组。沙利度胺用法为每天100 mg,口服。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Embase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对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资料提取、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MP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目的探讨原发额骨套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案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原发额骨套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因头晕行影像学检查提示右侧额骨板障内类梭形细胞病变,嗜酸性肉芽肿,后经右额骨嗜酸性肉芽肿切除,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套细胞淋巴瘤。一线使用CHOP方案化疗4个疗程。44个月后复发,二线予GEMOX方案化疗8个疗程后复查PET-CT提示完全缓
目的探讨对治疗相关继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兴化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治疗11年后继发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结合文献讨论治疗相关性NHL的发病机制、治疗、预后。结果1例42岁AML患者接受IA方案诱导缓解及巩固治疗后,一直处于缓解期。治疗结束11年后出现颈部及腹股沟包块,经病理活组织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诊断为PTCL。结论治疗相关继发性N
目的提高对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ES)的认识,警惕其转变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可能。方法对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三医院收治的1例特发性HES治疗后转为AM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确诊为特发性HES,2年后进展为AML,伴FIP1-样1-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受体α(FIP1L1-PDGFRA)阳性,给予化疗联合酪氨酸酶抑制剂治疗,达到完全缓解后行异基因造血
目的探讨既往有急性心肌梗死病史的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收治的1例Ph+ ALL伴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治疗过程中血常规、凝血功能的变化,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既往曾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LL治疗初期出现全血细胞减少;在治疗过程中,血小板逐渐升高,再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治疗后好转。结论既往发生过急
目的探讨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的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山西省儿童医院血液科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55例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初诊B-ALL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及预后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评估患儿3年无事件生存(EFS)率和总生存(OS)率,Cox回归模型评估EFS、OS的影响因素。结果55例患儿TEL
目的探讨成年人散发型伯基特淋巴瘤/白血病合并骨髓坏死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方法对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1例新诊断的成年伯基特淋巴瘤/白血病患者行血常规、骨髓、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影像学等检查,明确诊断后给予R-HyperCVAD/MA方案化疗。结合文献分析此类患者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结果本例成年散发型伯基特淋巴瘤患者主要表现为全身骨痛、高热、多发骨破坏、骨髓侵犯和骨髓坏死,国内报道的病例罕见类似特点,
尿多酸肽是一种抗肿瘤新药,是从健康人尿中提取的非细胞毒性尿萃取物。近年来围绕其在血液系统疾病中作用的基础实验与临床试验,尤其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上,研究报道相对较多。尿多酸肽在其他血液病治疗上也有一些基础研究,为进一步扩大其临床适应证奠定了基础,也为血液病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泛素偶联雌激素受体降解(CUE)结构域包含蛋白是新近发现的含CUE结构域的泛素结合蛋白,在肿瘤形成、转移及耐药中均起着重要作用。已有研究显示,CUE结构域包含蛋白1(CUEDC1)与肿瘤淋巴转移有关,而CUEDC2通过调控细胞周期及信号通路活性参与实体肿瘤及白血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文章对CUE结构域包含蛋白的结构及其在实体肿瘤和白血病发生、发展、转移及耐药中的有关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NPM1和FLT3基因突变联合骨髓象检测对初治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CN-AML)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的100例原发、初治CN-AML(非M3型)患者临床资料。入组患者均在诱导治疗结束当天或结束后第1天(T时间点)行骨髓象检查。根据FLT3和NPM1基因状态、T时间点骨髓幼稚细胞比例对AML患者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