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然、茶道及“茶道之源”湖州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xy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道”指的是茶之本源、规律、道理、德性、精神。皎然“性与道合”,“释门伟器”,修禅悟道,首提“茶道”是机缘、灵感、哲思圆成。皎然的“茶道”思想有助于陆羽修改、深化《茶经》中的“道”的哲学内涵。
  皎然、陆羽“茶道”的主要特征和内涵的“五元素”是:茶品、道悟、禅意、诗境、雅趣。湖州深厚的文化及皎然茶道、陆羽茶经和当代茶文化界、佛教界等对“茶道”的重视、研究、传承和弘扬,进一步共识“湖州——茶道之源”。
  道学与皎然思想
  道学,为中华哲学独有的哲学思想,对历代文化人的哲学理念和社会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影响甚巨。皎然年轻时曾专注于道学的学习、修练。
  佛教典籍云: “释皎然。名昼。姓谢氏。长城人。康乐侯十世孙也。幼负异才性与道合。初脱羁绊渐加削染。登戒于灵隐戒坛守直律师边听毗尼道。特所留心于篇什中。吟咏情性。所谓造其微矣。文章俊丽。当时号为释门伟器哉。后博访名山。法席罕不登听者。然其兼攻并进。子史经书各臻其极。凡所游历京师则公相敦重。诸郡则邦伯所钦。莫非始以诗句牵劝令入佛智。行化之意本。在乎兹。及中年谒诸禅祖了心地法门。与武丘山元浩会稽灵澈为道交。故时谚日‘雪之昼,能清秀’。”他在《酬崔侍御见赠》一诗中自叙“儒服何妨道,禅心不废诗”。
  皎然是诗人也是理论家,他的《诗式》从作诗之法到评诗之法再到风格论,无不深深打上了道家学说的烙印。他秉承道家空灵虚静、顺乎自然、物我相合的美学理想,推崇“真于情性”、 “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皎然所论“自然”是艺术化的自然,并非不思而得,而是要求作家精心地构思和陶炼,这也正符合道家“既雕且琢,复归于朴”的美学准则。同时,他也继承了道家旨在言象之外的诗学观念,提出“但见情性,不睹文字”,追求心神的冥契,得意而忘言。
  道家学说中强烈的超越意识,飘逸、洒脱之心与自然本真的完美融合,是皎然在审美、创作中所追求和向往的至高境界。而皎然身为禅师,他所笃信的禅宗是中国化的禅道思想,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道家学说及后来玄学的深刻影响,因此他的诗论中的禅学因素也是道家审美标准、言意关系和思维方式。儒释道三家思想贯通圆融之后,皎然又将其践行于自己的诗歌创作,并最终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茶道”是机缘、灵感、哲思之圆成
  茶道,在唐代之前未有文献典籍记载,直到释皎然的茶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才出现“茶道”一词。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学术界据此公认“茶道”是皎然第一个提出,皎然为茶道创始人。
  为什么不是中国或外国其他的僧人、道人、文人、茶人提出“茶道”呢?此乃机缘亦是必然。释皎然为湖州吴兴杼山妙喜寺住持,而湖州自古为名茶产地,如中国茶史上最早的贡茶“温山御荈”,即产于湖州吴兴的温山。皎然有《顾渚行寄裴方舟》云一诗,此诗明确写出他在顾渚山有茶园,他之种茶、爱茶、事茶、品茶、悟茶,与他礼佛、诵经、参禅、修道,自然而然地融为生活一体,是生存之道。由于和朋友一起饮茶,多日的精心熟虑,此时灵感闪光,道、佛、儒的思维在“茶”之物上光照,凝聚为“茶道”一词,此语之出现如同皎然写诗著文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诗是文学,其写作属于形象思维,而哲思、道悟、诗性、意境等属于哲学、美学。茶道、禅茶一味,属于茶文化学、宗教学,也属于哲学,即今日所谓的“茶道哲学”。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向我们传递的信息极其广博、丰富,涉及茶名、茶具、茶饮、茶性、茶用,饮茶与饮酒的比较,世人对茶、酒的处世态度等,诗的重点是“茶道”,然而诗僧先写“茗”、 “仙”、 “神”、 “得道”,在“茶道”之后归结到“丹丘”。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意思是只有学道、修道、悟道、得道之人如丹丘才能够深知、精通“茶道”的全部真谛。
