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年,有人问季羡林老先生:“您关于古代东方语言的研究,如吐火罗文、梵文、大印度佛教,于今天何用?”听了疑问,96岁高龄的季羡林肃然答道:“学问不能拿有用无用来衡量,只问精不精。”的确,真正的大师治学时不问有用无用。因为学问就是对未知世界、自然界、星空和生态的尊重。一切未知中都藏有真知,也许哪一棵野草就是将来打开生命大门的钥匙。
从孩子的语文课本中读到《陶罐和铁罐》,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感触颇深。故事一开始铁罐凭着自己坚硬的体质嘲笑、奚落陶罐,陶罐默默忍受。许多年以后,陶罐被挖掘出土,成了朴素、美观的古董,而铁罐没了踪迹,沦为了尘土。
想起《道德经》中的话:“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铁罐坚硬却抵挡不了时间的磨蚀,陶罐易碎却能在岁月里永生,各有优势各有不足。可见,不足可能是优势,“无用”可能是大用。
1939年,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首任院长弗莱克斯纳在《哈泼斯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无用知识的有用性”。弗莱克斯纳在文章开头讲道:当年他问柯达先生谁是最有用的发明家时,柯达立即回答是无线电收音机的发明人马可尼。弗莱克斯纳反驳说,麦克斯威尔和赫兹的理论贡献更加有用。虽然麦克斯威尔在1873年发表的电磁理论完全是抽象的数学,虽然赫兹在1887年对他做的电磁波实验的实用价值毫不关心,但是这些看上去“无用的”的研究却为后来有用的发明打下了基础,没有他们的工作就没有后来马可尼的发明。此例让我们思考什么是“无用”?什么是“有用”?“无用”和“有用”不可轻率一语定之,就像陶罐和铁罐之鉴,需要时间检验,与时间期限的长短很有关系。
2005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言,他讲述自己在大学第一学期后辍学的经历。他没有离开学校,而是听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其中一门是美术字课。这在当时看来完全“无用”的课。10年后当他设计第一台麦金塔个人电脑时,为发明电脑上的可变字体发挥了作用。乔布斯这样回忆说:“如果我当年没有去上这门美术字课,苹果电脑就不会发明这么漂亮的字体;又由于微软视窗是照抄苹果的,所以很可能所有个人电脑上就都没有这样的字体了。”
家长经常对孩子说:“看这些书有什么用?又不考试,快去做作业、做练习题。”老师经常对学生说:“着重记住这一段话,画下来、背下来,考试的时候有用。”很多家长、老师口中的“有用”,要的就是立竿见影的作用。这门学科考试就需要好好学,这门学科考查不考试,就吊儿郎当地应付了事。那些考查课、选修课就真的无用吗?很多人毕业多年后,会遗憾当时学的所谓有用的课在后来变得如此无用,而后悔当时没有更多地去学那些看上去“无用”、但后来实际上很有用的课,比如一些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类的课。所以,不管是自己读书、学习,还是指导孩子的阅读和学习,我们要突破功利主义,尤其是摒弃短期功利主义,辩证认识知识的“有用”和“无用”。时间会证明:“無用”之用会有大用。
当年,有人问季羡林老先生:“您关于古代东方语言的研究,如吐火罗文、梵文、大印度佛教,于今天何用?”听了疑问,96岁高龄的季羡林肃然答道:“学问不能拿有用无用来衡量,只问精不精。”的确,真正的大师治学时不问有用无用。因为学问就是对未知世界、自然界、星空和生态的尊重。一切未知中都藏有真知,也许哪一棵野草就是将来打开生命大门的钥匙。面对茫然的未知世界,那些勇敢拓荒的人就是真正的英雄。这些以学问为乐趣、为人类不断扩充知识边界的人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所以,不妨让孩子多学点“无用”知识。这些“无用”的知识会健全人格、充实思想、照亮心灵,让孩子的人生旅途迈步稳健、行路长远。
从孩子的语文课本中读到《陶罐和铁罐》,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感触颇深。故事一开始铁罐凭着自己坚硬的体质嘲笑、奚落陶罐,陶罐默默忍受。许多年以后,陶罐被挖掘出土,成了朴素、美观的古董,而铁罐没了踪迹,沦为了尘土。
想起《道德经》中的话:“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铁罐坚硬却抵挡不了时间的磨蚀,陶罐易碎却能在岁月里永生,各有优势各有不足。可见,不足可能是优势,“无用”可能是大用。
1939年,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首任院长弗莱克斯纳在《哈泼斯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无用知识的有用性”。弗莱克斯纳在文章开头讲道:当年他问柯达先生谁是最有用的发明家时,柯达立即回答是无线电收音机的发明人马可尼。弗莱克斯纳反驳说,麦克斯威尔和赫兹的理论贡献更加有用。虽然麦克斯威尔在1873年发表的电磁理论完全是抽象的数学,虽然赫兹在1887年对他做的电磁波实验的实用价值毫不关心,但是这些看上去“无用的”的研究却为后来有用的发明打下了基础,没有他们的工作就没有后来马可尼的发明。此例让我们思考什么是“无用”?什么是“有用”?“无用”和“有用”不可轻率一语定之,就像陶罐和铁罐之鉴,需要时间检验,与时间期限的长短很有关系。
2005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言,他讲述自己在大学第一学期后辍学的经历。他没有离开学校,而是听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其中一门是美术字课。这在当时看来完全“无用”的课。10年后当他设计第一台麦金塔个人电脑时,为发明电脑上的可变字体发挥了作用。乔布斯这样回忆说:“如果我当年没有去上这门美术字课,苹果电脑就不会发明这么漂亮的字体;又由于微软视窗是照抄苹果的,所以很可能所有个人电脑上就都没有这样的字体了。”
家长经常对孩子说:“看这些书有什么用?又不考试,快去做作业、做练习题。”老师经常对学生说:“着重记住这一段话,画下来、背下来,考试的时候有用。”很多家长、老师口中的“有用”,要的就是立竿见影的作用。这门学科考试就需要好好学,这门学科考查不考试,就吊儿郎当地应付了事。那些考查课、选修课就真的无用吗?很多人毕业多年后,会遗憾当时学的所谓有用的课在后来变得如此无用,而后悔当时没有更多地去学那些看上去“无用”、但后来实际上很有用的课,比如一些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类的课。所以,不管是自己读书、学习,还是指导孩子的阅读和学习,我们要突破功利主义,尤其是摒弃短期功利主义,辩证认识知识的“有用”和“无用”。时间会证明:“無用”之用会有大用。
当年,有人问季羡林老先生:“您关于古代东方语言的研究,如吐火罗文、梵文、大印度佛教,于今天何用?”听了疑问,96岁高龄的季羡林肃然答道:“学问不能拿有用无用来衡量,只问精不精。”的确,真正的大师治学时不问有用无用。因为学问就是对未知世界、自然界、星空和生态的尊重。一切未知中都藏有真知,也许哪一棵野草就是将来打开生命大门的钥匙。面对茫然的未知世界,那些勇敢拓荒的人就是真正的英雄。这些以学问为乐趣、为人类不断扩充知识边界的人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所以,不妨让孩子多学点“无用”知识。这些“无用”的知识会健全人格、充实思想、照亮心灵,让孩子的人生旅途迈步稳健、行路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