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血小板及血液中微粒的临床检验与分析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f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对我院2014年1月-2015年8月临床收治的部分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脑梗、冠心病、急性白血病等患者进行随机抽取,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以3mm、0.8mm标准微球进行对照检测,来展开对血小板及血液微粒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脑梗、冠心病患者的血小板及微粒数量普遍高于健康者,而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血小板及微粒数量增加不明显,可见,对于血小板及微粒含量来说可以作为临床预测、诊断血栓性疾病的重要参考指标。
  【关键词】 血小板 微粒 血栓性疾病 临床检验
  在临床检验中,血小板作为最小的细胞成分,在对血栓性疾病进行预测、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血小板的功能是参与止血和凝血,在临床实践研究中,通过检测来获取血小板及微粒的数量值,有助于探究各种细小微粒在血栓形成中的临床意义。结合临床入院患者,以血小板及微粒检测来判定各类血栓性疾病的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入住我院的部分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脑梗、冠心病、急性白血病等患者,来探讨血小板及微粒变化对不同病症的影响。其中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20例,急性腦梗患者18例,冠心病患者22例,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24例,患者年龄范围14-73岁,平均年龄48.5±12.4岁;健康体检30例,年龄范围17-59岁,平均年龄41.3±13.5岁。以上统计性别、年龄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治标准。
  1.2 检测方法
  在进行方法选择上,分别以流式细胞仪、3mm、0.8mm标准微球进行对照检测。具体步骤为:制备样本,对血小板微粒进行标记、定位对照,FCM测定。根据每毫升血浆PMPs的绝对量来进行计算,用N表示。
  1.3 统计学处理
  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软件处理,获得计量数据以x±s,并利用t检验,当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静息血小板释放微粒量分析
  从患者分类中发现,慢性肾功能衰竭组患者的检测结果为6.0X105±3.2X105,急性脑梗患者组的检测结果为6.7X105±3.2X105;冠心病患者组血小板微粒检测结果为6.2X105±2.8X105;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组检测结果为1.4X105±5.4X105,健康者体检组血小板微粒含量结果为1.3X105±5.2X105。由此可见,对于急性脑梗、慢性肾功能衰竭、以及冠心病患者来说,其血小板及微粒数量结果与健康者具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对于白血病化疗患者组,其血小板及微粒数量与健康者无差异统计学意义。
  2.2 活化血小板释放微粒量分析
  在研究中发现,对于体外诱导血小板活化释放微粒量,与静息血小板释放量存在显著差异。结果显示,对于健康患者的静息血小板释放微粒量为1.3×105±5.6×104/毫升,活化后血小板释放微粒量为1.6×106±8.9×105/毫升。
  3 讨论
  从临床检验来看,对于人体血液内的诸多细胞都存在来源性微粒,而处于不同疾病状态下,人体机体在微粒数量、抗原成分上又存在不同的变化。通过对微粒及来源的定量分析,来探讨不同微粒数量与相应的血栓性疾病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随着现代医疗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血液中的微粒检测方法也不断革新。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仪为主,结合对照标准微粒来进行来源细胞的标记和表达,并通过特异性标记来进行科学选取,确定不同来源细胞微粒的计算。在检验中,由于微粒与来源细胞之间进行比较时因体积较小,利用流式细胞术可以从散射光中对微粒进行清晰反映,同时,对于外露的磷脂酰丝氨酸,可以采用荧光标记来显示,便于FCM检测方法对血液中微粒的统计和计算,提升了检测准确性。在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来进行细胞标记,促进了FCM检验在血液中微粒定量及定性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
