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21世纪,高等教育肩负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而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也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基础,因此曾经被忽略的大学生闲暇教育应成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闲暇教育创新人才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的民族,16世纪前,中华民族曾以无与伦比的创造发明和辉煌千古的历史文化雄居于世界民族之林。但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重大科学发展和重大发明却几乎没有中国人的专利,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教育的全面反思。所以,深化教育改革,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必须担负的重要历史使命。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而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也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基础。因此,曾经被忽视的大学生闲暇教育应成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所有的发明创造几乎都与闲暇有关。如英国剑桥大学校园中流行的“下午茶”,以独特的形式让师生在自由、放松、随意、平等的气氛中进行交流,激励其迸发灵感、碰撞思想。有人笑称,是“下午茶”喝出了英国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我国,学生跨入大学校门后比起紧张的高中生活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大学生每年的在校时间为280天左右,其中双休日加上法定的节假日就有90天之多,而正常教学安排也随着年级的增高而逐渐减少。以本科生为例,文科学生的总课时为2600左右,约有60%安排在第一、二学年,每天约为4小时的授课时间;理科学生的总课时为2800左右,约有68%安排在第一、二学年,每天约为5小时的授课时间。几乎所有的本科生在第三、第四学年的课程安排很少,可见大学生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但他们的闲暇时间是怎么度过的呢?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闲暇时间经常从事增进知识活动(读书、研究、讨论参观等)的占14.6%,从事发展能力活动(人际交往、打工、参加社团等)的占18.9%,从事各种娱乐活动(上网、打牌、看影碟、跳舞等)的占47.4%,还有近20%的大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度过闲暇时间,只是靠睡觉、闲逛来消磨时光。通过调查,不难看出,相当多的大学生把闲暇时间用在了娱乐方面,浪费了极其宝贵的青春岁月。尤其是不少“大一”学生,面对骤然而来的大量闲暇时间,他们更是显得无所适从。而闲暇教育正是教导大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开展充实个人生活、发展个人兴趣的活动,树立大学生正确的闲暇价值观和终身教育理念,形成良好的闲暇心态,从而发展创新思维和能力。
实施大学生闲暇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贯彻闲暇教育精髓,真正发挥教育应有的作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常常强调用理性来控制情感,认为只有勤奋学习,掌握知识才是正道,校方评价学生也是用固定的量化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年轻的大学生脱离社会,对他人的生活和幸福漠不关心,以自我为中心、心理脆弱、缺乏自制力和责任心、缺乏自信等人格缺失表现相当严重,因为心理原因而出现的问题屡见不鲜。
闲暇教育是有其特定内涵和外延的育人活动。它不是片面强调娱乐的意义,而是快乐教育;不是使受教育者参加更多的娱乐活动,而是要帮助大学生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发掘自身发展潜力,提高生活情趣和综合素质。真正的教育应贯彻闲暇教育的精髓,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休闲技巧,使学生从多种途径理解人生的意义,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智力,以培养其完整的人格。可以说,大学越能营造出休闲的环境,学生就越能从中体验到学习生活快乐的感觉。
2.走出观念误区,制定闲暇教育计划。美国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对美国大学生的调查报告表明:“大学教育的效果是与学生在校园里度过的时光以及学生参加各项活动的质量联系在一起的。”可见,闲暇与工作学习之间并非是“非A即B”的关系,而是“既A又B"的关系。我国高校也经常开展文体活动、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以此培养大学生的各种能力,只是这些活动的重要性还没有被凸显出来。高校总是将大学生闲暇价值观和闲暇能力的培养看作是自然形成的,并不需进行专门的教育。其实不然,高校闲暇教育的实施必须制定周密详实的教育计划,系统有序地进行教育活动。闲暇教育计划须以学校的育人方向,以大学生人格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基点,明确学生的发展方向,确定计划的构成。计划主要应包括闲暇教育实施的目标、内容、方式和评价等方面。
