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与“不确定性”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sun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探究在建筑形式呈现出越来越多新面貌的今天,日本建筑师妹岛和世是如何处理建筑与环境、建筑与社会、建筑与空间的关系。文章结合妹岛和世实际建筑案例对其建筑理念所体现的“不存在”与“不确定性”特征进行分析。为研究妹岛建筑提出新的视角。对当代建筑实践提供新思路及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妹岛和世 不存在 不确定性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5-0035-03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mergence of more and more new features in the form of architecture,how does Japanese architect Kazuyo Sejima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society and space.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 existence’ and’ uncertainty”embodied in the architectural concept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ctual architectural case of Kazuyo Sejima.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Kazuyo Sejima’ s works provide new ideas and useful enlightenment for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practice.
  Keywords:Kazuyo Sejima Inexistence Uncertainty
  引言
  妹島和世是当今活跃于日本乃至国际建筑界的一名优秀的女建筑师,近年来其作品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目光。她不为固有的建筑类型、空间组织方式、形式和功能所束缚,显示出不同于常人的建筑理念。她强调建筑与环境相融合的关系,关注人在建筑空间中的行为与体验,使建筑呈现了新的可能性。妹岛从1987年独立从事建筑活动至今已有30余年,随着建筑作品数量的不断增加,其建筑也达到了可以分类的阶段,出现了对妹岛建筑的类型学分析。在漫长的建筑生涯中,妹岛的建筑理念与设计手法不可避免地历经演变,“不存在”与“不确定性”可以看作是其建筑思想的集中体现,也贯穿其建筑设计手法的始终。
  一、二元论与物质性的“不存在”
  (一)二元论的“不存在”
  土居义岳曾评论,“妹岛和世建筑的独特性就是创造不存在”[1]。在妹岛的建筑中,不存在主与次、内与外等二元对立的关系,各元素间没有等级差异、均等地分布在空间内部,蕴含了多种可能性。其建筑总是以开放的姿态面对自然环境与都市,人工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在妹岛建筑中仿佛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对私密性和封闭性要求较高的住宅建筑,妹岛也会在室内与室外之间进行过渡处理,模糊内与外的绝对界限。
  1.平面三分法。公寓原型I中妹岛将长方形平面纵向三等分,左右两侧为浴室与厨房,中间是玄关、书房、卧室和储藏室空间。这三部分空间之间通过可移动幕帘分隔,软性分隔具有很大的弹性,当幕帘全部打开室内整体变为均质的一体空间房间之间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三个空间中没有主次之分,不存在主从式的等级制度(如图1)。再春馆制药女子公寓也采取了三分法,项目平面可以看做是由中央的客厅和分布在左右两侧的卧室三部分构成。这种手法与一直以来常用的二分法相对,它表达了一种看似随意的态度。空间二分法实际上是指内与外、公与私、主与副等相互对立的关系。在妹岛和世看来,三分法可以有效地模糊等级秩序,更易达到去等级化、均质的空间效果。