  从血小板的功能来看,当血管壁受损后,血小板会发生粘附,而在受到诱导,以及发生高切应力时,也会发生活化,其出芽发生多产生囊泡,并以释放或伪足撕裂等方式产生血小板微粒,其直接约为0.1~1.0um。通过分析可知,在磷脂表面,因产生凝血催化而有助于血小板微粒的促凝功能,这也是构成血管受损止血过程的具体变化。针对血栓性疾病,在临床研究中发现,血小板微粒水平与血栓性疾病具有显著关联性,特别是微粒水平增高。由于血小板微粒本身体积较小,利用显微镜可以实现形态学观察,但其富含多种膜糖蛋白,利用免疫学方法,如流式细胞术、酶免疫分析等方法可以对其进行有效识别。从临床疾病与血液中微粒的生物学特性分析中发现,对于血小板、单核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活化,以及损伤性疾病,其血液中的微粒多为细胞活化的产物,可以对来源细胞功能进行直接反映,同时也是相关疾病机理发病的直接体现;同时,血液中不同微粒变化,也对临床诊疗预测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另外,血液中不同微粒水平在进行疾病诊断中可以提供重要的鉴别依据。
  在本研究中,将血小板及微粒作为血栓性疾病的研究依据,特别是在流式细胞术检测应用中较为常见。临床上选用FCM检测方法,多是利用全血法或PRP法,来对相对单位下的血小板微粒进行表达,该方法不利于对实验结果的横向比较,特别是微粒自身携带膜糖蛋白,对血小板微粒自身的干扰影响较大。在本研究中,利用渐进性离心法来制备标本,并通过PFP来检测血小板微粒。其制备过程首先采用70r/min的低速离心机进行PRP制备,再进行固定,降低后续标本在处理中发生活化;而后通过1500r/min离心机对贫血血小板血浆进行制备,最后采用3500r/min高速离心机,来对其他细胞碎片及残存血小板进行剔除,最终获得PFP样本,从而避免血小板对血小板微粒的影响。结合本研究结果,从血栓性疾病患者与健康者血小板及微粒的释放量水平对比分析中,借助于血小板及微粒释放量来进行预测、诊疗血栓性疾病,具有较高的临床评价意义,也是临床工作需要给予关注和全面研究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 辛晓敏.微粒在血栓性疾病中的作用[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4 (03).
  [2] 贝俊杰,孟璟,胡厚源.血小板微粒与心血管疾病[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13(09).
  [3] 饶冬东,张福辉,薛晓光,邱君.血小板微颗粒的促凝功能与流式细胞术绝对计数值的相关性[J]. 中国当代医药. 2015(15).
  [4] 李倩,辛晓敏,金英玉.细胞微粒整体特征的研究进展[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19). 2400
其他文献
感冒是四季常见病,夏季天气炎热,暑湿当令,一般情况常见暑热和风热感冒,但是,由于体质虚弱,或长时间使用电扇空调,或贪凉卧冷,或突受雨淋,或汗出当风,风寒夹湿感冒者临床亦属常见。笔者采用九味羌活汤治疗夏季风寒夹湿感冒,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我院2012年7月至2015年9月门诊患者。其中,男38例,女22例;最小年龄10岁,最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验常见误差原因与防控对策。方法:研究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期间随机抽取的2398例血常规检验血液标本,分析其检测结果产生误差的具体原因,同时分析解决方法。结果:在2398例血液标本检测中,检测结果不合格为214例,占比8.92%,具体原因中,送检时间延迟为82例,占比3.42%,标本保存不当为57例,占比2.38%,采集时间不当为51例,占比2.13%,
期刊
【摘 要】 目的:分析冠心病诊断中心电图检查的应用及意义。方法:将2014年7月-2015年6月之间在我院接受检查和治疗的73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所有患者应用常规心电图予以检查和诊断。结果:73例受检对象通过常规心电图对于冠心病的诊断阳性率为57.53%,其中单支阳性率为31.07%、双支阳性率为17.81%、三支及以上阳性率为8.22%;此外,心电图对于室性早搏二/三联、室性早搏成对
期刊
【摘 要】 目的:研究脊柱脊髓损伤的患者应用核磁共振成像(MRI)进行诊断的价值。方法:将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脊柱脊髓损伤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分别进行MRI检查和CT检查,对两种方法的韧带损伤、脊髓损伤检出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MRI与CT进行比较,在韧带损伤与脊髓损伤检出率方面,MRI显著高于CT(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脊柱外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