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市耕地质量下降的原因及对策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az_wsx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分析白城市耕地质量下降的原因,并提出提升耕地质量的对策,以为提高当地耕地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 耕地质量;下降原因;提升对策;吉林白城
  中图分类号 S1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4-0211-02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最宝贵的农业资源和不可替代的生产要求。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耕地质量逐渐受到关注。耕地质量高低事关我国农业的绿色健康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核心所在。近年来,由于重用轻养,耕作方式粗放,我国耕地退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东北黑土区有机质正在下降,耕层变浅趋势明显。通过出台支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严格贯彻中央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不断改善耕地基础设施条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体系,促进我国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实现粮食产量“十二连增”奠定了坚实基础。耕地数量逐步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但是耕地质量下降情况也不容忽视,该文以吉林西部为例,以近20年的耕地质量数据为基础列举了造成了耕地质量下降的原因,并提出提高耕地质量和治理耕地污染的对策。
  1 耕地质量下降的原因
  据1985年土壤普查数据表明,吉林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2.09%。其中洮北为1.91%、大安1.97%、通榆1.48%、镇赉2.18%、洮南为2.91%。通过几年的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测试数据平均值是1.41%。其中洮北为1.70%、大安1.33%、通榆0.68%、镇赉1.76%、洮南为1.58%。有机质由原来的平均2.09%下降到现在平均1.41%左右,下降0.68个百分点。
  1.1 耕地保养力度不够
  农民承包土地后当时的承包期限的设置过短使得部分农民对耕地只用不养,进行掠夺式经营,轻投入重产出。原来的耕作制度,如轮作、休耕等制度被破坏,造成耕地有机质补给不足,耕地质量下降。
  1.2 有机肥料投入严重不足
  有机肥投入严重不足,造成了土壤板结,影响了土壤的生产能力。由于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户饲养牲畜少,有机肥源也大大地减少,土壤有机质养分补充不足造成耕地质量下降。
  1.3 化肥的过量使用造成土壤肥料污染板结
  由于过分追求产量,有机肥、农家肥的施用量大幅度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大幅度增加,土壤的保肥、供肥能力和有害物质缓冲作用减弱。白城市的化肥施用量为40万t,主产作物、高产作物化肥施用量为400 kg/hm2左右,化肥利用率仅30%左右,剩余部分残留在土壤中,造成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减少、通透性差、持水量降低,致使耕地质量下降[1]。
  1.4 农药、地膜面源污染严重
  白城市农药施用量已超过3 000 t,但仅有10%~20%附着在作物中,其他则流失在土壤中,造成土壤和水体的严重污染。白城市年使用地膜逾3 000 t,农作物收割后,大部分地膜残留物残留在土壤中,使土壤理化性状变劣,进而影响耕地质量。
  1.5 城市排污环境污染
  城市乡村的生活和工业等垃圾和污水处理不当,随意堆放,垃圾经过风吹、雨水冲蚀进入耕地,造成耕地被侵蚀,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1.6 水土保持能力不足,林木覆盖率太低
  白城市森林覆盖率不足15%,低于全国20.36%的平均水平,且分布不均。土地含水能力下降和降雨量不足,造成水位下降,导致土壤供水不足,土壤易干旱荒漠化。目前土地荒漠化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40%左右,耕地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
  2 耕地质量提升对策
  2.1 测土配方施肥
  作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重要措施之一,国家近年来大力提倡测土配方施肥,将其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节本增效的重要途径。作为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白城市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从2005年开始,至今已有10年,随着工作力度和财政投入的逐年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在不断扩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农民普遍认识到测土配方施肥的好处,科学施肥意识普遍增强,有效控制了盲目施肥、过度施肥,减轻了面源污染,遏制了农田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目前,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已达50万hm2,化验土样10万个,发放农民施肥卡10万份,肥料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每年增产粮食20万t,农民增收1.5亿元,节约化肥4 900 t,节约成本690万元[2-3]。
  2.2 增施有机肥
  为了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应积极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近年来,有机肥的施用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由于农民及某些地方领导的认识不足,积造有机肥的基础设施不配套,缺乏政府强有力的组织引导,很难形成有规模的有机肥积造,而且技术比较落后,质量较差。吉林省已经出台了“增施有机肥补贴试点”政策,达到20 m3以上给予补贴10元,施用商品有机肥(有机质含量不低于30%)1 000 kg/hm2以上给予补贴150元。这一政策的试点和全面施行,必将大大激发农民积造、施用有机肥的热情,对提高耕地质量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3 普及根茬还田技术
  经过多年的宣传推广,加之翻地整地及灭茬机械的改良,白城市玉米根茬还田技术普及很快。在推广根茬还田的同时,还积极探索了秸秆机械粉碎还田等有效途径,但受收获习惯和大型农业机械缺乏的限制,现阶段秸秆还田还难以大面积普及。
  2.4 耕地护养机制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重视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土壤改良和污染耕地修复、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灾毁耕地恢复、开展沃土工程等涉及耕地质量建设的项目,开展项目可行性论证,在涉及耕地质量建设的项目在立项前,应当组织有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参加的可行性论证[4]。
  2.5 提高政策支持力度,在立法上给予耕地更多保护
  制定耕地质量保护措施防止土壤污染,通过相关政策、培训、宣传,引导耕地使用者合理利用耕地,同时充分发挥土肥科技在耕地质量建设中的作用,加大耕地质量监测力度,充分认识保护耕地质量的重要性[5]。
  3 参考文献
  [1] 陈印军,肖碧林,方琳娜,等.中国耕地质量状况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1(17):3557-3564.
