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自西班牙的《关于飞翔的湖泊》是一部具有“身体剧场”概念的戏剧,单看剧尾便知:观众们领到笔,在女主角的白色上衣上随意涂画。用北京剧协秘书长杨乾武的话来说:“这部剧呈现的是当代剧场的概念,而不仅仅是戏剧。它突破传统戏剧表演,把摇滚乐、新媒体都用作其中的元素……但演员的舞蹈水平非常专业,一般人又表演不了。”
荷兰的戏剧《斑比系列7》听名字很童话很动漫,表演却很晦涩,没有情节,节奏缓慢,开场了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对话,静默、重复、延宕、碰撞、改变……观众在懵懂中,似乎一直没有摸到戏剧的核,又似乎有所感有所悟。
……
这两部戏剧均在2012年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期间上演,前者还是开幕戏。相比前几届,这一次参演北京青戏节的国际戏剧和港澳台戏剧明显增多,国际荟萃单元汇集了英国、德国等11个国家的12部作品。
“放眼望去,全是条条框框”。编剧史航在他的微博里这样评价青戏节中上演的国产剧目。而这种对比,也许是青戏节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带给中国戏剧界最好的思考。
“国际”冠名要慎用
从2010到2012年,这已经是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的第三次成功举办了。
青戏节的原型是创立于2001年的北京大学生戏剧节,那时全国各地高校的学生剧团都踊跃参加,观众多是高校学生,影响力也仅在高校内部。后来,在北京大学生戏剧节里孕育出了北京青年戏剧节,使那些已经毕业了、不再是学生身份的戏剧导演和演员们的作品也有了自己的平台。
2007年,北京青年戏剧节干脆从大学生戏剧节里面独立了出来。“2007年,孟京辉找到我,说想把北京青年戏剧节做大做强,做得更专业化,提高戏剧节的艺术含量。这与我的想法一拍即合。”杨乾武先生回忆起北京青年戏剧节走向国际化时这样说。
那一年后,他们陆续邀请一些国外的戏剧在国家话剧院的东方先锋剧场演出。2010年,北京青年戏剧节正式更名为“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正式邀请外国戏剧参演。第一年参加的国际戏剧只有四部,分别是俄罗斯的《沙滩上的船长们》、德国的《另一边,温柔震撼睡眠》、西班牙的《卡门》和韩国的《麦克白》。
虽然还不成气候,但正因为有了这个平台,国外民间戏剧组织有了更多了解中国戏剧的机会,从而有了2011年中国戏剧第一次在世界最大的戏剧节——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上的亮相。
2011年7月,阿维尼翁戏剧节OFF单元组委会专为中国戏剧代表团设立的中国主题日活动隆重举行,导演孟京辉带队,黄盈、邵泽辉、辛欣、王翀、丰江舟、张琳等青年导演带去6部当代戏剧作品,全天候连续上演24天。
这批戏剧人回国后也没闲着,立即投入到2011年8月在北京举办的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并带回了6部在阿维尼翁戏剧节上演的法国戏剧,他们为此专门开辟了一个单元,叫“阿维尼翁的味道”。
至此,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搭建的这个平台初步建立了“输出去—引进来”这样的良性循环交流机制,目前已经和阿维尼翁戏剧节达成了战略合作,每年互派优秀作品到对方戏剧节上演出。
当然,和阿维尼翁戏剧节、爱丁堡艺术节等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大艺术节比,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还处在成长时期。这些国际化的大型戏剧节、艺术节往往意味着更加庞大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也具有更强的国际号召力,会吸引更多国际大师的作品参演。它们往往以少数大师级的作品为核心,辅以外围的戏剧演出,北京国际青年戏剧界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投入才能够形成类似的格局。
遗憾的是,北京剧协杨乾武秘书长说道:“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明年可能要停办一年,因为‘国际’的冠名不能随便用,正在申请相关机构批准,可能会耽误明年的活动。”
资金不足,如何“走出去”

在將近五年的成长中,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引起了各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机构和众多极具国际影响力的戏剧节、艺术节和民间戏剧组织的关注。它们不仅向中国推荐本国的优秀戏剧,也向北京国际青戏节上的优秀剧目抛出橄榄枝,许多北京国际青戏节上的优秀剧目得以走出国门展演,优秀青年导演也有更多机会去开阔眼界,并带回新的表演理念。
“国际上的戏剧艺术语言还是不一样。国内的思路还比较局限,不够大胆。”2008年从美国夏威夷大学和加州大学求学回来、在青戏节上成长起来的青年导演王翀说。
王翀当下风头正健,是思路比较开阔、比较大胆的导演之一,也是当下青年导演中作品走出国门最多一位。他倡导新浪潮戏剧,今年参演的纪录式戏剧作品《椅子2.0》连续上演12场,在青戏节里上演场数最多。这部戏此前已经作为代表中国大陆的唯一作品参加了在日本利贺举办的亚洲导演艺术节。
