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班主任的几点体会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zi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保持一颗平常心,从做好小事开头
  
  所谓平常心就是做平常事、埋头做事,不能老想着得到点儿什么名誉,老想着为名誉做事,往往做不好事。如果只为获利去做事,常常就不愿意去做一些小事、琐事,而很多事情是必须要认认真真的、踏踏实实的做好小事的。我们不妨学学魏书生,他所带的班级,班主任常常不在,仍然能够维持正常的学习和纪律。我们对此常心生怀疑,不是怀疑他的真实性,而是在强烈的对比下产生一种自然的怀疑——我们多少老师呕心沥血、夜以继日伏案批改作业,多少班主任想方设法、竭尽所能按学校的要求时时到、刻刻到,可是学生的学习、思想、行为还是存在那么多问题,那是什么道理?假如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地斟酌研究魏书生提出来的“五分钟”,那么我们就会由怀疑转为佩服。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魏书生的“五个一分钟”:①每天做一分钟家务;②每天写一分钟日记;③每天挺胸抬头大踏步一分钟;④每天唱一分钟军歌或校歌;⑤一分钟记忆力或注意力比赛。这些要求真的很简单,谁都可以做,可是坚持下去,学生得到的就不仅仅是这五件事情了。
  先说一分钟的家务,对现在的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因为现在的孩子生活在蜜糖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事无大小、都有人照顾的舒舒服服,他们除了读书什么都不用干,可是很多学生书没读好,厌学情绪也颇为严重。为数不少的学生觉得是为家长而读书,学习没动力。升学没考好,觉得父母掏几万块择校费理所当然,进校后也无心读书。其实,小孩能做做家务,学会帮家人分担责任,他才会明白父母为他付出的心血,学会珍惜美好的生活,成为一个知道父母亲生活不易的小孩、一个懂得体恤家人的小孩。在家都能承担责任,他也会为自己的学习负责,那么在学校也绝不会是一个问题学生。第二是每天一分钟日记。我想每天能写—分钟日记的小孩,他提高的不仅仅是写作能力,培养的不仅仅是观察能力。他能每日一省,必定会反省自己的学习、生活中的得与失,无形中也是一种经验和教训的积累。这种做法可谓一箭双雕,写作水平提高了,思想认识也提高了。第三是每天挺胸抬头大踏步一分钟,按魏老师的话来说,他要让学生从脚下、从现在做起,认识一分钟的价值。现在的学生都被升学的压力压得透不过气来,下课后除了一些调皮的学生追追打打的,那些勤奋读书的学生立马抓住下课的几分钟,趴在桌子上睡觉,即使是做操,也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如果我们细心留意,十个学生当中也找不到四五个腰身挺拔的,驼背耸肩的却不少。总的来说,学生的精神状态太差。所以我想,挺胸抬头大踏步一分钟,可以让学生身体挺拔起来,精神振作起来。一个人处于良好的精神状态下,利于身心健康,学习效率高。另外还能通过集体的力量感染激发彼此的斗志。第四是每天唱校歌一分钟,让学生生活在音乐声中。人需要梦想、需要激励、需要热情,尤其是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假如说第三个五分钟给学生带来的是外在的精神动力,那么唱军歌校歌就是熏陶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知道听着军歌热血沸腾,听着校歌激情澎湃。我们应当到教室去看看现在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听的是什么歌:有《等你等到我心碎》,有《你为什么不在我身边》,有《老鼠爱大米》……这些流行歌曲不是不健康,但作为校园文化是否太低俗?校歌军歌只有在全校大合唱比赛时才响起,更不必说什么世界名曲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每天唱一分钟的军歌校歌,就是很好的校园文化,这种文化氛围是由每一个学生去营造的,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不是临时或应景张贴一些海报所起的作用能比的。每天一分钟的歌声,它的意义已超出歌声本身,所起的作用是持久有效的。第五是每天一分钟记忆力、注意力的比赛。我们都知道,记忆力、注意力对一个学生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或者可以这样说,一个学生成绩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专注程度。幼儿时期我们可以有意识的训练他们,而到了青少年时期就很难单独培养了。比赛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在你争我赶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够全神投入,他们会集中注意力抄写课文、背书,在培养注意力的同时,记忆力也得到锻炼提高。除此以外,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一分钟的珍贵:一分钟可抄写三四十个字,可以读一百多到三百的字,依此类推,十分钟、一节课、一天,我们能做多少事情?学生由此更懂得珍惜时间。魏书生的“五个一分钟”,看起来简简单单,他关注学生的细节,注意从小事抓起,让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劳动的习惯、观察的习惯、珍惜时间的习惯。他要学生做的远远比这些事情的本身有意义,对于学生来说,好习惯养成了,能力也提高了。
  
