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川纪行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7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狮山的古柏
  
   这是一个冬日,踏上千狮山的石阶时,已是下午四点二十分。一路相逢的,都是下山的游客。只有远道而来的我们,此刻上山。
   一个陡直的台阶之后,道路变窄,山坡越来越陡,视野所及,除了石阶还是石阶。几个折转后,我们终于到达了主门坊前。好一座石门坊,古朴大气,雕刻精美。坊内一条石板路向松林深处蜿蜒,我被刚才的石阶陡坡来了一个下马威,想进去看看,又有些害怕。来过一次的妻子说:“不怕,前面多是平路!”走就走,于是迈步向前。
   果真是曲径通幽处。十多分钟后,一个巨石挡在山谷中,巨石左下角被凿开成为门,一沟清流从门内高处跌落下来,再从石阶边流出,山神塑像分列两边,石壁上刻着“买闲林”三个字,穿过石门,我们很快就到了“贤林禅寺”。
   到禅寺止步,我决定不去看传说中的巨型狮王。孩子们去买小吃,我在这三进的禅寺内外闲逛。第一进庙宇前的石牌坊叫“龙门”,石坊上刻一副淡蓝的对联:“龙潜大壑分云住,鸟杂飞花下树来”。据说和明朝的两位状元杨慎李元阳有关。上联大气磅礴,下联灵秀内蕴,同时又契合“龙门”的名字及相关人物的命运浮沉。流连禅寺,脑海中,千年之外贤者的流年碎影,刻写在石壁上的摩崖雕塑,穿越岁月光影蜂拥而至,模糊了我的双眸……可听觉却清晰起来,恍惚间,似乎听见高处有人语声。不经意间抬头,重重灌木之后,百丈悬崖之上,几处黄亭小庙停驻在绝壁虚处。岩壁脚下,一棵古柏,矫若游龙,气韵非凡,于是赶紧打听上去的路。
   那是一条惊险的小道。抓着路边的草茎藤蔓,几个回旋之后,我站到了那棵古柏之下。庙古多柏树,可此刻,我不知道该怎样来形容这棵古柏的粗壮高耸。大约要三四个人才围得拢,主干笔直向上直达崖壁半腰后,也许为避免山谷的空旷而斜分出几杈,然后就直到崖顶,才有疏落精短的枝条。似乎所有的力量,都用来向上生长。可一低头才发现,所有的故事,并非一帆风顺的美好——古柏根部深长的斧痕怵目惊心。
   那该是怎样无知无畏的人啊,提着铮亮的巨斧,一斧一斧直砍在古柏身上,痛在闻者心底。呼啸而过的山风,立即把屠戮的消息带向远方。斧声在空谷回响,木屑在树荫下四溅,看看差不多过半的砍口,屠夫得意地笑了。砍累了的他,坐到树下小憩。歇够了,他往手掌中吐了一泡口水,润润皲裂的掌心,又举起了寒光闪闪的斧头。这是我回到崖壁下,打听树被砍的事,禅寺中老人家所讲的故事。喝了一口茶,须发斑白的老大爷接着说:“显灵就在最后的一刹那!”在屠夫即将砍下关键的那斧时,本来云淡风轻的剑川上空,突然乌云聚拢,昏天黑地,电闪雷鸣,暴雨骤起。雨过天晴时,在岩石下避雨的他,等到的是家中遭难的消息。放下屠刀的故事里,饱含着人们的善良祈愿。
   阳光退守到山崖顶上。空谷寂寂,故事的余韵里,我们开始下山。下山路上,我开始关注那些千姿百态的石狮子。据说这里的石狮有一千多只几百种造型。与我平时所见的威严石狮不同,这里的狮子给人一种世俗的暖意。不说那些苍苔密布的群雕狮子的活泼灵动,我只说路边的两组造型,你就一定赞同我的观点。一个是贤林禅寺脚下,仰卧的大狮抱个小狮子,仰头微笑,双手逗弄小狮玩。小狮的顽皮,母狮的幸福,一起鲜活呈现。主门坊前的狮子,或抱小狮或玩绣球,或大笑或凝眸,但腰部一律狭长且弧度优美,似乎在伸着长长的懒腰,让走累了的我们,也禁不住伸个懒腰,然后神采奕奕地下山。
   一棵树的老去,见过的沧桑,不只留给年轮解读。古柏历经苦难,而这里地名从蟒歇岭、满贤林、买闲林到千狮山的变迁里,又何尝不饱含着时代的沧桑巨变。
   古柏深深根植在我心中,多年后,依旧会一次次回望。也许,它不止是一棵长在绝壁上的树!穿越岁月的风尘,它经历过的,何止沧桑能概括……也许,我们都一样,历经苦难,才在成长!
