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沈从文乡土镜像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k89848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汪曾祺师从沈从文。其文章创作中的艺术风格一脉承之,在空间视阈下都呈现出恋水情怀。最为明显的即为《边城》与《受戒》二文。笔者将从上述两篇文章入手对二者水域书写研究进行论析。
  关键词:水域书写 乡土情结 原乡模态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7-0092-01
  一、汪曾祺的空间视阈——水域背景呈现
  全文首先将两位主角明子与英子生活置于江南水乡这个背景之下,他们的第一次相识便是在水上,文章描写如下:
  “大伯一桨一桨地划着,只听见船桨拨水的声音。哗-哗!哗—哗”[1]
  庵里需要添置一些日用品(香烛、油盐),如果赵大伯很忙,一般都是明子和英子出行,二人接触愈发频繁,认识也愈发加深,二者心中泛起涟漪,文中有如下描写:
  “从庵赵庄到县城,当中要经过一片很大的芦花荡子。”
  ……
  “明子!你怎么啦?你发疯啦?为什么划得这么快。”[2]
  这是原文第二次写到水域,此时作者借用了本身的水景,同时又化用了水的意象。水是纯净的象征。面对水的映射,明子心灵深处的召唤便迸发出来,无处遮掩。面对水的透视,心中所想一览无余,所以不由得加快了速度。二者的相知以及相識都在这青山绿水下得以印证。作者将有形、无形之水得以化用,使得人与景相得益彰,互映这江南水乡的人性美、如画景美。
  第三次描写水是在文章结尾:
  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 “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
  明子说:“嗯。”
  明子大声地说:“要。”[3]
  作者将二者的结合也置于了江南水乡之中。让山川大地,让着绵延千里的江南水域见证了这段小儿女的相知、相识与相恋。将人性至美置于这宽阔无疑的至纯自然之中。
  虽然全文并没有过多的描写水,但是读者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水的存在,在读者心灵流动中将作者生活数年的平川悠扬的水景带入进去。同样的,他的老师沈从文也是如此。
  二、沈从文的沅水流域—那种风情、那种美、那幅画
  笔者做过一项简单的研究,将沈从文的文章的环境背景整合在一起不难可以还原出一片沅水流域。如《边城》《萧萧》都来源于不同的支流。正如同沈从文自己所说的那样,记忆正在逐渐的消减,但是那湘西的沅水以及那五条支流一直都在他的心中。正所谓:“将近半个世纪,种种景象在记忆中还明朗清楚,不褪色,不走样。”
  沈从文对于边城的环境描写也是和上述汪曾祺的描写方法一样,举个例子:
  “由四川到湖南去……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着一户单独的人家。”[4]
  三三两两几笔就勾勒出了一片湘西风光,后文又从散点回归于聚焦,把小溪周边以及翠翠家周边描绘出来。而全文的爱恨纠葛也在这有形的以及无形的水域之间流转。在这古朴的景象中,遵守了从古至今的礼仪,却又被“一个习惯所支配”,形成了笃实而挚诚的心性,而这种悠然的处事方式在水域的照应下显露无疑,俗世与习惯完美的依偎在一起,勾勒出了沅水流域与众不同的地域文化。
  《市集》一文更是完整的勾勒出了湘西如画的场景,“青草的发育”“云雀的放歌”超脱了俗世的约束,正所谓“处处有着落,又处处不留痕迹”。
  在这种水域书写上,二者都以三两点散点勾勒而成,同时将场景与情节都置入有形的水域书写之中。而将人性之美通过无形之水中透过细节折射出来。这两点二者艺术风格略有不同,但皆为一脉。
  三、水域书写探寻—乡土情结
  1.人与景的相得益彰
  汪曾祺和其老师沈从文为何会在文章中会有如此大量的水域描写呢?首先,结合其二人的生活经历,二者长期从小生活在江南水乡或者沅水湘西。接受原乡文化潜移默化影响逐渐而成。乡土的气息一直萦绕在二者周围,在创作的过程中立足于原乡,不自觉就将自身的心境带了进取,使得只是三两点缀也是相得益彰。
  再则,虽然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家常用景物风貌来彰显人物心性,但汪曾祺与沈从文二人却不是如此。二者创作不如说是景与人相互映衬来得更为恰当。通过人与景的协调将至善至美的水域乡土呈现给广大民众。将人性的尊贵,生命的赞歌渗透到世间,来对抗世间仍存的浊流
  2.用理性剪破原乡的画卷
  但是作者们也并不是一味地对原乡唱着赞歌。沈从文在描写其所熟悉的湘西民间文化的时候着以绚烂姿彩,也通过理性的视角透视出那封闭的脆弱,无法与浊流抗衡的一面。同样的,在汪曾祺的作品中也蕴含着大量的“佛事俗写”“农事雅写”的部分,尽可能还原那片青春活力与质朴可爱。可作者透过理性的视角将现代文明带入其中时,又不难发现其格格不入的现状,滞后与封闭的脆弱不堪一击。
  二者虽然没有锐利的揭露世间的浊流,但是同样建构起了对抗工商社会精神疾病,矫正人们扭曲心灵的港湾。提供给世人返璞归真的原乡生存模态。
  参考文献:
  [1][2][3]汪曾祺全集(第一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沈从文全集(第一卷)[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孙 瑶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大批本科院校被定位为应用技术型高校,适用于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而在全面数字化设计输出的今天,合理调整适合于执行建筑师培养的计算机辅助课程体系也是各应用技术型高校建筑学专业的重要任务。怎样将传统软件以及新型软件结合,合理穿插到教学课程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设计构思,并使之在毕业后很好地融入市场环境中,则成为课程体系调整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高