  二、讲求艺术,提升自己品位的同时提升学生品位
  
  (一)有意识教育与无意识教育相结合
  有意识教育是指受教育者意识到自己是在受教育,无意识教育是指受教育者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受教育。“进行有意识教育有多种途径,如课堂教学的正面引导,课外正面的谈心、说教;无意识教育,可寓教于学生喜欢的、适合学生特点的各种活动中,间接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可避免受教育者的反感情绪,消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差别,使受教育者以主动者的姿态处于教育过程中,主动暴露自己的思想,这样既便于班主任对症下药,又便于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改正自己缺点,不断上进。如跟学生谈话,如果老是找后进生谈话,久而久之,在学生心理上便形成了一种“概念”——我是差生。如果谈话时,一次找几个好的带一个差的,对于这个差生来说又形成一种心态——我还可以,无意识中萌发一种动力,努力成为真正的优生。
  (二)鼓励教育与批评教育相结合,善于用爱去鼓励学生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品质和基础不同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勤学守纪,有的厌学淘气,作为教师,要正视学生间的差异。对待“问题学生”要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当学生犯错误时,我们班主任不要总用一副严肃的面孔去说教学生,而应用博大的胸怀去宽容他们,给他们自我改正的机会。因为宽容是一种力量,它能帮助孩子改正错误,战胜自我。批评学生要慎用批评用语,要讲究语言艺术,要处处顾及学生的自尊,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愿意与你作心灵的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思想深处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切实有效地发挥批评的作用。但我们也应清楚,教师好的动机通过批评方式也不一定能变成美好的现实,过多的批评只能打击学生积极性,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该非常善于鼓励学生,当学生表现出良好的言行时,教师就要及时给予鼓励,即使学生表现出不当的言行,教师也应竭力淡化学生的问题,甚至通过寻找学生身上的亮点来缓释他们精神上的压力。鼓励学生的好处充分体现在它能给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上。学会适时鼓励学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深入透彻了解学生,然后才能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地鼓励学生;其次,鼓励学生学习时应着重于他该干什么,着重于学生行动后的自我满足感,当教师鼓励学生时,实际上就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一次恰当的表扬鼓励,对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荣誉的享受,更多的是对他个人价值的评定,由此进一步使他增强勇气和力量。
  
  三、做不到“三勤”,班主任就是失职的班主任
  
  “三勤”即“勤到岗,勤谈话,勤总结”。只有勤到岗,才能增加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才能具体观察到每个学生的言行表现和班级的整体面貌,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许多学生自制力差,班主任在场与不在场,在表现上有很大差别。因此,班主任到岗越勤,班级出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小。班主任要经常找不同类型的学生谈话,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与他们沟通思想,与他们交流感情,向他们了解班级的各种情况,指出他们存在的缺点,对他们提出要求和希望。采取这种个别谈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乐意接受,教育效果良好。班主任还要善于进行总结,每一次重要活动结束后要进行总结,每次大型考试结束后也要总结,每月、每周甚至每天都要有一次小结。通过总结成绩,指出问题,提出努力方向,不断给学生增添学习动力,不断鼓舞士气,使学生长时间保持良好竞争状态。如果长期不总结,不提要求,学生的学习劲头就会松懈,纪律也会松散,班风就会逐渐变差。
  
  四、开好班会课,可以设置一些让学生津津乐道的“品牌栏目”
  
