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栎用材林丰产栽培技术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f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麻栎是皖东地区著名的乡土树种,集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于一身,极具栽培推广价值。该文从麻栎用材林整地要求、壮苗选择、苗木处理、造林方法、栽后管理等环节总结出一套丰产栽培技术,以期为相关经营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皖东地区;麻栎;用材林;丰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7-0104-02
  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Carr.)系殼斗科栎属高大乔木。根系发达,寿命长达500~600a,是我国重要的用材林、薪炭林、防护林树种[1],常散生于天然次生林中,也成片分布在人工林和松栎混交林中。早在1300多年前,滁州就曾规模化栽培过麻栎薪炭林。全市现有新老麻栎林2万hm2以上,除了天长市外,其他各县、市、区均有麻栎林分布,以南谯区、全椒县最为集中,约占60%,被称为全国最大麻栎人工林基地。麻栎全株皆是宝,其树干既可制作装饰板、烧制木炭,又是食用菌的饵料;其果实可加工食用、制造酒精;其叶可放养柞蚕,生产保健用品。同时,它具有抗逆性强、栽植成活率高、生长快、经营周期短、投资少、易推广、采伐后自然萌发成林、水土保持功能强等特点。因此,大力发展麻栎既可保护生态,又可实现林业可持续经营,尤其是南谯区野外放养柞蚕的成功,在当前扶贫攻坚中可发挥新的经济功能。笔者根据多年的麻栎造林实践,并结合前人的成果,通过更新树种,科学管理,摸索出一套石质山麻栎丰产栽培技术。
  1 自然概况
  造林地地处滁州市西北部丘陵区姚洼山头,地理坐标118°16′86″E,32°30′25″N,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年均气温14.8~15.4℃,年均降水量800~1100mm,年均相对湿度80%,无霜期220d。粘盘黄棕壤,成土母岩石灰岩,最大坡度20°,pH值7.2。地带性植被属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主要乔木有松类、黄连木、山合欢、朴树等,下层植被有竹叶椒、芫花、算盘珠、枸桔、桔梗、白茅、牛繁缕、五彩云等灌草。
  2 造林
  2.1 整地要求 2014年10月选择土层40cm以上,石砾含量35%以下,半阳坡或阳坡山场,11月份清除掉拟造林地表所有附属物,用挖掘机深翻垦复,挖土深度40~60㎝。因造林地属于坡地,须分类整地:⑴对于坡度15°以下林地,全面整地,穴状栽植。(2)坡度15°以上的斜坡地沿等高线水平阶带状整地;带宽约1m,带长依地形确定[2]。
  2.2 苗木选择 选用一级或二级、苗龄1~a裸根苗,具体标准为顶芽饱满、干形挺拔、苗干粗壮、粗细高矮均匀、根系发达、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详见下表1。
  2.3 苗木处理 (1)起苗前1d,给苗圃灌一次透水,起苗时注意保护好根系与顶芽;栽植地点远离苗圃的,运输途中做好保湿,最好能随起苗随栽植;(2)不能及时栽植完的苗须假植,选择背风、平坦、避阳、排水良好的地方,挖一深度、宽度均为30~50cm、长度依苗量而定的假植沟,将苗木成捆排列在沟内,用湿土覆盖根系和苗茎下部,踩实,浇足水;(3)修剪掉受机械损伤的主侧根,根幅保留在15~20cm;剪除所有侧枝以及未木质化的、多头的或有病虫害的主梢。(4)栽植时用3%Ca(H2PO4)2、5%FeSO4混合泥浆液,充分打浆,尽快栽植。
  2.4 苗木定植 滁州地区麻栎造林一般按用材林和薪炭林两种方式经营,本次营造的是麻用材林。2015年3月上旬,采取穴植,规格(40~60)cm×(40~60)cm,初植密度4500~6000株/hm2;到10~15a时进行第一次间伐,保留2250~3000株/hm2;至16~20a时,再行间伐至1500~2250株/hm2;栽植深度具体根据立地条件、土壤墒情确定,一般情况下埋土深度应超过苗木根颈2~3cm,做到苗干竖直,根系舒展,填土过半后须提苗踩实,再填土再踩实,最后覆上虚土,并使苗木基部表土呈馒头状。造林后对高80cm以上的苗木进行截干,截去主干的1/2~2/3。
  3 抚育管理
  包括除草、扩穴、培土、松土、幼树管理等,有条件的可结合抚育施肥、追肥,进入8月后停止施追肥,直至林分郁闭[3]。
  3.1 林农间作 造林后至林分郁闭前,可间种2~3a。本地区可间种花生、黄豆、油菜、菊花、中药材等低杆作物,不宜间作高秆作物如玉米、扁豆、丝瓜等高秆和攀缘作物。
  3.2 除草松土 在造林后前3a每年春、夏、秋3季进行,及时清除穴外影响幼树生长的杂草。松土除草要做到里浅外深,不伤害幼树根系,深度5~10cm,第一年扩穴为1m2。从第二年起,应逐年扩大穴盘,起到林分郁闭。
  3.3 幼树管理 造林后3a内,幼林须修枝抚育,每年5月和8月各1次。在麻栎落叶后至翌年发芽前进行修枝,先修去病虫枝、枯死枝、衰弱枝、竞争枝、多头枝等,再剪去树冠最下部常年接受不到阳光的枝条,并注意做到不留枝茬、不伤树皮、切口、平滑。对于3年生、5年生新造林,修枝强度分别为1/3、1/3~1/2。