[摘要]要把文言文教活,就要让其从多方面辐射整个语文教学。可通过诵读文言文培养语感,而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必然要求夯实现代语法,从而强化现代语法,品味借鉴文言章法手法,有效提高写作水平,及时挖掘人文精神来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提升文化品位。只有把文言文作为滋润语文教学的活水,才能焕发出文言文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文言文 诵读 基础知识 章法手法 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
摘要:残疾人社区照顾在我国的应用正处于初级起步阶段,在借鉴和引进社区照顾的模式与理念之后,通过实行机构式集中照顾对残疾人进行帮助,政府部门成为为残疾人提供各种服务和照顾的主体,能够使被照顾残疾人的生活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仍然有许多地方需要改善。本论文主要通过结合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身体情况、家庭情况、心理状况、社会资源等)设计服务方案,运用社区照顾的理论与模式,整合
[摘要]高中生物知识结构蕴含着学科交叉、生活、健康、德育、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实验等认知特点。本文从其中的学科交叉、生活以及健康三个方面探讨了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实施。  [关键词]高中生物 认知特点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8-0213-01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高中生物作为生物科学的过渡学科,在高中学科教学中
摘要:辽东公孙氏是在汉末兴起的地方割据政权,政权存在50余年。公孙氏先后制定远离中原,立足东北,依附曹魏,以求自安的对外政策,使得政权稳定发展。到公孙渊统治时期,采取周旋于魏吴之间的对外政策,是导致其政权灭亡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对外政策为视角,旨在说明公孙氏政权的兴亡与其对外政策息息相关。  关键词:公孙氏 辽东 对外政策  中图分类号:K23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
摘要:产业扶贫是目前脱贫攻坚的主要模式之一。凉山州作为四川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脱贫任务艰巨,依托区域特征,实施产业扶贫,激发区域脱贫的内生动力,实现脱贫成效的可持续,是凉山州在扶贫工作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基于对凉山州产业扶贫实践的调研,认为凉山州目前在产业扶贫方面存在规划指导不足、科技支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和产品创新不足等几方面问题。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扶贫成效,凉山州今后在
摘要:白山地区美好的自然风光每年都吸引大批游客来此观光。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满族人口数量1041.0585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0.77%,少数民族人口的9.28%。①在吉林省满族为第二大少数民族,而白山地区的鸭绿江流域是满族人的发源地和聚居地之一。将这一地区的旅游与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既可获得经济效益,又可更好地保护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白山地区的旅游面临转型,打出满族传统文化这张牌可更吸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多。本文简单介绍了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时代背景,总结分析了吉林省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希望可以为吉林省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吉林省 教育 国际交流与合作 优势 劣势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7-0005-02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可以为一个国家提
摘要:自2008年我國高校迎来第一批“90后”大学生以来,他们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90后”大学生是极具个性的一代,思想行为也呈现出属于他们的新特征,因而“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其特殊性,本文就“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做了相关性探究。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问题 原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
摘要:全球化浪潮和信息化时代下,国际间政治文化的交流互动加深,价值导向也不断渗透到政治生活领域,个体政治价值与社会政治价值不再是必然的统一,个体也不必然认同社会所确定的政治价值,因此,政治价值冲突已成为某种常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大学生政治素质的优劣关系着其自身的成长发展,关系着高校和谐校园环境建设,关系着我国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此,不断优化大学生政治教育具有战略性意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