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院的记忆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ax_6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一扇木门被谁打开,嘶哑的声音就像烧着旱烟锅的爷爷,咳嗽声穿透我的肺叶。记忆在血液里沸腾,偶尔溅出来的悲伤让我的骨头酥软,身前的泪水打不湿身后的影子。
  时光给门头上的青瓦打上墨绿的油彩。路过的老猫惊飞路过的小鸟,一颗幸运的种子悄悄成长。某一天,小猫追逐路过的老鸟,在几株野草间穿梭,碰落几滴颓废的时光。
  一扇门,进与出之间相隔多久?一把锈迹斑斑的铁锁,收藏了一个世纪。
  二
  这座老院里有两棵树,在四月的风里长出一段阳光的香味。我深深地迷恋苹果花的味道,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在两棵树之间,在这个老去的院子里。
  昔日的阳光里,爷爷看着小侄子摘取这棵树上酸酸的果子;奶奶带着尕侄女挑选着另一棵树上甜甜的苹果,他们的笑容逸散在老院里;而现在,我站在两棵正在开花的苹果树之间,却抓不住爷爷拄拐的影子,我哭了。
  一座老院,两棵苹果树还能相伴多久?
  三
  那台老石磨安静地躺在老院的角落,岁月磨平了它的棱棱角角,一层泥土尘封了它往日的峥嵘。
  擦开一点点沉淀的时光,热气腾腾的苞谷面窝头粗糙着我的童年。好长的一段日子里,我害怕一圈圈转动的石磨,旋转的石磨磨碎了艰苦的日子,也磨碎了我嬉戏在小河里的快乐。
  我也喜欢旋转的日子,在奶奶听不懂的歌谣里,有着听不懂的希冀。灶台上的苜蓿菜和窝头的香味充盈在舌尖上的每个细胞。
  没有了磨房,也就没有了一段记忆。奶奶的歌谣和石磨一起老去。
  四
  一群麻雀在上房的瓦砾间叽叽喳喳,喧嚣着它们的快乐!在这间苍老的房子上,它们筑起温暖的巢,占据了岁月打在上房上的烙印。
  这间上房和爷爷一样,是这个小村庄不多的几位老人。时间侵蚀了他的每一根木头,每一片瓦砾,我用扫帚擦拭不掉他骨子里的苍老,那道深深地刻痕需要最虔诚的祈祷抹平。
  又有几只黑色的精灵开始筑起它们的坚实的巢,它们的喙上是否还有去年的气息,那种河泥里淡淡的腥气。再也没有拄拐的奶奶真情的守望,守护这些可爱的精灵。
  五
  爷爷的旱烟锅再也不会点燃生活的苦味,奶奶的歌谣也不会在这座院子里传出。也许我转身后,厚厚的蜘蛛网锁住我目光的罅隙,一排排青瓦上长出爷爷的胡须。
其他文献
到了叙述和介绍中国十二生肖动物的成语文化与对应的阿拉伯文化中的动物成语文化的最后一组了,即猴、鸡、狗以及猪。这篇文章将探究这四种动物在中阿文化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同时还阐述这四种动物的本性。  一 猴子  “猴”在中国十二生肖中排行第九,在十二支配属“申”,猴子并不是家畜,与人类的关系就比不上“六畜”那样密切。但是猴子属于灵长类动物,所以在人的感觉上,猴子比其他动物就多了几分亲近感。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期刊
关中的睦邻之帮——福音村  赵先生爱羊,养羊是他退休后的主要生活,以至于现在他一见人就介绍自己是“羊倌”和羊的人类朋友。起初,我对此还有点小小的纳闷,他的口音不是陕西当地人的口音,而更像其山东老家的口音。随着我对他口音的熟悉,我才明白他的名字“杨山”这两个汉语词,也是“山羊”这两个字的同音字。  六十七年来,赵先生几乎没有离开过福音村。也没有这个必要,他家的门前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现代中国动荡和唯利是
期刊
编辑这期《美文》“汉风专刊”时,正值新春时节,整个中国甚或整个地球都在准备着、忙碌着、热闹着庆祝中国年。从电视新闻报道得知,不仅全球华人在庆祝,还带动着世界各地的非华人族裔参与进来,有的国家甚至将中国春节确定为“法定”节日,以后年年与华人一同放假、狂欢。这说明,中国的习俗已越来越多地吸引着外国人的眼球,中国的故事已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感兴趣,中国的文化也已越来越多地走到了全球、融入了世界。  与这样
