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对次生林主要树种分布的影响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f00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帽儿山林场老爷岭生态站张家沟集水区内设置次生林的典型样地内的乔木树种进行每木检尺,运用Visual foxpro 编写程序计算树木的胸高断面积,对当地次生林主要树种受地形因素影响所形成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得出,在平坦谷地分布的树种密度最大而且树种组成最丰富,随着坡位的升高,树种组成逐渐减少;缓坡上分布的树木种类比陡坡上分布的树木种类丰富,而且大部分树种的数量也比陡坡上的多。
  关键词:次生林;地形;空间分布;树种組成
  黑龙江省东部山地的地带性植被为以红松为代表的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至今保留着自第三纪以来东亚针阔混交林的特点。现在的次生林主要林分类型有山杨林、白桦林、珍贵硬阔混交林、色木槭、榆树、柞树为主的硬杂木林以及红松、樟子松、落叶松为主的人工林,现已形成不同类型的复层异龄混交林,具有显著的生态功能和社会经济功能。
  次生林的研究不仅对黑龙江东部山区地带性森林植被具有意义,而且对整个东北地区的东部山区也同样有意义。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东北东部天然次生林主要树种的生态学特性。本文通过老爷岭地区次生林的抽样调查,分析了次生林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
  1 研究地自然概况、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自然概况
  实验地地处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林场老爷岭生态定位站。老爷岭生态站位于尚志县的最西部,距哈尔滨市约100km。地理坐标为东经127°30′-127°34′;北纬45°20′-45°25′。该地区属长白山系支脉张广才岭西北部小岭的余脉,境内最高峰为帽儿山,海拔805m,平均海拔300m。
  1.2 材料与方法
  1.2.1 外业调查。首先选择样地。在张家沟集水区两侧山坡次生林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地一处,样地呈带状,宽度为20m,长度依山坡而定,总长度为268.5m。样地均为半阳坡,由西坡的中上位起延伸至坡下位,直至山底平地,并越过河流向上延伸至对面东坡的坡上位。西坡较短,长度为49m,东坡较长,为137.5m,山底平地为82m。共调查乔木树种13个种,共计581株。用皮尺确定样地范围,并在坡度有较大变化处用GPS定位系统定位并保存。对样地内的树木进行每木检尺,用米尺测量胸径,用皮尺确定每株树木的位置(x,y坐标),并记录树种及树种的生长状态。
  1.2.2 内业数据处理。将在外业调查中所获得的数据(树种,胸径,x坐标,y坐标以及树种的倒枯情况)以EXCEL表格的形式录入计算机,通过Visual foxpro6.0建立原始数据库文件。考虑到在10m的范围内,地形变化较小,并且便于统计数据。所以以10m为单位将样地划分为27个区分段,每个区分段的面积为20m×10m,然后对每一区分段内林分的树种组成和密度以及每一树种的密度进行统计,根据结果对样地内主要树种受地形因素影响所形成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树种组成的空间变异
  以10m为步长,将样地划分为27个面积为20m×10m的区分段,计算每个区分段的树种组成(见表1)与立木密度(见图1)。
  2.2 主要树种分布的空间格局
  2.2.1 蒙古栎的空间分布。根据调查结果所示,蒙古栎在适宜其生长的山坡中上位分布较集中,在湿生或中生生境下则鲜有分布。蒙古栎在样地内分布呈不连续状态,共217株,是样地内分布数量最多的树种。由于西坡较陡,蒙古栎从坡顶到坡底一直占优势,在第1区分段内密度为1000stems/hm2,往下其密度逐渐越小,到第5区分段内减小到100stems/hm2。在第6至第13区分段内几乎没有蒙古栎分布,在第14区分段内蒙古栎又开始出现,但密度依然很小,随着坡位的上升,其密度也逐渐增大,分布最多的是位于东坡坡上位的第26区分段内,立木密度为1050stems/hm2。
