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需相悖到循环链有效衔接的旅游人才培养

来源 :教育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ming_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应把握旅游教育人才输出与旅游企业需求产供销循环链之间的规律,否则,对双方都会产生不应有的损失,导致人才的高消费及时间与空间上的资源消耗,进而制约行业的发展。事实上目前的情况就是如此的尴尬和对立。
  一、供需相悖的原因分析
  先说旅游人才输出方。
  旅游高等教育除少数学校外,大多数是从地理、外语、历史、中文、林学等学科脱胎拓展而来。客观地说在师资与教学理念、培养方法上先天不足、营养不良。师资的转型过于仓促,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比较普遍。更何况旅游理论也未能形成公认的体系,仍在苦苦的探索之中。这与学科历史时间偏短有很大关系。
  旅游本科院系缺乏完善的实验设备。由于观念上的原因及投资不足,没有功能强大的专业实验设备支撑。尤其是在服务操作技能上,课堂里只解决理论,实际操作完全放到企业去,把教学实践的主动权交给了企业,授人以柄,导致企业认为旅游专业毕业生“眼高受低”,不实用,进而轻视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的定位模糊。精英教育阶段本科毕业生是高级专门人才,但高校扩招以后这一优势慢慢动摇。旅游本科培养管理层面的人才还是操作层面的人才,这个分歧始终没能取得共识。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客观环境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旅游人才培养方向却还存在巨大的分歧,造成学校与企业间“两张皮”的严重后果。
  学生的就业观念滞后于形势。先入为主的就高不就低的思想使他们忽略了买方市场的时空环境。毕业生(尤其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非常普遍,在迷茫中行业外就业居高不下,学非所用。一方面使用人单位聘不到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适合的旅游岗位。不相交的“铁轨现象”十分明显。
  再说旅游人才需求方。
  随着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经济活动频繁,大众旅游的兴起,旅游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对人才的欲求大增。
  需求标准主要是敬业精神、服务态度、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创新能力、交流能力等。
  但是,由于旅游行业具有非常特殊的属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行业是劳动密集型,准入门槛低;工作时间长,劳动量大;吃青春饭,流动频繁;社会地位低,荣誉感弱;底层员工数量大,容纳力强;中高层管理岗位少,容量有限;行业收入低且不稳定。
  因此,旅游业的用人原则也不同于其他行业。由于是劳动密集型,学历要求低;为减少培训成本,新聘员工即刻上岗;从基层做起,员工生涯规划中看不到晋升前途;轻理论重操作技能与投诉处理等。
  所有这些,与毕业生的投入产出比不相适应,与旅游高等教育及大学毕业生的定位格格不入,行业吸引向性差。供需相悖十分明显。
  如何使人才教育与企业需求从相悖到统一,实现两者之间相互兼容的良性发展?
  二、供需循环链
  旅游高等教育是继续“故步自封”还是“穷则思变”?旅游企业是继续“默守陈规”还是“权衡利弊”?双方的均衡点在哪里?
  本人认为必须注意人才培养的市场化道路与学以致用的原则。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让青年学子走进神圣的知识殿堂,是社会大环境的需要,应该适应市场发展的环境,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发挥知识的时间效用、专业效用、人才效用,节约教育成本。为学历层次过低的旅游行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是旅游教育的历史任务!
