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与模型相融,演绎精彩的课堂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te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的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常见的模型有: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是:倡导探究式学习,力图转变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模型构建正是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结合的过程,是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模型法作为高中生必需掌握的科学方法之一,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训练。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物理模型应用得非常广泛,教师可指导或引导学生构建物理模型,如生物膜的结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DNA双螺旋结构等。教师利用实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洞察力,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最终实现有效教学。而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5~10 min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主要用于抽象的微观教学与重难点知识的突破与巩固之中。那么模型构建与微课技术相结合,能否提高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效率呢?2016年11月24日在漳州市漳浦县龙成中学,来自于漳浦一中林雪花老师(微课与物理模型相结合教学方式)与龙成中学林云凤老师(PPT多媒体教学方式)共同开展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课,展示了模型构建与微课相结合的精彩课堂。现对以上教学进行如下分析。
  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知识点分析
  1.1 知识目标
  简述生物膜的结构;尝试利用磁体、电线、黑板擦等制作生物膜模型;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知识发现的一般规律。
  1.2 教学重点
  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1.3 教学难点
  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分析,如何体现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物膜的空间立体结构;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物理模型构建过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物理模型的构建见表1。
  3 生物膜物理模型构建过程的呈现方式
  3.1 常用教学方法调查
  3.1.1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
  3.1.2 原因分析
  调查人数虽不是很多,但从中也反应出一些问题。从调查中可知,在具备了多媒体设备的中学教师基本上100%都直接选择了PPT教学模式,而在设备不够的或是有一定年纪的教师,则更多采用板画和板书的教学方式。在三种教学模型中实物方式教学方法被采用的机率是最小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1) 教学方式的优缺点所决定:PPT教学模型相对而言,较形象直观、具备动态效果,教学方式能较轻松驾驭,同时又能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而实物模型教学需要教师花费相当多时间去制作或寻找适当的教具,同时在设计教学时,需要花精力去思考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2) 教师个人素质起到影响作用:具备个人特色的教学模型是需要付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的,不仅需要观摩大量优质课的视频和同事的教学过程,还需在教具的制备和克服教学过程中师生配合时时间的限制。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一遍遍的反思和修改。种种原因使得物理模型的教学方式被教师较少采用。
  3.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各种教学方法分析
  3.2.1 PPT多媒体展示方式
  主要授课模式是用幻灯片展示本节课中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辅助手段是师生绘制磷脂双分层基本支架。
  优点分析:层层递进,由宏观到微观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模型的建构过程;学生理解得快,对结构模型的特点掌握准确性高。
  缺点分析:学生动手时间少,不利于培养学生通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洞察力。由于PPT的播放顺序和模型构建过程不能同进出现,因此对于模型的构建过程缺乏具体形象的了解。
  3.2.2 物理模型构建教学方式
  主要授课模式是利用磁体、电线、黑板擦等制作生物膜模型,并结合PPT多媒体技术。教师在PPT中展示本节课中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学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同时使学生体会科学知识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通过磁体、电线制作的磷脂分子的物理模型,利用教学中所用的圆形与方形的黑板擦表示在磷脂双分子层中分布方式不同的蛋白质分子。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亲自动手在黑板上再现科学的探索过程,一步一步构建出生物膜的结构模型。
  优点分析:通过建构模型,增强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并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缺点分析:模型保存是一個问题,比如橡皮泥制作的较大的物理模型。学生难以把握制作的实物模型精确度和科学性。教师对课堂进度较难掌控,对学生引导需要达到自如程度。同时在黑板上展示物理模型,对于四维空间和动态展示相对不足。
  3.2.3 板画加板书的教学方式
  优点分析:学生能根据模型构建历史过程和师生模型构建内容相结合,从而对模型构建的过程有具体的了解。缺点分析:对流动性这个特点缺乏动态的了解。
  3.2.4 物理模型建构、PPT技术及微课技术相结合教学模型
  主要授课模型是:(1) 先用微课展示一个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复原最后胀破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的功能之一:选择透过性。(2) 通过PPT展示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同步探索历程,用磁体、电线、黑板擦等实物制作生物膜模型。(3) 以微课方式整体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微课视频的设计思路是:① 截取一小片细胞膜;② 从显微结构到亚显微结构展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③ 立体展示细胞膜的空间结构,即磷脂双分子层及蛋白质分布情况;④ 展示细胞膜中糖被的分布;⑤ 体现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的流动性。
  总的设计思路:要通过微课体现生物膜成分及各种成分所形成的结构,同时要体现生物膜结构中“流动”及“镶嵌”特点。更重要的是要突破其他教学方式中所不足的地方,即体现细胞膜的立体空间结构。   优点分析(与物理模型构建教学方式相比较):对微观世界通过声、画、音等方式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对微观世界探索的兴趣,导入情景设置合理;最后以微课模型从四维空间角度展示整个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进行课堂教学的总结;克服了板画加板书的教学方式黑板展示中缺乏四维空间和流动性不足的缺点。
