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之心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teorwei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人陈建双栖居在峨眉山,他手刻的一个竹茶则在圈子里可以拍卖到一两万元。大家都说他很会“玩”,现在,他开始寻找废铁。峨眉山市区有一些老铁匠铺子,满地的铁片如果不用就当废铁卖了,陈建双会特意去翻找,有些特殊造型的铁器本身就很美。陈建双把淘回的铁片放到土里让它锈迹斑斑,然后重新打造,开始割截、锻烧、锤打,“可以用来做茶荷、壶承,甚至花瓶。”用废铜烂铁用做茶具,有着特殊的肌理与质感,很沉静的美,这些往往会让茶席变得特别,让人觉得万物都有它的美好的一面。
  很普通的枯木残枝,也可以用在插花上,落叶顽石也可以用在席面上,都有别样的美。陈建双认为,“应该用化腐朽为神奇的眼光去发现各种美好,茶人茶事也一样,茶事茶器怎么去发掘各种美,哪怕是“废物”也可以不废,“废”与“不废”等着人们去善待,确实需要培养慧眼和慧心。”
  不是随便的废物都可以利用的,这需要有美的眼光。
  谈及美,陈建双认为,“有粗犷美,细腻美,残缺美,完美,自然美,往往千人千种美。怎么理解各种美,我觉得它肯定没有标准,但也会有共通的,没有标准就是各种美都是人们需求的,共通的也就是肯定让人愉快的,美的目的应该就是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茶有安静之美,器物有独特的美,茶事有过程之美,同样是为我们的精神世界服务。”
  茶与器物的美,其实无处不在,重要的是我们要好好利用和学会欣赏它。不妨多动手,在做的过程中就会有新的收获。
  陈建双经常做各种尝试,把不用的茶盏在盏底挖了孔洞,植入铁丝,让它吸水顺畅,就可以种花、养菖蒲。这些花器在茶席上也特别漂亮。
  他认为茶器与茶席的关系,也是发现和组合,然后欣赏它,欣赏的过程也是提高和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
  动手的过程就是创作的过程,以此为业就成了匠人,匠人应有匠人之心。
  我问他什么是匠人之心,他开玩笑地回答:“就是孜孜不倦毁人不已的精神,就是说反复不断做着很多重复的事,然后在不断的挑战和追求的过程中享受,就比如一件物件,在千锤百炼中为了提高那一点点不足的地方,而不断的重复和追求,可能匠人应该都有这种心,才会有各种美的呈现。匠人之心可能也是一种简单快乐的心,劳动创造快乐和美好的心吧。”
  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之后也带来各种思考,当我们面对很多写着“手工”字样的“半手工”作品时,会抱怨人们的急躁,说中国人“太聪明”,缺乏匠人之心,先机器做成半成品,再敲敲打打做成“手工”,这种小聪明可以很快“创新”、出量,但往往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也没有沉静下来的美。
  茶文化兴起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器物的手工打造,从一个简单的壶承到整体茶室,都可以用双手打造出来,面对这样的作品,就会有特殊的情感,感受到作者的眼光与诗意。这一匠人群体,他们坚守自己的信念,创作新的可以打动人心的作品。
  陈建双对中国未来的匠人还算乐观,“我的看法可能就是静下来,慢下来。匠人有匠人的特性,现在应该也是大浪淘沙的一个时代,真正能成就匠人,肯定是有匠人特性的才能沉淀下来,可能大家觉得现在匠人有很多浮躁的,纠结的,迷乱的,我觉得是很自然的事。就是很多人不懂匠人特性,然后也把匠人这帽子戴上,戴上以后会发现不合适。未来要么是天生的匠人留下来了,有些后天努力的也能被大家认可,不合适做匠人的会被舍弃,这是大浪淘沙式的过程。”
  茶人刘冀川在北京自己锻打茶器,他自己手制的茶匙很有味道。
  他说道,“我们只有对各种茶器的用途有深入的了解,带着艺术的眼光选择那些具有内在联系的器物,才会是正确的选择。”
  他的茶席就经常用到自己做的素面茶荷或者老旧的灯台,这些器物会让人静下来,想到时光的流逝。
  刘冀川是这样理解器物的美:“茶器的美是建立在茶艺的美学基础之上的,除了哪些高大上的器物之外,更强调茶器的内在气质,一些含蓄内敛的器物更适合用于茶席,说到茶席,茶器的选择还要有更多的包容性,一个刻满画面的茶则未必好于一只素面茶则。”
  他说,“各种器物都会有它自身的美,当它的特质与茶的美学特质相一致时,就适合于茶席之上。”“匠人和大师是有区别的,匠人之心应该是怀着对自然之物的敬畏之心,全身心的去做一件生活用品。”
其他文献
十八世纪由中国福建远销海外的武夷茶的英文名为Bohea,但在英语世界里,它明显是个外来词。即使是在18世纪进口和消费中国茶叶最多的英国,很多英国人至今也并不知道Bohea到底指的是什么。Bohea一般解释为闽南语“武夷”的发音的音译。因为那时中国出口欧洲的茶叶大多为红茶,因此一般翻译为武夷红茶。然而笔者通过将英文文献中对Bohea的描述结合中国茶叶加工技术的发展史进行分析,佐以武夷山当地茶农的口述
期刊
2017年春,我的朋友、中国竹工艺大师徐秉言带我去江阴千年古刹苍山寺。苍山寺位于一个叫苍墩的村庄,据考证南北朝梁敬帝葬于此,故又称皇陵。坐下后,与主持玄祥法师有一次难忘的茶叙。  玄祥取出他珍藏的一罐茶,打开,问我: “你看看这是什么茶?”我一看那条索、那色泽,笑道: “云南的古树红茶。”他冲泡后,我品了一口,又说这茶应属滇红范畴,但与一般滇红又有不同。  他稍有惊讶,又问: “这茶出于云南何地?