  4 病虫害防治
  造林后,要对病虫害定期进行调查与监测,做到随时发现,随时防治,力避大面积发生。据调查,在滁州当地麻栎常见病虫害有主要有栗实象鼻虫、栎褐天社蛾、云斑天牛、栎叶锈病等。生产上应以营林措施与物理防治为主,结合进行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但须提防的是,化学防治务必使用在外界环境中易于分解,不造成对环境污染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参考文献
  [1]中国树木志编委会.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500-506.
  [2]于一苏,于光明,李丛,等.皖东丘陵地区麻栎栽培模式及栽培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2009,23(4):81-84.
  [3]汪志强,郡洪星,张新华,等.麻栎薪炭林丰产培育技术[J].河南林业科技,2010,30(3):89-91.
  (责编:徐焕斗)
其他文献
摘 要:该文简要介绍了稻秸全量还田小麦节本增效高产栽培技术的思路、关键技术。重点介绍了稻秸全量还田节本增效高产栽培技术的具体措施和分析效益。  关键词:稻秸;全量还田;小麦;节本增效;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5-23-02  目前农村普遍劳动力紧缺、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种植业效益不高、农业资源(尤其是秸秆资源)浪费严重、农业
摘 要:该文编制了毕节市七星关老城区苔藓植物名录,并分析了其生活型类型,为毕节城区植物资源信息库补充资料以及苔藓植物资源的其它研究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苔藓植物;名录;毕节市  中图分类号 Q9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3-04-27-02  Study on Life Type and List of Bryophytes of Qixinggua
作为用户快速找到理想商品的主要手段,搜索在电商平台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课题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提出一个基于集成学习的算法,衡量电子商务站点的搜索
摘 要:2015年10月1日起国家正式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以下简称VOCs)排放征收排污费,并制定了《挥发性有机物排污收费试点办法》。南京于2017年7月1日起开始对VOCs排放正式收费,但如何确定收费标准及收费方式,是环保部门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从2016年11月至2017年1月,对南京市部分企业VOCS治理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掌握了
摘 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措施,是继耕地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后的又一次伟大实践,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入,林权流转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变化。该文介绍了尤溪县林权流转现状,分析了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促进林权流转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集体林权;流转;对策;尤溪县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7-0103-02  尤溪县森林
电子类产品正朝高密度、小型化、高可靠的方向发展,SMT组装工业也越来越成熟,但是近年来特殊封装器件不断涌现,这类器件对装配要求较高,所以使用常规的SMT装配方法已无法满足
摘 要:该文采用PCR方法研究了养猪场中猪粪和土壤中耐四环素乳糖发酵型肠杆菌(TR-LFE)中的tet-R分布和多样性。结果表明,在分离的258株耐四环素乳糖发酵型肠杆菌中,共检测到191株含有tet-R基因,占74.03%。各样品的耐四环素乳糖发酵型肠杆菌中tet-R基因的检出率范围为3.12%~96.87%。根据检出频率的大小,各类tet-R基因的排列顺序为:tet(A),tet(B),tet
随着国民越来越重视纸质书籍的阅读,国内图书馆的人流量及典藏数量不断增加,传统采用图书标签和条形码的图书管理方式不仅管理效率低而且人工耗费大。本文针对当前图书馆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以射频识别技术为核心,以提高查阅效率,减轻工作人员负担为目标,结合Web Service及数据库等技术,设计实现图书馆智能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