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我的重影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wenjiek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特殊情况出发讨论空间的意外可能,从全新的角度寻找设计的手法。首先深入研究《曼哈顿手稿》与著作《建筑概念:红不只是一种颜色》,通过比较分析,翻译研读,学习作者伯纳德屈米的设计方法和概念形成思维。同时采用艺术创作的手法,编纂故事,同时建立空间思维的介入方式,完成设计。深入分析伯纳德屈米的设计手法,完成一个叙事性空间概念设计和研究。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研究以及对设计“绽出”时刻的观察,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设计的意义,更准确地说,是设计与人的关系。
  关键词:叙事性空间 屈米 库哈斯 故事 五道口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5-0047-05
  Abstract:To discussing the possibility of space accidents in special circumstances and looking for a design approach in a new perspective,this paper first by studying”Manhattan Transcripts” and the book “Architectural Concept;Red is not a color”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translation,to learn author Bernard Tschumi’s design methods and concepts.Meanwhile,proceeding the design.Completing a narrative space concept design and research by In-depth analysis of Bernard Qumi’s design techniques.Through the study of a specific situation,we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design.More precisely,i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sign and people.
  Keywords:Narrative Space Bernard Tschumi Rem Koolhaas Story Wudaokou
  一、绪论
  对这些意料之外情形的关注,并不意味着诋毁那些占据我们生活中绝大多数的,正常的东西,也并非宣称只有出现例外状态的设计才是好设计,而是希望提示,一件设计之物在其生命中充满张力的时刻——当它被纳入了一个事件之中的时刻——值得设计师们留意。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研究,通过对设计“绽出”时刻的观察,我们或许能更好地理解设计的意义,更准确地说,是设计与人的关系。”
  研究任务包含三部分,首先要创造一个事件,编撰一个故事;接着通过对故事的研究形成空间和概念方案;最后利用故事相关内容生成的逻辑落地于五道口的最终设计中。
  “广义上说,没有暴力元素就没有建筑”,我试图理解为“缺少事件和人的参与,就没有建筑”。人的社会性是区别于一般动物的最大属性之一,而建筑也正是这种社会性的标志产物之一,社会由人产生,又作用于人。
  二、案例分析及理论研究
  (一)《曼哈顿手稿》分析
  1.理解手稿
  曼哈顿手稿是屈米早期对建筑的叙事进行的一次展览式研究。曼哈顿手稿收录了一种对建筑的解读,用的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即通过图片來引导人们的理解。就如屈米自己所说的“然而手稿关注的是建筑发生了什么而非故事发生了什么”,手稿就如同是一部建筑电影,空间是主人公。
  在屈米看来,没有事件,没有运动就没有建筑(空间),曼哈顿手稿是在其完成拉维莱特公园项目之前对自己理论的一次大胆尝试,手稿包含了自己对建筑中人的重要性的这一理论的诠释。