  2.回廊式布局。妹岛建筑中回廊式的平面布局也体现了对建筑二元对立关系的否定。S住宅布置的回廊环绕着两层建筑的各个房间,并形成了一条四通八达的通道。一层的回廊既承载了交通功能也成为了每个房间的延伸空间,例如储藏室从内部房间延伸到了走廊上。二层回廊将床与墙分离,床成为空中漂浮的平台,形成了一个均质、“非物质”的空间。N博物馆同样采用了回廊式平面,建筑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回廊空间(如图2)。森林别墅的圆形回廊则包含了厨房、客厅、卧室、过道等更多的功能空间(如图3)。环绕的回廊空间与日本传统建筑的缘侧空间相类似,都是一种界限模糊的中间领域,具有多重意义,在功能和空间上具有不定性,是人们生活区域的延伸空间。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认为日本的艺术、文化、建筑最主要的是没有清晰明快的界限、内部和外部互相渗透的性格,呈现的是一种暧昧的状态。可以说日本与西方在空间上的差异是“共生”和“对立”之间的区别。
  (二)物质性的“不存在”。
  1.“消隐”的建筑形态
  与历史上追求厚重、永恒、封闭的建筑存在状态相反,妹岛常使用透明、半透明材质并结合“超平”的设计手法使建筑呈现为轻盈、临时、开放的存在形式。通过弱化建筑的物质性,使建筑与环境形成一种无法断然二分的结合体,建筑始终以一种温和内敛的姿态相融于周围环境之中,营造了一种为周围环境让步的“弱”气氛,呈现朦胧、含蓄的内向之美。同时由于对建筑体量、形式的感受得以减弱,人对建筑空间的体验占据主导。
  在托莱多艺术博物馆玻璃展厅项目中,空间的垂直界面:建筑整体围护与室内隔断都为透明玻璃,空间内部也竖立着纤细的钢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建筑体量,呈现出漂浮在空中的视觉效果使建筑“消隐”于基地环境之中,以简单的手法实现了“非物质性”。人们犹如在“不存在”的建筑中游走,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相交融,正如妹岛所说,“我们试图营造一个作为自然的一部分的场所,而不是在自然中建造某个东西”[2]。类似的设计手法在21世纪金泽美术馆、阿尔梅勒剧院和文化中心项目等作品中均有体现。大量地运用玻璃外墙等材质,让建筑感觉轻且漂浮。[3]在卢米埃公园咖啡亭方案设计中,整个建筑犹如透明的圆环,建筑的内部结构、设计内涵、人们的活动行为方式全部直接地暴露在建筑表皮,直观且具有表现力。室内与室外的界线被模糊,室外景观毫无保留地引入室内,建筑与周围环境交融直至“消失”,人们获得的是与自然环境紧密相邻的极限体验。   2.“图解式”建筑表达
  伊东丰雄曾将妹岛建筑归为图解式建筑。在妹岛建筑中,只有空间构成要素太小、位置的不同,这些元素被抽象概括为空间图解式的表达。参与空间营造的是消解物质属性的、抽象几何意义上的“点”、“线”、“面”、“体”等要素。屋顶、地板、墙面、门窗这些构成建筑形式的最基本单元,在妹岛的建筑中被约减为“点”、“线”、“面”、“体”四个要素,在抽象、简明的空间内重新组织,清晰地展现了一种纯粹的空间关系。空间构成要素之间是无差别的重复,同时还带有某种程度的随意性,中心、轴线等分级原则并不存在,构成要素自身的物质属性如体量、材质、颜色的表现退隐于空间氛围表现之后。因此在妹岛建筑中的空间体验,比较接近像是在抽象的空间图式中的感知。
  “皮拉内西的古罗马城市图不是直接在图纸上绘制,而是以刻在石板上的图版形式存在。”[4]对乔凡尼巴蒂斯塔皮拉内西(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而言,重要的不仅是刻在石板表面的图,还有将图刻在实体上使其成为真实的存在,因石板所具有的物质性,赋予了图真实的存在性。古罗马城市图的意义与其包含的精神都被寄托在石板的物质性上,它超越了平面图中几何学的形式或拼接形式。与此相对,妹岛的图纸或模型都被符号化了,因此建筑元素的厚度等實体性的东西变得“不存在”。图纸也只是一副彻彻底底的绘图,墙壁并不是有厚度的实体,而是画成了两条虚线。妹岛试图将所有的造型都还原成平面。因此她才会无视厚度、物质性、存在感,只注意表面的性质。如果我们不考虑石头的厚与重,只看它表面的颜色与质感的话,那它就不再是石头,在这一点上,妹岛与皮拉内西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
  在谈及李于林住宅的设计时,妹岛和世强调“物理的薄是很重要的”。30mm与150mm的墙体厚度会创造出完全不同的两种空间,空间体验也是完全不同的。李子林住宅所有墙体的厚度不超过60mm,墙体的物质属性被极大削弱,似乎失去了三维特性,被最大限度地压缩至近似二维的平面。“由于薄,墙体占用最少的空间,并且允许设置多个开口而不会担心过分刻意地显示墙体本身的物质存在。”[5]妹岛将墙体还原为抽象的“面”元素,削弱了墙体本身的物质属性。墙体从具有厚度的三维的“块”被还原为无厚度的二一维的“面”(如图4)。超薄的墙体使人对空间尺度的感知极度弱化,墙体上的窗洞如同一条单线画框,而窗洞一侧的景象如同没有深度感的二维画面,空间效果也因此被二维化,建筑整体显示出脱离基地的“非物质性”。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创作的光与空间的艺术作品中,常常运用光来化解空间的进深感,从而使得三维空间呈现二维平面的幻象(如图5)。妹岛在李子林住宅中对墙体进行二维化地约减,加强了空间的抽象表达,使用者在其中获得了空间转换的极限体验,建筑本身获得了一种脱离基地的轻盈感。
