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视角看《尖尖的枞树之乡》的翻译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pei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形成,并逐渐发展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学派之一。汉斯.弗米尔继承和发展了赖斯的功能语言学翻译理论,提出了以翻译“目的论”为主的基本理论。翻译目的论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下面以小说《尖尖的枞树之乡》的翻译为例,分析目的论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一、目的论概述
  根据弗米尔的观点,“目的原则”可被归结为两种规则。首先,翻译的目的决定了原文与译文之间如何进行互动、原文如何翻译为译文;其次,接受者的不同也决定了翻译的目的会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在将原文译为目的语时,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因此,在目的论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根据特定的目的语读者,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弗米尔的目的论翻译理论中主要包含三个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与忠实原则。(1)目的原则,指翻译应当在译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通常“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2)连贯原则,指译文必须能让读者理解,并在译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3)忠实原则,指译文应忠实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译文的理解。
  二、目的论视角下的《尖尖的枞树之乡》的翻译
  上文对目的论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具体的阐述,用一句话总结目的论,就是译者在翻译时,应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翻译方法进行翻译。在翻译时,译者进行翻译活动的目的、译文读者读译本的目的都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弗米尔的目的论中提到,译者在翻译时,应当遵循三个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与忠实原则。下面根据这三条原则讨论《尖尖的枞树之乡》的翻译。
  1.目的原则。目的原则指的是,翻译应当以译语读者为导向,使原语在译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语读者的期待方式发生作用。在这里,目的主要有三类,即译者的基本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以及特定翻译策略需要达到的目的。因此,在翻译《尖尖的枞树之乡》时,译者应当本着对作者负责,对原文负责,以及对读者负责的态度确定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例如:
  原文:My thoughts flew back to the lonely woman on her outer island.
  译文:我的思绪早已飘到了九霄云外,我想起了乔安娜,她孤零零地住在远处的小岛上,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
  这一段话是作者对于乔安娜的描写,从下文中,我们可以知道,乔安娜因为自认为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而把自己孤立在岛上,拒绝与外界的接触。因此,在这里,作者使用“lonely”可以说是一语双关,一方面它指的是乔安娜独自一人住在岛上,另一方面表现乔安娜的那种空虚与孤独。因此,在翻译时,应该充分考虑作者的目的,译者是作者预设的理想读者,只有充分了解了作者的目的,译者才能正确地译出译文。
  2.连贯原则。连贯原则指在翻译时,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语内连贯就是译文必须能让读者理解,并在译语文化中产生意义。例如:
  原文:He preached next Sabbath as usual,somethin’high soundin’about the creation.
  译文:他像往常一样,说教似的谈论着下个安息日,高声地讲着创世纪。
  在这段文字中,出现了一些与基督教相关的词汇,比如“Sabbath,creation.”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小说的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是要介绍登耐兰丁的风土人情,因此,在翻译时,译者对翻译策选择会矛盾。本文的读者群希望通过阅读了解不同于本国的异域风情,因此,在翻译时,译者采取了异化策略,对其进行了直译,通过对有些地方的增补,使译文在语法与意义上都达到了连贯原则,目的语读者也可以很好地了解。
  3.忠实原则。翻译可被视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既然是交际行为,那么翻译的首要目的就是传递信息,因此,在翻译时,一方面,译者应当尽量体会作者的目的,另一方面,应尽量做到原文与译文保持一致。例如:
  原文:He was a shifty-eyed,coaxin’sort of man,that got what he wanted out o’ folks,an’only gave when he wanted to buy,made friends easy and lost’em without knowin’the difference.
  译文:他的目光躲闪,常常骗人,连自家人都不放过。只有在他想买什么的时候才会吝啬地掏钱。他倒是很善于交朋友,但是关系都维持得不久。直到失去的时候,他也没意识到。
  这段文字是作者对乔安娜的丈夫的描写,在这里,作者通过对其眼神及生活中所作所为的描写,塑造出了一个心机重、爱欺骗、吝啬的人物形象,因此,在翻译时译者应当将作者的这种感情色彩考虑进去,并且在传达这种感情色彩时,译者也应当注意忠实原则,在翻译时,尽量保持原文与译文在结构与意义上的对应。
  三、结语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翻译的不同目的也决定了译者选择的翻译方法各异。然而,无论选择何种方法,有效地实现翻译的目的都是翻译最根本的原则。翻译的目的论对于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对翻译的目的进行合理分析,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获得最佳译文。
  
  参考文献:
  [1]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2]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3]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其他文献
自2005年山东高考英语自主命题以来,至今已有七个年头。这七年来遵循着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优秀学生,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公平、科学、规范、安全有效地命题,是山东高考英语卷的一大特色。山东高考英语卷的难度、区分度、质量逐年提高,越来越突出能力立意,注意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反映了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成果。但高考
一、端正学生的心态,协调好其他学科老师。  物理科自从归入了综合科以后,学生的重视程度比以前低得多了。部分学生和老师有一种心态,觉得综合科分到各科,每科所占分数少,花的时间比较多,容易分散精力,不划算。心态误导了备考,所以在平时的复习和训练中不够重视,成绩就落下来了。倒计时阶段,时间特别宝贵,一些学科老师没有沟通协作和针对性备考,总是为自己的学科复习抢时间,这样会适得其反,综合科总成绩是难以提高的
“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强调的正是集体的智慧与力量。集体备课是实现教师交互式教学及进行教法研讨的一种备课模式,是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集体备课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群体智慧,使教师个体在研究交流、思想碰撞中博采众长,择善而从。下面我就针对高三生物集体备课谈谈看法。  一、教师达成集体备课的共识  面对高考,只有团结合作认真备考,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摒弃“集体备考走过场
硒是人和动物必需微量元素,在维持包括人在内的很多物种的正常生理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与一些疾病的发生如克山病、肝坏死及牲畜的白肌病密切相关,在禽类的生长发育、繁殖、
中考复习是整个备考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高效的复习课更是获得中考胜利的关键。但是现在的复习课存在以下问题:(1)盲目性;(2)题海战术;(3)过分依赖课本,逐条慢慢复习;(4)不重视教学反馈。那么,如何提高中考复习的效率和质量?这是我们备考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突破句型是至关重要的。句型就如同“造框架建筑”,先定型,再完善。这符合先从语言结构着手,再去解决细节问题的语言
近年来,我校开展高效课堂改革,随着实践的深入和听课的频繁,我渐渐发现许多教师的课堂提问有效性不高,不该问的问,应答式、以问代讲等现象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高效课堂改革的宗旨。提问就是对不了解的事物表示疑问,任何通过语言的形式提出问题引发他人产生心智活动并做出回答反应的刺激都是提问。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某种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原理的刺激,或对学生进行做什么及如何做的指示,是教师的明
随着基于PLD的EDA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大,EDA技术在机械、电子、通信、航空航天、化工、矿产、生物、医学、军事等领域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教学方面,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几乎所有理工科类高校都开设了EDA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EDA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掌握描述系统逻辑的方法,可以从事简单电子系统的设计,同时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今后工作打下基础
探究型教学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自由表达观点,质疑和探究问题,并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的解难释疑活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模式。它的一般模式(过程)包括:激发探究兴趣,提出探究问题;明确探究目标,制订探究方案;敞开探究思路,掌握探究方法;交流探究内容,评价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