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瘦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l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张老照片,那时上海还有有轨电车。
  车来了,一个女子上车,抬腿处,旗袍的下摆微微掀起,这是温热的风,也是肢体的摆动。
  这张照片的视角是男性的——女人的腰肢,若隐若现的小腿。
  固执往上的、松软的发卷,一颤一颤地绕过耳际,遮掩着面颊,比如阿拉伯女子的面纱。那脸也是瘦的,是旧小说里的那种瓜子脸,按照比例,大约是唐代贵妃杨玉环月盘脸的三分之一。
  上海女人在那个时候就是瘦的。
  说到上海女人的瘦,这就又要想起张爱玲,那种瘦,好像不曾发育完全,还是一个女生的样子。美丽园,胡兰成初次见她,竟不知道怎么办,只觉得天地都不对了。
  盛宣怀家的几位小姐也都是瘦,比如一支铅笔,瘦里面有一点子尖刻,一点子哀怜,一折,就碎在那边,再也拼贴不起来了。
  
  法国女人吃不胖,上海女人亦如斯。演员李芸承袭了上海女人的特质。李芸瘦,并且更瘦。
  李芸未去美国的时候算得辉煌了,有《夜半歌声》《在水一方》《一代袅雄》《天使和魔鬼》等电影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做了多年的留学生太太,在上海的那些日子,仿佛离她已是遥远,甚至回忆都显得十分困难——她只记得刚刚毕业,心气很高,逼自己也特狠。那时,她的同学都是挺露脸的,她当然也不能等而下之。在那个年纪,往往都会把成功作为目的,而不是旅程。
  那时侯,追她的人也很多。她结婚了。结婚以后,丈夫去了美国。送丈夫的路上,她心生一计——丈夫在美国读他的计算机,她继续在北京憧憬她的艺术,而一张张的票根将成为她和他之间的一种浪漫。那时候,生命用也用不完。
  但是完美是很少的,她的计划被情感阴险地谋杀了。距离一向是阻隔感情的杀手锏。丈夫走了9个月又折返回来。回来的丈夫给李芸买了一张去美国的单程机票。
  丈夫不是演员,但丈夫也会做戏。丈夫把机票轻轻搁在桌上,说,要是不愿走,票可以延期——大度中透着乞求。
  都说李芸内向,文弱,但面对选择,她的那种实际精神,连她的父亲李志舆也有些吃惊。她说,名声是一件衣服,演戏是一种职业。而家,是她的必须,生命的必须。
  这句话是不错的。选择了什么样的丈夫,也就是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就这样,李芸做了陪读太太。
  和许多留学生太太一样,李芸一到美国就开始打工。当时,她住的房子是在五岔路口,坐在屋子里,她觉得这不是家,而是一个交通监察站。
  李芸似乎特别不愿意追忆她在布法罗的生活。她好像要尽力遗忘一些生活的碎片,而留存一些精神的痕迹。她说:人重要的是信仰,我不相信上帝,但面对一张巨大的命运之网,你是很难挣脱的。我以前总是要求自己做到最好,但现在觉得只要尽力就是最好了。
  是你的抢也抢不走,不是你的争也没有用——这是李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妈妈魂归西天以后,李芸的性格变了许多。
  面对生活的压力,她笑吟吟地说:别人能过,我也能过。面对一个永远不太富裕的家,她勤勤快快地洗衣煮饭。她说,帮助丈夫是一种满足——李芸觉得自己这个太太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一个演员,一个年轻而有魅力的女人,突然把自己抽离出来,在别人的国度里成为一个隐姓埋名的异乡人——那种失落,她是深深体味过的。
  一个黄昏,她坐在家门前的草坪上,太阳经过树梢,移在她的脸上,她疑惑了——这样的简单和宁静是很好的,可总觉得还缺了点什么。然而随后,李芸又对自己说,算了吧,还是随缘吧。
  青春和美丽,不是被用来思考的,它们应该在兑换中体现出价值。然而,路途中布满了陷阱,你分不清哪儿是福田,哪儿是沼泽。
  在美国,李芸经历了生命的两种极致——母亲的死亡和儿子的诞生。
  这样,就又把李芸身上的幻想抖落去了一些。
  那一年,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去美国找演员。消息传到布法罗,李芸手中的咖啡杯居然有些颤抖。她再也找不到一块合适的布,来遮掩自己内心的渴望了。本能的需要是可以满足的,而且很容易办到,使人们焦躁不安的恰恰是其余的那些需要。
  李芸挑了几件衣服去了纽约。记得当时,她是去应聘“阿春”一角的。后来,这个角色给了王姬。
  好像是去年圣诞节的蜡烛被再度点亮——李芸看清了,没有水银灯的照耀,她会枯萎。李芸不是那种一味期待而不行动的人。她开始积极地与国内剧组签约,演绎了一系列的角色。在她新的角色里面,人们发现,美国是一个隔绝性能良好的箱子——李芸走的时候是什么样,回来了,还是什么样——简单,固执,而且瘦。
