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空间移位程度的三维重建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tcargo1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无移位型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空间移位参数进行测量,从而重新认识无移位型股骨颈骨折。

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80例无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GardenⅠ型40例,GardenⅡ型40例。所有患者双侧股骨近端行CT薄层扫描并将原始数据导入相关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将健侧模型与骨折侧镜像模型相配准,在配准后的两个模型上进行关键点的标记并行三维测量,距离和角度的测量精度分别为0.01 mm和0.01°。对两组患者股骨头空间移位参数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

80例患者在X线片上未发现股骨头旋转移位,通过三维重建显示30.0%(24/80)的患者(Ⅰ型18例、Ⅱ型6例)股骨头发生了旋转移位。10例骨折在X线片上表现为不完全骨折,三维重建模型显示仅3例为不完全骨折。GardenⅠ型患者平均股骨头空间移位角度18°±11°;平均股骨头中心移位距离(6±3)mm;平均股骨头凹最深点移位距离(10±6)mm。GardenⅡ型患者平均股骨头空间移位角度17°±10°;平均股骨头中心移位距离(7±5)mm;平均股骨头凹最深点移位距离(13±8)mm。GardenⅠ型骨折组与Ⅱ型骨折组之间股骨头空间移位角度、股骨头凹最深点移位距离、股骨头中心移位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三维重建数字化测量技术能够更加准确、高效地显示及测量股骨颈骨折的真实空间移位程度,对股骨颈骨折的诊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经典的股骨颈骨折Garden分型对于无移位型骨折的认识存在一定的不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他文献
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一种病因尚不清楚的病理现象,其可压迫脊髓而导致脊髓损伤。OPLL在日本发病率较高,然而随着近年来影像学技术的提高,其在北美和亚洲其他国家的报道也逐渐增加。胸椎后纵韧带骨化(TOPLL)在临床上并非多见,发生率远小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COPLL),同时因为胸椎较颈椎稳定,
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 fibrosis,RPF)是少见疾病,也称为Ormond病,最早于1948年被报道。RPF表现为包绕腹主动脉或髂动脉的腹膜后肿物,以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idiopathic retroperitoneal fibrosis,iRPF)最为常见,早期可出现腰痛、腹痛、低热、乏力和体质量下降等非特异性症状,伴有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升高,随着肿物增大压迫
患者 男性,42岁,因"颅脑外伤后1个月,右眼突出伴有颅内杂音20 d"入院。患者1个月前因车祸致颅底骨折及右侧颞骨骨折,予以保守治疗;治疗10 d后出现右侧眼球突出及颅内杂音。体检:右眼视力0.5,右眼球向外突伴结膜充血;眼底检查见静脉充血水肿;右侧眼眶、额部及颞部可闻及与心率一致的吹风样杂音。头部CT示右侧颞骨累及蝶骨见骨质不连续。DSA示右侧颈总动脉造影见海绵窦区造影剂滞留,血流自颈内动脉进
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与多种生长因子密切相关,单纯手术切除的3年复发率>50%。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s)及其受体(IGF-1R)与肿瘤的关系是近年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IGFs是促肿瘤生长因子,其活性主要通过其受体IGF-1R介导,且IGF-1R在许多恶性肿瘤中表达上调。IGF-1R通过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等实现促瘤作用,同时与诱导和保持肿瘤细胞的表型及其浸润、转移密切相关。IGF系统与肿
自1994年Kitano首次报道腹腔镜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以来,腹腔镜胃癌手术获得快速发展。我们在腹腔镜胃楔形切除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LAG)基础上,建立了腹腔镜胃肠道重建技术,2007年3月起开展完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TLDG)。现对我们开展的64例TLDG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手术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进行分类。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8年12月233例根治性膀胱切除的资料,男性200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58.9岁(24~79)岁。采用改良Clavien分级系统将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围手术期并发症进行分类。围手术期并发症定义为手术30 d内发生的并发症。结果233例平均手术时间(339±84)min,平均失血量(818±756)ml
目的探讨Müller-Weiss病的手术治疗和疗效。方法2005年3月至2011年5月,对15例(15足)Müller-Weiss病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男性2例,女性13例;年龄26~62岁,平均51.8岁。术前美国足踝医师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为(42±13)分。根据Maceira分期,2期1例,3期6例,4期4例,5期4例。根据术前评估,采用的手术方法有应用接骨板行距舟楔关节融合术、应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肝大部切除后合并缺血再灌注损伤余肝再生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6/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90只,体质量230~280 g。随机分为三组,将各组大鼠肝左、中叶切除,余肝作不同处理:单纯肝切除组不阻断其血流;缺血组阻断血流30 min后恢复灌注;后处理组阻断血流30 min,并于恢复灌注前进行30 s-30 s循环3次
重症颅脑损伤尤其是急性脑肿胀患者开颅术中容易发生急性脑膨出,而造成更严重的继发性脑损伤,有时需切除大块脑组织做内减压才能缝合切口,术后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对此,美国的Mitchell等在2004年提出了"硬脑膜网格成形"技术。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37例患者采用两种手术方式进行了临床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的减压效果和预后,现总结并报告如下。
目的观察动-静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2]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对EGDT效果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2009年4月至2010年10月入住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的2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纳入研究,根据6 h复苏后EGDT达标情况,将患者分为EGDT达标组与未达标组,观察EGDT前后2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氧输送(DO2)、心脏指数(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