  [2] 李涛,孔祥斌,梁颖,等.基于农户决策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理论与方法构建[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0(3):101-107.
  [3] 赵建军,张洪岩,王野乔,等.基于AHP和GIS的省级耕地质量评价研究:以吉林省为例[J].土壤通报,2012(1):70-75.
  [4] 韩璐,徐保根,朱锦尉.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区域的优选方法与实证研究:以浙江省慈溪市为例[J].上海国土资源,2015(1):20-26.
  [5] 石勇,张晓艳,石聿明.白城市耕地质量现状与发展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6(1):253-254.
其他文献
通过对石家庄市58年(1995—2012年)温度资料的研究,找出了石家庄市晚秋、冬季、早春的光热变化规律,即秋冬春季温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冬季温度低且变化幅度较大;秋冬春季光照呈
以松树皮、松树皮混合泥炭土和松树皮混合蔗渣为栽培基质,对铁皮石斛在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生长情况进行研究,通过调查不同栽培基质下铁皮石斛茎长、茎粗、分蘖、节数、根数
分析了当前林业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对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的概念与目的进行阐述,进而提出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的建议,以期促进林业的健康、协调发展。
2011年11月,甘肃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在甘肃画院调研时指出,敦煌是世界顶尖级的文化资源,画院应该把画家们组织起来,围绕敦煌这个艺术主题,统一策划,在题材、材料、技法、特色、风格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形成“敦煌画派”。2012年2月,中国美协工作会议在兰州召开,甘肃打造“敦煌画派”这一命题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2012年3月,由甘肃画院精心策划、以敦煌精神为支撑的 “朝圣敦煌——甘肃画院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大通道,也是古代中国与亚欧大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国际大通道。20世纪90年代的学者根据丝绸之路所经过的
本文用ICP—AES法测定斑岩型铜矿中的铜铅锌钼。采用盐酸硝酸氢氟酸和高氯酸四种酸混合消化样品。研究仪器的最佳工作参数,用基体一致时测定待测元素来校正基体干扰,分别找出仪
静宁,地处六盘山西麓、华家岭之东,古成纪所在地。数千年前,先民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县境西南有闻名遐迩的秦汉古成纪遗址,战国长城穿境而过,丝绸古道横贯东西,古迹遗存遍布南北。史传太皞伏羲氏诞生于成纪水谷(今县境西南部的治平河流域),象天法地,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结网罟以教民渔猎,制嫁娶之礼,作历度,作弦乐,肇启华夏文明。秦汉以来,建郡置县
摘要 从土壤肥力、土壤供钾水平、作物的特征特性、氮磷钾的配施以及土壤田间持水量5个方面探讨提高钾素肥料利用效率的途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 钾肥;利用率;提高途径  中图分类号 S1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4-0213-02  绿色植物在合成有机质以及代谢过程的维持和调节中,必须从土壤中吸收所必需的无机物质,才能满足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主要是一些矿质元
华北落叶松育苗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时间段,温室容器育苗的株高与地径明显高于露天播种育苗,该育苗方式可以作为未来华北落叶松育苗造林的第一选择。
本文以资源环境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分别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建立了新疆生态安全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信息熵法计算出新疆各地州、市的生态安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