  2.“电影剧本”
  《电影剧本》是伯纳德屈米在1978年发表的理论,理论的出发点在于空间中的身体运动,以电影片段作为切入点,身体的运动轨迹成为主角。以《红不只是一种颜色》书中桥段电影《弗兰肯斯坦博士》选取画面为例,他利用箭头记录下两人的运动轨迹,接着固定轨迹坐标,使其做成立方体块,然后形成一个装饰性空间(如图1)。
  在阅读这一章节时,“为什么要这样做”应会是读者主要思考问题,而屈米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早就有了很好的答案——“以获得一种可能的建筑布局”。从更好理解的意义上来讨论,屈米是想摆脱功能,条件,场地的限制,在更形而,上的领域,更抽象的概念下对形式进行推敲。建筑手法源于电影,这未尝不可。“小径隐没在曼哈顿城区的栅格后”,或是“更加隐晦的置换技巧”。
  这种抽象的尝试将建筑和文学联系在了一起,建筑将不再是功能跟随形式的局限物品。
  3.建筑的暴力和愉悦元素
  《建筑与断裂》是屈米在1978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主要阐释的理论。“广义来说,没有暴力元素就没有建筑”,当然,屈米所指的暴力也是有解释的,“不是说那些破坏了物质和感情完整性的野蛮行为,而是隐喻个体与周围空间的对立张力关系”。当然,暴力只是一种元素,而另一种让人兴奋的应该是愉悦感。屈米的愉悦感不是指简单的人们自我的情感或是建筑让人感受到的愉悦,而是人和建筑相互的愉悦。当一个装饰性建筑坐落在草坪上,其愉悦感应该来自周边孩童的欢声笑语,这人和建筑相交融的部分,才是建筑的愉悦所传达的,才是超越罗兰·巴特的“文之悦”的建筑的愉悦。
  这两种理论因素更加佐证了他自己的事件、空间、运动的思维逻辑,使其自圆其说,让曼哈顿手稿的诞生理由显得更为充实。手稿的诞生夹杂着屈米的许多针对建筑的叙事性理论,这使得曼哈顿手稿的空间借鉴意义变得更不寻常。   (二)拉维莱特公园方案理论和实践分析
  1.拉维莱特公园诞生前的理论基础
  公园的理论基础是包含了包括“曼哈顿手稿”在内的一切概念研究。从电影剧本,暴力到序列,以及乔伊斯花园的大胆尝试,拉维莱特公园对其理论的体现还是相当完整的。
  电影剧本到曼哈顿手稿讨论的是时间、运动以及蒙太奇等剪辑手法对于空间影响的问题。这在公园的方案上虽没有直接表示,但是在每一个构筑物的功能和周边关系中,他利用向量这个概念综合了运动和时间的关系,通过在每一个格点的装饰性建筑中添加向量,把它和其应有的功能以及形式融合到一起。
  2.设计手法
  当然,那又会问道,为什么要用点格法呢?这要追溯到乔伊斯花园。当他还是个年轻教师时,为学生布置的任务课题从伦敦地形测绘图入手,建立网格,一说是点格是大型场所的最有可能的结构概念,另一说是屈米在之后介绍乔伊斯花园时补的:“使用规则的网格,可以适应不同选择的建筑物。此外,点格是文字和石头,文学作品和建筑文本之间的中介(如图2)。”
  这种手法他命名为媒介,他希望文字和石头能够联系在一起,预示着他的概念和场地的结合。他没想到乔伊斯花园的手法也暗示着拉维莱特公园的诞生。此外,拉维莱特公园的目的和手法是有强烈联系的,其意在创造一个系统,选定点格法一方面是媒介因素,另一方面是操控性。点线面分别代表着三个系统,点是功能和构筑物的结合体,线是流线和人流的引导,面则是大片无意义和有意义的功能区的背景板。
  (三)库哈斯(OMA建筑事务所)拉维莱特公园竞标方案分析
  与屈米的出发点不同的是,庫哈斯对整个拉维莱特公园进行了一个原始的假设。库哈斯并没有从以往设计公园的角度一功能流线等出发进行设计,而是在整个场地中提出了一种解决大型景观场地的方案,而他的方案正来源于《癫狂的纽约》中对曼哈顿拥挤文化的解读。
  “他试图超越传统建筑学的思考方式和理论范畴,以历来为正统所忽视的曼哈顿为蓝本,通过对纽约的摩天楼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当代文化的深入研究,来证明曼哈顿这样一座完全建 立在科技文明和资本投机基础之上的自发性城市——完美地诠释 了当代都市生活以及社会文化的内涵,并赋予其应有的历史与理论地位。”
  讨论摩天楼的发展过程时,库哈斯追溯到了1853年的纽约世博会。电梯在那时诞生,其安全和实用价值将人们对空间的理解从平面扩张和低层建筑伸向更高的空间。“同时作为对摩天楼发展产生重要意义的两座建筑——高耸入云的观览塔(the Latting Observatory)和曼哈顿的水晶宫(Manhattan Crystal Palace)是这次博览会最具标识性的构筑物。”
