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品牌学校的校本化核心素养体系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gh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志成,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副研究员。曾任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教师、副校长,北京市原崇文区教委主任、东城区教委主任,北京奥组委奥林匹克教育处处长,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处长等。主要研究领域:教育政策、教育行政、学校管理、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学校德育、奥林匹克教育。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育人目标,这是学校的立校之本。很多优秀的品牌学校不仅有明确的育人目标,而且对学校的育人目标进行了系统的解构,形成了育人目标具体化、细化的体系。用当前对学生发展目标最新的概念提法,这就是学校所确定的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校本化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提出与校本化建构
  “培养什么人”,这是学校教育的永恒话题和探索的问题。每一所学校在其成立之初,都会有这样的思考和回答,并在其办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和追问这样的问题;每一个时期的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也都会不断地追问,并探索这样的问题: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既是教育哲学问题,也是教育社会学问题;既是教育经济学问题,还是教育政治学问题。因此,“培养什么人”这一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研究视角都会产生不同的结论。上世纪末,伴随着“知识爆炸”海量新知识的诞生,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的世界互联,以及面向新世纪的人类发展需求,人类再次将“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的永恒问题推向教育学术前沿。以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为代表,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都开始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美国等国家提出了“关键技能”的概念。我国也于本世纪初提出了构建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计划。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前学校育人目标具体化、细化的代名词,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国家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国家育人目标具体化、细化的顶层设计。学校作为办学实践者,还需要根据国家的顶层设计进行学段核心素养分解和学校育人目标的校本化分解,这一过程就是核心素养体系的校本化建构。学校建构核心素养体系既要依据国家核心素养体系,又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素养体系,还要传承学校自身的核心素养体系。其实,每一所优秀的学校都有其传承持久的育人目标核心素养体系。研究这些优秀学校的核心素养体系,有利于我们当前更好地落实国家的核心素养体系。
  北师大附中核心素养体系的校本化建构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前身是1901年清朝政府成立的“五城学堂”,1912年,伴随着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的建立,更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1922年,时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校长的林砺儒,在其就职演讲中提出了“理想的中学教育是全人格的教育”,从此,“全人格教育”成为这所百年名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一百年来,北师大附中始终坚持“全人格教育”的办学宗旨,不断完善、细化其育人目标结构体系,逐步形成了北师大附中“全人格教育”的育人目标体系,用今天的概念讲,就是构建了“全人格教育”的校本化核心素养体系。学校将“全人格”细化为8个人格素养领域、24个行为素养表现。“全人格”8个具体的核心素养目标领域分别是:独立人格(具体行为素养为自尊、自信、自爱、自省);博爱人格(具体行为素养为爱心、同情、兴趣);共处人格(具体行为素养为尊重、诚信、合作);勤学人格(具体行为素养为乐学、勤学、善学、终身学习);勤劳人格(具体行为素养为勤劳、耐劳);勇敢人格(具体行为素养为勇气、坚强);创新人格(具体行为素养为探索、创造、接受新事物);乐观人格(具体行为素养为胸怀宽广、幸福、自乐)。
  北师大附中“全人格”核心素养体系是校本化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一个范例。“全人格”育人目标核心素养体系体现了演绎逻辑。演绎逻辑是基于对哲学顶层思考,向实践层面不断演绎形成的理念体系构建逻辑。“全人格教育”是指完全的人格教育,是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是指导教育行为的系统理念。人格,狭义理解是指人的品格。林砺儒校长也指出人格就是做人的资格,一个完整的人格必须包含动物的、人类的、公民的、职业的四种资格。完整的人格必定由上述四种不同资格构成。正是从“人格到人的资格”再到完整的人的资格,在不断演绎的过程中,逐步构建了教育学意义的实践性的“全人格教育”理念。在“全人格教育”理念中,人格包括道德人格、心理人格、法律人格,特别强调做人的资格。“全人格教育”起源于健全人格教育,以人格为核心,以其完全的人格为培养目标,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为手段,以8大素养领域和24个行为素养表现为具体培养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北师大附中“全人格”育人目标核心素养体系体现了哲学本真原则。袁贵仁在《试论人格》一文中指出:“在哲学看来,真正的人是在生理因素基础上由心理因素、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构成的完整的人,是在历史中行动的人,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在哲学意识上,人的规格就是具备基本素质、能够从事现实的活动。人格,也就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资格。”由此可见,“全人格教育”是从哲学角度对人的个体发展和社会活动主体性的本体论进行分析,是对教育本真的哲学回归。正是因为“全人格教育”站在了哲学本真的高地,坚持以人为本的基地,塑造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大地,因此才绵延百年不断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教育成就。
  北师大附中核心素养的校本化实践
