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应用技术性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的定位是其他任何工作的前提。在坚定服务地方的信念和突出服务地方的优势的基础上,探索研究区域经济的社会及物流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构建与专业技术能力体系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建设素质精良与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努力促使课程与地方物流产业需求对接。
【关键词】服务地方;应用技术大学;物流专业;课程改革
【中圖分类号】O4-4;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030-01
在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物流行业的发展在得到各方面的充分关注的同时,物流行业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相关人才缺口逐步显现。因此,加快物流行业人才培养速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极为迫切。相关数据表明,当前物流行业中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人员比例极低,大概只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左右;但是仅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的物流人才缺口总数却超过了150万人。尤其是进入互联网时代,物流行业的发展一日千里,这对物流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应尽快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变,另一方面,物流人才培养必须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职业岗位与人才能力、素质相匹配的培养模式,提升办学内涵特色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学生能否真正掌握核心知识、具备良好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及适应行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成为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以菏泽学院为背景,探讨基于服务地方经济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优化研究。
几年来菏泽学院经济管理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不断探索专业教学改革的新思路,积极进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修订新的培养方案
2016年经济管理系物流管理专业根据《菏泽学院关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遵循技术应用逻辑体系,创新“双能协同、知行合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充分调研(毕业生调研、用人单位调研、社会需求调研、国内外学校调研、自身调研等),认真总结多年教学经验教训,发挥经济管理系的特色和优势,扎实做好培养方案制订工作。采用“3+1”或者“2+1”的模式,即本科前三年,专科前两年在校完成理论课程学习,最后一个学年学业在校外完成。课程体系设置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以学生为中心、职业为导向、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和创业能力。从2016级新生开始,物流管理本科及专科专业都将实施新的培养方案。
经多方努力探讨修订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新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现代物流管理方面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际运作能力,能在现代化生产企业、商贸流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物流企业等部门,从事采购、运输、仓储、配送、货代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新的培养方案中重点调整了课程体系,物流专业课程由通识课程、学科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四个模块的必修课、选修课构成,每个模块所占学分比例为37.3%,12%,36.7%,40%,其中实践课程包括课程实践,实践环节,创新创业,素质拓展等多个方面,丰富了实践课程体系,也大大增加了实践课程所占比例。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深度校企合作,改革培养模式
为进一步探索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2016年9月份开始,济南网融公司与经济管理系进行校企合作,新设物流管理专科(物流与电子商务方向)。并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情况、团队结构、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就业实训、商务英语学习等问题进行了改革,实行“2+1”培养模式,即物流管理专业专科同学前两年在学校完成规定课程体系,最后一年在济南网融公司的安排下进入物流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三、“走出去,请进来”探索专业课程改革
经济管理系师资力量雄厚,物流相关专业教师也具有一定规模,并且均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通过实践及案例教学等方法对相关专业学生教学做出创新,通过研讨会的形式,多次就物流人才培养问题进行讨论,试着寻求培养适合经济发展和物流市场需求的专业性人才的模式和方法。
一方面,走出去。在互联网+及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经济管理系物流专业的领导带领本专业老师到天华物流产业园调研,实地参观考察了特色中国菏泽馆、现代仓储中心、同城物流配送中心等核心区域,了解菏泽市电商物流发展最新现状,探讨与天华实业就科研、学生就业实习、创业等方面展开一系列的合作可行性,实现共赢。另外,还到曹县淘宝村及鄄城发制品工业园区等地考察,实地了解菏泽产业经济发展状况。
另一方面,请进来。不定期的请物流企业负责人或者业务骨干到课堂上为同学们解疑答惑,注入实践经验。例如,2017年6月,物流专业校企合作企业佳怡供应链企业集团--山东佳怡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鲁西区域总经理智庆福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做了《公路快运运营管理》的报告。讲座上,智庆福从公路快运概述、公路快运网络管理、公路快运流程管理、公路快运客户服务、物流项目管理五个方面进行了讲解,结合当前形势,对当下物流形势进行了全面解读,并当场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同学们表示出了极大的学习兴趣。并纷纷表示,这次讲座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接触到的知识,希望能够经常听到这样的讲座。
四、培养双师型物流专业老师
为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响应学校鼓励教师参加业界实践锻炼的政策。本人于2015年下半年到上海盟佳物流有限公司参加业界锻炼,五个多月的实习经历让我收获颇丰,对物流工作内容有了全面的认识,为以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次业界锻炼的宝贵机会,也使得我进一步了解了目前物流行业和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也加深了解了目前物流学生的就业状况,通过亲身经历,掌握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知识结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训练,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同时,根据企业要求与工作过程特点,为修订物流管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一定思路,也为改革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知识点,按知识结构分模块,按能力结构分项目,按认知规律分任务,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模式进行教学等方面提供了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张贵彬,郭国法.基于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2).
[2]李腾.面向地方服务的黑龙江省物流专业应用型本科建设研究[C].提升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实证研究,2016.