  缺点分析:做一个微课容易,但做一个好的微课实属不易,需要教师自身对微课录制技术和专业知识进行结合。同时微课使用中由于是对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和突破,在问题思考中往往不能根据实际留有适当的思考时间,在教学安排中灵活性相对不够,且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也稍显不足。
  4 微课使用情况调查
  4.1 调查学生的学习效率
  通过测试题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率,以下是部分测试题,主要从微观角度来检测学生对生物膜结构的理解。
  【例1】 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 )
  A. 蛋白质分子 B. 一层磷脂分子
  C. 两层磷脂分子 D. 核酸分子
  【例2】 脂溶性维生素D能较水溶性维生素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
  A. 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作基本支架
  B. 磷脂双分子层内镶嵌着蛋白质
  C.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動性
  D. 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例3】 如果一分子CO2从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扩散出来进入相邻细胞的叶绿体,那么这个CO2分子共穿过几层磷脂分子( )
  A. 4 B. 8 C. 6 D. 5
  4.2 测试结果数据分析
  测试结果见表3。
  数据显示:使用微课中班级高分率比常规教学模式高出22.76%;最高分相差8分,距离比较小;但是最低分之间则相差12体现出了较大差距。这说明在于帮助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方面和立体结构的了解中,微课起到一个很重要作用。
  4.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微课应用,学生学习效率反馈情况分析
  学生学习效率反馈见表4。
  数据是对使用微课教学的高一(5)班学生的调查结果,可能存在着小部分学生没有根据自己内心实际出发做出回答,不过也能从中得出微课使用的一些建议。从数据中可见微课在显示微观世界中给学生带来极大震撼效果,100%学生认为应当常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进行与微观世界有关知识的学习,如细胞器的结构及功能。而对空间结构认识,有3.5%学生认为用与不用没有什么差别。课后教师也对这一部分学生进行了解,发现这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逻辑思维能力都是比较强的,学习素质相对都是比较高的。也就是说微课在空间立体结构显示方面对于学习素质相对较弱的学生而言,效果会比较好。
  微课在教学模型构建中使用还在探索过程中,先以此案例与各位同仁商榷,请不吝赐教。正如PPT技术曾经经历过的:从全盘接受到多数的否定,最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微课也可能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
  参考文献:
  [1] 樊英,物理模型构建在高一生物教学中应用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2] 张燕,高中生物教学中“物理模型”的尝试[J].考试与评价,2012(10).
其他文献
例1
期刊
摘要:以阿尔茨海默氏病的致病病因为主线情境,利用图片模型和科学史材料,完成对重要概念“细胞内各部分结构既分工又合作,共同执行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的学习,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生命观念”这一核心素养。  关键词:主线化情境;生命观念;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1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1.1学习内容分析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普通高
自2009年浙江省高考自主命题以来,每年12分的实验大题一直是高中生物学教师和学生关注的热点。今年笔者有幸参加了2015年浙江省高考理综卷3l题的阅卷,在评阅过程中展现的一些问题值得教师对平时实验教学进行反思。  1 试题  现有一种细菌M,能够合成某种酶,并能分泌到细胞外。为了研究其培养时间与细胞数、细胞外酶浓度和总酶浓度的变化关系,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  实验
说实在的,笑笑在一元一次不等式国一点儿都没有感觉陌生,一切都似乎与在一元一次方程国时没什么不同,可又有些不对劲儿.笑笑忽然眼前一亮.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那位一转身,笑笑再仔细打量,可不是嘛,长相还真有差异.笑笑情不自禁地一拍脑袋,倒把“≠”吓了一跳。  “≠”告诉笑笑,用“”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是不等式.像a 2≠a-2这样用“≠”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也是不等式。  “≠”告诉笑笑,不等式都是由不等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蕴涵的思想方法,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都是中考试题常常涉及的,请看吴老师给同学们搜集来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考点,  考点1:确定已知点所在的角限  例1 (2019年株洲)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2,-3)位于( )象限.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分析: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后,坐标平面就被两条坐标轴分成四个区域,从右上方区域开始
全等三角形是几何的重要学习内容,新课标要求同学们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要能够灵活运用.形式多变的全等三角形开放型问题在中考中屡屡出现,下面举例加以解析.  例1如图1,点D、E分别在线段AB、AC上,BE、CD相交于点O,AD=AE.要使△ABE≌△ACD,需添加的一个条件是__(只要写一个即可).  分析:在添加条件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问题中已有哪些条件.  本题中已有AD=AE及∠A=∠A
深度学习之深在于本质与变式,本质与变式回答的是如何处理学习内容(学习对象)的问题,它要求学生能够抓住教学内容的本质属性去全面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而不是简单地掌握孤立的知识点或记忆更多的事实性知识。面对各种情景下知识点应用,需要把握事物本质的过程,在变式中懂得去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分辨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同时对学习内容(学习对象)进行深度加工的过程。下面以“表现型=基因型 环境”概念学习为例,抓概念的
按要求填数字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本轮课程改革从启动至今已经近15年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已经为广大生物教师所熟知。然而,审视高中生物课堂,从PPT到板书,从教材到教辅,从讲解到习题,从测验到考试,似乎除了为数极少的实验以及用电脑投影能增加直观印象、加大信息量外,传统的教师讲解为主、辅以学生的习题练习的教学模式仍然牢固地占领着课堂阵地。   今天,当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现代生命科学新理论、新知
有理数加减运算的技巧有正、负数分别相加.整数、分数、小数分类相加,分离整数后分别相加.同分母或便于通分的分数相加.和为整数的数相加,和为零的数相加等.  有理数加减运算是七年级数学的重点,在进行有理数加减运算时,若能根据算式的结构特征.选择适当的方法,灵活应用运算律和运算法则,可使问题化繁为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