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103A拍公益片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jun2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工作室经常和公益部门有合作,自然拍摄公益片也就相对较多。现在的公益片摄制要求比前几年更苛刻,或许观众的欣赏水平提高了的原因吧。以前会按部就班地租借大型机来拍摄,比如HDCAM/DVCPRO HD之类的,加上大型的摇臂和轨道、灯光等设备的租借,整体成本很高。
  近年来兴起了大画幅拍摄的浪潮,画面的电影感和故事性比传统摄像机的确更强一些,而成本也相对可以控制得更低,整个影片的创意和制作也有了全新的视觉规律。因为有些公益片的投入资金很低,器材太贵首先会被排除在外,我们需要的是高性价的、大画幅的、标准的电视规格摄像机,这也就有了后来编导们建议购买的松下103A机型,它成了我们的公益片拍摄的主力。
  4/3规格传感器画幅
  说实话,在使用103之前,我们小组对松下的GH2微单照相机都很有好感,尤其这台小机器的摄像效果,显然大大超出了它照相机的定位。顺理成章地,和GH2有着同样画幅比例的103被我们一直关注着,直到103升级到了103A,我们才最终决定选择了它,因为103A的性能指标达到了我们的要求。
  这种4/3传感器其实和电影胶片的16mm规格相对应,比35mm规格胶片的面积小了一点,镜头的换算比例大概差0.4倍左右,对于传统电视摄像师来说,比最大的2/3英寸传感器还是大出很多的,也就是能够得到更好的景深效果。
  有时候用单反拍摄,反倒觉得35mm胶片规格的全画幅,使用最大光圈时候,景深浅过了头,这对公益片来说,不像艺术片或者商业人像那样的要求,我们需要特别浅的景深机会很少,恰恰相反,我们可能更看重接近电视画面风格的景深,同时又能保证影调的丰富。因此,有了103A,我们基本不再用单反拍摄了。
  丰富的镜头和附件
  103A是可以更换镜头的,这也是我们选择大画幅的最大动力,以往,我们租借大型机的时候,需要额外租借广角镜头,这样的成本光一天的租金都要2000多元,而特别视角的镜头在传统摄像机上还没办法使用,限制了很多创意。
  103A的优势显而易见了,我们用佳能专用的转接环,镜头使用我们工作室的全套红圈头,这样外拍的时候,剧照与海报宣传的平面摄影和视频拍摄共用一套镜头,省了很多人力物力,效率也大大提高。这样的话,我们只买了两个103A的机身就够了,加上这个机器很轻巧,使用小摇臂和便携轨道、小斯坦尼康就行,这些小附件我们都自己购买了,几千元全部搞定,也就省去了以往租借大型附件的费用,如此折腾下来,并没有花费太多,却带来了随拍随用的便利性,整体看来是划算的。
  再说说镜头吧,我们有了丰富的镜头群,终于可以像电影剧组一样,随意安排各类空间环境来拍摄。我们在狭窄的室内使用广角头,我们在外景使用超广角,我们也会使用人像头拍摄人物特写,还会使用超长焦望远镜头拍摄野生动物、也会利用微距镜头拍摄比较细小的局部特写,使用局部的小型LED灯光就可以完成。
  103A的画质与性能
  以上可能说的更强调了103A带来的便利性,其实,我们对画质的要求还是首位的。103A的大画幅,显然比传统摄像机的透视感和立体感更优秀,清晰度不是问题,配合佳能的单反红圈镜头的优势,无论是广角风景还是近景特写,这台机器的描写力都非常出色,细节纤毫毕现,影调反差和动态范围都比较理想,画面的质感比传统摄像机更突出一些,我们拿它的画面和传统机器比较一下,给别人看,大家还是倾向于喜欢大画幅的风格,这对我们是个很大的鼓舞。
  当初一直没有对103出手,也有一个必要因素,就是103不能拍摄升降格,而103A具备了全高清下的最高50帧的升格拍摄性能,这对于公益片拍摄是至关重要的。大家都知道,公益片是类似接近艺术片甚至MV风格的纪实类影片,其中,我们后期制作最常用也是最关键的就是慢动作特效的制作,我们的画面大部分都要使用一倍的慢动作来表现,如果前期素材不具备升格到50帧的能力,那只能靠后期来拉长素材,这样的后果,分辨率下降了不少,动作也不是特别流畅,总有肉乎乎的迟钝感,拖泥带水的。
  而使用了103A的升格拍摄之后的素材,直接拉到时间线上就是标准的一倍慢放,由于是原生的50帧率,画面相当流畅顺滑,慢动作下的人物表情或其他画面细节丝毫没有损失,这是太实用的功能了。
  103A的操作与端口
  103A虽然是大画幅,但比单反更实用,因为它采用了标准的电视摄像机设计,比如,用惯了传统大型机的摄像师,都可以很快适应它的机身功能操作,完整的4挡可调ND滤镜、白平衡、专业的亮度和色彩矢量示波器、辅助对焦等等,这些操作都是日常每一次拍摄都要使用的,很轻松就能像大型机一样操作,这比很多要进入菜单进行调整的方式更接近广播级的操作习惯。
  而它的端口也非常符合我们的要求,标准的卡侬音频接口用来录制现场同期音、额外的HD-SDI端口对我们的公益片拍摄也大有好处,我们也使用这个端口用来给后期做蓝屏的抠像,因为这个端口输出的信号非常好,是无压缩的10BIT 4∶2∶2视频,和高端演播室摄像机一样的规格,这个功能是个意外的惊喜,好像以前的103也达不到这个高的标准,看来又是一个隐藏的升级。
  我们一些虚拟场景的合成,都使用朋友的现场棚内的蓝屏,然后直接用SDI连接录像机,这个信号比存储卡内的AVCHD视频要好很多,尤其是在后期人物的合成抠像时候,直接上色键,就能干干净地把人物抽离出来,省了很大时间,也不再担心毛发和复杂服饰的抠像问题了。
其他文献