  此后也有建筑师弗里德画的球形塔来融合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形式,他们被形象地描述为针和球。针是具有地标性的建筑构筑物,而球则在(理论上占地面积趋于0)极小的占地面积中包罗万象。当然,这两种诡异的组合终究不可能落地,但是其所代表的理念则由被科技所推动具有可实现性的摩天楼成功包含并取代。
  空间在竖向的增值为什么不可以在平面中实现呢?这便是库哈斯面对拉维莱特公园这样一个巨大而棘手的场地时想到的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解决方式。在竖向思维中,上下之间的联系由于技术限制因素从楼梯电梯到坡道等手法变得生硬而昂贵,但当这种思维用于平面方案中,其相互穿插的手法和关系的定义就可以天马行空(如图3)。
  三、概念推导
  (一)原创故事
  故事描述了一个人在遇到了另一个自己时所发生的事件,以及其心理活动变化导致最终让他走向生命的终结的心路历程。整个故事中空间的对称,以及几条重要的心理活动发生地,都使得故事的发展更具合理性。整片分为五幕,也对应五张故事图解。对心理变化和行为轨迹的描述手段是以屈米的曼哈顿手稿提取出的主要理论为蓝本进行的实践。它使故事转化为空间语言,一种全新的空间结果应运而生(如图4、5)。
  第一幅图纸包含了故事第一幕中,主人公对于陌生环境的小心翼翼,处处留心的表现与内心活动,同时,整栋板楼的布局空间被展示出来,主人公与其对立面由长长的楼道隔为两头。
  第二张图纸讲述的是在公共层相遇直到回到房门口发生意外的垂直叙事过程。这部分是整个故事进入混乱节奏的导火索(如图6、7)。
  第三四张图纸分别讲述了主人公在遇到奇事后的复杂心理变化和寻找过程(如图8)。
  最后一张图暗示天台虽是一个开放的场所,但追求释放往往让人堕落。
  以上5幅图纸分别描绘着故事发生的五个重要阶段。对于心理变化导致空间的异变是这套图纸想说明的问题及目的,而对空间异变的思考过程本身就是对空间的叙事的绝佳印证一空间的叙述。
  (二)概念推导过程
  1.整理全局关系
  数次强调空间是我们要讨论的话题,所以我重入轨道,将故事中重要情节里对应的具有强烈影响力的空间元素抽离出来,分别为:
  客房(重要)走廊(重要)酒吧/咖啡厅(重要)楼梯(次重要)天台(次重要)停车场(次重要)
  通过空间元素的再定义将设计结果推导出来。于是便有了这样的一个表格(如表1)。
  2.回归故事重新定义
  客房(内部因素)定义:故事中客房是走廊尽头的,主角的安全堡垒,内心反馈的集合场所。这个场所见证了故事中几乎所有的情绪——所以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故事中主人公本身的内部因素。
  走廊(连接因素)定义:走廊在故事中是直接连接客房和对面客房的唯一通道,是后期恐惧的媒介,是压力的传导器一所以我们可以把它设定为是连接未来设计中镜像部分的桥梁。
  酒吧/咖啡厅(外部因素)定义:酒吧是现代人很重要的一个娱乐和放松场所,而咖啡厅的这两个属性却逐渐变弱,慢慢转化成了一个公共办公室,不过即便两者性质就算有区别,却都是承载着“公共”的属性。然而故事中的酒吧和咖啡厅可以说是唯一着重描写了主角与外界接触的场景,并且从此开始进入混乱的旋律——我便将其定义为故事中的外部因素。它会以小型沙龙,咖啡乃至酒馆的形式与周边产生呼应和影响。   天台(追求释放的隔绝状态)定义:天台在故事中与停车场是唯一不在酒店内部的场所,在天台中男主角暴露于城市和天空,却将自己和酒店(设计场地)隔绝,所以相应的,天台元素在设计中定会是一个借助某种方式隔绝于场地中的形式存在。
  停车场(基础存在)定义:一个起始结束的地点,是场地的合理基座。酒店需要停车场提供给房客,环境需要停车场过渡酒店和城市的边界,再加上未来的场地也是需要停车场的——那么我便将停车场欣然以原型式保留。
  楼梯(垂直因素)定义:还有最后一项,也就是永远保持着竖向独立性的楼梯,它贯穿着这幢酒店,因此在场地中,会穿插竖向交通,来丰富场地各层之间的联系。
  这样的5条带状1条垂直向空间高效而精炼地将场地划分完成。在另一端,镜像的场地将会在高程、功能和色彩上有所调整,两个场地相互呼应,而身在其中的人又难以发觉他们之前的区别,反而在城铁上的局外人将会把场地两侧的区别一览无余。“自己 最不了解自己”。我与我的重影,第三人才看的到。
  四、方案设计
  (一)场地条件
  场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地区,北京地铁13号线的五道口地铁站西侧。由于课题概念中,镜像是主要概念之一,所以此次设计方案的场地我选择了定位于五道口地铁站西侧的南北向“对称”广场。这个场地的形态较为特殊下场,附上对称的属性可以在某种形式,上增进概念的传达力度,很好地满足了我对场地形态的需求。
