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得切实、干得扎实、做得真实、活得踏实”,为环境教育讴歌、为科技教育实干、为校外教育拼搏、为创新事业奉献是我践行的教育人生。
我在校外开展环境教育已有25个年头。有时,自己都感到吃惊,居然在校外环境教育战线坚持了这么长时间。其间有过孤独的摸索、失败的彷徨、焦急的等待……但更多的是为我钟爱的教育事业,为我热爱的美好家园,为我喜爱的科学创新而顽强地拼搏、勇敢地应对、不懈地探索。因此,我感到走过的每一步都是那样的赏心悦目!
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比较有不少困难。没有固定生源、教学大纲和教材,有时甚至没有场地。教什么?怎样教?条件怎样?如果强调困难,几乎每个校外教师都会感到困难。而我看到的是校外教育比校内教育有更大的优势,可以不局限于一种模式、一种规范、一种教材,可以给教师以更为广阔的创新和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多彩的环境世界 多样的实验设计
伴随着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中国十大环境问题的提出,环保这个话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环境保护的类别越分越细,大到宇宙环境,小到微观世界,远到地球两极,近到衣食住行,可以讲的内容丰富多彩。校外教师如何找准开展环境教育的切入点,激发学生探索兴趣,使他们能够较快地迈入保护环境的行列中呢?我设计了一个问卷,面向全市1000名青少年开展调查。我了解到青少年最关心的环境问题是:大气、水和噪声。我用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等方法丰富我的课堂活动,通过调查、考察、实验、体验、讲授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其中实验法最吸引学生。我设计的中草药中的色素提取、蔬菜中亚硝酸盐的对比、加碘盐的测定、水污染测试仪、多功能耗电测试仪、手机辐射检测、饮料与健康、有毒塑料鉴别等几十个环保实验,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捕捉环境问题 确立研究主题
很多学生和老师找到我,迫切希望我能够帮助他们选定一个环保问题。的确,一个新颖、有实际意义的选题是教学成功的一半。但关键是如何确定一个环保话题,这使我想起一个故事:美国某公司花巨资造了一个大型电机,可就是不运行,无奈的老板悬赏1万美金请人修理。一位无名的工程师围着电机转了一圈,便用粉笔在机身上画了一个道说:“请将这里的线圈缩短16圈。”果然机器开始动起来。有人说,你挣钱未免太容易了,画了一下就挣1万美金。工程师说:“如果这只粉笔值1美元,那么画的那条痕迹就值9999美元,因为这条痕迹里包含的是技术。”
这个故事说明拥有思考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由此故事联系到环保选题的确定,学生不能仅依赖别人的帮助,要学会自己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抓住学习中的每一个小细节,特别是要引导学生观察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小问题。在最终确定选题前,要三思而后行:能做到吗——重视题目的可行性;有新意吗——突出题目的创造性;有用吗——讲究研究结果的实用性;有条件吗——强调因地制宜地开展研究。在这个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科学研究选题的路径,即思考—设问—实践—发现—分析—讨论—立题。
一个小姑娘告诉我,她家的窗台上有小鸟停留。这个看起来很一般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好的小选题,涉及“观鸟”还是“关鸟”的大问题。于是,我鼓励她用一年的时间观察、拍照和研究。她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如果窗台上有很多杂物,小鸟不爱来;如果有一些五谷杂粮,鸟儿就会多;秋季来的小鸟身形很肥,春季来的小鸟身形较瘦;周围环境好的社区,鸟就会多等。她用自己的观察说明,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小鸟的生活。后来,小姑娘将自己的观察写成报告,获得北京市金鹏科技论坛一等奖。
一个学生看完《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后,问我:“北京真有把树盖在房子里的住户吗?”我鼓励他在北京找找,并帮助他设计了调查路线和方法。没想到,他居然找到100多棵与张大民家类似的树,并给这些树命名为“困树”。随后,他撰写了一篇《困树的心声》,代表“困树”向100多家居民申述,并通过多家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后来,他获得了“全国福特环保青少年奖”。
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身边的环境问题
曾有一位开展环境教育多年的教师问我:“垃圾分类、废电池回收、节水节电都做了,在全民都开始重视环境保护时,我们还有什么可做的?”这位教师忽视了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内涵,即要鼓励青少年用创新的眼光发现环境问题,用科学的方法探究环境问题,用扎实的理论分析环境问题,让环境教育插上科学的翅膀,使之更具有生命力。
“雪、盐、行道树”的研究源于1996年底报纸上的一条消息:“下雪后,市里对主要马路洒了四千吨盐水,以融化路上的积雪,缓解交通堵塞。”经过讨论,师生感到这样多的盐水被洒在马路上,又被扫雪的人堆积到路边的树坑里,有可能影响树木的生长。为此,学生对树坑中的盐分进行了一年的监测。师生共同设计了这样一套研究方案:首先是选点,把树木分为调查组和对照组。调查组为洒盐水道路旁的树坑,对照组为不洒盐水道路附近的树坑。其次是分析数据、寻找问题所在。最后是通过媒体将结果向社会公布,引起社会对于该问题的关注。研究采用按月采集树坑里的土壤,测定土壤中氯的含量的方法。