期刊
余秋雨先生曾说,他看过很多名片,名片上印着“国家一级演员”。余秋雨说他一直不明白,“国家”两个字放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是指自己属于官方?还是指自己经过“国家级”评选?但他到处打听,“国家”并没有设立过这样一个统一的评选机构。更奇怪的是,有“一级”必有“二级”,但那么多年来,他说他怎么从来未见过一张名片上印着“国家二级演员”?在北京余秋雨先生还见过一张名片,上面印着“世界文艺界协会主席”。余先生调侃地
期刊
宝宝醒了,哭了起来。现在是凌晨3点。我不清楚她是饿了还是被外面的烟花爆竹吵醒了。虽然已经是深夜,仍有许多人在北京的冬夜里燃放着各式的烟花,喜迎新春的到来。  这是宝宝的第一个春节:她将第一次体验这种爆竹响彻通宵,烟花一直闪耀到天明的经历。对于我,这是第四次。然而这个新年对我这个新组的小家来说意味着很多。  这一年,我用崭新的眼光认识中国的新年。都说中国文化非常博大精深。假使没有扎根并且融入中国真正
期刊
中国古代宫廷很早就有画师供职:周代名为“画史”;两汉时期有“尚方画工”和“黄门画者”;唐朝进一步分为供养、待诏、袛候等等。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御用画院机构始于五代,北宋统一中原后继承接收后周及西蜀、南唐的画院和画家,设立了翰林图画院。自此,画院制度日臻完善,日益隆盛,两宋时期也随之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一个高峰。  时至北宋徽宗一朝,宫廷画院达到极盛,画院在制度上革新,画家在待遇上得到极大提高。聚集培
期刊
「打开全文」 又称“打开全文体”,是近年间日渐流行的一种网络新文体,简单说,所谓“打开全文”,是指在书写、传播段子或笑话时,将“包袱”“谜底”“彩蛋”之类设置在“打开正文”后呈现,让“包袱”更响,“彩蛋”更亮,它有约30%的搞笑,40%的恶作剧以及约20%左右的装神弄鬼……调皮或自以为机智。  「他们的人生比世界上任何的电子产品都要重要」 来自作者洁颖推荐,“近日,一个美国南部的彪悍老妈因痛恨其孩
期刊
山水画在两宋之际是个高峰,审美情趣和技法系统在这一时期都日臻成熟。画家“驱山走海”将山川江河,林木溪径,野村人家绘制成一幅连绵美景的山水画长卷。这是须要何等的心智机巧。  表现大跨度空间的山水景色,乃至将千里江山融汇到一幅画中,中国古代绘画者创造性的采用移动、减距、以大观小的散点透视法来表现广阔而丰富的景象。这种方法给画家在空间处理上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自由。  透视,中国古代谓之“远进法”。散点透
期刊
1.请谈谈黄土高原和故乡对你文学创作的意义。  我出生在大西北最为贫瘠的黄土高原上,我的故乡是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落,它算不上美丽,但在我的人生及创作道路上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黄土高原上稀疏的植被,故乡的乡亲们,祖父、父亲、母亲,姐姐,他们在我成长和创作的道路上给我无限的灵感,是我为之不懈努力的动力源泉,也是我心灵深处一处清喜的水泽,一处灵魂的净地。  2.在很多学生着迷于“45度仰望天
期刊
看了这个题目,千万别误解成教师的自恋,我绝无否定还有自学的途径。我这里说的“学离不开教”,一是前面讲过了“学”,要引出一个“教”字来,顺畅。二是从教学过程和语言文字诸多方面来说,学与教确实离不开。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当然就是教离不开学,这一点是绝对的。连孔子都不是生而知之者,我们岂能不学就教?  前文从字形上讲过“学”与“数”之间的关系,其实“学”与“教”“觉”有关系,与“效”“校”等字的音义也有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