  皎然在另一首“饮茶歌”即《饮茶歌送郑容》中也写到丹丘: “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莫知,骨化云宫人不识。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霜天半夜芳草折,烂漫缃花啜又生。常说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荡忧栗。日上香炉情未毕,乱踏虎溪云,高歌送君出。”这首诗,人们大多在论皎然对《诗经》提出批评时引用。笔者认为,此诗与《饮茶歌诮崔石使君》都是皎然关于“茶道”的重要作品。而且,这首诗第一次向世间露布陆羽撰写《茶经》。另外,《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及其他的茶诗,也都涉及到茶道。
  皎然的“茶道”思想及他对陆羽修改、深化《茶经》中的“道”的哲学内涵,无疑是有很大的影响和助益。皎然把佛家的禅定般若的顿悟、道家的羽化修炼、儒家的礼法,谈泊等有机结合融入了“茶道”,特别是其佛道方面的造诣使其饮茶修道饮茶本道方面远远走在时代的前列。为此,皎然上人可以称为“茶道之祖”、“茶道之父”。
  皎然、陆羽“茶道”的主要特征和内涵的“五元素”是:茶品、道悟、禅意、诗境、雅趣。皎然、陆羽于“茶道”既是倡导者,更是实行者、感悟者。师生二人通过鉴茶、选水、赏器、取火、炙茶、碾末、烧水、煎茶、酌茶、品饮等一系列的程序、礼法、规则,于“茶道”中修炼“精行俭德”,对于茶性、茶品、茶味、茶德“心有灵犀一点通”,悟之皆深邃、精妙。
  湖州文化与“茶道”之源
  早在唐代,也就是皎然在诗中提出“茶道”、陆羽《茶经》问世之时,人们对于酒与茶的争辩论说就已经有人撰文,如王敷《茶酒论》写茶、酒各称已于人之好、之功,而在一旁听二者争论的水发声道:“人生四大,地水火风。茶不得水,作何相貌?酒不得水,作甚形容?米曲干吃,损人肠胃。茶片干吃,只砺破喉咙。万物须水,五谷之宗。……从今以后,切须和同。酒店发富,茶坊不穷。长为兄弟,须得始终。若人读之一本,永世不害酒癫茶疯。”而此文提出酒、茶之母是水,有水才得以酿造成酒,为酒饮及酒文化,有水方得以煮泡成茶,为茶饮及茶文化。上善若水,水孕育生命,水文化孕育了酒文化、茶文化及其他的各种文化。
  中华茶酒文化中有个颇为奇特有趣的典故:作为晋代“温山御荈”、唐代“顾渚紫笋”等名茶原产地的湖州,既是皎然的故乡、陆羽的“第二故乡”,是《茶经》故里,又是秦朝因乌、程二氏善酿出产“乌程酒”命名的所在地(乌程,湖州古称),宋朝湖州人朱肱著有《酒经》(又名《北山酒经》)三卷。
  这些史实表明湖州既是著名茶乡又是著名酒乡。《茶经》、《酒经》同出湖州,正是因为湖州是太湖流域唯一以太湖命名的重要城市,更是因为湖州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又如,史载秦朝大将军蒙恬在湖州始制毛笔,湖州笔为“文房四宝”之首;在艺术史上则有“半部书画史在湖州”。像湖州这样“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物质与“琴棋诗画书酒花”的茶、酒文化及文学艺术、农耕文化、丝绸文化、陶瓷文化、湖筆文化、溇港文化、园林文化等完美交融,不仅在我国少有,在世界亦属罕见。
  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积淀,皎然把佛家的禅定般若的顿晤、道家的羽化修炼、儒家的礼法等有机结合融入了“茶道”,特别是其佛道方面的造诣使其饮茶修道、饮茶本道方面远远走在时代的前列。同时,皎然大师提携、帮助陆羽研茶而成其《茶经》,“茶道”思想在《茶经》中得到采纳、充实、丰富、升华。皎然“茶道”之诗与陆羽《茶经》之文珠联璧合,交相辉映,广泛传播,深入人心。然后,经由高僧、翻译家将中国茶道向日、韩、美、英、法、东南亚等国家及中国台、港、澳等地区介绍、推广,落地生根,绽放新花,结出异果。
  寻根问祖,追根溯源:陆羽在湖州定稿《茶经》,湖州是茶经故里;皎然在湖州提出“茶道”,陆羽跟皎然师一起共兴茶道,影响后世,传播世界。湖州乃“茶道”之源。
其他文献
香味美学的养成离不开我们出生成长的背景、饮食习惯、文化差异、经济能力及品味的熏陶。有人喜欢拿“妈妈的味道”来说明他有多喜欢那个香味,故香味也是一种感觉。有者从小家里不煮辣、不烹牛肉,成年独立后他们也没有好歹试试看把这些滋味追学回来,极端的是没试过的饮食即抱怨“难吃死了难喝死了”,皆属偏见。学习异域饮食是不容易的事情,人类直接受家庭教育影响,家里吃什么喝什么通常由主妇掌握大权,那么主妇们的饮食态度是
期刊
忘了是在哪本书上翻到一联:江湖不可竟其际,金石相期同此真。作者不可考,只记得仿佛是清朝人。后来在画册上看到赵之谦书写过这个对子,行楷,是他从颜体转到魏碑时期的书风,笔笔跳荡,笔笔风韵,隐约四十来岁的光景。具体哪本画册,一天下午翻遍工作室几十种赵之谦资料,居然也还是没找到。  对联本身其实跟“金石学”或“金石书画”没什么必然的关系,内容感叹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情。电影《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中的一个晚上