3.开设闲暇教育课程,构建“乐生型”教育体系。闲暇教育课程也有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之分,学科课程是向大学生传授正确的闲暇观和一些闲暇生活知识,活动课程是以组织培训学生提高利用闲暇时间的技能技巧为主。与一般的学科教育不同,闲暇教育课程更应突出实践性,因而活动课程应成为闲暇教育的主要形式。在活动课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面对失败的抗挫能力得到加强,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进一步提升。闲暇课程的开设,可以让学生获得这些能力:准确地估价自己的潜力与学习状况,把闲暇时间合理分配在自己特长学科与落后学科的能力;按照“优时优用”的原则,以最好的时间完成最重要的学习任务的时间分配能力等。闲暇的本质是自由,其目的不是“谋生”,而是“乐生”。闲暇教育要帮助大学生把闲暇学习与课堂学习、素质培养和知识结构互为补充结合起来,以此构建“乐生型”闲暇教育体系。
4.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闲暇教育中的作用。现行的教育体制在进行闲暇教育时存在诸多局限:难以向学生传授一套能使其在成长过程中不断依靠用以构筑休闲生活的价值观;学校总是倾向于组织团体性对抗游戏,但成人的休闲活动中这一类项目却不是很多;由于学生自然的对抗情绪,导致他们不愿意参与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学习不太好的学生更是常常逃避。而学生社团活动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也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基于上述局限,由学生社团来组织实施休闲教育也许更加合适,教育活动可以包括:休闲技巧的正规指导,如画油画、打网球、插花等;通过讲座、展览、研讨、实地考察等途径介绍休闲的新理念、新信息和新体验;提供特殊内容的教学安排,如城市园艺、露营、文化交流项目和“野外”经历等。
5.加强闲暇教育师资建设,促进闲暇教育专业化。闲暇教育课程应有专门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必须由专业教师来承担,这是保证闲暇教育质量的基础。专业闲暇教育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素质:(1)掌握大学生心理特点,有与学生自如沟通的能力;(2)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活动能力,在闲暇活动中起指导和示范作用;(3)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协调各种关系开展闲暇教育。我国高校的闲暇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师资短缺,经验不足,因此可以选择一些素质较全面且有志于闲暇教育的教师和管理人员,通过进修、培训组建起一支专职教师队伍,同时还可向社会聘请一批从事闲暇文化工作,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技能的人才作为兼职教师。
关键词: 大学生闲暇教育创新人才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的民族,16世纪前,中华民族曾以无与伦比的创造发明和辉煌千古的历史文化雄居于世界民族之林。但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重大科学发展和重大发明却几乎没有中国人的专利,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教育的全面反思。所以,深化教育改革,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必须担负的重要历史使命。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而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也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基础。因此,曾经被忽视的大学生闲暇教育应成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所有的发明创造几乎都与闲暇有关。如英国剑桥大学校园中流行的“下午茶”,以独特的形式让师生在自由、放松、随意、平等的气氛中进行交流,激励其迸发灵感、碰撞思想。有人笑称,是“下午茶”喝出了英国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我国,学生跨入大学校门后比起紧张的高中生活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大学生每年的在校时间为280天左右,其中双休日加上法定的节假日就有90天之多,而正常教学安排也随着年级的增高而逐渐减少。以本科生为例,文科学生的总课时为2600左右,约有60%安排在第一、二学年,每天约为4小时的授课时间;理科学生的总课时为2800左右,约有68%安排在第一、二学年,每天约为5小时的授课时间。几乎所有的本科生在第三、第四学年的课程安排很少,可见大学生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但他们的闲暇时间是怎么度过的呢?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闲暇时间经常从事增进知识活动(读书、研究、讨论参观等)的占14.6%,从事发展能力活动(人际交往、打工、参加社团等)的占18.9%,从事各种娱乐活动(上网、打牌、看影碟、跳舞等)的占47.4%,还有近20%的大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度过闲暇时间,只是靠睡觉、闲逛来消磨时光。通过调查,不难看出,相当多的大学生把闲暇时间用在了娱乐方面,浪费了极其宝贵的青春岁月。尤其是不少“大一”学生,面对骤然而来的大量闲暇时间,他们更是显得无所适从。而闲暇教育正是教导大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开展充实个人生活、发展个人兴趣的活动,树立大学生正确的闲暇价值观和终身教育理念,形成良好的闲暇心态,从而发展创新思维和能力。