  旅游高等教育应该走出象牙塔,汇入到行业发展的大洪流中,对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摈弃孤芳自赏的心态。从理论化、素质化、技能化、市场化、国际化等五个方面着手进行改革、创新。
  三、供需统一与市场化道路拓展
  理论化。高等教育不同于其他层次的教育,更不是企业的一般培训可以同日而语,其显著的个性特征就是其相对深厚的理论功底。旅游学科需要把管理学、经济学两大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作为自己的学科本底。在课程设置上,要加大这两个方面的课程设置,保证一定的学时,并作为核心课程对待。不能囿于转型前的专业背景,否则就是误人子弟。同时,旅游专业理论知识也不容忽视,在这个方面,我们的教材要注意吸收最新的理论成果,要集全国资深专家之智慧,编写高水平的教材;摈弃画地为牢、各自为政的低水平编写教材。保证行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动力之源。造就专业人才的知识化、理论化。
  素质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旅游高等教育除了系统的课程设置和知识框架之外,应着力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如语言表达、电脑运用、社交礼仪、形体美化等。这需要广泛的多学科知识支撑。如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宗教学、艺术学、建筑学、生态学、营销学、气象学、人类学、交通学、休闲学、营养学、文学、林学、农学等等。在课程设置上除核心课程刚性“配餐”外,可实行“自助餐”,由学生按需任选课程,突出个性化和因材施教。由于旅游服务具有虚拟性、时效性、体验性、伴随性、灵活性的特点,心理学、文化学知识与训练尤显重要,旅游从业者的素质更多的体现在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渊博的文化知识层面。如导游人员,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间”,学通古今、融汇中西,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只能沦落为向导带路人。
  技能化。旅游从业人员需要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在理论化、素质化的基础上,旅游教育要下足力气提高学生的实操技能。在学生走向社会之前,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教学、操作技能比赛、案例教学等予以解决。高等学校需要建立自己的旅游实验室。在电子商务、餐饮、客房、导游、规划等方面,直接在实验室锻炼、模拟。譬如,导游实验室,通过大屏幕展示旅游景点,学生边看景点边讲解。同时做好讲解时的录像,使学生事后分析自己讲解时的得失。熟练之后走向实际的景点时就可以从容应对。案例教学是技能训练的捷径。全国学科教指委应每年编写大量的典型旅游案例,使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全面的接触实际并学习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就不会束手无策,也可以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另外也可以创新思路采取外包的方式,在操作技能方面联合合作企业共同承担,共同培养人才,减少双方的相关成本。
  市场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人才只有为社会服务才能体现价值。脱离市场的教育是没有前途的。旅游高等教育适应市场化要求的标志是多数毕业生为行业就业市场所接纳,在行业内求发展。应当鼓励在校学生走向市场,到企业去担任兼职导游、兼职策划、兼职服务员等。鼓励学生及早取得导游证等上岗资格证。通过实践检验理论,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采取预就业实习的方式,在实习过程中双向选择,一旦学生选择实习单位就业,毕业后就是正式职工,免去实习期,各种待遇随之提高。企业也无须再次培训,减短新员工的适应期。同时,旅游教师应该是双师型教师,具备导游证、规划师证等,或者直接任职企业,担任副总经理或总经理助理,一方面为企业服务,另一方面,获取更多的市场信息,为课堂教学提供实战经验。换种说法就是职业化:教师有更强的职业素质,学生有更强的就业技能。
  国际化。旅游业是国际性行业。入境游、出境游逐年上升,尤其出境游迅猛发展,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旅游高等教育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对学生的外语要求自不必说。引进国外原版旅游教材可以迅速拉近国际差距。同时,与国外旅游院校互派师生、互认学分,进行国际交流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法。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可以具备国际就业、国际竞争的能力。
  相信旅游高等教育培养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一定能够为我国的旅游事业提供强大的人才与智力支撑。经过逐步换血,极大提高从业人员的学历及素质,高校教师与企业高层互相兼职,最终使旅游人才培养与使用的产供销循环链有效衔接,从而发展壮大旅游产业。
  作者简介:
  凌常荣,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研究生,广西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导师。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三年语文课讲解阶段的结束,高考前的复习冲刺阶段就会来临。高考复习是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必然途径之一,是巩固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牢固地、系统地、全面地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怎样在短时间内将三年所学内容加以巩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综合,直至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将其转化成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复习的效率,是所有学生关心的问题。要解
一、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  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就是要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理解程度和思维过程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反应。应让学生明确,没有反思便难以自我纠错。反思不仅能改正错误,还能优化已有的知识。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课前、课中、课后。  1. 强化学生课前预习的反思意识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先学后教的策略,即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预习一定的内容。除了要他们解答相应的习题
截止到2014年4月1号,总结十二家上市银行的年度报表发现,平均利润增幅较去年下降至14.3%。带来这种结果的“罪魁祸首”是利率市场化。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银行客户“用脚投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热钱开始向国外大幅漂移。热钱是指根据利率、汇率等预期收益而在国际金融市场频繁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  6月13日,端午节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股市上演黑色星期四。上证指数当日跌至年内新低,在低开20个点之后下探至2126.22点,跌幅高达2.83%。  与此同时,亚太股市、欧美股市以及美债同样出现了暴跌。截至6月13日,中国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2.16%,韩国综合指数大跌6.56%,中国台湾加权指数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