  
  石宝山的春天
  
   当我们来到宝相寺脚下,停车场空空荡荡,山谷清冷幽寂,路边的小店都还沉浸在昨夜的梦中。向着高处树木缝隙中的庙宇一角,在早春冷硬的脚步声中,我们拾级而上。
   几个转弯之后,飞檐翘角的瓦顶下,一道古朴的大门早已敞开,与一般庙宇大门的威严不同,这里竟然立着两只半人高的白色木象,显得温馨祥和。跨过大门,一级一级的台阶上,几个出家人正挥动扫帚,打扫昨天的果皮纸屑——我们来得是有些早。穿过又一重院落,踏过几级石阶,一道古老小巧的石牌坊出现在下一重庙宇之前,横梁上“灵山一会”几个大字,清秀淡雅。到这里时,百丈崖壁已经直逼双眸,层层崖石分外清晰。底层崖壁向内收缩,形成天然洞窟。走进窟内,石壁经千年烟火的熏染,呈现为一种质地温暖的黝黑。我们顺左侧的石阶直达崖壁第二层。第二层上,有远处就很显眼的精巧庙宇和巨大佛像,还没有走近,一个奇异的景观,把目光牢牢拴住——好多冰凌。这是从悬崖顶上垂落下来的清泉,酿给早晨来客的美酒。石壁上,昨夜缓缓滴落的山泉,也许是喜爱这里的景致,懒得走就凝结成了冰。崖顶的泉水不知情状,顺着最先凝结的冰柱,继续滑落下来,晶莹洁白的冰凌就越结越长,越结越多。崖石上,枯草边,屋檐角,栏杆旁,潮湿的地方全是晶莹的冰晶,仿佛昨夜来了无数精灵,张开魔法的纤手,留下一个童话般的水晶世界……
   此刻,早晨的第一缕阳光,从崖壁上缓缓走了下来。也许是一种姿势摆累了,冰凌不约而同,开始了一个妙曼的轮回。冰柱尖上,开始渗出水珠,清澈的阳光下,一种玄异的色彩瞬间弥漫开,山泉哗哗的和弦中,似乎又多了一重叮叮咚咚的春之旋律。
   崖壁第二层的庙宇佛像,依旧是在向内收缩的崖壁间依势建成。凹凸的崖石间,有许多孔穴。一种奇怪的想法无端冒出来:在这里修行出家的人,圆寂后火化了,是否会放入那些孔穴中,在彼岸守护此岸的信仰?
