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结合我国的教育形势来说,探究性学习是我们所期待合努力达到的目标。因此,作者在本文中主要介绍一下高中研究性教学的特征以及可以实施的一些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高中历史研究性教学的特征
如果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没有给学生丝毫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没有为他们提供进行探究的渠道,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因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获得的,而更多的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到的。而现行的历史教学可以说在全国而言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个弊端。因为历史是过去的事,是不可以改变,它不像物理、化学可以通过不断探究而形成新的技术或理论。所以相对而言历史要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渗透,首先解决探究性。
传统教学注重整齐划一,讲求知识体系完整和结论唯一,说教色彩浓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约束。而研究性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研究性教学尊重学生的兴趣与想法,不强求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教师重在科学理性的引导,指导。研究性教学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独立学习,让学生尽情发挥个人潜能。研究性学提供更多的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推动学生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面对会考、高考的指挥棒,开放性的思考和答案是否能够获得满意的分数,是我们许多老师感到最难处理的地方,也是新的教学模式不能全面推行的主要因素。
二、高中历史研究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1.问题探究教学策略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在高中历史研究性教学的实践中,是以问题为主导,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学生的求知欲,常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现有认知水平与将要达到的认知水平的距离使他们产生疑问,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应以问题为契机,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设计出难易适中、典型性强,启发性和对学生具有挑战力和诱惑力的问题,使之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这一教学策略的程序可以为:
提出问题——自学教材——讨论问题——讲解问题——归纳总结——思维训练。提出问题创设一种适宜的问题情景,维持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也只有如此,才能产生正向的学习迁移。自学教材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自学教材,教师可以补充有关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自学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学生只有通过自学才能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增强自主探究的能力。
从学生自学教材和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了解哪些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问题。讲学习历史的方法,教师可以结合对洋务运动的评价,重点讲评价历史事件的两个基本标准,即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归纳总结只有经过师生的共同探讨,促使学生自己对本节内容进行概括整理,归纳总结,才能使学生所学知识构成网络,使学生的能力和认识得到提高和升华。
思维训练思维是可以训练的。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辩证的、变化的。
问题探究教学策略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的思路设计的。提出问题是铺垫,自学讨论是重点,归纳总结是升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保持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与收获相结合的良好氛围。我们认为问题探究教学策略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方法。
2.课题研究教学策略
课题研究主要指的是显性研究性课题,课题研究是教学策略,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可从自己感兴趣的历史学习内容中选定一个或几个主要问题作为研究课题。这些课题可以是从新大纲的几个研究性课题中选取,也可以是教师帮助选择的课题或者学生自由选择的课题。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学习方法,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呢?
知识铺垫除了历史学科课堂教学之外,学生通过查阅检索文献资料方法和技术,常用的历史科研方法等,以此来为学生搞课题研究作知识铺垫,同时激发学生研究课题的兴趣。
研讨辩论围绕着文化传统和文化比较等许多问题,教师指导学生搜寻处理相关资料,学生结合实际学习思考分析后,每位或每组学生确定一个主题,在研讨课上纷纷发表见解并进行辩论,不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如有的学生对文天祥的一些事迹是气节还是愚忠进行了讨论,有的学生对埃及古金字塔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辩论,有的学生对妇女地位问题从历史变迁、生产力发展变化原因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研讨课的气氛热烈,从而不但使学生提高了能力,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自信,还大大激发了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兴趣。
选择课题选题阶段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阶段。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也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教师帮助学生搜寻整理选题的背景材料,激发学生对课题研究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选择好研究的课题已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学生在选题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决不能撒手不管,一定要积极加以指导,要在尊重學生意见的前提下,不断帮助学生调整研究范围和研究方向。所以这样就对题目能够进行了较好的分工,从而使活动能够很好的开展。
组织课题小组,制订研究计划依据学生个人兴趣。特长,在老师的协调下成立若干个课题研究小组,每组民主推举一位同学负责,课题组内进行适当分工,当然也有同学独立进行一项课题研究的。拟定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目的、方式、步骤、进度,搜集信息的范围和方式等。教师提供或提示部分参考资料和渠道,如参考书目、历史学习网站、实地调查点、社会调研方式方法、注意事项等。在这此工作完成之后,我们四个小组分别出了四份分别超过三千字的开题报告,有同学说这份其实可以说是一个结题报告了。指导实施研究学生按照课题研究方案,自主开展研究活动。小组成员调查、访问、参观,查阅资料,筛选信息,选取有效信息用来提炼或论证自己的观点。教师定期了解学生研究活动的情况,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一定范围内交流,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积极的评价,对其不足则由老师和其他同学共同进行引导修正。教师们对学生的课题研究进行认真评价,在表彰学生研究成果的同时,侧重评价其研究学习的过程,特别是研究的态度、实践能力的提高、研究的感悟与体验以及对现实的启发。