经过一年的调查发现,洒过“盐溶雪”的树坑里的盐分大大高于对照组,已经到了可能危害树木、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程度。1997年12月,学生的研究结果在《北京晚报》上公布,引起北京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政府在1998年1月14日公布了“不准将盐溶雪堆到树坑里的市政府2号令”。5年后,经全国政协委员的建议启用了新型融雪剂化雪。
培育学生 成就自己
当前教育形势不允许教师停滞不前,我们要师生共进,在培育学生的过程中成就自己。教师在工作中要有强烈的环境意识、敏锐的信息意识、明确的辅导意识、执著的开拓意识和严谨的科研意识,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下面具体阐述这五种意识的内涵。
强烈的环境意识,要求教师采取积极正向的环境行动,使生活素质和环境质量能达成动态平衡,并使学生也具有相同的能力,在适当的时机采取个人或集体行动。
敏锐的信息意识,要求教师能运用教育哲学知识、道德思考理论、行为关系理论、学习迁移理论,选择、发展、实施及评鉴课程计划与教材教法,有效地达成环境教育目标;教师要有敏锐洞察信息的素质,及时抓住来自社会的科技信息,抓住来自学生的兴趣信息。
明确的辅导意识,包括教师开展专项辅导培训,进行示范教学;帮助学生“量体裁衣”,选择适合的课题;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形成自己的“研究团队”。
执著的开拓意识,即教师有能力选择、发展及实施课程教材,使学生能认知人类的行为如何影响环境,了解国内和国际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解决的方案;澄清价值观对作决定的重要性,以及明确各种负责任的公民行动;教师要能够克服困难,善于在逆境中生存,不断创新,不故步自封;要用前瞻性的思考面向全体学生的环境教育普及问题。
严谨的科研意识,这是走向研究型教师的必备素质。教师应能运用生态学的知识及原理去分析环境问题,调查、发现并评鉴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并预测其后果。同时,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具有相同的能力;帮助学生从科学角度思考问题,利用科学方法开展课题研究;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掌握设计实验的能力。
周老师感悟人生
——幸福“三部曲”
教师不是最适合年轻人的职业,经常要承受没有经验可言、没有地位可炫、没有乐趣可说、没有时间可乐的痛苦。你承受了,幸福向你招手。
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的职业。勇于接受新的挑战,从而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拥有丰硕的研究成果,收获自身的成长,幸福向你走近。
教师是一份美好、神奇和充满创造性的职业,能够感受美好,见证神奇,享受其间的乐趣,你会发现教师不再是一份职业,而是一份事业,幸福与你拥抱。■
我在校外开展环境教育已有25个年头。有时,自己都感到吃惊,居然在校外环境教育战线坚持了这么长时间。其间有过孤独的摸索、失败的彷徨、焦急的等待……但更多的是为我钟爱的教育事业,为我热爱的美好家园,为我喜爱的科学创新而顽强地拼搏、勇敢地应对、不懈地探索。因此,我感到走过的每一步都是那样的赏心悦目!
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比较有不少困难。没有固定生源、教学大纲和教材,有时甚至没有场地。教什么?怎样教?条件怎样?如果强调困难,几乎每个校外教师都会感到困难。而我看到的是校外教育比校内教育有更大的优势,可以不局限于一种模式、一种规范、一种教材,可以给教师以更为广阔的创新和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多彩的环境世界 多样的实验设计
伴随着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中国十大环境问题的提出,环保这个话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环境保护的类别越分越细,大到宇宙环境,小到微观世界,远到地球两极,近到衣食住行,可以讲的内容丰富多彩。校外教师如何找准开展环境教育的切入点,激发学生探索兴趣,使他们能够较快地迈入保护环境的行列中呢?我设计了一个问卷,面向全市1000名青少年开展调查。我了解到青少年最关心的环境问题是:大气、水和噪声。我用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等方法丰富我的课堂活动,通过调查、考察、实验、体验、讲授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其中实验法最吸引学生。我设计的中草药中的色素提取、蔬菜中亚硝酸盐的对比、加碘盐的测定、水污染测试仪、多功能耗电测试仪、手机辐射检测、饮料与健康、有毒塑料鉴别等几十个环保实验,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捕捉环境问题 确立研究主题
很多学生和老师找到我,迫切希望我能够帮助他们选定一个环保问题。的确,一个新颖、有实际意义的选题是教学成功的一半。但关键是如何确定一个环保话题,这使我想起一个故事:美国某公司花巨资造了一个大型电机,可就是不运行,无奈的老板悬赏1万美金请人修理。一位无名的工程师围着电机转了一圈,便用粉笔在机身上画了一个道说:“请将这里的线圈缩短16圈。”果然机器开始动起来。有人说,你挣钱未免太容易了,画了一下就挣1万美金。工程师说:“如果这只粉笔值1美元,那么画的那条痕迹就值9999美元,因为这条痕迹里包含的是技术。”