   倚着栏杆,清丽的阳光下,我以仰望的角度,虔诚地欣赏这里的风景,想象着千年之外,是怎样的信仰,才积淀出这里古老的文化遗迹。目光越过第二层,崖壁顶上,一群鸟儿正安详地盘旋。有的悠然飞起,有的悄然停歇,鸟儿羽毛黑白相间,仔细看,原来是岩燕。面对我们好奇的目光,它们依旧自在飞落,住在佛家附近,习惯了祥和的它们,看着这么早就来爬山的我们,在它们眼里,不知道是叹息还是悲悯。做一只宝相寺的燕子,那该多好!不用担心忙忙碌碌,不用叹息人情冷暖,每天太阳温暖了天空,才起来舒展飞翔……
   在几棵古老松柏的引领下,踏着曲折的石阶,我们开始下山!从第三重庙宇出来时,才发现正面刻着“灵山一会”的门坊上,背面还刻着一副对联,进门只顾向前,没有发现。依旧是深蓝的隶书,联曰:“石高千丈布,松老一山龙”。内容非常契合这里的景物,特别是“松老一山龙”这句,让宝相寺韵味飞扬。
   下山时,暖暖的阳光洒遍了石阶。路两旁的石头上、栏杆边,多了些不速之客——猴群!许多野生猕猴在路边,等待游客的打赏。有的蹲守等候,有的追随讨要,更多的猴子懒懒地坐在路边的石头上晒太阳。
   从宝相寺下来,我们穿越一谷的阳光走上山脊,顺着起伏的山顶,很快就到了石钟寺的停车场。到石宝山,不看石钟寺的石窟,是一种遗憾。下行几百米,再顺着石阶重新升高,终于走进了崖壁间那一龛龛雕佛。特别是那大气磅礴的生殖崇拜“阿央白”,在“求子”图腾中独树一帜,是无关雕刻技艺的绝妙取材,给我们许多尘世的温暖。千年之外,我不知道雕刻这些故事的师傅,是怀着怎样的虔诚,在这悬崖绝壁上,一錾一凿,成就了这千年之后的奇迹。如果时间可以折叠,千年之前的雕刻,我一定来见证奇迹的诞生……翩跹浮想中,在“不能拍照”的牌子下,我的相机举起又放下。我知道闪光灯对这些文物的伤害,虽没有任何人监督,仅仅是面对一块提示牌,但我决定温暖自己一次,就虔诚地瞻仰吧!
   走回停车场,感觉累了,就到场边的亭中休憩小坐。远眺山下有一个清秀的坝子,那里是什么地方?我问保安。保安说:“那是沙溪,一个幽静的小镇,很有文化底蕴的地方,建议你们去逛逛。”
   一个想法突然生成:下一站,沙溪!
   记得上山时,第一次到剑川的我们一直问路前行。山路崎岖,对面的来车都主动停让我们。那位微型车驾驶员,操着不太流利的普通话,指点我们前行。
   晶莹的冰凌,起舞的岩燕,石钟寺石窟的苍生印记,微型车司机的彩色普通话,这些,就是这个料峭的早春,石宝山给我们的暖!让远道而来的我们,记住的,不止是一座山!
  
  
  
  寂寞的古戏台
  
   踏上寺登街的石板路,似乎整个世界都慢了下来。道路两边,屋檐角下,几个白族老人,或摆出自家泡的木瓜梅子,或悬挂几件白族刺绣,闲坐在早春暖暖的阳光下,有的闭目养神,有的飞针走线。没有吆喝的嘈杂,没有音响的喧嚣,整条街都很静很静,似乎还没有从昨夜的梦境中醒来。
   走着走着,两边的屋宇突然退开,那座影视中看过很多次的前台后阁的古戏台,真真切切端坐眼前。喧嚣褪去,古意氤氲,那些隐匿在飞檐翘角瓦楞墙缝里的旧日痕迹扑面而来……
   反复端详,与四周的本色瓦屋相比,翘角飞檐浓墨重彩的三层戏台,确如一位身着戏装的主角,想不到的只是,这一出场就是千年。四野的观众来了又去,聚了又散,马帮的铜铃响了又停,续了又断,一次次的送别之后,有些人再也没有回来,有些事物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遗落的故事,间或在白胡子中跌落。唯有戏台,不见当年人和事,依旧如约出场来。漫长的等待中,曾经唱功了得曲调高昂的马锅头,永远不会再回来了。古戏台肯定知道,结局早已写好。可他依旧执著地等待,在寂寥漫长时光里,戏台,你究竟等一个怎样的结局抑或开始?