  二、“不确定性”——对时代特征的回应和对固有范式的突破
  (一)对时代“不确定性”的回应。王发堂教授在《不确定性与当代建筑思潮》中认为后现代存在着多样性,显示出不确定性的外貌。进入六十年代后,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加剧了各种因素的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一反传统文化的一元性、稳定性、明晰性,提倡多元性、随机性和模糊性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梅棹忠夫首次提出“信息化社会”概念,到“新陈代谢派”对信息化社会进行积极地探索,直至网络媒体盛行,混乱、片段、瞬时的社会特征日益凸显的今天,伊东丰雄、妹岛和世、西泽立卫这一支流才真正准确地把握了信息社会特征并做出了强有力的回应“今天我们差不多一多半的日常生活都与信息社会有关,我把建筑看成是一台能更好抓住社会或文化精髓的加速器。”妹岛认为虽然信息社会不可明见,但是建筑一定与它有着某种联系包括尺度、组织效果和体量都会与之发生关系。
  对藤森照信而言,妹岛和世是“唯一一位能创造’极乐空间’的建筑家”[6]。与皮拉内西强烈的光影对比不同,妹岛建筑中并不以特定的一点作为光源,洋溢的阳光驱走了阴影,充满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当阳光透过半透明玻璃弥漫在室内,后又经过反光或是透光的材质反复传递、相互交融,最终形成一个朦胧、暧昧的“光的海洋”。而这种“光的海洋”把时代的“不确定性”用建筑语言的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氛围氤氲而柔和,眼前只有柔和的光线,物体仿佛消失,与信息时代的虚拟世界中的“不确定性”融为一体。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到精神与外在物质世界的融合,感受到这个时代的脉动和心跳。’不确定性’在我们的感觉和体验中来回游动”[7]。
  (二)建筑功能的“不确定性”
  “空间是连续的、不定的,功能是自由的、多变的,没有一个空间有似乎相对固定的形式。人穿梭在空间中,感受着空间的融合与分离,沟通空间的内在情感。”[8]妹岛的设计来源于对人性的深刻解读,源自于对周遭生活和现实的深刻领悟。她突破常规功能分析的循规蹈矩,从人们的日常行为入手,企图从中挖掘出鲜活的人性和生活,并用建筑语言清晰地表现出来,创新了空间体验[9]。妹岛避免了既定的设计概念和思路,在设计过程中享受着不设预期的工作状态,接受设计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传统建筑中静态、单一的流线组织方式和空间形态在妹岛建筑中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正是因为“不确定性”的设计理念激发了人们在空间中多样行为的可能性,同时空间的内在品质得以更加清晰地凸显。
  “住宅的结构,其空间和职能的分布受固有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很重,这种固有的形式不再像以前那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甚至家庭已经变成一个越来越模糊的概念,所以固有模式不再有效。我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是要抛弃固有的过时的住宅模式,重新建立一种新的模式。”[10]在妹岛看来建筑不应该有一个固定的形式,而是因物而异、因时而异,反对程序化和刻板印象。
  一般的功能分析是将建筑中所有的行为活动归类为不同的功能单元,这样的建筑功能虽然很全面,但也因此失去了活力,不同的使用者都被一元化所限制,无法满足人们内心多元和不同的欲望需求。妹岛则突破常规功能分析的循规蹈矩,放任和鼓励藏于人们内心的随机性行为,建筑功能常表现出多样性的特征。人在其建筑中是永恒的主题,强调人对事件的感知,建筑的使用功能根据人的活动和行为而改变。   李子林住宅的业主是一对夫妇,两个孩子和一位祖母。如果按照日本传统的LDK居室模式即2~3间卧室(L)+餐厅(D)+厨房(K),“我们很自然会想到这个住宅需要三间卧室,两间给孩子住,一间主卧室。然后剩下的就是起居室、餐厅、厨房空间,也就是家庭公共空间”1。由于原有基地面积太小,所以即使将卧室的面积减到最小,留给公共空间的区域还是不够的。因此妹岛大胆地突破了传统模式,将传统房间成组的功能逐一分解,设计了18个超长、超薄、超高的小房间,房间之间的墙面厚度被降至最低16mm,最少地占用功能空间。每个房间只具有一种功能,例如只有一张床的房间或者只有一张书桌的房间,每个房间的尺度被缩减到极致(如图6)。空间与空间的关系被重新界定,连续性的行为被打断,如男孩的学习室被放置在二层,卧室却在一层,看似错综复杂的功能关系并未给使用带来麻烦,相反增加了空间使用的趣味性,在无形中增进了家人间的交流与情感。