期刊
尽管寒风料峭,时间仍在冬季徘徊,茶园里的茶树却已准备吐新芽,茶农们也在为新一年的春茶蓄势待发。这头道春茶自然非绿茶莫属,茶的清翠鲜爽衬托着春意更加盎然,虽然福建绿茶不及浙江绿茶如雷贯耳,但在春天来临时,以绿茶为茶坯,香气鲜灵,滋味醇厚的福州茉莉花茶也是茶桌的“座上宾”。  福州茉莉花茶是福州独一无二的“城市名片”,也是福州本土的特色产业。在近年来茶市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今年福州茉莉花茶产业将如何发展
期刊
今年的这个冬天,南方和北方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痛处。北方是“雾里看花花不美”,挥之不去的雾霾让人透不过气。南方是“浸在水里半只脚”整个冬天泡在雨水里。  福州近年因空气质量排行榜长年霸占前五的好环境好空气而名声大噪。相比往年,福州更早地进入梅雨季节。此地宜居,只是空气湿度经常处于loO%饱和的状态,茶的储藏需要更多的花费心思,茶的品鉴也需要更精微的体悟。  日常所饮,独爱水仙。各个山场,各种焙火,都有
期刊
“茶道”指的是茶之本源、规律、道理、德性、精神。皎然“性与道合”,“释门伟器”,修禅悟道,首提“茶道”是机缘、灵感、哲思圆成。皎然的“茶道”思想有助于陆羽修改、深化《茶经》中的“道”的哲学内涵。  皎然、陆羽“茶道”的主要特征和内涵的“五元素”是:茶品、道悟、禅意、诗境、雅趣。湖州深厚的文化及皎然茶道、陆羽茶经和当代茶文化界、佛教界等对“茶道”的重视、研究、传承和弘扬,进一步共识“湖州——茶道之源
期刊
茶,从一片树叶,变成一种适饮且具多种保健功效的饮料,这是中国人的独创,也是首创。  在遭遇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与洗礼以前,深深扎根于农耕文明、以手工人力为主导的中国茶业科技,一直领跑世界数千年之久。然而,自18世纪下半叶开始,随着工业革命在欧洲兴起,机器逐渐取代了手工,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等英属殖民地及日本相继实现了茶叶生产机械化、规模化,加之管理完善,茶叶品质、出口量都超过了华茶,华茶的荣光从此
期刊
禅宗一花开五叶,三叶在宜春,宜舂有禅都之称。明月山沩仰宗为其中一叶。慧寂禅师在仰山创建栖隐寺,迄今已1160多年。北宋黄庭坚一首《送密老住五峰山》:“我穿高安过萍乡,七十二渡绕羊肠。水边林下逢纳子,南北东西古道场。”描绘了古代宜春梵天佛国的一派禅境。  宜春种茶历史同样悠久。唐代的界桥茶、宋代的袁州金片在当时就很有名。  陆羽《茶经》记载:“江南生鄂州、袁州、吉州”,将袁州(宜春古称)列入江南重要
期刊
悠悠海丝路,浓浓茶香情。借一杯香茗欢度新年、传递祝福,让爱茶人在茶香中感受中华茶文化之博大精深……  十年风雨同舟,《茶道》杂志始终“以茶为媒,以茶会友”,用记录茶香的文字和影像构建起茶人间情感的纽带。自2011年首届《茶道》茗读会暨全国茶友迎春茶会举办以来,全国30多城在同一时刻共饮一杯茶、共襄盛举,成为茶界一道独特的风景,也成为众多茶人开锥的习惯。2016年1月2日,茗读会如约而至。全国34座
期刊
闽江两岸,景色旖旎。为了不辜负这大自然的馈赠,智慧的福州人将自西向东的江岸两侧装点一新。山水风光总能令人触景生情,而此情该怎样安放?就在这闽江边觅一安静之地吧,临江落座,煮水瀹茗,在自己与自然中细细慢慢地品味。  茶舍和江水,一者轻吟,一者重奏;一者灵动,一者厚重;一者当代,一者古老。浩浩荡荡的江水,如同一部鸿篇巨制的史书,埋藏着数不尽的风云往事,裹挟着剪不断的千古情愁。出自设计师林开新之手的茶舍
期刊
所谓锔活,简单说就是把破碎的器皿接好,再用金刚钻钻孔,用锔钉抓牢,补后恢复原样。宋时《清明上河图》中已经有锔补匠人的形象,清朝发展鼎盛,它与中国精美的瓷器相生,历经千年不衰。  这两年,锔活在国内也热火,有人为了求得锔补的美感,甚至刻意将新杯碰裂,这种“功利”的做法,在数百年前就曾有过,只不过当时用的是豆子注水胀裂壶的做法。  在台湾最新创意的壶型中,也出现了锔补的造型。  老行当的新玩法  谈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