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社会热点 链接德性人生

来源 :启迪与智慧·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nan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应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当下是一个资讯丰富、信息爆炸的时代,涌现出大量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很多热点话题也是學生有耳闻甚至是感兴趣的。在大量的社会热点面前,我们该如何挑选素材?笔者将以小学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为例,举几个成功引入社会热点进行教学的例子,谈谈对社会热点的收集、筛选、整理,在德法课堂上的运用。
  一、用社会热点帮助学生提升爱国情感
  作为法治专册的小学六年级德法教材,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但因为内容的抽象,单纯地说教脱离儿童生活,势必既枯燥又乏味,教育效果不佳。如何让抽象的法治落地生根?在学生心理留下烙印?从社会热点中选取素材,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比如,老师在执教《感受宪法日》一课时,这样做:同学们,你们一定看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和群众游行吧?生:看过!(异口同声)师:这个环节还有印象吗?(播放新中国成立70周年“民主法治方阵”视频)生看得津津有味,师定格在被簇拥的“宪法”图。师:为什么民主法治方阵中将宪法树立在全国人民面前呢?生:因为宪法是国家根本法。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是举国同庆的大事,这一社会热点就发生在前不久,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素材特别鲜活。许老师精心选择庆典中的“民主法治方阵”视频,巧妙地引入话题,重温当时群情沸腾的场面,既突出了宪法的神圣与庄严,也提升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样多关注社会热点,与时俱进,让爱国主义教育从学生的生活中来,住进学生的心里,体现到学生的行动中去。
  二、用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建立道德认知
  儿童的道德认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国家机构有哪些》,第一课时需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行政机关,熟悉行政机关的运作方式,逐步建构初步的行政机关结构体系。怎样激活课堂,让学生达到这一认知层面的目标呢?老师在帮助学生建构的过程中,关注南通承办的“中国森林旅游节”这一社会热点,将最新最近的家乡热点话题及时恰当地展现在课堂上:这些行政机关是如何协作管理,共同为我们服务,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的呢?咱们不妨走进市人民政府去体验一下吧!
  出示“活动单”:
  咱们南通刚刚承办了“中国森林旅游节”。这个活动既提升了南通的知名度,也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同时也带来了旅游行业的经济效率。
  小组讨论:作为承办此次活动的南通市人民政府,要组织好这次活动,需要哪些部门参与?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森林旅游节要搞哪些活动,要做哪些事儿(播放森林旅游节宣传片)。生:我觉得公安局要参与其中,因为旅游节人数众多,需要警察维持秩序。生:市发展改革委员会也需要,因为这能促进我们南通的发展,让南通更加美好。生:还有媒体播报传播信息,需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师总结延伸:办好森林旅游节,需要很多机关部门共同努力协作才能办好。其实,不只是森林旅游节,我们平时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政府部门统一管理,各部门共同协作才能完成。
  “森林旅游节”就发生在学生的身边,甚至有些学生还参与其中,有深刻的体验,这样的社会热点话题正是学生感兴趣的,把这一社会热点引进德法课教学中, 给相对枯燥的教学内容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的认知水到渠成。
  三、用社会热点促进学生形成道德行为
  德法课堂要关注儿童的实际生活,可以从社会热点中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作为教学内容或课程的生长点, 帮助学生从社会生活中丰厚道德认知,拥有独立自主的正确的价值判断,并用它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课中,有一个教学目标是掌握权利行使有界限,同时保有对宪法有神圣的敬畏。老师选择从社会热点话题入手,在课堂中呈现生活中真实事件,让学生自己观察社会,感受社会,易触动学生,也为学生遇到类似事件正确处理提供依托,起到促进学生道德行为行为的作用。师:是呀,我们享有言论自由权。但为什么有人行使了言论自由权却遭到了法律的制裁呢?(播放皮某在朋友圈辱骂刘某并贴出照片,被刘某起诉,道歉并赔偿的新闻)生:因为他侵犯了别人的人格尊严。师:这告诉我们在行使权利的时候要有——界限呀。请打开《宪法》第24页,找到第51条,我们再次捧起《宪法》读一读。(生读)师:这就告诉我们行使权利是不能滥用。今后,如果你的爸爸妈妈想要发朋友圈,你想提醒他们什么呢?生:要注意行使权利有界限。生:要尊重别人的权利和自由。
  老师在教学中,从社会热点谈起,又回到学生生活实践中去,始终以生活为主场,起到了很好的道德行为指导效果。如果单纯照本宣科,很容易造成学生仅仅在心里掌握这些目标,所学内容与自己生活割裂开来,出现“嘴上都懂,一做就错”的情形,那并不是真正的德育。
  儿童的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础,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让社会热点给课堂注入活水,让学生坚实地跨出走向社会,融入生活的第一步。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
化肥作为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养料,是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原料之一。由于我国传统的施肥方式存在着浪费和污染等很多问题,因此化肥的机械化深施受到了越来越多农民的关注与使用。
<正>人性化护理理论是以存在主义哲学和现象学为基础,强调护理是护士和患者之间有生命力的互动体验的跨学科理论。该理论指出护理应该存在对患者照顾的整个行为过程中,它摒弃
【摘 要】 PPBL(Physics 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凝练物理学溯源问题、现象问题或前言问题,以问题为教与学的切入点,贯穿教学全过程。物理教学中以问题引领为基础,通过兴趣驱动将教学过程转化为思维活动,在发散思维中拓展思考问题的维度,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合作探究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教师指导下设定目标、制定方案、展开研讨。学生由被动
介绍了晋江市市政道路工程照明设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线路保护等方面所应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