  南北场地基本呈对称状态,并且几乎都由自行车和汽车停车场所占据,其中混杂一些小型建筑物和绿化,用于功能性服务,如早餐,店铺等。而场地的流线比较单一,几乎都是難以穿行的,必须顺着双清路才可以向南北方向继续行进。
  (二)概念划分与场地实践
  当故事中的各个重要空间意义成形时,场地成为重要考虑对象。之前分析过,库哈斯的拉维莱特公园方案诞生前他提出了一种解决大型公共场地的设想,即摩天楼设想。眼前的故事中,酒店本身也是摩天楼的微缩版,既是摩天楼又是微型城市,这很容易就可以联想到相同的解决场地划分问题的方法。我将客房、走廊、天台、酒吧以及停车场5个大型叙事结构东西平摊到两块场地中。5个故事空间分别代表着现实中5种场地解决方式(如图9):
  1.下沉广场:下沉广场是以客房空间代表的反馈内部情感因素的推到出来的场地形式。相对封闭的环境在广场中,下沉手法是恰当的途径,两侧的高差会让这个区域发生如同沟壑中的神秘压抑情感。同时,内部分别利用了屈米的《程序》《电影剧本》《序列》和《超程序》4个篇章中的叠置、置换、旋转嵌套以及并置的手法形成各自的功能区,体现了各自的情感意义:花园、广场、装置阵和旋转楼梯。
  2.莫比乌斯环形天桥:线性的步行道,在成府路两端突然抬升,形成一个沟通两块场地的过街天桥,桥体连接五道口地铁站二层站台,单独在站台口设置售票处,缓解原地铁站口购票压力。同时,天桥由莫比乌斯环构成,在与地铁站楼板相同高度横断,保留下半部分,暗示两块场地之前是由一种循环的扭曲关系所连接看镜像空间。
  3.功能步行道:代表酒吧层这“外因”介入的一条带状道路,和下沉广场相邻,并且从下沉广场的第二个圆(第二阶段)开始正式介入,并且从此扭曲了客房层的全部路径方向,时刻提醒着从此的心理产生的变化。在垂直于该扭曲的方向用垂直线划分出无数个功能区,将会用来作为和行人互动的摊位,商家所使用的区域。
  4.架空小型娱乐场:代表天台部分的一层被设置为架空小型运动场,目的上推导,主角去天台寻求的是种精神状态的解放,而在现实中最好的解放状态的活动便是运动和娱乐——所以天台变成了一个隔绝的架空小型运动场。并且天台在最西侧,通过天台层东侧的大型乔木将天台的视线与场地剩下4个部分隔绝开来,抬高至二到三层,布置有娱乐运动设施,一个“隔绝”的空间就此诞生。
  5.停车场:作为一个基底性空间,停车场被用来做好其本职功能,虽占用了外因酒吧层的小部分空间(道路规划需要),但其主要位置覆盖在乘铁的桥下,合理地利用了桥下的闲置空间,并不对主要交通产生干扰。
  (三)轴测效果图(如图10)
  结语
  叙事性空间的定义非常多,设计手法也大不相同,但是每一种手法所包含的理论基础和尝试工作量都是巨大的。作为一个不断被设计师建筑师所探讨的话题,其自身的复杂多样性令人敬畏也令人向往。
  本课题从研究屈米的《曼哈顿手稿》,一直到编纂故事并发展为一整套设计的过程本身也是在叙事。在完全没有预料结果的情况下,一步一步推导,通过逻辑和对自己的逼问,逐渐形成对应的形态和结果,借助理论和优秀作品的帮助,将每一个细节都涵盖在有理有据的逻辑之中,使得我们在阐释自己的设计时更加清晰,在做设计本身时有着明确的脉络。
  参考文献
  [1]伯纳德屈米建筑概念:红不只是一种颜色[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72-74.82-83
  [2]伯纳德屈米曼哈顿手稿[M].纽约.Wiley.1994:16-59
  [3]John Hejduk.Victims:a work by John Hejduk[M]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1986:3-20
  [4]建筑联盟学院.AA创作:英国AA School最新作品集(一)[M]柴舒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208-219
  [5]建筑联盟学院AA创作:英国AA School最新作品集(二)[M]李华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35-205
  [6]保罗拉索.《图解思考——建筑表现技法》(第三版)[M].邱贤丰,刘字光,郭建青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15-139
  [7]毛艳,郑旺苗张强.基于设计趋势的故事化设计思维研究[J]设计,2016,29(7):42-43.
  [8]许晓萍,孔德时,从“说一个好的故事”到展示设计教学模式探索[J]设计,2016,29(1):114-115.
  [9]何信慧解构主义大师伯纳德屈米与拉维菜特公园[D].科技信息,2009(33):354-354.
