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智慧的启迪者”,从“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的合作者”,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真正成为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平等中的首席”,打造出崭新的,充满活力的课堂,并在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很好地在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即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注重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教育.
【关键词】 三维目标 落实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体系. 这三个维度互相渗透,融为一体. 数学教师应在课堂上切实落实三维目标,使学生亲历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使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获得提升与发展.
一、 正确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内涵. 知识与技能目标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主要的核心要求.
“知识”指事实、原理、规律等. 一般分为了解、理解和应用三个学习水平层次,各水平层次有对应的内容和相应的动词. “了解”包括:再认识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理解”包括:把握内在逻辑关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应用”包括: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技能”是指观察、阅读、表述、计算、调查、测量、操作仪器、制作模型、绘图制表、演奏以及一些特殊的运动技能等. 一般分为模仿、独立操作、迁移三个学习水平. “模仿”包括:在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操作;对所提供的对象进行模拟、修改等. “独立操作”包括: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迁移”包括:在新的情境下运用已有技能;理解同一技能在不同情境中的适用性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 过程本身的价值在于使学生既经历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又经历情感体验的过程,带给学生探究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 同时,学习的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合作交往的方法也在过程中获得和应用.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内涵. 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态度是指个体对任何人、观念或事物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成份构成. 价值观是一种涉及行为方式和目标的持久信念,影响人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进而影响人的态度和行为.
4. 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由此可见,过程性目标与知识技能目标两者不可偏废.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环节,“过程与方法”既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是其他目标达成的媒介. 开展体验性学习,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认识知识的本来面目,这样做是为了使学生深化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更好地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同时使他们积累活动的经验,掌握有效学习的途径,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他们对学习数学的态度朝主动、积极方面变化,感受成功的愉悦. 可见,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互相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
二、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 新课程理念的教学不应该是高度关注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而刻意回避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不是游离于知识之外的,不是驾于知识之上的. 如果教学过程只是一味的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作文章,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出花样,那只是建筑在沙滩上的楼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成了空洞的说教,失去了意义建构的依据.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 我们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简单的结论. 因为我们真正要培养的是学生的能力,而能力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培养,不是接受教师灌输的结论就能培养起来的.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于直接灌输现有的结论,告诉学生“1 + 1 = 2”,却从来不会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为什么“1 + 1 = 2”?不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结论,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兴趣的形成.
① 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应该注意面向全体,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过程中来.
② 当然要真正落实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的评价体制要有相应的改变.
③ 任何实践活动都有方法的问题,关于方法的知识也是一门重要的知识,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往往比某一项具体的学科专业知识更重要.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如何在教学设计中渗透对学生的自信心、合作精神、积极的情感和态度等的培养,我认为关键是教师要有这方面的意识,不放过每一个时机,随时关注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发展,点点滴滴地将这些个性品质渗透到每名学生的心中.
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还要把握住学生的年龄特点. 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和活动;中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高年级学生则对有挑战性的“任务”感兴趣. 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素材,设计学习活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学生在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之时,正是求知生情的良机.
总之,作为数学教师只有在数学教学中真正落实好三维目标,才能真正体现出新课程标准“以人为本,追求人文,注重情感,倡导民主,呼唤自由,注重体验,激励创新”的精神实质!
【关键词】 三维目标 落实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体系. 这三个维度互相渗透,融为一体. 数学教师应在课堂上切实落实三维目标,使学生亲历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使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获得提升与发展.
一、 正确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内涵. 知识与技能目标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主要的核心要求.
“知识”指事实、原理、规律等. 一般分为了解、理解和应用三个学习水平层次,各水平层次有对应的内容和相应的动词. “了解”包括:再认识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理解”包括:把握内在逻辑关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应用”包括: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技能”是指观察、阅读、表述、计算、调查、测量、操作仪器、制作模型、绘图制表、演奏以及一些特殊的运动技能等. 一般分为模仿、独立操作、迁移三个学习水平. “模仿”包括:在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操作;对所提供的对象进行模拟、修改等. “独立操作”包括: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迁移”包括:在新的情境下运用已有技能;理解同一技能在不同情境中的适用性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 过程本身的价值在于使学生既经历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又经历情感体验的过程,带给学生探究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 同时,学习的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合作交往的方法也在过程中获得和应用.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内涵. 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态度是指个体对任何人、观念或事物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成份构成. 价值观是一种涉及行为方式和目标的持久信念,影响人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进而影响人的态度和行为.
4. 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由此可见,过程性目标与知识技能目标两者不可偏废.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环节,“过程与方法”既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是其他目标达成的媒介. 开展体验性学习,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认识知识的本来面目,这样做是为了使学生深化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更好地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同时使他们积累活动的经验,掌握有效学习的途径,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他们对学习数学的态度朝主动、积极方面变化,感受成功的愉悦. 可见,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互相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
二、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 新课程理念的教学不应该是高度关注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而刻意回避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不是游离于知识之外的,不是驾于知识之上的. 如果教学过程只是一味的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作文章,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出花样,那只是建筑在沙滩上的楼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成了空洞的说教,失去了意义建构的依据.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 我们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简单的结论. 因为我们真正要培养的是学生的能力,而能力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培养,不是接受教师灌输的结论就能培养起来的.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于直接灌输现有的结论,告诉学生“1 + 1 = 2”,却从来不会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为什么“1 + 1 = 2”?不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结论,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兴趣的形成.
① 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应该注意面向全体,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过程中来.
② 当然要真正落实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的评价体制要有相应的改变.
③ 任何实践活动都有方法的问题,关于方法的知识也是一门重要的知识,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往往比某一项具体的学科专业知识更重要.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如何在教学设计中渗透对学生的自信心、合作精神、积极的情感和态度等的培养,我认为关键是教师要有这方面的意识,不放过每一个时机,随时关注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发展,点点滴滴地将这些个性品质渗透到每名学生的心中.
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还要把握住学生的年龄特点. 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和活动;中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高年级学生则对有挑战性的“任务”感兴趣. 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素材,设计学习活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学生在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之时,正是求知生情的良机.
总之,作为数学教师只有在数学教学中真正落实好三维目标,才能真正体现出新课程标准“以人为本,追求人文,注重情感,倡导民主,呼唤自由,注重体验,激励创新”的精神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