而他在2008年北京青戏节上获新锐导演奖的肢体剧场作品《电之驿站》,颇受国外戏剧界和艺术节的青睐,曾在北美巡演,参加了2009纽约国际实验戏剧节、2009蒙洛里爱国际戏剧节,是中国大陆剧团首次在纽约国际实验戏剧节和蒙洛里爱国际戏剧节亮相。这部剧还在今年参加了2012爱丁堡艺穗节。
“即使我是从国外学戏剧回来的,每次去国外看演出,还是会有震撼的感觉,因为戏剧是不断发展的,不断给人惊喜。”王翀说。
但是,不是所有的青年导演都有这样的机会。今年青戏节上带来现实荒诞戏剧《合伙人》、获得2011青戏节最佳导演奖的青年导演徐小朋认为,资金问题是阻碍中国戏剧“走出去”的重要原因。
“谁不想去阿维尼翁?但是,像《合伙人》这样一出戏,到国外演出我们可以不要现场演奏伴唱,演员再精简到极致,也需要4个人。再加上导演、灯光等幕后工作者,机票、食宿,算下来得多少钱?近两年去阿维尼翁的国产戏剧,许多都是只有一个演员的,就很能说明问题。”
“出得去,回得来”,才是真艺术
一方面是客观原因阻挡了许多青年导演和演员的“走出去”,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戏剧界业内人士担心,拥有国际化平台的青年导演们“走出去”后,会“跟着外国戏剧跑”,“回不来”了。
对此,青年导演邵泽辉有自己的观点:“中国和外国的戏剧土壤不一样。欧洲的观众,从十几岁的小孩到六七十的老太太,都能接受风格各异的戏剧作品。不管戏剧是什么形式,有没有情节,只要能够切入现实,有一定的思考,他们都能够接受。中国的观众不一样,认为戏剧还是应以情节为主。再比如,中国当下还是以现实主义美学为基础,而欧洲的当下戏剧舞台上大多已经不再讲故事,大多没有情节的起承转合,而强调思考的力度。如果说我们这些导演是种子,在中国的土壤上导戏,就必须考虑土壤的属性,而不是一味地移植西方的戏剧模式。”
他也认为这几年走出去,看到了很多差异,以致有对比,有许多新鲜的刺激,能看到自身的优势和缺点,这对“种子们”有好处,最明显的就是不再光凭着激情导戏,而是在作品中融入更多理性的思考。
邵泽辉几乎年年都有作品参加青戏节,今年参演的作品是再度关注单元里的《在变老之前远去》——一部结合了新媒体但依然有故事的优秀戏剧——这部戏剧以纪实性的故事,思考当下的青年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来施展自己的抱负。有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批判现实,但是没有抛弃情节,是这部剧的姿态。
“这几年青戏节下来,我看到的国内青年导演最大的进步是,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追求,学会了走自己的路,不再盲目跟风,也不再一窝蜂。”杨乾武说,“最大的不足是对中国当下的现实批判度不够。戏剧应立足于现实,立足于当下,才有力度。”
荷兰的戏剧《斑比系列7》听名字很童话很动漫,表演却很晦涩,没有情节,节奏缓慢,开场了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对话,静默、重复、延宕、碰撞、改变……观众在懵懂中,似乎一直没有摸到戏剧的核,又似乎有所感有所悟。
……
这两部戏剧均在2012年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期间上演,前者还是开幕戏。相比前几届,这一次参演北京青戏节的国际戏剧和港澳台戏剧明显增多,国际荟萃单元汇集了英国、德国等11个国家的12部作品。
“放眼望去,全是条条框框”。编剧史航在他的微博里这样评价青戏节中上演的国产剧目。而这种对比,也许是青戏节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带给中国戏剧界最好的思考。
“国际”冠名要慎用
从2010到2012年,这已经是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的第三次成功举办了。
青戏节的原型是创立于2001年的北京大学生戏剧节,那时全国各地高校的学生剧团都踊跃参加,观众多是高校学生,影响力也仅在高校内部。后来,在北京大学生戏剧节里孕育出了北京青年戏剧节,使那些已经毕业了、不再是学生身份的戏剧导演和演员们的作品也有了自己的平台。
2007年,北京青年戏剧节干脆从大学生戏剧节里面独立了出来。“2007年,孟京辉找到我,说想把北京青年戏剧节做大做强,做得更专业化,提高戏剧节的艺术含量。这与我的想法一拍即合。”杨乾武先生回忆起北京青年戏剧节走向国际化时这样说。
那一年后,他们陆续邀请一些国外的戏剧在国家话剧院的东方先锋剧场演出。2010年,北京青年戏剧节正式更名为“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正式邀请外国戏剧参演。第一年参加的国际戏剧只有四部,分别是俄罗斯的《沙滩上的船长们》、德国的《另一边,温柔震撼睡眠》、西班牙的《卡门》和韩国的《麦克白》。
虽然还不成气候,但正因为有了这个平台,国外民间戏剧组织有了更多了解中国戏剧的机会,从而有了2011年中国戏剧第一次在世界最大的戏剧节——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上的亮相。
2011年7月,阿维尼翁戏剧节OFF单元组委会专为中国戏剧代表团设立的中国主题日活动隆重举行,导演孟京辉带队,黄盈、邵泽辉、辛欣、王翀、丰江舟、张琳等青年导演带去6部当代戏剧作品,全天候连续上演24天。
