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祥的旧时PK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ke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世纪中叶上海开埠后,随着茶叶、丝绸等中国特产的出口,洋布作为进口商品大量涌入,贩卖洋布成了当时最赚钱的买卖。一批精明的宁波商人捷足先登,在老城厢外的早期租界“棋盘街”(今河南路、九江路、汉口路一带)内纷纷开起了洋布店。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进入民国时期,上海滩棉布业重新洗牌,号称“三大祥”的协大祥、宝大祥、信大祥三家布店在竞争中先后脱颖而出,鼎盛时营业额占到全市布店的三分之一,其中尤以协大祥和宝大祥这“两大祥”生意兴隆、声名卓著。
  “三大祥”中,协大祥创办于1912年,年代最久,创始人是“日新增洋货店”的职员丁巫山、柴宝怀,店址位于小东门大街(今方浜东路102号)。由于聘用的经理孙琢章经营有方,至1922年,十年中净赚16.6万两银子,资产增长23倍。财富的增长同时也引发了股东间的矛盾与恩恩怨怨,1923年协大祥被孙琢章接盘,两位创始人无奈离开老店。一年后丁、柴两人东山再起,在协大祥隔壁创办宝大祥布店,并开设多家分店,首创“足尺加三”等营销手段与协大祥展开竞争。协大祥亦不甘落后,于1937年起陆续开办三家支店,还以颜色。1928年,小东门大街的宝大祥对面,孙琢章的学生丁大富又开办信大祥布店,参与竞争。从此,“三大祥”轮番上阵,演绎出旧上海棉布业激烈商战的一幕幕鲜活场景,在上海近代商业发展史上烙下了重重的印记。笔者有幸收藏的两张布店包装纸,如实印证了这一段难忘的历程。
  布店包装纸是旧时布店零剪棉布、绸缎、呢绒等衣料用纸,一般用牛皮纸制成,大都印有布店名称、地址、经营范围、电话等文字及商标图案。它既可将布料严密包封,便于捆扎、以免污染,又可起到布店营销的广告宣传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这两张布店包装纸尺寸相同,均较2开稍大(89cm×59cm)。宝大祥布店的包装纸已被人装裱成立轴,纸质精良、颜色偏深,广告文字图案以单一红色印刷。包装纸上方正中的六角菱花形商标内,是装满元宝、钱币、鹿茸、灵芝、万年青等宝贝的三足宝鼎,广告四周环绕象征喜庆的“百子游戏图”,“宝大祥”三个红色大字鲜艳夺目,下有“本号首创足尺加三”、“绸缎、国产呢绒、棉布”、“上海小东门大街”等字样。最下面的两个菱形框内是发行礼券的各种价格、总号及三家分号的电话一览。整个广告清晰明了,充满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给人以吉祥欢乐、喜气洋洋的感觉。怪不得直到今天,上海人还常以“宝大祥”这三个字来讨口彩。根据宝大祥分店的开张情况,对照上海市地方志有关资料,这张包装纸的使用时间应在1933年至1937年之间。
  协大祥布店的包装纸系“大世界支店”使用,时间略晚,大约在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纸质也稍差,局部破损后做过修补,图案文字均为褐色,中西合璧的广告设计同样别具一格,令人新奇:商标由圆形的“同记协大祥”和两边的狮子组成,四周围绕长方形的花卉图案,四个角上的圆圈内分别为“发”、“行”、“礼”、“券”字样。广告中总店和两家支店的地址、电话详尽,经营项目中首先突出专售欧美布锭、呢绒哔叽,其次才是国产绸缎、夏布等。中间的店铺营业图上,门面装潢、广告招幌、柜台算盘、店员顾客历历在目,甚至还有英文的布匹、毛料广告语,充分展现了旧时上海滩十里洋场的历史风貌。只是“协大祥”三个大字下面,“本号始创足尺加三”这句广告语的“足”字上,加盖了红色的“市”字印记,成了“市尺加三”。想来毕竟是继宝大祥之后冒充始创,遮遮掩掩显得欲盖弥彰、底气不足。其实,无论是“足尺加三”还是“市尺加三”,都是水分很大的商业噱头,目的无非是拉拢顾客、推销商品,占领市场、挤垮对手。
  历史的车轮已经驶过六七十年,两张幸存的布店广告包装纸虽然微不足道,如今却成了难以寻觅的纸质收藏品,因为它们是旧上海商业激烈竞争、艰辛发展的实物见证。
其他文献