  她离婚了。这一代人都读过舒婷的《致橡树》:也许,我们为了理想,对于其它的不幸,只能保持沉默。
其他文献
与熊猫伟伟结缘    1990年亚运会的闭幕式上,吉祥物熊猫盼盼坐在一辆简约车上,由一位男子陪伴着,缓缓经过体育场。很多人并不知道,车上的“盼盼”其实有自己的名字——伟伟,它是上海杂技团的“明星”,是世界上第一只会杂技的熊猫,而它身边的那位男子就是驯兽大师陆星奇。    说起陆星奇的故事,那得回溯到1973年。那年,上海杂技团恢复了驯兽事业,去了黄山茶林场招人。能离开农村,回到城市,自然吸引了不少
期刊
这个世界愈来愈显得多样而繁杂灿烂,人们生活在潮流与时尚中。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逐渐失去独立的思考,以至于冷落了人类生存的核心内容——精神的价值存在,被不停息的现实生存的巨手所掌控,而无暇于真正的思考。但是,即使在这种背景下,仍有个别智者,通过个人的积极进取,把握时代的脉搏,并结合自己的长期实践、人生感悟,作为其文化艺术创作的主要目的,显现出独特的思考态势,这便显得难能可贵了。    杨正新正是海
期刊
我们文联川西采风团一行12人,于6月30日至7月8日,去川西藏族羌族居住区采风,途经雅安市、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行程两千多公里。    从成都出发,先到雅安。雅安是个奇怪的地方,几乎每天有雨,日日不断,由于雨水的滋润,这里盛产鱼和美女。于是雅安就有“雅安的雨、雅安的鱼、雅安的女”的民谚。在蒙蒙细雨中,每一个烟雨中的女子都有着无限的猜不透的风情。在雅安我们没能吃上雅安的鱼,然而还是淋
期刊
从最近上海热播的电视剧《双面胶》到重播的《婆婆、媳妇、小姑》,从《麻辣婆媳》到《我的野蛮婆婆》,引发了上海人对“婆媳关系”、“姑嫂关系”等人生关系的讨论热潮。    一个很热闹的上海家庭,婆婆、儿媳、丈夫、小姑四口人住在一起。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婆婆是急脾气,儿媳受不了,小姑又对嫂子充满了戒心。三个人天天闹矛盾;丈夫是个好脾气,遇上婆媳吵架,姑嫂冷战,他也不说什么,只哈哈一笑就算了。媳妇向
期刊
方毓强  记者、作家、摄影家、旅行家。出生于上海,曾接受经济、文学和新闻专业的高等教育,硕士学位。热衷于研究文史哲经,关注人类学。信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过中国大部分地区考察,并关注中外文化的交流,提出“有文化,无国界”的思想。访问过欧美亚20余国。发表文字数百万。在多个国家举办个人摄影展。      建设和谐社会不是一句空话,今后还会有更多更大的政策要出台,要实施。但愿我们整个社会都从思想
期刊
秋林一落座,就说自己是狮子座的女人。两个多小时访谈下来,发现她确实具有狮子座的特质:阳光、热情、自信、大方。略作寒暄,秋林开始滔滔不绝地盘点起她过往的点点滴滴,条分缕析,适时地加以总结,让你不禁感叹,坐在面前的长着一张娃娃脸的女人对自己走过的路梳理得那么清晰,思考得那么富有逻辑。  6岁时,秋林就开始表演木偶,接待外宾,之后进入了中福会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舞蹈队,舞蹈《诚实》曾获全国“金孔雀”奖。当
期刊
英国作为世界当代艺术与创意的中心不是没有理由的,在他们的物质灵魂里无不飘荡着艺术的气息。2007年“大声展”—— 一个现在进行时的中国新生代设计和艺术的展览现场上,英国的新生力量也来“一展拳脚”,无论是作品还是讲座,他们都展示了伦敦孕育并不断发展着的创意细胞和多样的文化思考。    一个不分国界的英国展览      走进大宁国际商业广场十二座一楼,电梯旁有一片小小的草坪,草坪上躺着Julia Lo
期刊
  
期刊
她是06年的超女全国总冠军,在此之前,全国人民都不相信这个寡言爱冷场的上海女生,最终会站在所有人的上面。是这个复旦的高材生告诉人们娱乐有时候不止是逗乐,是这个法企的白领告诉年轻人梦有时候值得放弃很多;是她,把新一代上海人心中时尚而不浮华、开放而又内敛的白领精神,以最梦幻的形式,为所有正在梦和现实里挣扎得暗无天日的年轻人,带来一束透心的光。      约了尚雯婕见面那天,上海很热,下午三点,阳光明晃
期刊
在浦东机场登机的时候,上海正是炎炎七月。他只要一离开空调的地方,T恤衫立刻就粘在了后背上,湿嗒嗒地像印了一片地图。好在登机前等候在放足了空调的机场里面。  机场是崭新的,新得还很生涩,还可以嗅到新的建筑材料的气味,但比起一般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的刺鼻的尿骚气和人流拥挤的汗酸臭,实在就清新多了。然而,这一刻忽然有种奇怪的感觉,许多年在上海花花世界里的一切突然被过滤被沉淀了,全部集中到鼻子里去了。尽管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