一家五口共同相处于一个屋檐下,各自独立拥有的房间之外,还有许多可以停留的所在,可聚可合,可近可远。李子林住宅中最为奇妙之处在于内部门门窗系统的设置,超薄的内墙上打开了高低大小各不相同的门洞与窗洞。房间内的开窗改变了空间关系视觉的渗透带来了空间的流动感与轻盈感“随着墙体失去厚度透过不同洞口望向隔壁房间的景象如同画框中图画。”众多的空间与开口为业主提供了多种选择的自由,在与他人保持相互联系和沟通的同时也拥有着柔和的私人空间,私密性的概念变得更广泛了。正如空间行为研究者阿尔托曼(Altman对私密性所作的定义:“私密性并非离群索居,而是指对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的选择与控制。”[12]可以说李子林住宅是对传统住宅模式的挑战和颠覆,是妹岛对空间功能所作的全新阐释,对现代家庭生活模式的重新定义,在有限的建筑体量里创作出了丰富趣味的空间。
  除了妹岛的住宅建筑,金泽21世纪美术馆、托莱多艺术博物館玻璃展厅、阿尔梅勒剧院和文化中心、劳力士学习中心等公共建筑同样体现了使用功能的“不确定性”。传统建筑中单一、静态的流线组织方式和清晰的界限在这里呈现出多样性、模糊的特征。妹岛将不同的空间功能通过暧昧的处理方式合理地组织在一起去等级化的空间组织,功能流线相互叠加具有一种“游戏场”的特质,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行为方式选择不同的路线和流线系统建筑由此呈现出“不确定性”和趣味性的特质。
  结语
  在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一座座形态各异的建筑不断涌现,带有“新、奇、酷”特征的建筑吸引着市民的眼球,建筑体量也呈现越来越高大的趋势,竞相凸显自己,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妹岛和世则选择让自己的作品以一种低调、内敛的形式存在,充分考虑人建筑、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一件件建筑作品背后体现的是妹岛深厚的文化内蕴、强烈的创新意识以及对当下时代和社会的探索精神,拥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建筑理念,使建筑呈现了新的可能性。其建筑的创造性在于对建筑固有范式不断地反思和质疑,突破了传统空间表现,致力于非常规的功能组织探索,打破了建筑一直追求的稳定性,尝试用生活方式的变化去推动设计的变革。其设计创造力来源于对现状审慎的思考和把握,建筑简约、轻薄、抽象的形式背后是对社会和时代的深刻理解与思考,具有时代性和深度性。妹岛和世的建筑理念对于当代的建筑设计实践和发展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妹岛和世读本——1998[M]东京:A.D.A EDITA Tokyo,1998:319-320.
  [2]妹岛和世读本——1998[M].东京:AD.AEDITA Tokyo,1998:327-328.
  [3]马卫东,白德龙编著建筑素描:SANAA专辑[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5:271-272.
  [4]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妹岛和世+西泽立卫的作品与思想[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126-127.
  [5]Yvette.金敏华.设计:为爱犬[J].设计,2014(10):107-113.
  [6]妹岛和世读本——1998[M].东京:A.D.AEDITA Tokyo,1998:318-319.
  [7]王发堂,徐字姓确定“不确定性”的确定性——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建筑思想解读[D]建筑,2009(4):5l-57.[8]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编著妹岛和世+西泽立卫的作品与思想[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16-17.
  [9]郑嘉基于空间体验探析情感空间中的人性关怀——以路易斯康、安藤忠雄和妹岛和世为例[J].设计,2017(11):90-91.
  [10]李月姣关于日本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创新研究[J]设计;2016(21):68-69.
  [1]马卫东,白德龙编著建筑素描:SANAA专辑[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5:14-15.
  [12]林玉莲,胡正凡著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35-136.