  如果说育人目标与核心素养体系是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那么,办学实践就是要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基于核心素养体系构建学校育人体系,也是核心素养体系校本化构建的重要内容。课程是学校育人的重要载体。构建“全人格教育”的课程体系,是落实“全人格”育人目标与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北师大附中百年来一直坚持为“全人格”发展服务的课程体系。早在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时,师大附中就开设了丰富的现代课程,为学生的“全人格”发展奠基,体现了文理兼修,注重语言和工具学科培养,通识博览,关注身体素质。钱学森曾在师大附中初中、高中学习了六年。他回忆说:“我在附中毕业后,到上海交通大学学习,第一年觉得大学功课没有什么,因为我在中学都学过了。”可见,当时师大附中的课程为学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进入新世纪,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北师大附中在践行“全人格教育”办学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发展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了“基石课程—志趣课程—卓越课程”三级立体化课程体系,突出学校奠定坚实基础,培养学生特长发展的课程特点。三级立体的“全人格”课程体系体现了“全人格教育”既注重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全面的人生基础,也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和促进学生特长发展的个性化育人目标。师大附中“全人格”的课程体系,为实现新时期学校确定的“全人格、高素质”育人目标奠定了基础,是学校“全人格教育”的新发展,也为学校进一步构建“全人格校本化核心素养体系”奠定了基础。
  一个世纪,一所学校;一批人才,一所学校;一个体系,一所学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百年办学历史中,坚守“全人格教育”,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构建了一个“全人格教育”的实践体系。这种优秀的办学实践,在今天构建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改革实践中,依然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
  编辑 王雪莉
其他文献
一双眼看懂了学生的内心,一双脚走遍了学生的家庭,一颗心永远挂念着孩子们。这就是从教32年,担任班主任工作15年,用诚心、爱心对待每一件事、对待每一名学生的国子监中学老师赵淑芳。   32年的教师职业生涯中,奉献是赵老师的人生信条;15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学生是赵老师心中的唯一。每天,她要跟许多的家长电话、短信沟通;每个假期,她要走遍每一个学生的家。执著的追求使赵老师体会到一种付出的快乐与幸福。
随着课程改革进程不断深入,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多地透过课堂教学表面的热闹去关注和研究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其实,课堂教学是否具有实效性,不在于教学手段有多么先进,不在于课堂活动设计有多么新颖,衡量一节课实效性的关键在于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卷入程度,只有学生身心的真实卷入才能够促成学习的真实发生。而很多时候这种发生不是外在显现的,而是存在于学生的个体实践与思考中。 由此,“自主”也就成为实现课堂教学实效性的
根据学校九年一贯制课程建设的实际需要,我们构建了育英学校的音乐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小学和初中九年的音乐学习,学习和参与两部分课程,即必备的基础课程和发挥特长的特色课程。两大课程的目标是:在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使学生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学习和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100%的学生能较高水平演奏一种乐器,100%的学生都能娴熟掌握一种其它
李明新,北京小学校长、北京小学教育集团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首批中小学教授,特级教师,教育部课程教材审查委员会专家,兼任北京市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委员会副理事长等职,被聘为教育部名校长工程导师,北京市名校长工作室导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师大、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在办学中主张坚守基础教育本真,提出了“五养”教育理念,形成了“实与活”的教学思想,其推进的学校管理
首都师范大学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评估与研究中心所承担的北京市教委项目——“北京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已进行10年了。在此,我们对北京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10年测评结果做一总结,力求通过梳理10年来的各项测评数据,发现北京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一般趋势和规律,并对其做进一步反思,以期深入探究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测评数据反映出的思想道德状况  1.北京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整体状况
东城区回民小学和东城区回民实验小学是两所各具特色的民族学校。多年来,两所学校以深化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为重点,以发展学校办学特色为核心,在相互学习交流中,不断增强学校各民族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专业交流,促进学校办学品质的提升,两所学校都成为北京市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在东城区域内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随着东城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两所学校在原有合作的基础上,于201
促进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动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一直是东城区乃至北京市亟待破解的难题。2008年4月,史家胡同小学、东四七条小学在北京市东城区教委的领导下结为“深度联盟校”。三年多来,两校不断推进联盟建设,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史家胡同小学、东四七条小学深度联盟建设经历了资源共享、机制联建、顶层互构三个台阶。    ■ 第一台阶:资源共享  史家胡同小学、东四七条小学
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为北京市大中小学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搭建了平台,广大的大中小学生用出色的表现为祖国和首都赢得了荣誉。为进一步弘扬奥运精神,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弘扬奥运精神 建立和完善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意见》,意在北京市中小学校深入开展志愿服务精神教育,建设和完善中小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同时,北京市教委下
每次采访优秀教师,总是深有感触。每位教师,或许所处地域不同,所教学科不同,成长的轨迹不同,但是每个人都做出了令人仰慕的成绩,成为业内翘楚。于是有人感叹,真是“条条道路通罗马”!  确实,“条条道路通罗马”,达到同一目的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可是否有人想过,事业有成并非一蹴而就,如果他们心中没有理想,又何如能够战胜重重困难,坚持不懈地跑赢这场马拉松?  肖川教授曾把自己的成长经验概括为六个词二
开栏语: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教师是立校之本,兴教之源。一支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  2015年,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区县级教师进修院校协作委员会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承办的主题为“挑战与创新”的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们,就当前教师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