  在山脊部和山坡中上部的斜陡坡上土壤养分和水分都很贫瘠,在瘠薄干燥的土壤上,其他树种不能生长,而蒙古栎却能生长并且成绝对优势。这种分布状况是由于它在与次生林群落中的其他树木种群相互竞争时发生了生态位位移,即其现实生态位总是处于基础生态位的旱生一端。
  2.2.2 山杨的空间分布。根据调查统计,山杨主要分布在山坡上部的平缓坡上,坡下部近沟边平缓的阴阳坡上也有少量分布。山杨在第13、14、21和23这四个区分段内都有分布,但其立木密度较小,均为50stems/hm2,在第24区分段内,山杨的密度和比重最大,最大密度为450stems/hm2,在第25区分段内其密度稍有减少,为300stems/hm2。在其他区分段内则无山杨的分布。
  2.2.3 白桦的空间分布。根据调查统计,白桦主要分布在溪旁沟谷的活水塔头地上,在坡顶也有少数几棵分布于蒙古栎林中。样地内共调查白桦37株,除了在第1、2和第10至第15区分段内有分布外,在其他区段内均无白桦分布。其中,在第10区分段内白桦的立木密度最大,为450stems/hm2,在第12、13区分段内其立木密度稍有所下降,为400stems/hm2,在第14、15区分段内其立木密度急剧下降为100stems/hm2,而在第1、2区分段内白桦的立木密度平均只有75stems/hm2,此种分布状况主要是由于在沟谷的平地及缓坡土壤水分条件较好,最适宜白桦生长。
  3 结论
  总体来说,在平坦谷地分布的林分树种组成最丰富,有胡桃楸、水曲柳、黄菠萝、白桦、春榆、色木槭、青楷槭、枫桦等组成的阔叶混交林,随着坡位的升高,树种组成逐渐减少,至山顶则变为蒙古栎纯林;林分的立木密度也是在山底平地处最大,随着坡位的升高逐渐减少,但到坡上部后,林分的立木密度又有增大趋势;缓坡上分布的树木种类和数量比陡坡上分布的多。
  蒙古栎在自然条件下多分布在干旱的山脊部和山坡中上腹的斜缓坡上,在湿生或中生生境下则鲜有分布;山杨主要分布在山坡上部的平缓坡上,坡下部近沟边平缓的阴阳坡上也有少量分布;白桦主要分布在溪旁沟谷的活水塔头地上,在坡顶也有少数几棵分布于蒙古栎林中。
  参考文献
  [1]陈大珂.帽儿山次生林类型的形成及经营意见[M].北京:农业出版社,1965.
  [2]屈红军,任青山,孙洪志.黑龙江省次生林研究进展[J].森林工程,2003,19(4):25~28.
  [3]陈大珂.天然次生林四个类型的结构、功能及演替[J].东北林学院学报,1982,10(2):12.
  作者简介:陈雪(198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林业经济、环境科学和森林可持续经营。
其他文献
摘 要:森林防火工作是构成和谐社会的要素之一。森林是环境的保护神,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所以我们要明确意识到森林防火工作的必要性,艰难性和长久性,不能粗心大意,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结合实际,针对浅谈森林防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森林防火;问题;对策  我们想要彻底杜绝森林火灾的发生,目前是基本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做出有效的预防,森林火灾的发生是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的,所以说,
利用DEAE-Sephadex离子交换色谱、GC、^13C-NMR、^1H-NMR和IR分析技术对马尾松磨木浆经来自Candida lipolytica的脂肪群处理后树脂中甘油三酸酯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脂
能力,一般是指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运用知识和经验完成这种活动的具体方式。能力是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对一个人来说能力是多方面的,如生存能力、劳动
摘 要:南钢生产的Q690D工程机械用钢,产品开发及生产初期有冲击功不稳定现象。文章重点分析了其韧性指标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对关键工艺点进行了改进,尤其是重点优化了轧钢压下、终轧温度、钢板返红温度等重点因素。工业生产实践证明,以上措施都改善了Q690工程机械用钢的韧性。  关键词:压下量;终轧温度;返红温度  1 引言  以微合金化结合控轧控冷及热处理工艺生产非调质高强度钢的工艺方法,是钢铁生产上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