所以,对于研究性学习的提出,是我们目前所希望和期待的目标。我们得尽自己的努力去坚持这样的信念去追求我们的崇高的教育事业。研究性学习的这种方式是我们一直在尝试着,我们也希望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51
高中历史研究性教学的特征
如果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没有给学生丝毫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没有为他们提供进行探究的渠道,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因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获得的,而更多的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到的。而现行的历史教学可以说在全国而言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个弊端。因为历史是过去的事,是不可以改变,它不像物理、化学可以通过不断探究而形成新的技术或理论。所以相对而言历史要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渗透,首先解决探究性。
传统教学注重整齐划一,讲求知识体系完整和结论唯一,说教色彩浓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约束。而研究性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研究性教学尊重学生的兴趣与想法,不强求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教师重在科学理性的引导,指导。研究性教学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独立学习,让学生尽情发挥个人潜能。研究性学提供更多的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推动学生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面对会考、高考的指挥棒,开放性的思考和答案是否能够获得满意的分数,是我们许多老师感到最难处理的地方,也是新的教学模式不能全面推行的主要因素。
二、高中历史研究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1.问题探究教学策略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在高中历史研究性教学的实践中,是以问题为主导,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学生的求知欲,常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现有认知水平与将要达到的认知水平的距离使他们产生疑问,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应以问题为契机,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设计出难易适中、典型性强,启发性和对学生具有挑战力和诱惑力的问题,使之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这一教学策略的程序可以为:
提出问题——自学教材——讨论问题——讲解问题——归纳总结——思维训练。提出问题创设一种适宜的问题情景,维持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也只有如此,才能产生正向的学习迁移。自学教材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自学教材,教师可以补充有关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自学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学生只有通过自学才能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增强自主探究的能力。
从学生自学教材和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了解哪些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问题。讲学习历史的方法,教师可以结合对洋务运动的评价,重点讲评价历史事件的两个基本标准,即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归纳总结只有经过师生的共同探讨,促使学生自己对本节内容进行概括整理,归纳总结,才能使学生所学知识构成网络,使学生的能力和认识得到提高和升华。
思维训练思维是可以训练的。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辩证的、变化的。
问题探究教学策略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的思路设计的。提出问题是铺垫,自学讨论是重点,归纳总结是升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保持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与收获相结合的良好氛围。我们认为问题探究教学策略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方法。
2.课题研究教学策略
课题研究主要指的是显性研究性课题,课题研究是教学策略,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可从自己感兴趣的历史学习内容中选定一个或几个主要问题作为研究课题。这些课题可以是从新大纲的几个研究性课题中选取,也可以是教师帮助选择的课题或者学生自由选择的课题。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学习方法,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呢?
知识铺垫除了历史学科课堂教学之外,学生通过查阅检索文献资料方法和技术,常用的历史科研方法等,以此来为学生搞课题研究作知识铺垫,同时激发学生研究课题的兴趣。
研讨辩论围绕着文化传统和文化比较等许多问题,教师指导学生搜寻处理相关资料,学生结合实际学习思考分析后,每位或每组学生确定一个主题,在研讨课上纷纷发表见解并进行辩论,不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如有的学生对文天祥的一些事迹是气节还是愚忠进行了讨论,有的学生对埃及古金字塔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辩论,有的学生对妇女地位问题从历史变迁、生产力发展变化原因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研讨课的气氛热烈,从而不但使学生提高了能力,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自信,还大大激发了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兴趣。
选择课题选题阶段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阶段。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也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教师帮助学生搜寻整理选题的背景材料,激发学生对课题研究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选择好研究的课题已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学生在选题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决不能撒手不管,一定要积极加以指导,要在尊重學生意见的前提下,不断帮助学生调整研究范围和研究方向。所以这样就对题目能够进行了较好的分工,从而使活动能够很好的开展。
组织课题小组,制订研究计划依据学生个人兴趣。特长,在老师的协调下成立若干个课题研究小组,每组民主推举一位同学负责,课题组内进行适当分工,当然也有同学独立进行一项课题研究的。拟定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目的、方式、步骤、进度,搜集信息的范围和方式等。教师提供或提示部分参考资料和渠道,如参考书目、历史学习网站、实地调查点、社会调研方式方法、注意事项等。在这此工作完成之后,我们四个小组分别出了四份分别超过三千字的开题报告,有同学说这份其实可以说是一个结题报告了。指导实施研究学生按照课题研究方案,自主开展研究活动。小组成员调查、访问、参观,查阅资料,筛选信息,选取有效信息用来提炼或论证自己的观点。教师定期了解学生研究活动的情况,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一定范围内交流,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积极的评价,对其不足则由老师和其他同学共同进行引导修正。教师们对学生的课题研究进行认真评价,在表彰学生研究成果的同时,侧重评价其研究学习的过程,特别是研究的态度、实践能力的提高、研究的感悟与体验以及对现实的启发。
所以,对于研究性学习的提出,是我们目前所希望和期待的目标。我们得尽自己的努力去坚持这样的信念去追求我们的崇高的教育事业。研究性学习的这种方式是我们一直在尝试着,我们也希望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果。