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视角下的中诗英韵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0707033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古诗因其本身讲求韵律格致、意境深远的语言特性,对诗歌英译者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本文将以许渊冲的《中诗英韵探胜》为材料,从语用学角度分析诗歌的语境与意义,探讨古诗英译如何通过语用等效翻译,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语用学 语境 诗歌翻译 等效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语用学及其语境
  《语用学学刊》1977年在荷兰的问世,推动了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语用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兴起,中国的语用学研究也随之展开。语用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它是研究各种形式的语言在一定的或特殊的情境下如何理解,如何使用。而这种一定的或特殊的情境,专家后来称之为语境。人们对语境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相同的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体现不同的理解,呈现不同的效果。如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所述,现在的读者可以理解为诗人身处郊外、寄情山水而描绘的一幅老翁江雪独钓图;而在诗人当时的语境中,全诗通过“绝、灭、孤、独、寒”等词修饰的意象,感叹仕途多舛,人生孤寂的情怀。语境不同,语言的理解也相异。所以,语境在语言的语用研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正是以中国古代诗歌为材料,从诗歌的语境出发,研究中诗英译的适当方法。
  二 中国古诗翻译
  诗歌作为人类文学发展史中的不朽的文体,可谓文学作品的精华。中国人感性的思维所创作出来的诗歌与西方人的理性创作是截然不同的。中国古诗讲求韵律格致、意境深远。古人所主张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最好的说明。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指的是诗人的诗意不只在言内,更在言外。众所周知,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诗的特色,也就是中国人所谓的“神韵”、“意境”。要想将“韵”、“境”准确地表达出来是很困难的,更何况要用注重语言形式的英语来表达。诗歌语境的把握,在此时就显得尤其重要。诗人当下创作诗歌的语境的预设,对原诗的理解有指示性的作用,继而为译者翻译诗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有人认为,诗歌是作者当下有感而发的情感宣泄,读者或是译者很难完全扑捉到诗人当时的所闻、所感,但笔者认为,以语境为研究背景,尽量与原作靠拢,从而使得诗歌的翻译更加精辟到位。虽然,翻译中国古诗比较困难,但为了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大家需要认真面对古诗翻译的问题。本文以许渊冲的《中诗英韵探胜》为例来探究中国古诗的英译。
  三 古诗英译的赏析与方法探究
  中国的古诗注重“神韵”、“意境”,而注重理性思维的西方人能够领悟中国古诗所包含的“神韵”吗?为了要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古代诗歌文化,这就需要译者在古诗英译方面“深入语境,再创意象”。以下主要选取了情景交融的古诗两首,柳宗元的《江雪》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从语用学中的语境出发,按以下几方面研究古诗英译。
  以下是《江雪》的两种译文:
  RIVER-SNOW
  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A little boat,a bamboo cloak,An old man fishing in the cold river-snow.(Witter Bynner译)
  FISHING IN SNOW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A straw-cloak’d man afloat,behold!Is fishing snow on river cold.(许渊冲译)
  以下是《登幽州台歌》的两种译文:
  I SEE THEM NOT
  Men there have been-I see them not.Men there will be-I see them not.The world goes on,would without end.But here and now,alone I stand-in tears.(翁显良译)
  LONELINESS
  Where are the great men of the past?And where are those of future years?The sky and earth forever last,Here and now I alone shed tears.(许渊冲译)
  1 分析作诗语境