期刊
茶树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在适宜的条件下,茶树正常地生长发育,茶叶产量高、品质好;反之不良的条件则影响茶树的生育。环境主要有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及地形条件。  气候条件  茶树原生于亚热带,在它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了喜温、喜湿、喜荫的特性,对气候条件有特定的要求。  温度是植物自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茶树体内的各种生理生化变化,与温度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茶树一年中生育期长短,主要受到温度条
期刊
提到天门山,恐怕大家第一想到的便是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诗句,但其中所描述的天门山却非我这次抵达的这座天门山——实际上,以我的粗陋见闻,在中华境内,唤作天门山的地方至少有七处之多:除李白《望天门山》一诗中提到的安徽芜湖天门山,尚有湖南张家界天门山、福建永泰天门山、北京密云天门山、大连庄河天门山、广西资源天门山,再有便是江西鹰潭的天门山了。  江西鹰潭天门山,系龙虎山地质公园的一部
期刊
安茶或称“六安茶”,很多人以为像六安瓜片一样,产于安徽的六安市,实际上这茶却是祁门当地的黑茶。  被誉为“圣茶”的安茶,其祛湿解毒之效在东南亚一带为人称道。安茶有着极为独特的“日晒夜露”工艺——白天晒太阳晚上吸收露水,或因“汲日月精华”之义,使它与众不同。  很多人喝到安茶,弄不懂这是什么茶类,像岩茶又像黑茶,又像绿茶。这是因为安茶的工艺太复杂,太讲究。除了日晒夜露,安茶在制作工艺中还需要多道炭火
期刊
我们提到艺术,总是先想到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很少会想到茶道、烹饪、香水。很多人会说:茶道、烹饪、香水根本不是艺术,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文学,自古就被认定为艺术,而且名家辈出,许多的作品流传,茶道、烹饪、香水哪有?我们冷静思考:这个问题是茶道、烹饪、香水够不上艺术的条件,还是人们还没有付出足够的关心与努力?  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该项艺术“作品”存在与保存的问题,我们确定: “存在”
期刊
十八世纪由中国福建远销海外的武夷茶的英文名为Bohea,但在英语世界里,它明显是个外来词。即使是在18世纪进口和消费中国茶叶最多的英国,很多英国人至今也并不知道Bohea到底指的是什么。Bohea一般解释为闽南语“武夷”的发音的音译。因为那时中国出口欧洲的茶叶大多为红茶,因此一般翻译为武夷红茶。然而笔者通过将英文文献中对Bohea的描述结合中国茶叶加工技术的发展史进行分析,佐以武夷山当地茶农的口述
期刊
2017年春,我的朋友、中国竹工艺大师徐秉言带我去江阴千年古刹苍山寺。苍山寺位于一个叫苍墩的村庄,据考证南北朝梁敬帝葬于此,故又称皇陵。坐下后,与主持玄祥法师有一次难忘的茶叙。  玄祥取出他珍藏的一罐茶,打开,问我: “你看看这是什么茶?”我一看那条索、那色泽,笑道: “云南的古树红茶。”他冲泡后,我品了一口,又说这茶应属滇红范畴,但与一般滇红又有不同。  他稍有惊讶,又问: “这茶出于云南何地?
期刊
尽管寒风料峭,时间仍在冬季徘徊,茶园里的茶树却已准备吐新芽,茶农们也在为新一年的春茶蓄势待发。这头道春茶自然非绿茶莫属,茶的清翠鲜爽衬托着春意更加盎然,虽然福建绿茶不及浙江绿茶如雷贯耳,但在春天来临时,以绿茶为茶坯,香气鲜灵,滋味醇厚的福州茉莉花茶也是茶桌的“座上宾”。  福州茉莉花茶是福州独一无二的“城市名片”,也是福州本土的特色产业。在近年来茶市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今年福州茉莉花茶产业将如何发展
期刊
今年的这个冬天,南方和北方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痛处。北方是“雾里看花花不美”,挥之不去的雾霾让人透不过气。南方是“浸在水里半只脚”整个冬天泡在雨水里。  福州近年因空气质量排行榜长年霸占前五的好环境好空气而名声大噪。相比往年,福州更早地进入梅雨季节。此地宜居,只是空气湿度经常处于loO%饱和的状态,茶的储藏需要更多的花费心思,茶的品鉴也需要更精微的体悟。  日常所饮,独爱水仙。各个山场,各种焙火,都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