   沙溪,这个滇西茶马古道上的重镇,昔日马帮络绎,人潮涌动。夜晚来临时,奔波一天的商旅,在各家马店喝足了酒,带着各自的期待与绝活,再聚集到宽阔的戏台前,看看别人的功夫,听听异域的喝彩,再铆足劲上台,一曲高歌动地来,把旅途的艰辛劳累都消融在戏里戏外。粗犷也好,细腻也妙,你方唱罢我登场,杯中的酒,脚下的路,都醉倒在小镇的岁月中……只是,那样的辉煌与热闹都属于过去,如今台前幕后都很静很静。安静得靠紧戏台木柱的我,也只听到微风吹过院中那两棵大榆树的沙沙声。故事都隐没在屋檐瓦片高处,收缩到台下泥土深处,唯有暖暖的阳光依旧,默默的戏台依旧……
   转身,才发现传说中的“兴教寺”,竟然就在眼前。只顾面对古戏台,原来,兴教寺就一直在背后。走进这座始建于明代的佛教密宗寺院,古意渐次浓烈起来。寂静的庙宇中,没有一个游客。一二进寺庙两侧的厢房中,有一些展板,讲诉着沙溪小镇的变迁。原来,繁华早已停滞在故事里。某段时光,戏台和小镇一样,破败不堪,满眼荒凉。直到因入选“世界性建筑遗产”而声名鹊起之后,当地政府开展了复修工程,古老的小镇才重生。只是,与外界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里依旧静如世外桃源。古木苍苍的院子里,三百年的山玉兰,把盘曲的虬枝斜伸到院中。庙宇中横挂着一块匾,上书李元阳和杨慎的诗歌。读过一个故事,李元阳和杨慎曾吟诗作赋北窗里,相互慰勉酒杯中。往事迷茫,一句“莫言空谷知音少,也有题诗玉署郎”的诗句,把历史和现实交织汇聚,一路闻香寻路而来的我,有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感慨。蓦然回首,古戏台,兴教寺,沙溪小镇,都将成为我生命里一段不能遗忘的记忆。
   走出兴教寺的大门,正午的阳光很明丽,古老的寺登街依旧非常安静,整条街似乎都进入了午睡时间。其实,来沙溪纯属偶然,只因在石钟寺停车场的那一瞥,注定了我们相遇的缘分。问过一个刺绣铺子,打听得“欧阳大院”值得看看。拐弯抹角进入大院,热情的主人家带我们参观。这是一个远道而来的家族,三坊一照壁加上小戏台的布局,诉说着这里昔日的繁华热闹,屋檐瓦片上还有“庐陵世系”的记载。大院里,主人讲述的马锅头故事,更多了几分爱情的遐思。
   古戏台前,遥想千年前的兴盛。兴教寺里,叩问杨状元的唏嘘。欧阳大院,感受千年历史的沧桑。在寺登街口回望,目光越过屋顶,远处一座蛇剑状的山脉,深深插入沙溪坝子,脑海中,兴教寺里的一副对联悠然浮起:芳草长亭弹指兴亡堪一笑,沙溪古道拈花聚散且三参。
   弹指兴亡,石宝山在沙溪背后理所当然。茶马古道过沙溪,古老的文化遗存,何止古戏台一处。拈花一笑,古戏台其实并不寂寞,寂寞的,也许是那些热爱戏台的人!
