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浸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来源 :教育前沿·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udongxi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就是在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心理教育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教育活动。语文课堂教学心理教育的渗透则是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课堂学习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发展的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心理健康教育呢?
  
  创设渗透条件,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心理教育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抱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新课改宗旨,付出爱心,用爱导航,去创建新型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达到和谐共荣,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师生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核心。有了“爱”,师生原先的“我”“你”关系将会置换成“我们”,只有树立这种思想观念才能放下“师道尊严”和“学高为师”的架子,才能真正面对全体学生,全方位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师生才能真正平等相处,才能真正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权力。从而使师生心灵沟通,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
  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孔子曰:“知之者莫如好知之,好之者莫如乐知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居丧,教师就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树立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意志,引导学生讲究学习方法,学会学习。给学生成长提供服务和帮助,让学生更多感受到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与幸福,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有效的呵护,才能促使个性更张扬呵自由发展,才能更好的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挖掘教材内涵,创设心理体验情景
  
  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教师应挖掘教材内涵,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有的放矢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努力挖掘教材因素,充分运用教材载体
  挖掘教材的人文性是语文教材的一大特点。其中有优美的诗歌、有趣的童话、富含哲理的寓言、文。它们从不同的视角反映了真善美。这些课文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教材。朗读能以声传情,营造氛围,激发学生产生共鸣、体验情感。例如:我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时,紧扣文本中惊险的语言场面牵动学生的心。如:战况紧急、地势险要,只有几根铁链横在战士们的面前。对岸守城敌人构筑的工事,疯狂的叫嚣,脚下是震耳欲聋的湍急水流。英勇的战士们边铺木板边前进,以大无畏的勇气强渡大渡河天险。我让学生在读中圈出重点词句,反复诵读,用心体会战士们不怕牺牲、奋勇前进的英雄气概。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2、通过资源共享,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以境育情,人的情感是在情境中产生的,在课堂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从而加深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落花生》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假如你就是一颗花生,你会为人们做些什么呢?”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大量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学时,我运用多媒体画面的演示和音乐渲染等手段,让学生进行思考、体验,指导学生全面感知花生的美,丰富他们的审美情趣。要求学生理解“花生”的含义,懂得花生的默默奉献的精神。
  在学习第七册《拾穗》这一课。我组织学生一起欣赏了著名画家米勒的这幅油画作品,并且开展了讨论交流:怎样欣赏油画《拾穗图》?你能简单的来介绍一下这幅画吗?作者也像我们一样欣赏了这幅世界名画,并用生动的语言、具体的描写描绘了画面内容,使我们也学会了欣赏名画,例如:文中“麦香混合在尘雾中,弥散在田野上,远处堆起了金黄色的麦垛,一片丰收的景象。”这收获的季节属于拾穗者吗?你欣赏了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拾穗》文中作者也对这三位妇女拾穗时情景,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了描写、刻画。在讨论中,让学生体验、感受生活的艰辛,使同学们认识到中间的妇女承担着生活重担,右边的妇女腰落下毛病,左边的妇女,她的艰苦生活才刚开始。从中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法国十七世纪农民生活的的贫穷和艰苦。同时在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对人物的神态、动作的描写,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又使学生在讨论中受到教育,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发展。
  
  把握渗透内容,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语文教学历来崇尚“文道统一”,心理教育其实仍可归为”道“之列,这也就为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教材中一篇篇优美的课文,便是一个个生动的心理渗透的好例子,例子参照得好,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王二小》一课中的小英雄,王二小不愧是个大智大勇、心理素质极好的学习典范。学习课文时可抓住描写当时王二小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词句细细体味。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并决心向他学习遇事冷静、沉着的心理素质。在教学中,教师也可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像《我爱故乡的杨梅》中的乡情,《曼谷的小象》中的友情,《春蚕》中的母子情,《圆明园的毁灭》中的爱国情,都是极好的范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为学生拓宽教学内容,拓宽学习空间,可以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补充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语文学习的天地是何等广阔,语文蕴含的知识是何等深邃,语文所呈现的形象又是何等奇妙,从而激起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创设参与情境,提高心理修养能力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感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杜威说过,兴趣是学生成长中才能的信号与象征,显示着最初的能力。因而,创设情景,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教学《守株待兔》时,为了让学生明晓“不能把偶然当成必然,不要存有侥幸心理”的道理。课末教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劝农夫重新拿起锄头”的情景,学生在想象、表演中受到了教育,提高了自我的心理修养能力。再比如,教学《美丽的公鸡》一课时,先指导学生找出公鸡的情绪变化:得意——伤心——惭愧,继而讨论公鸡情绪变化的原因,然后再让学生编成童话剧演译这段故事。在演译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接受了语言训练,同时也懂得了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实现了提高自我心理修养能力的目的。
  总之,心理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语文教学应责无旁贷地分担这一重任。“文以载道”、“文以载情”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遏制不良情绪,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必须进行有效的心理渗透,让心理健康教育浸透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其他文献
本文以实例说明碰撞模型所具有的瞬时性、动量守恒性、动能不增加原理、碰撞结果必须符合实际情况等特点。 In this paper, an example is given to illustrate that the 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