实施大学生闲暇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贯彻闲暇教育精髓,真正发挥教育应有的作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常常强调用理性来控制情感,认为只有勤奋学习,掌握知识才是正道,校方评价学生也是用固定的量化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年轻的大学生脱离社会,对他人的生活和幸福漠不关心,以自我为中心、心理脆弱、缺乏自制力和责任心、缺乏自信等人格缺失表现相当严重,因为心理原因而出现的问题屡见不鲜。
闲暇教育是有其特定内涵和外延的育人活动。它不是片面强调娱乐的意义,而是快乐教育;不是使受教育者参加更多的娱乐活动,而是要帮助大学生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发掘自身发展潜力,提高生活情趣和综合素质。真正的教育应贯彻闲暇教育的精髓,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休闲技巧,使学生从多种途径理解人生的意义,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智力,以培养其完整的人格。可以说,大学越能营造出休闲的环境,学生就越能从中体验到学习生活快乐的感觉。
2.走出观念误区,制定闲暇教育计划。美国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对美国大学生的调查报告表明:“大学教育的效果是与学生在校园里度过的时光以及学生参加各项活动的质量联系在一起的。”可见,闲暇与工作学习之间并非是“非A即B”的关系,而是“既A又B"的关系。我国高校也经常开展文体活动、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以此培养大学生的各种能力,只是这些活动的重要性还没有被凸显出来。高校总是将大学生闲暇价值观和闲暇能力的培养看作是自然形成的,并不需进行专门的教育。其实不然,高校闲暇教育的实施必须制定周密详实的教育计划,系统有序地进行教育活动。闲暇教育计划须以学校的育人方向,以大学生人格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基点,明确学生的发展方向,确定计划的构成。计划主要应包括闲暇教育实施的目标、内容、方式和评价等方面。
3.开设闲暇教育课程,构建“乐生型”教育体系。闲暇教育课程也有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之分,学科课程是向大学生传授正确的闲暇观和一些闲暇生活知识,活动课程是以组织培训学生提高利用闲暇时间的技能技巧为主。与一般的学科教育不同,闲暇教育课程更应突出实践性,因而活动课程应成为闲暇教育的主要形式。在活动课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面对失败的抗挫能力得到加强,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进一步提升。闲暇课程的开设,可以让学生获得这些能力:准确地估价自己的潜力与学习状况,把闲暇时间合理分配在自己特长学科与落后学科的能力;按照“优时优用”的原则,以最好的时间完成最重要的学习任务的时间分配能力等。闲暇的本质是自由,其目的不是“谋生”,而是“乐生”。闲暇教育要帮助大学生把闲暇学习与课堂学习、素质培养和知识结构互为补充结合起来,以此构建“乐生型”闲暇教育体系。
4.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闲暇教育中的作用。现行的教育体制在进行闲暇教育时存在诸多局限:难以向学生传授一套能使其在成长过程中不断依靠用以构筑休闲生活的价值观;学校总是倾向于组织团体性对抗游戏,但成人的休闲活动中这一类项目却不是很多;由于学生自然的对抗情绪,导致他们不愿意参与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学习不太好的学生更是常常逃避。而学生社团活动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也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基于上述局限,由学生社团来组织实施休闲教育也许更加合适,教育活动可以包括:休闲技巧的正规指导,如画油画、打网球、插花等;通过讲座、展览、研讨、实地考察等途径介绍休闲的新理念、新信息和新体验;提供特殊内容的教学安排,如城市园艺、露营、文化交流项目和“野外”经历等。
5.加强闲暇教育师资建设,促进闲暇教育专业化。闲暇教育课程应有专门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必须由专业教师来承担,这是保证闲暇教育质量的基础。专业闲暇教育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素质:(1)掌握大学生心理特点,有与学生自如沟通的能力;(2)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活动能力,在闲暇活动中起指导和示范作用;(3)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协调各种关系开展闲暇教育。我国高校的闲暇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师资短缺,经验不足,因此可以选择一些素质较全面且有志于闲暇教育的教师和管理人员,通过进修、培训组建起一支专职教师队伍,同时还可向社会聘请一批从事闲暇文化工作,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技能的人才作为兼职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