  有些经验,只会成为羁绊
  
   有些经验,只会成为羁绊,这是我本次旅游之后的感慨。
   到早春的剑川坝子,不见金黄的菜花,不见碧绿的豆麦,一眼望去,田野一片焦枯空阔。游览过千狮山,已是下午七点多。冷,是这里给我的第一个感觉。找了一家有停车场的宾馆,准备住宿。
   泊好车,我们到总台问询住宿。服务员告诉我们:三人间250元,二人间120元,怎会如此?感觉非常怪异。可再三问价,依旧是这个标准。本来想要三人间的我们,就要了两个二人间。以为服务员不高兴了,哪料,他依旧乐呵呵地给我们开票开门。一天的奔波劳累,饭后我们很快入睡。
   早上七点二十,手机准时把我叫醒。立即洗漱收拾,准备驱车前往25公里外的石宝山游玩。紧一紧拉链,我们来到院子中。呵呵,满场车子的玻璃上,全是霜花,真冷!坐进车里,才发现前挡风玻璃有些模糊朦胧。“一定是结了冰!”妻子说。我说:先喷一下水,再用雨刮刮掉它。妻子启动车辆,按了一下开关,却喷不出水来!妻子说:“大约没水了!”我说:不是,结冰了吧!拿起一瓶矿泉水,再抓块抹布下车,我说:哪有这么怪,看我的!我把水哗哗地倒在玻璃上,等着冰层被水融化冲下去,再抹干就行。哪料,怪事在那一刻出现:水还没有流到玻璃底部,等不及我去擦,早已结成了冰!我的抹布在上面滑了几下,也立即变成死硬的帆布。这一倒水,冰层一下子厚了很多。原先坐在车里,还勉强看得见外面,此刻,厚厚的冰层之下,外面的道路更加模糊。咋办?
   发车除冰可以,但那厚的冰除完,急着去看风景的我们,反而成了别人的风景。
   还是用水,用热水!我说。一转身,我手拿空矿泉水瓶去总台要开水。总台的人听说后,笑着给了我一瓶。这下小心多了。妻子找出一块干抹布,我倒热水,冰一化开,立即擦干。开水过处,冰消雪融!一瓶水用完,冰也除完了。
   弄好了!我们长长舒了一口气。此刻,环顾四周的车辆,才发现,整个大院,只有我们的车停得与众不同:院子里其他的车,一律车头靠拢高楼一方。而我们的相反,是倒好车,车头向外。靠拢细看,他们车的后档玻璃上也全是冰,可靠墙一方的前挡玻璃干干净净,可以随时启程。
   怪就怪我们没有想过,就把家乡的经验用到这里!
   我居住的漾濞小城,离剑川不过百里之遥,有一条河流贯穿两地。这条河剑川段叫“黑潓江”,在家乡叫“漾濞江”。逆流而上的我们,注意到了风景的差异,注意到了气温的变化,却忘记了原有的经验不再适用。靠墙一方背风无霜,迎风一方当然结冰。出问题时,还想着在漾濞时用冷水除冰的老办法,自然是弄巧成拙!为方便出入倒好车停下,如今却成为不能按时启程的原因之始。先前诧异的房价,现在想来,也许那250元的三人间,是带了客厅的独立三卧室的套房。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要说远隔万里,即使相距几十里,很多事情就会发生变化!固守一隅的经验,经验只会成为绊脚石!所以说,多走走,多看看,多想想,一定会获益匪浅。
  
  责任编辑 王丽敏
其他文献
小草探头探脑   掀开厚厚的冬眠   吐着嫩疙瘩伸展着手臂   触摸春的气息     桃花不分昼夜   顶着轻薄的咒语   从树根的冻土中顺着东风   往上爬   只为让春天看见   她殷勤一世又一世   丽质天生的粉艳     当梅香蕴足高雅含雪隐去   杏花迷醉风气的时候   柳枝被雨燕裁剪成   如气如丝无言的温柔   招引着春天   披风携雨   抖抖擞擞
期刊
我们不曾想能有多大作为,只希望能尽自己所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给这片感动我们的彝乡大地带来一点点改变,哪怕一个人也好……  ——天津美术学院研究生支教团  一群满怀激情的年轻人,他们看似平凡,但因为一份共同的责任与爱心,给了他们一个可爱的名字——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  他们怀揣梦想,来到相距数千公里外的大山深处,用一年的青春谱写人生当中最绚烂的篇章,用串串充满爱心的灵感和创意,为大山
期刊