这个故事说明拥有思考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由此故事联系到环保选题的确定,学生不能仅依赖别人的帮助,要学会自己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抓住学习中的每一个小细节,特别是要引导学生观察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小问题。在最终确定选题前,要三思而后行:能做到吗——重视题目的可行性;有新意吗——突出题目的创造性;有用吗——讲究研究结果的实用性;有条件吗——强调因地制宜地开展研究。在这个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科学研究选题的路径,即思考—设问—实践—发现—分析—讨论—立题。
一个小姑娘告诉我,她家的窗台上有小鸟停留。这个看起来很一般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好的小选题,涉及“观鸟”还是“关鸟”的大问题。于是,我鼓励她用一年的时间观察、拍照和研究。她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如果窗台上有很多杂物,小鸟不爱来;如果有一些五谷杂粮,鸟儿就会多;秋季来的小鸟身形很肥,春季来的小鸟身形较瘦;周围环境好的社区,鸟就会多等。她用自己的观察说明,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小鸟的生活。后来,小姑娘将自己的观察写成报告,获得北京市金鹏科技论坛一等奖。
一个学生看完《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后,问我:“北京真有把树盖在房子里的住户吗?”我鼓励他在北京找找,并帮助他设计了调查路线和方法。没想到,他居然找到100多棵与张大民家类似的树,并给这些树命名为“困树”。随后,他撰写了一篇《困树的心声》,代表“困树”向100多家居民申述,并通过多家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后来,他获得了“全国福特环保青少年奖”。
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身边的环境问题
曾有一位开展环境教育多年的教师问我:“垃圾分类、废电池回收、节水节电都做了,在全民都开始重视环境保护时,我们还有什么可做的?”这位教师忽视了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内涵,即要鼓励青少年用创新的眼光发现环境问题,用科学的方法探究环境问题,用扎实的理论分析环境问题,让环境教育插上科学的翅膀,使之更具有生命力。
“雪、盐、行道树”的研究源于1996年底报纸上的一条消息:“下雪后,市里对主要马路洒了四千吨盐水,以融化路上的积雪,缓解交通堵塞。”经过讨论,师生感到这样多的盐水被洒在马路上,又被扫雪的人堆积到路边的树坑里,有可能影响树木的生长。为此,学生对树坑中的盐分进行了一年的监测。师生共同设计了这样一套研究方案:首先是选点,把树木分为调查组和对照组。调查组为洒盐水道路旁的树坑,对照组为不洒盐水道路附近的树坑。其次是分析数据、寻找问题所在。最后是通过媒体将结果向社会公布,引起社会对于该问题的关注。研究采用按月采集树坑里的土壤,测定土壤中氯的含量的方法。
经过一年的调查发现,洒过“盐溶雪”的树坑里的盐分大大高于对照组,已经到了可能危害树木、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程度。1997年12月,学生的研究结果在《北京晚报》上公布,引起北京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政府在1998年1月14日公布了“不准将盐溶雪堆到树坑里的市政府2号令”。5年后,经全国政协委员的建议启用了新型融雪剂化雪。
培育学生 成就自己
当前教育形势不允许教师停滞不前,我们要师生共进,在培育学生的过程中成就自己。教师在工作中要有强烈的环境意识、敏锐的信息意识、明确的辅导意识、执著的开拓意识和严谨的科研意识,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下面具体阐述这五种意识的内涵。
强烈的环境意识,要求教师采取积极正向的环境行动,使生活素质和环境质量能达成动态平衡,并使学生也具有相同的能力,在适当的时机采取个人或集体行动。
敏锐的信息意识,要求教师能运用教育哲学知识、道德思考理论、行为关系理论、学习迁移理论,选择、发展、实施及评鉴课程计划与教材教法,有效地达成环境教育目标;教师要有敏锐洞察信息的素质,及时抓住来自社会的科技信息,抓住来自学生的兴趣信息。
明确的辅导意识,包括教师开展专项辅导培训,进行示范教学;帮助学生“量体裁衣”,选择适合的课题;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形成自己的“研究团队”。
执著的开拓意识,即教师有能力选择、发展及实施课程教材,使学生能认知人类的行为如何影响环境,了解国内和国际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解决的方案;澄清价值观对作决定的重要性,以及明确各种负责任的公民行动;教师要能够克服困难,善于在逆境中生存,不断创新,不故步自封;要用前瞻性的思考面向全体学生的环境教育普及问题。
严谨的科研意识,这是走向研究型教师的必备素质。教师应能运用生态学的知识及原理去分析环境问题,调查、发现并评鉴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并预测其后果。同时,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具有相同的能力;帮助学生从科学角度思考问题,利用科学方法开展课题研究;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掌握设计实验的能力。
周老师感悟人生
——幸福“三部曲”
教师不是最适合年轻人的职业,经常要承受没有经验可言、没有地位可炫、没有乐趣可说、没有时间可乐的痛苦。你承受了,幸福向你招手。
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的职业。勇于接受新的挑战,从而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拥有丰硕的研究成果,收获自身的成长,幸福向你走近。
教师是一份美好、神奇和充满创造性的职业,能够感受美好,见证神奇,享受其间的乐趣,你会发现教师不再是一份职业,而是一份事业,幸福与你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