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媒介技术的互动:一个再思考

来源 :自然辩证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green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媒介-世界的三重结构中,后现象学理论较好地解释了身体的适应性,但是对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互动性的重视不够,物质介入理论虽然解决了二元论的内外区分,但是其认知考古的立场可能面临无法解释数字媒介技术的问题,通过主动技术环境框架下后现象学和物质介入理论的融合,则可以整合媒介技术哲学理论,由此走向包括技术环境的广义具身性.这种具身性克服了二元论的问题,体现了认知、身体和环境是一个统一的互动体系.
其他文献
科学革命是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系统性变革.20世纪下半叶,关于“科学革命”的研究,经历了实践转向,并逐渐式微.探索“科学革命”的重生之路,需要突出实践的中介性,回归马克思主义,建立科学革命研究的唯物史观新进路.该进路从知识生产方式变革视角,构建整体主义的新科学观和新科学革命观;并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历史辩证法,构建涵盖认知和社会两个维度的“知识生产力+知识生产关系”的系统分析框架.
整体论中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可以从不可还原性和同一性两个维度解决.不可还原性回答了整体是否具有其特有的属性,同一性解释了单独个体与作为集体成员的个体之间的关系.从不可还原性看,集体意向是个体意向中共同内容的组合,它只具有组合性而没有不可还原的整体性,组合性使意向性具备了集体形式.从同一性看,个体和作为集体成员的个体是一致的,集体意向中的“集体”指的是个体意向中的共同部分,它的实际承担者仍然是参与了“共同部分”的个体.集体意向可以被还原为个体属性及其相互关系,其根植于人的关系性存在.
在理论联系实际和数学直接为国民经济服务的风潮下,1965年华罗庚两次到西南推广“统筹法”、支援三线建设.这段经历体现了华罗庚“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也是其在国家需要和个人研究中找到的最佳结合点.华罗庚的西南之行使其完成了从纯粹数学到应用数学的研究方向转变,提高了华罗庚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对其数学思想的完善有重要意义.
王星拱对科学的阐发,对哲学的议论,对科学与哲学关系的理解,代表了 20世纪初中国的科学哲学高度,在中国现代科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从三个方面探讨了王星拱的科学观,深入分析其科学主义思想的合理因素,认为不能简单轻率地将王星拱的科学观归为唯科学主义阵营,或是仅从经验论科学主义的维度来理解,更要看到他科学观中充满张力和辩证思想的、融合了真善美的人文主义的色彩.
2021年7月1日,《湖州市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条例》正式施行。作为浙江省首部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领域的创制性立法,条例的制定实施,标志着湖州市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和化解工作进入新起点、新阶段,对湖州市建设全面展示“中国之治”的市域样板,具有重要意义。  探索创造了乡村治理的“余村经验”、镇域治理的“织里经验”,率先在全省建立了县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成功举办“中国治理的世界意义”国际论坛……近年来,湖
期刊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人可能获得主体意识的前景,人类需要思考人与机器人应以何种伦理关系相处.以先秦道家著作《老子》“善”论为视角,反思人类用名言系统来区分人与机器人的尊卑等级,提倡人类与机器人的共生共感.在此基础上,通过“上善若水”的他者伦理,主张人类对机器人实施“不仁”的平等关怀、“不敢”的敬畏关怀和“不积”的共赢关怀,从而对可能发生的人与机器人活动及其效应给予建议和规范,促进双方的和谐共处.
在技术及其产物广泛深入地融入人类生活的当下,伦理道德问题日益呈现出系统性、结构化和分布式的态势,传统的伦理话语体系不断地受到冲击和挑战,妥善地解决人工技术实体的伦理地位问题已成为一种必然之需.实现伦理思维范式从单点式的个体伦理向分布式的结构伦理的转变,用结构伦理来补充和拓展个体伦理,是解决人工技术实体伦理话语权论争和困境的一种可取路径.
现代生物学告诉我们发育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然而直觉层面基因决定论或预成论的阴影却挥之不去.这一矛盾揭示了基因在发育视角和进化视角下的张力.从信息进路分析可得,在发育上,基因携带了关于表型的相关信息,与环境因素相比没有根本的特殊之处;但在进化上,基因携带了由自然选择编码的 目的论语义信息,奠定了进化论意义上的现代版预成论,即被选择的基因预先设定了所对应的表型,而其中的基因需被理解为“进化型基因”.
猜想是科学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而在评价一个猜想的时候,总是离不开对证据的考察.阿钦斯坦在他的证据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关于科学猜想的实用主义方案:猜想的主要功能是说明和解决现实的问题,根据不同的目的引入猜想是允许的,但是在评价猜想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认识论的标准,还要重视实用的标准.总的来说,可以把阿钦斯坦所给出的四个证据定义作为评价猜想的工具,并且阿钦斯坦的方案和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是一致的.
日前,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将于今年11月1日起施行。该法对社会普遍关切的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大数据杀熟、人脸信息等敏感个人信息处理等作出规制,完善了个人信息保护投诉和举报工作机制,为破解个人信息保护的诸多难点痛点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数字化时代,个人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