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自身建设增强活力和凝聚力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os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学生党支部不但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要发挥入党积极分子的带头表率作用,高校学生党支部理应在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笔者对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践探索走出困境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活动;活力;凝聚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6-0160-02
  高校学生党支部不但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要发挥入党积极分子的带头表率作用,高校学生党支部理应在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然而,当前学生党支部的这一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个别学生党员和部分入党积极分子政治素养不高、组织纪律性不强,未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笔者试图对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实践探索走出困境的可行路径。
  一、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尴尬处境
  2013年7月,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了高校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还存在的各种薄弱环节,要求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2014年6月10日,中央组织部正式公布《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根据新的形势变化要求,针对发展新党员的程序、标准、纪律等制定具体的工作细则。高校学生党支部严格按照程序发展新党员、进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可是学生党员队伍的战斗力、凝聚力并没有自然而然地得到很大的提升。当前大部分的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政治素养较高、组织纪律性较强,能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但因个别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对自己要求较低,这就损害了学生党员的形象,降低了学生党支部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影响了学生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和凝聚力,有时候高校学生党支部对一些大学生的号召力甚至比不上共青团、学生会。大学生普遍乐于参加共青团、学生会(尤其是学生会)组织的各类活动,相比之下,却有不少大学生认为自己不是入党积极分子也不是学生党员,所以学生党支部组织的活动与自己无关;部分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同学、入党积极分子也对学生党支部组织的活动不甚了解、不得其门而入;甚至个别学生党员对漫长的组织培养“感到厌烦”,认为学生党支部组织的活动“耗时耗力”。简言之,高校学生党组织本应领导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组织,在实际活动中反而失去了对大学生群体的号召力,存在生机活力和凝聚力不强的尴尬处境。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当前困境产生的背景、原因
  为了提高学生党员队伍的战斗力、凝聚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必须认真分析当前形势和自身存在的问题,只有对症下药,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前学生党支部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吸引力不高、学生党支部的内部活力和凝聚力不强的现象,我们可以发现这其中至少有三方面的背景因素:
  1.当代大学生受到西方文化思潮影响较大,其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化趋势,而学生党支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指导思想上的一元化,再加上而过去这种一元化指导思想的引领作用多通过“灌输教育”的方式实现,不太讨大学生喜欢。
  2.高校学生党支部在内部组织形式上具有成员更迭和周期循环的特殊性,这就使得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内部不甚稳定,使其团结和思想引领的作用大大降低。
  3.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的活动多围绕发展新党员展开,党内民主生活形式较为单一,学生党支部内部活动比较单调,大学生对此不是很感兴趣。可以说,学生党支部組织活动的方式单一、未能积极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是学生党支部在实际活动中失去了对大学生群体的号召力的直接原因。高校学生党支部最重要的经常性工作就是发展新党员。根据《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高校学生党支部发展新党员的主要程序是: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和培养教育、发展对象的确定和考察、预备党员的接收、预备党员的教育、考察和转正。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学生党支部的活动基本上是围绕发展新党员展开的,对入党积极分子、考察对象和预备党员的教育主要是通过集中培训实现的,而对入党积极分子、考察对象、预备党员的考察主要是结合他们日常在学习、生活以及共青团、学生会和社团组织中的表现等展开的,这本身无可厚非。可是高校学生党支部本身的活动范围不如共青团和学生会几乎涵盖所有学生,且它也没有像共青团和学生会那样会持续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贯穿学年始终,因而部分学生对它了解不深、认识不全、兴趣不强。高校学生党支部的活动根据发展新党员的程序要求而周期性地展开,因此带上了较强的目的性,而这种目的性映射到学生心中,就染上了一定的“功利”色彩。在培养考察入党积极分子时,有时会发现部分入党积极分子在发现自己“无望”在大学期间入党之后往往会对学生党支部组织的培训、学习活动产生懈怠情绪;甚至个别发展对象在被接收为预备党员之后认为自己入党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反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参加学生党支部的活动积极性下降。
  三、对高校学生党支部走出当前困境的可行路径
  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生的需求,存在前面提到的组织活力低下、组织生活质量低下的问题,从而导致高校学生党支部生机活力和凝聚力低下,使得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明显。针对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的新情况、新问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需要看清现状,不断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增强党支部生机活力和凝聚力的新途径。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认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可能采取的路径可以有:首先,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应该拓宽工作思路,实现组织活动的常态化。高校学生党支部最重要的经常性工作是发展新党员,但是这绝不意味着高校学生党支部的活动仅仅围绕发展新党员展开,而应该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内容。比如说,除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中要求的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进行集中培训和考察之外,还必须要建立健全的学习和活动机制,不但要进行集中培训,更要经常性地组织集体活动,让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组织活动具有连贯性和逻辑性——而这种连贯性和逻辑性离开了发展新党员这个周期性工作仍然能够独立存在。组织好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以及预备党员的培训学习活动固然很重要,可是如果在集中培训之外的时间学生党支部搭建起一个长效沟通的平台,其成员未能进行充分的交流,那么集中培训学习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也就是说,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组织活动应该实现常态化,这就需要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从繁杂的具体程序要求中脱离出来,从宏观上把握学生党建工作,制定合理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党建活动计划。其次,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应该淡化发展新党员过程中的周期程序化,将入党积极分子以及学生党员参加党支部活动进行系统的可操作的量化,让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具体行为可以一一被评估、衡量。在对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进行季度考察时,较多地参照他们在团学组织、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表现,这本身是毫无问题的,但是由于高校学生党支部在周期性的集中培训之外,较少直接组织党支部的活动,所以久而久之反而忽略了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与学生党支部之间的直接联系,这就使得对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的季度考察有本末倒置的嫌疑;甚至个别大学生党员在转正之后,认为自己已经完成入党程序,参加学生党支部的活动的积极性反而降低了。