  提到班会课,学生会就感到漠然、茫然。我们的班会课,能不能让学生有所期待?我们的班会课,能不能设置
  一些让学生津津乐道的“品牌栏目”?如可以搞“三名工程”——“名曲欣赏”陶冶情操,抚慰心灵;“名言放送”启迪思考,引导行动;“名人导引”走近楷模,激发理想。班会课,能在高雅文化营造的氛围中拉开帷幕,格调非比寻常,我们不妨试一试!
  也可以搞“心灵氧吧”——哲理故事引导人生感悟。精彩的故事比直白的说教更让人感到亲切。听说教,学生的反应很可能是在你开口之时,就筑起了一道精神防线;听故事,学生往往是在感动于情节之后,陷入深深的思考。而走入心灵,经过自己筛选的道理,才能成为“德行”的有效组成部分。做个会讲故事的班主任吧,你会感觉到和孩子们的心灵距离更近。
  还可以搞“我的地盘我做主”——班级是我家,发展靠大家。你和学生讨论过班级管理的相关事宜吗?班徽、班训的制定学生参与其中了吗?凡事不妨让学生自己拿主意,即使老师没有全盘接受,他们也会心满意足。
  “常规大看台”——反思行为得失,加强规范意识。常规习惯的养成,有时需要经过多次反复。“常规大看台”,把个体的行动,放到集体的视野中展现,是非在评论中明确,自制意识也必然在评论中加强。
  “真诚道歉”——用自我批评提升师生的自律意识,用真诚道歉(不是读检查书)拉近师生情感距离。做错了事的学生向全班同学道歉,培养的是敢于承担的胸怀,赢得的是真诚善意的引导;做错了事的老师向学生道歉,展示的是民主意识,赢得的是加倍的理解和尊敬。
  试一试,你才会知道它的作用有多大。这些做法,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高度关注,体现了师生平等的民主意识。我以为,打造一些班会课的“品牌栏目”,会让班级管理从外压趋向内省,从枯燥说教走向引导体验,从主观经验走向理性探究。
  最后,我觉得还可以搞一些专题讨论。现时代的学生,由于优越的家庭环境、长辈的过分溺爱,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再加上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得许多学生不懂得、也不会关心别人,缺乏应有的爱心。为此,班主任应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说服、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根据学校课程安排,一般每周每班都有班会课,班主任可利用这一时间,精心设计、策划有明确主题的专题讨论。如“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友爱与哥儿们义气”“我心目中的班集体”等标题,让学生直接参与,通过谈认识、摆观点、讲故事、演小品、看录像、分析事例等方式,展开讨论、达到共识,使同学们更进一步认识到集体力量的强大,懂得创建良好的班集体应是同学们共同努力、相互团结的结果,从而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了集体观念。
  