这批戏剧人回国后也没闲着,立即投入到2011年8月在北京举办的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并带回了6部在阿维尼翁戏剧节上演的法国戏剧,他们为此专门开辟了一个单元,叫“阿维尼翁的味道”。
至此,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搭建的这个平台初步建立了“输出去—引进来”这样的良性循环交流机制,目前已经和阿维尼翁戏剧节达成了战略合作,每年互派优秀作品到对方戏剧节上演出。
当然,和阿维尼翁戏剧节、爱丁堡艺术节等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大艺术节比,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还处在成长时期。这些国际化的大型戏剧节、艺术节往往意味着更加庞大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也具有更强的国际号召力,会吸引更多国际大师的作品参演。它们往往以少数大师级的作品为核心,辅以外围的戏剧演出,北京国际青年戏剧界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投入才能够形成类似的格局。
遗憾的是,北京剧协杨乾武秘书长说道:“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明年可能要停办一年,因为‘国际’的冠名不能随便用,正在申请相关机构批准,可能会耽误明年的活动。”
资金不足,如何“走出去”

在將近五年的成长中,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引起了各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机构和众多极具国际影响力的戏剧节、艺术节和民间戏剧组织的关注。它们不仅向中国推荐本国的优秀戏剧,也向北京国际青戏节上的优秀剧目抛出橄榄枝,许多北京国际青戏节上的优秀剧目得以走出国门展演,优秀青年导演也有更多机会去开阔眼界,并带回新的表演理念。
“国际上的戏剧艺术语言还是不一样。国内的思路还比较局限,不够大胆。”2008年从美国夏威夷大学和加州大学求学回来、在青戏节上成长起来的青年导演王翀说。
王翀当下风头正健,是思路比较开阔、比较大胆的导演之一,也是当下青年导演中作品走出国门最多一位。他倡导新浪潮戏剧,今年参演的纪录式戏剧作品《椅子2.0》连续上演12场,在青戏节里上演场数最多。这部戏此前已经作为代表中国大陆的唯一作品参加了在日本利贺举办的亚洲导演艺术节。
而他在2008年北京青戏节上获新锐导演奖的肢体剧场作品《电之驿站》,颇受国外戏剧界和艺术节的青睐,曾在北美巡演,参加了2009纽约国际实验戏剧节、2009蒙洛里爱国际戏剧节,是中国大陆剧团首次在纽约国际实验戏剧节和蒙洛里爱国际戏剧节亮相。这部剧还在今年参加了2012爱丁堡艺穗节。
“即使我是从国外学戏剧回来的,每次去国外看演出,还是会有震撼的感觉,因为戏剧是不断发展的,不断给人惊喜。”王翀说。
但是,不是所有的青年导演都有这样的机会。今年青戏节上带来现实荒诞戏剧《合伙人》、获得2011青戏节最佳导演奖的青年导演徐小朋认为,资金问题是阻碍中国戏剧“走出去”的重要原因。
“谁不想去阿维尼翁?但是,像《合伙人》这样一出戏,到国外演出我们可以不要现场演奏伴唱,演员再精简到极致,也需要4个人。再加上导演、灯光等幕后工作者,机票、食宿,算下来得多少钱?近两年去阿维尼翁的国产戏剧,许多都是只有一个演员的,就很能说明问题。”
“出得去,回得来”,才是真艺术
一方面是客观原因阻挡了许多青年导演和演员的“走出去”,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戏剧界业内人士担心,拥有国际化平台的青年导演们“走出去”后,会“跟着外国戏剧跑”,“回不来”了。
对此,青年导演邵泽辉有自己的观点:“中国和外国的戏剧土壤不一样。欧洲的观众,从十几岁的小孩到六七十的老太太,都能接受风格各异的戏剧作品。不管戏剧是什么形式,有没有情节,只要能够切入现实,有一定的思考,他们都能够接受。中国的观众不一样,认为戏剧还是应以情节为主。再比如,中国当下还是以现实主义美学为基础,而欧洲的当下戏剧舞台上大多已经不再讲故事,大多没有情节的起承转合,而强调思考的力度。如果说我们这些导演是种子,在中国的土壤上导戏,就必须考虑土壤的属性,而不是一味地移植西方的戏剧模式。”
他也认为这几年走出去,看到了很多差异,以致有对比,有许多新鲜的刺激,能看到自身的优势和缺点,这对“种子们”有好处,最明显的就是不再光凭着激情导戏,而是在作品中融入更多理性的思考。
邵泽辉几乎年年都有作品参加青戏节,今年参演的作品是再度关注单元里的《在变老之前远去》——一部结合了新媒体但依然有故事的优秀戏剧——这部戏剧以纪实性的故事,思考当下的青年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来施展自己的抱负。有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批判现实,但是没有抛弃情节,是这部剧的姿态。
“这几年青戏节下来,我看到的国内青年导演最大的进步是,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追求,学会了走自己的路,不再盲目跟风,也不再一窝蜂。”杨乾武说,“最大的不足是对中国当下的现实批判度不够。戏剧应立足于现实,立足于当下,才有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