其他文献
设计说明:此款眼镜设计是经过不断的3D打印测试后的成果,采用钛合金材料。  该眼镜设计采用了直线与曲线的结合,镜腿、桩头及镜圈浑然一体,构成一条流畅的曲線,突出于镜圈外。镜圈顶边为曲线,另外三条边为直线,整体形成上大下小的造型,给人简单时尚的视觉效果。  该眼镜,镜腿、桩头及镜圈构成一条流畅的曲线,并突出于镜圈的立体化造型设计方式,区别于以往的平面化造型设计方式,整个眼镜造型时尚而个性。  项目编
期刊
摘要:研究秦汉时期漆质妆奁设计美学特征,分析其文化主题、审美思想对造物设计发展的影响。思考和分析秦汉时期的社会大环境,通过探究漆质妆奁在功能造式、装饰纹样的运用与演进,对秦汉漆质妆奁的设计进行分析,研究漆质妆奁所蕴含的设计美学并探索了秦汉时期漆质妆奁的设计美学特征。中国传统器具有着其独特的设计审美与特征,在解決现代设计方面的思想和审美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的,如材料易得、工艺精巧、功能独特。 
期刊
摘要:对具有成都地域文化特征的城市轨道车辆涂装进行设计研究。通过对地域文化和城市轨道车辆涂装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对比总结国内外现有的融合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轨道车辆涂装设计。提出考虑到地域文化的城市轨道车辆涂装设计方法,以成都为例,提取出典型文化符号,提炼出特征元素,筛选设计具象图案并整合,应用于成都地铁车辆涂装设计中。  关键词:地域文化 轨道车辆 涂装设计 成都  中图分类号:U232  文
期刊
目前,供给侧改革是国家推进制造业领域新一轮技术能力的提升的主要突破口,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矛盾在于供给侧。通过产品創新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以及推动消费升级是关键。在工业发展史上,许多国家利用新技术来实现国民经济发展,充分利用新技术应用的新机遇,弯道超车,加速发展。因此,新技术的应用转化成为关键制约因素。如何将实验室里技术变成商品,进入消费领域并创造价值,是研究产品创新力不能逾越的关键环节。与此同时
期刊
摘要: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中,因公共交通网络在某些居民区较为稀疏,学生和上班族“最后一公里” 难题亟待解决。而滑板作为一种时尚流行的通勤工具,因其轻便、环保、灵活的特性,常被年轻人选择作为城市通勤工具。但现有的滑板以运动、娱乐为主,因此在通勤使用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基于可供性理论重点描述了一款新型城市通勤滑板产品设计和原型制作,同时涉及到产品的制造工艺与技术。  关键词:滑板车城市通勤制造
期刊
摘要:顺应健康可持续生活方式和嘉兴地域服饰产业发展,聚焦设计能力培养。分析嘉兴地域产业特质,总结其发展趋势。围绕趋势需求展开专业方向细分、个人认知探索、拓展国际视野、社会价值驱动、跨课程教学体系、评价体系多元化、建立“进阶式”梯队、培育独立设计师品牌等教学实践与改革。明确教学实践与改革方向,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该方法可为地方性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提供参照案例。  关键词:嘉兴 地域产业
期刊
摘要:分析现有宠物犬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利用现有的RFID技术搭建犬类数据库,为人犬共患病防治行为提供有益参考。对宠物电子芯片及其应用进行分析,探讨基于RFID技术的宠物犬管理系统如何收集宠物犬的免疫信息,建立犬类数据库,最后探讨犬类数据库如何用来分析防控人犬共患病的發生。设计了宠物犬免疫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犬群防疫信息收集的过程。RFID技术与设计方法相结合,旨在为人犬共患病相关互联网产品的用户
期刊
摘要:从特殊情况出发讨论空间的意外可能,从全新的角度寻找设计的手法。首先深入研究《曼哈顿手稿》与著作《建筑概念:红不只是一种颜色》,通过比较分析,翻译研读,学习作者伯纳德屈米的设计方法和概念形成思维。同时采用艺术创作的手法,编纂故事,同时建立空间思维的介入方式,完成设计。深入分析伯纳德屈米的设计手法,完成一个叙事性空间概念设计和研究。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研究以及对设计“绽出”时刻的观察,我们能更好
期刊
摘要:系统研究分析了基于地域特性的城市色彩提炼与应用方法。以城市色彩为研究对象,运用调研分析方法,对不同城市的文化色彩在地铁站内导视系统设计中的应用与表现方式进行研究。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与实地调研,提炼出成都色彩,并对成都地铁站内导视系统中的施色面积及点位进行规划设计。对于未来构建功能与文化相统一的现代地铁站内导视系统提供可借鉴的色彩设计策略。  关键词:城市色彩地域文化成都色彩地铁导视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解决文化衫功能单一,体验、趣味性,文化传播信息量小的问题。使用调研和层次化隐性因素提取法,大数据分析法,对增强现实技术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应用进行预测,把握未来文化创意产业设计方向。提出新的创意设计方法一动态创意设计方法解决文化衫创意设计中的问题。未来文化衫的创意设计由静态设计向动态设计方向发展,增强现实技术是使静态图案和文字动态化的关键技术之一。全球流行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创意紧密结合,可以使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