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董仲舒是汉代的第一大儒,对于儒学在汉武帝时被定于一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当时被尊称为“汉代孔子”。司马迁说他“为人廉直”,东汉王充称赞他为学“专精一思”,何晏也说董仲舒“儒雅博通”。
司马迁说董仲舒
“为人廉直”,意为他是一个清廉、耿直之人,品格高尚。史书上还一致认为,董仲舒是一个严格遵守儒家礼义的人,说他在言谈举止上,非礼不行,正因为如此,他受到了大家的敬重。
就王充称赞董仲舒“专精一思”来说,并非是夸饰之言,而是有事实根据的。据史书的记载,如在《史记》与《汉书》中都有这样的记载,在董仲舒的寓所之旁有一座非常漂亮的园圃,这应该是一个放松身心的好地方,照理说读书学习累了以后,可以在此放松一下,这在情理之中。可董仲舒不这样,他专心致志,心无旁骛,非常的认真与专注,足足有三年的时间,对于这所漂亮的园圃连看都不看一眼,留下了“三年不窥园”的佳话。
汉武帝即位以后,马上召集当时一些有见地有思想的人,来讨论治国的方针大计,董仲舒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曾对“天人三策”,正是在这个有名的对策中,他提出了所谓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受到了汉武帝的高度肯定,从此这也就成为汉以后思想文化领域的最基本的国策。这次对策是西汉初年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儒学已经取得了正统的地位,对而后儒学与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起着复杂而又深远的影响。
《汉书·董仲舒传》称他“为群儒首”,就因为他在秦王朝的焚书坑儒,所谓的《六经》分崩离析之后,承担起了复兴儒学的重任,史书说他“下帷发愤,潜心大业”,决心要让以后的学者的思想都统一到儒学上来。而汉武帝的召集大家来公开讨论与辩论,为董仲舒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幸运的是他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用了。当然究其学术而论,董仲舒在儒学的复兴努力中,不是简单地回归到孔孟,而是有所创新的,就是把儒家思想与阴阳家的思想在新的条件下的结合,所以《汉书·五行志》又说他“始推阴阳,为儒者宗”。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为群儒首”、“为儒者宗”的董仲舒,在政治上并未被汉武帝重用。他曾做过江都相,后来又做过胶西相,这其实都只是一些较为低级的官吏。即便如此,有的也是出于别人的陷害所致,这个人就是公孙弘。原来胶西王这个人很骄纵,常常杀戮官员,公孙弘推荐他,就是想借胶西王之手来除掉董仲舒。董仲舒也知道这是个阴谋,幸好胶西王知道董仲舒品行高洁,很善待他,并不像往常对待别的官吏那样。
既然把阴阳之学与儒学相结合,阴阳之学讲灾异,董仲舒也当然推说阴阳灾异,为此差点被汉武帝杀了头。当时,辽东的高庙有灾害发生,董仲舒以其阴阳学大家的身份,在家中推说其意,只是一个草稿,并未上奏给皇上。主父偃嫉妒董仲舒的才华,就偷了董仲舒的书,上奏给皇帝,汉武帝请大家看董仲舒的推演之书,发现其中有讥讽之意,汉武帝就要治董仲舒的死罪,但最终被赦免了。董仲舒从此长了个教训,以后再也不谈阴阳灾异之事。
董仲舒是汉代儒学的宗师,他的思想“为汉制法”,成为当时的指导思想。
司马迁说董仲舒
“为人廉直”,意为他是一个清廉、耿直之人,品格高尚。史书上还一致认为,董仲舒是一个严格遵守儒家礼义的人,说他在言谈举止上,非礼不行,正因为如此,他受到了大家的敬重。
就王充称赞董仲舒“专精一思”来说,并非是夸饰之言,而是有事实根据的。据史书的记载,如在《史记》与《汉书》中都有这样的记载,在董仲舒的寓所之旁有一座非常漂亮的园圃,这应该是一个放松身心的好地方,照理说读书学习累了以后,可以在此放松一下,这在情理之中。可董仲舒不这样,他专心致志,心无旁骛,非常的认真与专注,足足有三年的时间,对于这所漂亮的园圃连看都不看一眼,留下了“三年不窥园”的佳话。
汉武帝即位以后,马上召集当时一些有见地有思想的人,来讨论治国的方针大计,董仲舒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曾对“天人三策”,正是在这个有名的对策中,他提出了所谓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受到了汉武帝的高度肯定,从此这也就成为汉以后思想文化领域的最基本的国策。这次对策是西汉初年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儒学已经取得了正统的地位,对而后儒学与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起着复杂而又深远的影响。
《汉书·董仲舒传》称他“为群儒首”,就因为他在秦王朝的焚书坑儒,所谓的《六经》分崩离析之后,承担起了复兴儒学的重任,史书说他“下帷发愤,潜心大业”,决心要让以后的学者的思想都统一到儒学上来。而汉武帝的召集大家来公开讨论与辩论,为董仲舒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幸运的是他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用了。当然究其学术而论,董仲舒在儒学的复兴努力中,不是简单地回归到孔孟,而是有所创新的,就是把儒家思想与阴阳家的思想在新的条件下的结合,所以《汉书·五行志》又说他“始推阴阳,为儒者宗”。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为群儒首”、“为儒者宗”的董仲舒,在政治上并未被汉武帝重用。他曾做过江都相,后来又做过胶西相,这其实都只是一些较为低级的官吏。即便如此,有的也是出于别人的陷害所致,这个人就是公孙弘。原来胶西王这个人很骄纵,常常杀戮官员,公孙弘推荐他,就是想借胶西王之手来除掉董仲舒。董仲舒也知道这是个阴谋,幸好胶西王知道董仲舒品行高洁,很善待他,并不像往常对待别的官吏那样。
既然把阴阳之学与儒学相结合,阴阳之学讲灾异,董仲舒也当然推说阴阳灾异,为此差点被汉武帝杀了头。当时,辽东的高庙有灾害发生,董仲舒以其阴阳学大家的身份,在家中推说其意,只是一个草稿,并未上奏给皇上。主父偃嫉妒董仲舒的才华,就偷了董仲舒的书,上奏给皇帝,汉武帝请大家看董仲舒的推演之书,发现其中有讥讽之意,汉武帝就要治董仲舒的死罪,但最终被赦免了。董仲舒从此长了个教训,以后再也不谈阴阳灾异之事。
董仲舒是汉代儒学的宗师,他的思想“为汉制法”,成为当时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