其他文献
东西方服饰文化是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饰文化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地域环境、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及衣着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东西方服饰在结构、造型上以及局部色彩、装饰、图案和特点上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服饰文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文化自信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增强,传统材料和图案纹样受到越来越多服装设计师的关注,展现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成为
期刊
据调研发现,市面上普通创口贴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伤口形状特殊时需要两个创口贴并排使用,但四周的胶布会撕扯伤口,还有创口贴止血棉过窄等问题。根据发现的问题对创口贴进行改良:将普通型創口贴的止血棉长度宽度加大,在创口贴三等分线部位打出虚线孔,沿虚线撕开后即可得到三种不同尺寸和面积的创口贴。经过改良的创口贴可以兼顾细长型、普通型等不同形状的伤口,使用者可根据需要撕下适当大小的创口贴,剩余创口贴可下次继续使
期刊
摘要:为了将传统的文化底蕴融入到现代导视系统设计中。文章透过古代中国城市建筑规划的方式,聚焦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方式对导视系统设计形成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分析。以不同时期的《清明上河图》为例,详细概括了导视系统在各个时期的设计特征,分析了中国古代导视系统设计的演变过程。中国古代导视系统的演变为现代导视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古代城市 建筑导视系统 设计性 《清明上河图》 初步研究  中图分类
期刊
设计说明:此款眼镜设计是经过不断的3D打印测试后的成果,采用钛合金材料。  该眼镜设计采用了直线与曲线的结合,镜腿、桩头及镜圈浑然一体,构成一条流畅的曲線,突出于镜圈外。镜圈顶边为曲线,另外三条边为直线,整体形成上大下小的造型,给人简单时尚的视觉效果。  该眼镜,镜腿、桩头及镜圈构成一条流畅的曲线,并突出于镜圈的立体化造型设计方式,区别于以往的平面化造型设计方式,整个眼镜造型时尚而个性。  项目编
期刊
摘要:研究秦汉时期漆质妆奁设计美学特征,分析其文化主题、审美思想对造物设计发展的影响。思考和分析秦汉时期的社会大环境,通过探究漆质妆奁在功能造式、装饰纹样的运用与演进,对秦汉漆质妆奁的设计进行分析,研究漆质妆奁所蕴含的设计美学并探索了秦汉时期漆质妆奁的设计美学特征。中国传统器具有着其独特的设计审美与特征,在解決现代设计方面的思想和审美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的,如材料易得、工艺精巧、功能独特。 
期刊
摘要:对具有成都地域文化特征的城市轨道车辆涂装进行设计研究。通过对地域文化和城市轨道车辆涂装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对比总结国内外现有的融合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轨道车辆涂装设计。提出考虑到地域文化的城市轨道车辆涂装设计方法,以成都为例,提取出典型文化符号,提炼出特征元素,筛选设计具象图案并整合,应用于成都地铁车辆涂装设计中。  关键词:地域文化 轨道车辆 涂装设计 成都  中图分类号:U232  文
期刊
目前,供给侧改革是国家推进制造业领域新一轮技术能力的提升的主要突破口,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矛盾在于供给侧。通过产品創新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以及推动消费升级是关键。在工业发展史上,许多国家利用新技术来实现国民经济发展,充分利用新技术应用的新机遇,弯道超车,加速发展。因此,新技术的应用转化成为关键制约因素。如何将实验室里技术变成商品,进入消费领域并创造价值,是研究产品创新力不能逾越的关键环节。与此同时
期刊
摘要: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中,因公共交通网络在某些居民区较为稀疏,学生和上班族“最后一公里” 难题亟待解决。而滑板作为一种时尚流行的通勤工具,因其轻便、环保、灵活的特性,常被年轻人选择作为城市通勤工具。但现有的滑板以运动、娱乐为主,因此在通勤使用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基于可供性理论重点描述了一款新型城市通勤滑板产品设计和原型制作,同时涉及到产品的制造工艺与技术。  关键词:滑板车城市通勤制造
期刊
摘要:顺应健康可持续生活方式和嘉兴地域服饰产业发展,聚焦设计能力培养。分析嘉兴地域产业特质,总结其发展趋势。围绕趋势需求展开专业方向细分、个人认知探索、拓展国际视野、社会价值驱动、跨课程教学体系、评价体系多元化、建立“进阶式”梯队、培育独立设计师品牌等教学实践与改革。明确教学实践与改革方向,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该方法可为地方性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提供参照案例。  关键词:嘉兴 地域产业
期刊
摘要:分析现有宠物犬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利用现有的RFID技术搭建犬类数据库,为人犬共患病防治行为提供有益参考。对宠物电子芯片及其应用进行分析,探讨基于RFID技术的宠物犬管理系统如何收集宠物犬的免疫信息,建立犬类数据库,最后探讨犬类数据库如何用来分析防控人犬共患病的發生。设计了宠物犬免疫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犬群防疫信息收集的过程。RFID技术与设计方法相结合,旨在为人犬共患病相关互联网产品的用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