  语境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B.Malinowski提出。他区分出两类语境: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语言性语境是指交际过程中某一话语表达所依赖的各种言语的上下文;非语言性语境是指交流过程中话语表达所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时间、地点、场合、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文化背景、交际目的等。人们对语言的语用研究都离不开语境。而对中国古诗的研究更需要注重语境。译者在进行诗歌翻译时,深入语境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研究语境能帮助译者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时代文化;另一方面,译者翻译先从语境研究开始,就犹如为译文设置了一个语用预设的框架。这个框架让译文在特定的语境中更好地体现出原诗的诗韵。
  诗歌的语境研究,简单的说,就是探索诗人作诗的主观意图和当时的客观背景,包括时间、地点、诗人的身份、地位、文化背景等。
  (1)分析诗人的作诗意图
  古典诗词从表现形式看,写景占比较大的比重,有的甚至全都写景。但古诗往往不是单纯写景,更重要的是为了借景抒情。柳宗元的《江雪》就是这样的一首诗。在《江雪》中,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是一幅寒江垂钓图。作者运用了简单而细腻的绝句,仅二十个字,却包含了多个意象,如山、鸟、人、路、舟、老翁、江、雪等,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丰富完整的画面。乍一看,是写景,实为借景抒情。要想真实呈现作者融于此景中的情怀,那就需要透析诗人作诗的真正意图。作者身处唐朝,此时正因仕途失意而被流放于永州。所以,当他看到老翁在寒江垂钓时,借物咏怀,抒发自己仕途不得志的抑郁情感。因此,作者写诗的语用目的是写景抒情。译者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掌握翻译的切入点,达到诗人借物咏怀的效果。纵观两个版本的译文,许渊冲显然略胜一筹,译文更多地流露出诗人的失意落寞,而Witter Bynner翻译的甚是直白,俨然一首写景诗的再现,并未对诗人意图有深入的挖掘。   从语言表达来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却主要是抒情诗。这类诗以抒情为主,但又不是抽象地写喜或悲,而是在描述心情时藏有景物描写。诗人当时到底处于何种情怀而写下此诗呢?译者应以作诗意图为切入点探个究竟。陈子昂当时随军北上,希望能阻敌军,为国效力。但作者屡献破敌策,上司都不予理睬,最后,还将他降职处分。所以,诗人感时伤怀,作了此诗。分析了作者意图后,译者就能更准确地理解诗歌的主基调。从译文可以看出,两位译者都恰如其分地考虑了诗人的意图,译文的字里行间透露出孤独悲哀的情感。
  (2)分析作诗背景
  《江雪》的作者柳宗元出生于官宦之家,家庭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这种家境为柳良好的文学功底打下了基础。因为出色的学识,柳宗元在二十岁时便考中进士,继而踏上了仕途之路。但是,官场的腐败让他萌生了主张改革的念头。他在改革的同时也得罪了不少达官贵人。所以在下一任皇帝即位后,变革失败,官场政敌对革新派进行诽谤和攻击,柳宗元等人随即被贬。《江雪》正是作于柳被贬于湖南永州时。永州当时可谓穷乡僻壤,人烟稀少。柳离开了家乡、朋友以及安定的生活举家搬迁至永州,生活艰苦。于是,面对孤翁独钓有感而发,作此诗。
  《登幽州台歌》是陈子昂随唐代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契丹的时候所写的。征战期间,陈子昂曾向建安王进谏自己带兵上前线奋战,但建安王昏庸,陈屡遭拒绝,甚至最后被贬。而后,陈登上幽州台,想起昔日的燕国乐毅将军奋战于沙场,自己不禁潸然泪下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过去,未来,他感到生不逢时、痛苦于理想和抱负无法施展。这种痛苦的情感孕育出了《登幽州台歌》。
  因此,从题目“江雪”的翻译“FISHING IN SNOW”就可以看出,许渊冲深入分析了作者作诗的语境。它不是写“江或雪”而是直指在风雪寒江中垂钓的孤独。诗句中,作者采用了“绝、灭、孤、独”等字眼为此诗设定了冷色调的背景,描绘出悲寂的基调。从情境和用词特色的分析,译者可以得知这首诗中散发的孤独悲凉感,为译文设置了一个悲凉孤寂的框架,从而把握译文中情感的流露。而Witter Bynner则只是直译。译文平白工整,并没把译文嵌套于孤独悲凉的框架之中。读者可能会认为这只是一首简单的写景诗。译者并没深入分析语境,最后导致了译文“形似而神不似”的现象。许渊冲则把握了作诗的语境,抒发出作者当下孤独落寞的情感,达到了这首诗的语用功效。虽然此诗写景,却景物描写嵌套于情感的框架之中,这样才能真正传达这首诗的精髓,通过译者让读者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所以,纵观诗歌的语境,译者在译诗时,要注重把握诗歌当下特殊的基调进行翻译。
  2 通过再创意象的方式,进行等效翻译