[3]盘艳芳,蒋丽君.面向物流技术能力的实践课程体系开发与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10X).
【关键词】服务地方;应用技术大学;物流专业;课程改革
【中圖分类号】O4-4;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030-01
在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物流行业的发展在得到各方面的充分关注的同时,物流行业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相关人才缺口逐步显现。因此,加快物流行业人才培养速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极为迫切。相关数据表明,当前物流行业中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人员比例极低,大概只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左右;但是仅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的物流人才缺口总数却超过了150万人。尤其是进入互联网时代,物流行业的发展一日千里,这对物流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应尽快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变,另一方面,物流人才培养必须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职业岗位与人才能力、素质相匹配的培养模式,提升办学内涵特色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学生能否真正掌握核心知识、具备良好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及适应行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成为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以菏泽学院为背景,探讨基于服务地方经济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优化研究。
几年来菏泽学院经济管理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不断探索专业教学改革的新思路,积极进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修订新的培养方案
2016年经济管理系物流管理专业根据《菏泽学院关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遵循技术应用逻辑体系,创新“双能协同、知行合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充分调研(毕业生调研、用人单位调研、社会需求调研、国内外学校调研、自身调研等),认真总结多年教学经验教训,发挥经济管理系的特色和优势,扎实做好培养方案制订工作。采用“3+1”或者“2+1”的模式,即本科前三年,专科前两年在校完成理论课程学习,最后一个学年学业在校外完成。课程体系设置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以学生为中心、职业为导向、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和创业能力。从2016级新生开始,物流管理本科及专科专业都将实施新的培养方案。
经多方努力探讨修订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新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现代物流管理方面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际运作能力,能在现代化生产企业、商贸流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物流企业等部门,从事采购、运输、仓储、配送、货代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新的培养方案中重点调整了课程体系,物流专业课程由通识课程、学科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四个模块的必修课、选修课构成,每个模块所占学分比例为37.3%,12%,36.7%,40%,其中实践课程包括课程实践,实践环节,创新创业,素质拓展等多个方面,丰富了实践课程体系,也大大增加了实践课程所占比例。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深度校企合作,改革培养模式
为进一步探索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2016年9月份开始,济南网融公司与经济管理系进行校企合作,新设物流管理专科(物流与电子商务方向)。并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情况、团队结构、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就业实训、商务英语学习等问题进行了改革,实行“2+1”培养模式,即物流管理专业专科同学前两年在学校完成规定课程体系,最后一年在济南网融公司的安排下进入物流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三、“走出去,请进来”探索专业课程改革
经济管理系师资力量雄厚,物流相关专业教师也具有一定规模,并且均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通过实践及案例教学等方法对相关专业学生教学做出创新,通过研讨会的形式,多次就物流人才培养问题进行讨论,试着寻求培养适合经济发展和物流市场需求的专业性人才的模式和方法。
一方面,走出去。在互联网+及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经济管理系物流专业的领导带领本专业老师到天华物流产业园调研,实地参观考察了特色中国菏泽馆、现代仓储中心、同城物流配送中心等核心区域,了解菏泽市电商物流发展最新现状,探讨与天华实业就科研、学生就业实习、创业等方面展开一系列的合作可行性,实现共赢。另外,还到曹县淘宝村及鄄城发制品工业园区等地考察,实地了解菏泽产业经济发展状况。
另一方面,请进来。不定期的请物流企业负责人或者业务骨干到课堂上为同学们解疑答惑,注入实践经验。例如,2017年6月,物流专业校企合作企业佳怡供应链企业集团--山东佳怡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鲁西区域总经理智庆福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做了《公路快运运营管理》的报告。讲座上,智庆福从公路快运概述、公路快运网络管理、公路快运流程管理、公路快运客户服务、物流项目管理五个方面进行了讲解,结合当前形势,对当下物流形势进行了全面解读,并当场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同学们表示出了极大的学习兴趣。并纷纷表示,这次讲座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接触到的知识,希望能够经常听到这样的讲座。
四、培养双师型物流专业老师
为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响应学校鼓励教师参加业界实践锻炼的政策。本人于2015年下半年到上海盟佳物流有限公司参加业界锻炼,五个多月的实习经历让我收获颇丰,对物流工作内容有了全面的认识,为以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次业界锻炼的宝贵机会,也使得我进一步了解了目前物流行业和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也加深了解了目前物流学生的就业状况,通过亲身经历,掌握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知识结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训练,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同时,根据企业要求与工作过程特点,为修订物流管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一定思路,也为改革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知识点,按知识结构分模块,按能力结构分项目,按认知规律分任务,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模式进行教学等方面提供了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张贵彬,郭国法.基于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2).
[2]李腾.面向地方服务的黑龙江省物流专业应用型本科建设研究[C].提升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实证研究,2016.
[3]盘艳芳,蒋丽君.面向物流技术能力的实践课程体系开发与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10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