转场类参数  淡入淡出设置  这是一项针对数码转场效果的细节设置,我们可以通过它来完成机内的淡入淡出和闪白效果。  在拍摄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在DV机中添加转场方式,最常见的就是淡入淡出功能,这项设置是针对转场淡入淡出颜色的设置,简单说就是淡入淡出画面出现时,画面是黑色转场还是白色转场。  拍摄辅助类参数  屏幕标记  屏幕标记可以在拍摄中辅助我们进行构图,对于初学者这项功能非常实用,但是往往很多朋
期刊
最后一棒的意义  索尼HXR-NX3的出现可能是业务机摄像机的最后一棒了,这一棒的传递可以看做是从索尼Z1C开始的,如同一个4X100米的接力比赛,第二棒是Z5C,然后是NX5C,然后是NX3。这些传递完成了HDV到HD,磁带到半导体存储,市场到大市场的传递。  在跑接力赛的过程中,教练的布局非常关键,实力选手放在中间,这其中最大的功臣应该是Z5C,它的血拼和独当一面,扛住了其他厂家多个型号的冲击
期刊
《报告老板》与《万万没想到》同样能够印证社会化视频的互文性制作原理。  广场尽管往往建在剧场、殿堂之外,并与此相伴生,但它塑造的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与剧场关系截然不同,并必将取而代之。  (一种“借古讽今”的评论传统将在社会化视频领域中复兴,《晓说》等互联网脱口秀节目的兴起能够印证这一点。)  上期专栏着重讨论了社会化视频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制作原理:互文性。似乎是为了验证这一原理,由《万万
期刊
TIPS  由于红、绿、蓝这三种可见光源的波长不同,经过光学镜片的折射率也不同,无法汇聚在同一个平面位置,尤其是在长焦距的望远镜头上,波长长短不一,红、蓝色容易明显造成色散,影像锐利度及色彩鲜明度大大受影响。而G镜头本身就具有低色散的功能,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优秀的G镜头继承者  依然延续辉煌,索尼PJ820E配备的是G镜头。大家都知道,索尼广角G镜头拥有26.8mm的宽阔视野的广角镜头(按
期刊
《无人区》是一部颇有争议的影片,几经修改几年后才得以公映。如果影片的故事情节让很多观众无法接受,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观众习惯了清新向上的正能量影片,那么本片总让人感觉到西部生活的某种不舒服的现实感。至于这种故事是杜撰,还是真的生活状态,那就智者见智吧。  单纯从影片的拍摄手法和后期制作的方式上来说,本片给我个人的第一个直观感受就是:重口味。从暴力的杀戮和苍凉的凄楚,整部影片对观众的视觉刺激相当饱和
期刊
北京“中轴线”有了纪录片  北京城有一条举世闻名的“中轴线”,全面描绘这条中轴线的5集纪录片《北京中轴线》日前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  《北京中轴线》以北京中轴线为切入视角,以北京城市文化为叙述主轴,突出华夏文明的千年智慧贯穿古今闪烁中外。全片共5集,每集30分钟。各集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形成各分集主题,分别为国之轴、城之轴、心之轴、民之轴、情之轴。  作为一座古老的都城,北京城的中轴线布局对中
期刊
“嫁接物”一样需要专业基础  拍电影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专业范畴的工作,是一个“有要求”的事物。随着近年来微电影的出现,拍电影似乎变得更为容易和更为大众。但是时长并不等于制作的难易程度,微电影的创作同样需要遵循电影的制作理论与手法,它仍然是一个有专业要求的工作。所以,当微电影嫁接到婚庆行业,在非专业的平台上生产专业产品,这一新事物便出现了概念混乱、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除了少数的专业视频制作工作室外,大
期刊
《独行侠》最早是一出电台节目,诞生于30年代,之后被改编成电影、电视、漫画、小说等多种形式。《独行侠》的主人公是一名戴着面具的游侠(类似于佐罗),他原本是德州骑警,在追捕一伙不法之徒时险些送命,在印第安人Tonto(约翰尼·德普)的治疗和照顾下逐渐康复,并从此戴上面具、骑着白马和Tonto一起在西部旷野惩恶扬善。  《独行侠》中卡尔·海菲尔德看上去是个无所不能的人。他能力不凡,性情固执,行事果断,
期刊
在企业宣传系统工作,往往是一个人身兼数职,不像电视台那样,前期摄像、后期编辑、合成调色等工种都有专门的人负责。有时候,为节省开支,经常一个人从采访写稿到拍摄、制作都要干,工作量之大,实在应该让领导知道一下才好。也就因此,最讨厌出差要携带一大堆器材了。  最近几次任务,领导给了一台惠普的工作站试用一下,刚开始以为是台式机,不以为然,拿到手之后才知道,原来就是一个笔记本电脑,这就是型号为HP Elit
期刊
香港“青年纪录片训练营”是由“香港采风电影有限公司”主办,由“利希慎基金”和“达微慈善基金”资助,针对香港本土纪录片爱好者举办的影像培训工作坊。训练营于2013年6月7日开始,为期七天,聘请了张虹、应亮、曾翠珊、李慧仁、李家骅等两岸三地的五位经验丰富的电影工作者作为导师,带领25名年轻人在香港长洲岛上学习拍摄纪录片。  我作为纪录片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有幸成为这25位参加培训的青年中的一员,在此也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