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命题:“合理性”更重于“人文性”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58924650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高考,重庆卷与全国卷一的作文材料都取自于两年前网络上报道过的新闻事件。考题揭晓后,在社会上都引发了极大的争议。笔者以为全国卷一“举报父亲驾车接电话”的作文材料虽有争议,但将它命制为高考作文题也无甚大碍,因为它的价值取向是明确的,不会干扰考生的审题立意。但是重庆卷的材料却不适宜作为高考作文题使用,虽然这也是一个真实的案例。但该事件里有诸多不合理的地方,会给考生的审题立意造成较大的困惑与误导。
  重庆卷作文题的材料,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命题者给出这则材料的意图是告诉考生:遇到什么事情,不要急着下结论,与人为善,耐心地等一等,或许事实不是你所想象的那个样子。
  在这则作文材料中,命题者引导考生思维的主要是这一句文字:“车上乘客开始埋怨,说母子俩耽误了大家的时间。”对此,笔者要问命题者:车上的乘客有错吗?错在哪里?
  在今天这个高效率的社会,一分钟可以创造惊人的价值,当然也能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时间对每一位赶着上班的乘客而言都是宝贵的,所以守时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准则。再者从通常的乘车经验来看:等人是最为着急的,尤其是在没有准确的时间预期的情况下。因此本题中,车上乘客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有一些埋怨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应当受到批评。非但如此,笔者以为:应当点赞车上的乘客。因为“这时,那位腿有残疾的母亲一瘸一拐地上了车,所有人都沉默了”这一句说明车上的乘客对残疾人都是有同情心的。
  这个材料中真正应该受到批评的是小男孩与公交司机。小男孩应该主动向司机说明他妈妈的特殊情况;纵使小男孩不知道主动说,公交司机从反光镜中也应该能看到那位一瘸一拐走过来的母亲,他应该主动向埋怨的乘客说明情况。
  很纠结命题者将这样一个极偶然的材料放到了高考试卷上,更遗憾的是命题者的意图与材料本身的客观事实相违背。命题者太看重这则材料中的人文性了(由“沉默”一词所带出的对人性的观照、反思),以至于他的思维全落在了人文性上,而忽略了去推敲一下基本的事实。笔者以为:人文性固然是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之所在,但是高考作文既是选拔人才,同时也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一次教育;既是教育,首先就得保证教给学生的是正确的观点、正确的思维方式——不该批评谁?应该批评谁?
  总之,重庆卷的高考作文题,你弄巧成拙了。
  [作者通联:江苏滨海中学]
其他文献
含 混  诗歌语言有其特殊性,它追求表达的凝练,可“破空而来,绝尘而去”(余光中语);诗歌语言追求语义的丰富,它可有比兴义、象征义、双关义、暗示义、隐喻义等;在形式上,为表情达意的需要,诗歌语言还追求反常,它可以突破逻辑、语法的樊篱,肆意“越轨”,可含混、歧义、变形、错位……以追求新奇中特有意义的表达。  所谓含混,就是指语言的模糊表达,从而造成意义表达的多解性。一个语词、一个句子的意义多解,往往
如今的语文课堂,掌声、笑声特别多,幻灯片、音乐伴奏、画面展示多,热闹非凡、皆大欢喜情形多,这种种“虚假繁荣”而又缺失深度的课堂比比皆是,让我们不禁思索这是语文教学的常态吗?没有难度来适度支撑的课堂何时才能消失?深度语文课堂何时才能归来?  一、适宜的追问使学生的思维更深刻  追问是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或者问题回答结束后的一个教学步骤或策略。追问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机智,也是教师教学
对于怎么写,夏丏尊在《文章讲话》《文章作法》《文心》《国文百八课》《开明国文讲义》等著作或教材中,在《关于国文的学习》《学习国文的着眼点》等文章中,探讨不厌其详。可以说,在其写作教育思想体系中,这部分的思考,占据了半壁江山。  关于怎么写的论述虽然浩繁,但择其要,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一、勉力求通,不忘求好  “求通”“求好”主要是从写作标准的角度来谈的。  在夏丏尊看来,求通的标准可分为二:一
【评议论文】郑国民 尹逊才《对语文课堂教学小组讨论的问题的思考》,原载《语文建设》2006年第2期  【原文提要】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等实践性层面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文章以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小组讨论存在的问题为视点,分析了小组讨论存在的种种误区,提出了改进语文课堂教学小组讨论问题的策略和措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小组讨论在以班级为单位的课堂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构主义理
自主学习是当今教育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所谓自主学习,就其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相对的是“被动学习”“他主学习”“机械学习”。目前,国外的自主学习理论主要有七个派别,包括现象学学派、操作主义学派、信息加工学派、意志学派、言语自我指导学派、社会认知学派、建构主义学派等。它们对这五个问题都做了回答:(1)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是什么;(2)借助什么样的过程学生做到了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应;(3
林纾《春觉斋论画》云:“名大家画,多在人不经意处格外经意。”文学亦然,文坛高手往往不需要惊天动地的事物,相反,他能够通过一些不为人注意的细微末节,精心着意,达至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效果。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作家,他在一些作品中,通过人物的“辫子”、“称谓”、“偷”等表面看来似乎微不足道的事物或言行,刻画出令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的文学景象。我们在鲁迅作品教学中,如果抓住人物的“辫子”,聆听人物的“称谓
【评议文章】靳彤:《强化作品细读 回归文学审美:关于文学教育合法性的思考》,《教育研究》,2012年第12期。  【原文提要】一方面,随着以工具理性为核心的技术主义的泛滥,以审美教育、人文教育为职责的文学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也存在被工具化、功利化的严重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后现代思潮的影响,语文课堂上文学教育成为无规定性与无目标性的愚人节狂欢。这两种倾向使得文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合法性遭到质疑。细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关乎学生生命成长的一个永恒话题。自新课标颁布以来,西方体验美学中“体验”理念的融入,一方面给阅读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语文课堂呈现出一片生态教育环境下的绿色生机;另一方面也使传统阅读教学在内容和方法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程翔老师本着长期以来对语文教育真谛的执著追求,以一种雍容大度、兼容并蓄的教育情怀,对新形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系在读博士后。    语文学科设置综合性学习的领域,被誉为“新世纪语文课程和教材建设最重要的时代创新”(余映潮语)。然而,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它又是语文界最有争议的话题之一。《人民教育》(2005年第4-5期)、《
《西游记》乃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艺术宫殿。作为一部神魔小说,《西游记》以幻想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因此对于它的思想内容的研究,一直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小说是一曲英雄的悲剧挽歌;有人认为小说表现了道教和佛教的宗教纷争;有人认为小说是歌颂反封建斗争;有人认为小说主题应为惩恶扬善;有人认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