  等效是译者应遵循的原则,等效的目标是:译文与原文虽然在形式上很不相同,但是译文读者能和原文读者获得相同或相类似的情感体验。以中国古诗为例,古诗擅长以意境取胜,而古诗中的潜在意境、神韵恰是作品的精髓所在。所以采取语用等效翻译恰能取其翻译中的“神似”体现诗歌内涵,达到语用效果。在分析了诗人作诗语境后,译者可以再创意象,采用语用等效翻译,让译作更接近原作并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在《江雪》的译文中,Witter Bynner只是把原作的明示意义翻译出来,而忽略了其中的暗含意义,这使得译文直白而没有传达诗人借物咏怀的情感,并未达到翻译等效,略有欠缺。而许先生的翻译正弥补了这一缺陷。他后两句的译文赋予了诗人的感情色彩,第三句的感叹以及第四句略带疑问的口吻给全诗笼罩了一种孤独冷寂感,带来无限韵味,而“afloat”更是加重了诗人漂流在外的寂寞与惆怅。虽在形式上与原文相异,但译者再创的意象能使读者在译作中同样感受到情感的升华,达到了语用等效。《登幽州台歌》的两种译文除了事物的翻译,精神与意境都得到了很好的再现,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孤独寂寞、悲凉之情,但两者对于藏于情中的景却没提及。本诗题名为“登幽州台歌”,全诗应该是诗人在登上了幽州台的所见、所思、所感。但两译文对此都没提及,读者不知诗人是在何处抒发这种心情,从而很难体会作者在登高远眺之后的直抒胸臆。首先题目都采用了意译,其中,许直接用“LONELINESS”,显露主基调;翁则采用了“I SEE THEM NOT”,并在文中以重复“I see them not”的方式体现无奈落寞感。虽然译者让暗含意义浮出水面了,但又忽略了明示的意义,也没完全达到等效,读者无法得知诗人是在登上了幽州台而有感而发,体会不出诗人极目远眺的情怀,所以译者可以在第三句译文前加上一些词合并为“When I climbing up Youzhou Tower,I feel the sky and earth forever last”,这样读者看了很容易联想到这是诗人登高望远时有感而发,前后几句就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有助于读者理解并产生共鸣。
  因此,在古诗中译英的过程中,译者首先要从作者当下所处的环境出发,分析作者的意图等语境,再采用恰当的意象重现原作的意境,最后根据等效翻译的原则翻译诗歌,突显出古诗的“神似”,再现古诗的韵味,达到中西交流的目的,从而体现翻译的价值。
  四 结语
  中国的古诗注重“神韵”和“意境”,这就需要古诗英译的译者们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增强对中国古诗的鉴赏能力,只有深入其中,才能对其意象、意义、意境进行完美的再现。
  语用学的发展对翻译起到很重要的指导作用,语用翻译正是以正确传递原作者真实意图为出发点,在原作语境的基础上,最大可能地以贴近读者文化的等效翻译方式来再创诗歌意象。译者在翻译时如果从作诗的语境及意象再创等方面为切入点,进行语用等效翻译,就能更好地理解、表达和翻译原诗。
  参考文献:
  [1] 贾玉红、丁肇卫:《从〈春晓〉的英译谈中国古诗的翻译》,《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第10期。
  [2] 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 李运兴:《论翻译语境》,《上海翻译》,2007年第2期。
  作者简介:
  李璇,女,1971—,江西南昌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教学,工作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陈曦娟,女,1985—,江西吉安人,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其他文献
由于专业度不够、运作不成熟或者没有足够广的媒体关系等原因,很多类型的企业都聘请外部公关公司作为公关顾问,为其提供专业的公关服务。根据调查,很多大中型企业比如联想、
在研制成功GeSi合金单模脊形波导后,进一步用这种波导研制Mach-Zehnder调制器。文中对调制器设计的三个步骤进行了优化、分析并且讨论了结构不对称性和有源区载流子吸收效应的影响,为研制工作奠
在系统研究运动电子对迎面而来的圆偏振激光脉冲的汤姆逊(Thomson)散射的基础上,讨论了获取超短波长电磁辐射的两种新方案。其一是利用超强圆偏振激光在具有特定速度的电子的非线性散射
刘欢和莎拉·布莱曼的歌声和形象,符合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主题要求,中国元素与奥运气氛紧密携手北京奥运会在8月8日晚启幕。刘欢和莎拉·布莱曼携手献上的奥运主题歌《我和
《小别离》是最近很火的电视剧,主角是成绩忽上忽下的方朵朵、“学霸”金琴琴和“学渣”张小宇,讲述了三个家庭、三对父母和三个孩子的成长、欢乐与别离。朵朵、琴琴和小宇三
本文就《大学语文》课程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作了系统的论述。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role of “college Chinese” in strengthening cultura
电化教学,在课堂中运用,具备直观、不受时空限制等优点。它能使学生多种感观参与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开发学生智力等。 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由教师口授讲
本文给出了一个分布式系统的重放(Rentae)算法R以及回退(Rollback)算法B算法R是基于记录事件次序的重放算法,可用于可变进程的系统中并且不依靠逻辑时钟,因此它不但记录的信息量少
写作就是赋予心物以艺术的形式,“正是这些形式的结构,平衡和秩序感染了我们”(卡西尔《人论》)。符号语言无疑是使这种形式得以实现的最终媒体,符号语言依赖于内部语言的母
提出了一种利用转动随机位相片来实现多模激光束的光强分布光滑化的方法,实验制作了随机位相片,并在CO2激光器上得到了令人满意的实验结果。实验结果与理论模拟符合得很好。 A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