这个世界愈来愈显得多样而繁杂灿烂,人们生活在潮流与时尚中。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逐渐失去独立的思考,以至于冷落了人类生存的核心内容——精神的价值存在,被不停息的现实生存的巨手所掌控,而无暇于真正的思考。但是,即使在这种背景下,仍有个别智者,通过个人的积极进取,把握时代的脉搏,并结合自己的长期实践、人生感悟,作为其文化艺术创作的主要目的,显现出独特的思考态势,这便显得难能可贵了。    杨正新正是海
期刊
我们文联川西采风团一行12人,于6月30日至7月8日,去川西藏族羌族居住区采风,途经雅安市、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行程两千多公里。    从成都出发,先到雅安。雅安是个奇怪的地方,几乎每天有雨,日日不断,由于雨水的滋润,这里盛产鱼和美女。于是雅安就有“雅安的雨、雅安的鱼、雅安的女”的民谚。在蒙蒙细雨中,每一个烟雨中的女子都有着无限的猜不透的风情。在雅安我们没能吃上雅安的鱼,然而还是淋
期刊
从最近上海热播的电视剧《双面胶》到重播的《婆婆、媳妇、小姑》,从《麻辣婆媳》到《我的野蛮婆婆》,引发了上海人对“婆媳关系”、“姑嫂关系”等人生关系的讨论热潮。    一个很热闹的上海家庭,婆婆、儿媳、丈夫、小姑四口人住在一起。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婆婆是急脾气,儿媳受不了,小姑又对嫂子充满了戒心。三个人天天闹矛盾;丈夫是个好脾气,遇上婆媳吵架,姑嫂冷战,他也不说什么,只哈哈一笑就算了。媳妇向
期刊
方毓强  记者、作家、摄影家、旅行家。出生于上海,曾接受经济、文学和新闻专业的高等教育,硕士学位。热衷于研究文史哲经,关注人类学。信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过中国大部分地区考察,并关注中外文化的交流,提出“有文化,无国界”的思想。访问过欧美亚20余国。发表文字数百万。在多个国家举办个人摄影展。      建设和谐社会不是一句空话,今后还会有更多更大的政策要出台,要实施。但愿我们整个社会都从思想
期刊
秋林一落座,就说自己是狮子座的女人。两个多小时访谈下来,发现她确实具有狮子座的特质:阳光、热情、自信、大方。略作寒暄,秋林开始滔滔不绝地盘点起她过往的点点滴滴,条分缕析,适时地加以总结,让你不禁感叹,坐在面前的长着一张娃娃脸的女人对自己走过的路梳理得那么清晰,思考得那么富有逻辑。  6岁时,秋林就开始表演木偶,接待外宾,之后进入了中福会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舞蹈队,舞蹈《诚实》曾获全国“金孔雀”奖。当
期刊
英国作为世界当代艺术与创意的中心不是没有理由的,在他们的物质灵魂里无不飘荡着艺术的气息。2007年“大声展”—— 一个现在进行时的中国新生代设计和艺术的展览现场上,英国的新生力量也来“一展拳脚”,无论是作品还是讲座,他们都展示了伦敦孕育并不断发展着的创意细胞和多样的文化思考。    一个不分国界的英国展览      走进大宁国际商业广场十二座一楼,电梯旁有一片小小的草坪,草坪上躺着Julia Lo
期刊
  
期刊
她是06年的超女全国总冠军,在此之前,全国人民都不相信这个寡言爱冷场的上海女生,最终会站在所有人的上面。是这个复旦的高材生告诉人们娱乐有时候不止是逗乐,是这个法企的白领告诉年轻人梦有时候值得放弃很多;是她,把新一代上海人心中时尚而不浮华、开放而又内敛的白领精神,以最梦幻的形式,为所有正在梦和现实里挣扎得暗无天日的年轻人,带来一束透心的光。      约了尚雯婕见面那天,上海很热,下午三点,阳光明晃
期刊
在浦东机场登机的时候,上海正是炎炎七月。他只要一离开空调的地方,T恤衫立刻就粘在了后背上,湿嗒嗒地像印了一片地图。好在登机前等候在放足了空调的机场里面。  机场是崭新的,新得还很生涩,还可以嗅到新的建筑材料的气味,但比起一般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的刺鼻的尿骚气和人流拥挤的汗酸臭,实在就清新多了。然而,这一刻忽然有种奇怪的感觉,许多年在上海花花世界里的一切突然被过滤被沉淀了,全部集中到鼻子里去了。尽管在
期刊
有一张老照片,那时上海还有有轨电车。  车来了,一个女子上车,抬腿处,旗袍的下摆微微掀起,这是温热的风,也是肢体的摆动。  这张照片的视角是男性的——女人的腰肢,若隐若现的小腿。  固执往上的、松软的发卷,一颤一颤地绕过耳际,遮掩着面颊,比如阿拉伯女子的面纱。那脸也是瘦的,是旧小说里的那种瓜子脸,按照比例,大约是唐代贵妃杨玉环月盘脸的三分之一。  上海女人在那个时候就是瘦的。  说到上海女人的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