阅读,穿越时空,跨越载体,无关身份贵贱、地位高低,只关乎心态,它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乃至生存的方式。   保罗·安德鲁(法国建筑师、作家、中国国家大剧院设计者)说:“阅读其实是人们必须去做的事情,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充分体验文化,了解历史,也能够给你带来一些机会真正探索其他的领域。”我喜欢他对于阅读的精辟概括,更有着自己切身的体会。阅读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
期刊
这里伸展着笔直的青石路面,干净古朴的白族民居错落有致,在城中,一抬头就可以看到苍山高耸入云,山下的人看不到顶,只看得到一条如缎般的云压在上面。大理就这样真实地走进我的脑海。   古城无疑是大理的一个情结,透过这个情结,你似乎可以听到有一种声音,从远古传来,弥漫在铅灰色城墙的四周,使得这个西南小城,焕发出大国王者之气。绿色和白色,在此结合得是如此的完美。   在我的印象中,江南的古城,如江南的女
期刊
点亮一盏灯,美丽的思念   就从春天的笑靥里冒出来   百花是我真情吐露的心语   千万条溪流弯来绕去,可总是   绕不过大地温暖的胸怀   就像我的生命,经历过起起落落   终究要进入到你芳香的主题中   透过你的明眸,我看到   原来自己一直苦苦追寻的幸福   就在我伸手可及的面前     一朵饱含禅意的荷花下   放置着我一个瑰丽的愿望   我划着一叶小木舟,来到你的
期刊
回家的路     一个人不应该没有家。没有家的人是他忘记了回家的路。   没有家的人是漂泊者。他的一生,像一枚树叶,在风中打旋。   我有三个家,三个家被一条公路串连着。两头各一个,中间一个。路不太长,五十来公里。两头的两个家是命中注定,是在我未出娘肚之前就已经预料到的。一个是父亲、母亲,一个是妻子、儿子。   另一个家是始料不及的。每个人在走路的时候,都会有很强的选择性,为了实现既定的目
期刊
打工的母亲      因为工作变动,我从乡下来到了县城。一切都是新的开始。没有住房,用了两个下午的时间,在靠近城郊的地方租到了一间陈旧的小屋;以前从未接触过新闻采编工作,一切都得从头快马加鞭地学习;往日的朋友同事,大多都在乡下,新的工作环境中,人际关系也要从头开始;家在乡下,爱人还在乡下工作,孩子尚幼小,家和工作单位之间不停地往返,是必不可少的。   忙。以至于有几
期刊
剑川彝族分布在该县内各乡镇,与丽江市及四川省大、小凉山的彝族同属一个支系,无论是生产、生活方式,还是语言、风俗,均与楚雄彝族自治州等区域的另外支系有着较大的差异。   他们大多居住在高海拔山区半山腰及以上的区域。生产方式以栽种玉米、荞麦、芸豆、马铃薯等作物和放牧牛羊等牲畜为主的传统种植、养殖业。成年妇女也会拉独牛个体耕作,男女老幼各司其职,非常勤快。   他们善于仿效大自然中的动物。比如:他们
期刊
一样是“逃离北上广”,他们没有移民海外,也没有到二三线城市去,而是选择来到一个中国村庄,过着半隐居且自己真正能够“主宰”的生活,只为精神上更富足或与孩子相处时间更多。   一年前,当看到阳光穿透云层,如同聚光灯一般打在海面上时,丁磊的内心掀起从未有过的波澜:就是这里了。   找地、签合同,一个星期内,丁磊完成了36年人生中最富戏剧性的一个角色转换:从上海的一位高级白领变身为洱海边的一位新居民。
期刊
三年的干旱,囚禁了太多春天的心事。   四月如约而来,苍山脚下,洱海边上垂柳柔嫩的枝条在风中飘飘洒洒,像是白族少女初始靧面将发丝飘逸披散;又像是心灵手巧的白族妇女串起的精致珠帘在轻轻摇摆。   这天清晨,我到大理市湾桥镇向阳溪白文学校去采访。   向阳溪村靠近海边的一座古老院落外,最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树正开得红艳的叶上花。   这繁花突兀地蹿上了大门的飞檐,让我惊讶地呆立了片刻!   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