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何以成“局”:清末新政视野下的吉林全省林业总局

来源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nu90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满人崛起的一种文化符号,东北的森林在清朝前期统治者塑造自身权威和价值取向的过程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然而甲午前后,由于西方林业知识的传入和日俄对东北的争夺,朝野对于东北森林的认知产生了显著的变化。吉林省林业总局的设立堪称清末东北林业开发中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它标志着清政府开始有意识地建立起现代森林的管理机制,并试图进而抵制日俄两国的经济入侵。吉省森林在清朝前期历经旗署采贡、荒务局放荒和东清铁路公司伐木等多重划界管理,经营秩序混乱。林业总局成立后,接管了原本杂乱无章的森林地带并积极拓宽吉木销路。在新旧制度的交替过程中,存在不同依附人群对生存空间和物质资源的争夺和纠葛。吉林全省林业总局的发展过程,充分展现了清末新政在地方所实现的各种矛盾交汇和复杂面向。
其他文献
民国元年孙中山北京之行,是历史进入"五族共和"时代南北、新旧、满汉之间的一次互动。从逊清要员绍彝、绍英的未刊函札等珍贵史料来看,清室内部虽意见不一,但大致经历了从顾虑、防范、观望到接洽、示好、宴请的转变过程。清室之转变,主要基于以下体认:各界均欢迎孙中山,"惟皇族无之,似乎缺点";五族共和时代,"本朝皇室为五大民族之一,并与前代亡国不同";民国之建立,包含清室之功;接洽并宴请孙中山,"将来必有感情,日后皇室以及旗族均为有益也"。此中也隐含着清室对辛壬鼎革的事后自我解释与认同。这时,双方均已
清华简第九辑收录的《治政之道》,整理者认为其与第八辑《治邦之道》编痕一致,文义贯通,应是首尾完整的一篇政论。两篇简文用字、措辞、内容、思想等都有不少契合之处,合作一篇观是很好的意见。本文拟对全篇几处字词训读问题谈些看法,聊作缀补。
汉魏六朝时期,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图谶,因与道教文化形态类似而为道教所融摄。特别是具有鲜明道教色彩的地理博物小说,在内容上大量采纳纬书,仿拟纬书的叙事体例,并将道教圣域图谶化和符箓化。六朝之后,谶纬遭到禁止,但并没有消亡,而是发展为"轨革卦影"等形式的民间方术,并大量出现于笔记小说中,形成一种展现术技神奇、宣扬天命思想的小说文体。至明清时期,这类故事继续以笔记小说形态呈现,同时"图谶"思维开始内化为一种小说的结构艺术,丰富了古代小说的预叙手法,完成了从原始巫术到艺术审美的转换。
《蒋士铨传》在《文苑传》的乾隆朝诗学史记载中,具有重要地位,反映了清史《文苑传》第一次稿的乾隆朝诗学史的形成过程。《蒋士铨传》特别突出了传主"忠"的特点和艺术特长,更非一人之传,而多方涉及清史《文苑传》描绘的乾隆朝诗史的全局。清史《文苑传》第一次稿中的《蒋士铨传》是总裁、副总裁和总纂共同的作品。陈用光有纂辑之功,但总裁曹振镛的影响更加巨大。他让蒋士铨弟子陈用光纂辑《蒋士铨传》,并指示把与蒋士铨齐名的袁枚、赵翼排除在《文苑传》之外。因此,《蒋士铨传》及清史《文苑传》第一次稿对乾隆朝诗学史的记载残缺,是曹
"十三五"以来,我国创新发展已进入由数量高增长向高质量发展提升期,但创新能力发展不平衡、创新活动不充分、创新引领尚未全面实现。"十四五"我国仍处于创新发展的黄金期与重大挑战期,必须加快建设世界创新强国,推动创新高质量发展、实现创新全面引领,把"改革、开放、创新"作为基本国策,坚持自主创新、全面跨域、引领发展、贡献人类的指导方针,处理好创新发展中政府与市场、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科技创新与其他领域创新的关系,加快推进构建以九大创新能力构成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国家
从解离性与获益性视角,考察了户口身份、居住意愿对已婚流动人口在社区导向型与个体指向型教养观念与具体品质偏好上的影响。研究发现,本地与外地流动人口在教养观念上的差异并不显著,但居住意愿成为影响该群体教养观念的重要因素:流动个体居住意愿越稳定越偏好社区导向型观念,对个体指向型观念的偏好则降低,且这一影响在外地流动人口中更为显著。基于以上发现,增强流动个体的社区认同感有利于其对子女在社区导向型品质的关注与培养,长远来看或有助于子女积极构建社会关系网络及城市社会融入。
在当代,人类面临严峻的水危机,这种危机的特征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社会属性。大量水问题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直接相关,技术手段已经不能够从根本上化解这种危机,亟待社会科学的参与去维持人类对水的记忆、总结历史经验、探索问题的根源、提出化解矛盾的对策、指出水可持续利用的路径。因此,社会科学对水问题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水科学的源起和人类对水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思考直接相关,水问题研究的社会科学分野也是水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的研究缺少不了社会科学,这在国际上已经逐渐成为共识。国际上已经形成了很多关于社会科学对水研究的成熟
2019年12月14-15日,"《数字人文》创刊仪式暨数字人文工作坊"在清华大学举行。编委会主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编委会主任兼主编、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来自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图书馆、学术期刊和出版传媒机构的领导和专家120多人出席了活动。
明永乐初年工部尚书宋礼重开会通河,运河得以成为漕粮运输的通道。然而宋礼本人却在近百年内不以河工闻名于世,直至其所开创的南旺分水口工程完全发挥作用,又逢工部成为运河管理的中坚力量时,方被大力颂扬,并最终于正德年间立祀。稍后宋礼子孙及辅助开河的老人白英的后裔也迁居工程所在地,并享有赏赐品官或祀田的优容。明清鼎革之后,正值管河官由工部官转为理民生的道臣,以宋、白后人名义的群体,通过编造文献,又或辅以河职,或凭藉在当地的势力,最终确立并扩大了优免差徭的祀田占有额,并以'社'的名义联结宗族,形成通过占垦湖田发展
汉魏六朝时期荆楚地区以江陵、夏口、襄阳为中心形成荆楚西部、荆楚东部、荆楚西北部三大文化区。诗歌是汉魏六朝文学有较大成就的代表性体裁之一,本文拟以此三大文化区为纲,分区域考析该时期荆楚地区诗歌创作情况,探究该地区因地理环境、时局等因素而形成的雄奇悲壮等独特诗风在诗史上的意义,也可为汉魏六朝诗歌、文学地理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