因此,有必要对学生党员(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包括所有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都纳入到这个量化系统中去,这就需要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首先设计出合理规范的量化制度,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参加一系列党支部活动进行可操作的评估,用较客观的量化评估补充原来较主观的考察评价,增加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引导学生不但在组织上入党,更在思想上真正入党。再次,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应该研究当前高校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并对此进行正向引导,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从而增加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当前高校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较为广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必须积极寻找能够引起共鸣的话题,找准合适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从而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当然,这并不是说学生没有体现明显兴趣、尚未关注的就一定要摒弃,有时候学生未发生兴趣、未关注的正是他们思维的盲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的心态,寻求合适的教育和引导的契机。如果说前面两点分别是宏观和中观层面的,那么这第三点就是微观层面的了,也是落实起来最重要也最难的一点,它要求高校党建工作者必须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工作警觉性,及时发现学生在思想上可能存在的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对学生进行正向的引导。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生机活力和凝聚力的增强更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但是因为它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广大党建工作者共同的关注、持续的探索以及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杨飞群,黄文璇.加强学生党建工作 提升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J].领导科学论坛,2015,(3).
  [2]潘建广,张爱萍.高校党组织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5).
  [3]黄红球.对加强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探讨[J].党史文苑,2007,(14).
  [4]陈立永.高校学生党支部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对支部书记的诉求[J].党史文苑,2008,(18).
  [5]王悦,邹世享.高校党组织建设机制探析[J].理论建设,2009,(1).
  [6]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修订版)[Z].中发〔2010〕15号.
  [7]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党[2013]22号.
其他文献
摘要:高职院校思政课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信息化方式,为教学改革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但是在思政课教研实践中,出现了对微课教学作用和教学形式的多种认识误区,本文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微课教学的实践为例,提出三点建议:选择合适的微课教学内容;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践行工匠精神,力求在微课制作中实现精益求精,以期能引发高职思政教育工作者对微课教学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微课;微课教学
摘要: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本文主要针对中职护理英语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关中职护理英语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情境教学;中职学校;护理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81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广东医科大学药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摘要:本文以广东医科大学药学院为例,调查该学院180名药学类本科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程度,提出对药学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几点问题思考和建议,助力药学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关键词:药学;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190-02  一、药学本科生创新创业教
摘要:《矿山采掘机械系统维护检修》课程是我院矿山机电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已不能满足企业对技术人员的要求,所以应结合我院实际经验去不断地完善《矿山采掘机械系统维护检修》课程的教学内容。该文主要针对该门课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教学模式的设计、教学方法的使用以及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的进一步改革进行了研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改革;设计理念与思路;
摘要:传统教育模式的一个主要弊端在于无法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要和个性发展,最终导致学生发展的平庸化和创新力不足。而以互联网 为基础的在线教育为我们提供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新途径。通过以微视频为核心的自主学习,以及与线上学习、进阶作业、在线互动与线下教学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结合,作为研究生公选课的“应用随机过程”课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  关键词:互联网 ;在线教育;应用随机过程  中图分类号:G64
摘要: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内容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但当前实验教学普遍存在着“菜谱式”操作和“越俎代庖”方式,表现出不少的问题。研究性教学有望将教师的研究性教学实践与学生的研究性课程学习有机结合,激活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探究动机,培养其学习预防医学的兴趣。本文初步探讨了如何在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树立研究性教学理念和构建研究性教学模式。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预防医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
摘要:对于《临床中药学》这门课程,学生学习起来颇感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对以学生为中心的《临床中药学》课堂专题教学进行研究和实践。这是现代教学理念的客观要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临床中药学》课程特点的必然要求。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围绕专题内容确定、专题小组安排、提问、总结和评价等环节开展,并对总体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关键词:《临床中药学》;学生中心;专题教学;
摘要:微课教学是发达国家推行的一种先进教学方式,其在课堂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的提高。而饲料添加剂学是动物科学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将微课引入课程教学,有利于解决传统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饲料添加剂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微课嵌入式教学方法的实施建议,以期为动物科学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微课;饲料添加剂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本文以交通运输专业为试点,研究《运筹学》课程标准制定,探索适合交通运输专业学生的运筹学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达到最终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运筹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092-02  运筹学是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交通运输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其内容丰富
摘要:文章采用采用UPI为调查工具,对宁夏某院校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状况进行了调查,了解目前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以及主要存在的问题,为日后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做基础准备,切实做好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学生健康幸福感。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068-02  近年来,随着普通高校招生的不断扩大,中等职业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