  五、正确认识“后进生”转化工作的任重而道远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后进生有增多的趋势。我们作为教育者,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感到老师是越来越不好当了。就我个人而言,教了快二十年了,没转化成功几个后进生。那么我们该怎么办?我想首先要转变观念,要相信后进生是可以转化过来的。对他们要抱以满腔的热情,要与其他同学平等对待。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任何一个学生都不想成为差生,谁不想受到别人的夸奖和称赞?有些后进生看似倔强不温顺,甚至和老师顶撞,其实他们的内心是很脆弱的,他们非常需要别人的认可和尊重,而他们对这种认可和尊重的要求有时是很低的,只要一个欣赏的眼神、一句“听懂了吗”之类的问候就会令他们受宠若惊了。在学生的心目中,不歧视差生是老师最优秀的品质。我们不要认为你偏向好学生他们就尊敬你,有时恰恰相反,结果是好学生也不买你的账,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歧视任何学生。转化工作是相当繁重的,不要抱着轻松的想法,或者认为我都把心掏出来了他还是那么不懂事,那么你再把除了心以外的东西都掏出来可能就见效了。差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复杂的过程,教育者必须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也要有只能胜利不能失败的坚定信念。
其他文献
学校管理的本质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这就必须构建和谐的校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在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之间架起和谐、沟通的桥梁,才能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一、突出教师教学的主体地位,促进学校与教师的和谐    校长与教师的关系,从权力集散式的领导方式上看,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是上下级关系;从教育目标看,领导与教师又都是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不同分工的协作
期刊
笔者听过一堂《数据的统计和整理》的教学观摩课,这是该课的教学片断: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心中都有一个远大的理想,谁能告诉大家?  生:我长大了要当一名医生。  师: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好!  生:我长大了要当一名警察。  师:人民生命和财产的保护神,好!  生:我长大了要当一名教师。  师:和老师是同行,来,我们握握手!  (师生握手)   生:我长大了要当一名建筑师。  师:建设我们美丽的家园
期刊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也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方。”是的,每个人都需要赏识,喜欢被赞美、被肯定,生活由此而变得积极。学生亦如此,尤其是后进生,他们由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常常遭到批评、讽刺、挖苦、斥责,在心理上或多或少留有阴影,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由此而自我评价降低、没有自信、逆反情绪严重,甚至厌学,这些都严重地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身心的发展。
期刊
近来听了一些教学观摩课,不知是教师准备不足,还是有些“秀”的意味在其中,很多课没有竞赛课那么精彩。课堂上或多或少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如果一堂课没有一点问题是不可能的,但这些课存在着课堂教学中“虚”的现象,就值得我们去深思了。是不是我们存在“拿着课标学习,写着大纲上课”“嘴上说着专家的话,课堂念着自己的经”“评奖课精彩,平时课稀松”这样的“虚”的现象呢?现以所听的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内角和》
期刊
在当今经济社会中,按劳付酬是毋庸置疑的事。现在许多家长为了鼓励孩子多动手,在家中对孩子的劳动也经常采用“按劳付酬”的方式:扫一次地五角钱;洗一次锅五角钱;取一次报纸两角钱……正因为联系这样的生活实际情况,我在教学《妈妈的帐单》一课时,专门设计了一个小小的辩论环节:小彼得该不该给妈妈写这份帐单?意在通过辩论,引导学生认识到金钱有价、母爱无价这一情感主旨。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似乎已经看到孩子们争先恐后积极
期刊
音乐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一种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教育手段。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促进人才的全面和谐发展。所谓素质教育即使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自由接受方式正是在“充分和自由”两方面显示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教育者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充分尊重学生已形成的主观选择,充分利用学生主观已有的判断来加以引导,显示出音乐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和愉
期刊
美国有位教育专家精辟地提出: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发问的问题性质和方法考察出来。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教师具备新素质。其中设计课程提问及处理学生回答,更成为新形势下教师必需具备的基本功。  设计提问,无从照搬照抄,教师要知难而进,在正确教育思想指导下,掌握设计问题及处理学生回答的种种技巧。  然而,在设计提问中,有些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提问的教育学、心理学原则,走进种
期刊
一、提问设计不够精心,时常出现自问自答现象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合理的课堂提问正是“学”与“思”的最佳切合点。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难度要适中,所提问题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让学生能“跳一跳,摘果子”。教师还应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扬起他们思维的风帆,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不久听一位老师讲
期刊
近日我一直被一种美深深地震撼着,眼前出现的总是那铺天盖地的金黄,滚动的花海、蓬勃的团队、簇簇的金浪。  沿着国道227线走近祁连山,七月是最美的季节。山脚下扁都狭口周围被一片片金黄色的菜花覆盖着,一株株、一片片宛如一块巨大的壮锦。雪峰皑皑之下是青山,青山脚下金色中滚动着碧波,碧波中又融汇着金浪。你追我赶,前呼后拥,一会在你眼前,一会儿又跳出你的视野中,一路欢笑奔向远方。  看着眼前的金色,我陶醉了
期刊
数学是美丽的、有趣的、令人兴奋的。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有至高的美。”数学的美不像艺术美那么亮丽、潇洒,但它抽象、严谨、含蓄,是一种理智的美。  热烈真挚的情感美 俗话说:“知之深,情之切”。因此,饱含激情的数学老师定会带着热烈真挚的情感投身于课堂教学,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真诚的微笑来感染学生,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与思想上的共振,把他们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效率调整到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